1、课时作业(二十三)“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河南驻马店期末老子认为,治理者当以“道”治国,保持“道”之客观公正性,摒弃私欲和巧伪,“以百姓心为心”,祛除礼法浮文,实施“道”之简政。这反映出老子()A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B借助辩证思想来处理政务C对春秋混乱政治进行反思D反对儒学以德治国的主张22022新疆乌鲁木齐二模尚书原有武成篇,是讲武王克商经过的,因为所记杀伤很多,就不为儒家所取。孟子以为武王克商,是以“至仁伐至不仁”,不该有“血流漂杵”的杀伤,武成篇因此失传。这表明()A儒家按其政治需要来编选古文献B先秦推崇“文、武、周公之道”C儒家
2、一贯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暴力D尚书的真实性需要多方考证32022河南六市3月线上检测先秦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说“宽则得众”(论语尧曰)、孟子说“与众乐乐”(孟子梁惠王下)。由此可知,先秦儒学()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极力宣扬“兼爱”思想42022陕西二模有学者指出,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儒家坚信“礼乐文明”的路线,法家推行以战争取胜为基本追求结果的改革路线。这反映出当时儒法分歧的着眼点是()A君主权力的强弱B应对现实的路径C文化重建的力度D兼并战争的规模52022陕西省榆林市高三模拟考试殷商时期,盘庚提出“罔不
3、惟民之承保”“式敷民德”;西周时期,文王提倡“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这说明,商周时期 ()A统治者推行“仁政”B儒家民本思想受到重视C宗法观念日益强化D养济保民思想既已出现62022四川省广元市高三适应性统考孔子提出了“君子”的概念,他认为“君子”对公共事务有着宽阔的视野,不会因个人私利而影响其对事物的判断。他还认为只有把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有责任心的人充实到政府各部门,才能建立起一个好政府。孔子的这一理念()A体现了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冲击了周代的礼乐制度C影响了各朝代的治国模式D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72022河南省高三检测老子主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
4、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讲:仁政应该从恢复西周井田制着手,因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块份地,贫富分化不甚显著。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道家经济思想比儒家激进B和谐安定是重大社会关切C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D道家和儒家治国理念趋同82022怀化市高三模拟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韩非子主张“万乘之主(注:指君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由此可知()A儒家与法家都重视道德B三者均认同国家一统C孔孟和韩非子均推崇霸道D儒法都主张王权独尊9.2022安徽省A10联盟模拟卷汉高帝(刘邦)以“孝治天下”,推重“孝道”;自惠帝始,西汉天子
5、皆以“孝”为谥,如汉景帝谥为“孝景皇帝”;汉武帝时,以察举“孝”“廉”为进仕门径。这反映出当时()A儒道思想开始走向融合B治国理念继承了法家精神C政治统治借助血缘伦理D察举制影响社会价值观念102022昆明市“三诊一模”模拟考试春秋战国时期,忠与孝分离,君可以选择臣,臣亦可以选择君;汉代宣扬忠孝一体,并将行孝对象在父母长辈之外又衍生出君主和师长。这种变化()A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B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C削弱了宗法血缘的影响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112022山西省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两汉皇帝在许多诏书中,上至国家内政外交,下至废立皇后与太子,都要引经据典,以表示法圣、合理、合经;
6、官僚士大夫响应皇帝的号召,上疏言事和讨论政事时竞相引经据典。这表明当时()A儒家经典成为政治认同的标准B儒家学派逐渐执掌了朝政大权C儒家思想直接影响了皇位继承D皇权与相权之争日益得到缓解122022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检测东汉时期,民间碑刻对远古祖先的书写多追溯祖先源头或姓氏由来,内容玄远不经;对近世祖先的描写则强调支系流布,但未必真实;对父祖的书写则以官职的有无和高低为准,如实书写。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长期稳定B经学世家崛起C历史记载断裂D官僚政治确立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儒家、道家、法家是对中国影响极大的学派。阅
7、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个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认为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因帝国政府的建立而变得不可或缺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材料二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材料三法家的这些原则被秦统治者成功地用来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
8、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则成为永久的正统信条。从此以后,儒家学说独占社会尊重和政府职位。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学说在其生前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的原因。(10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道家思想是如何“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的。(4分)(3)结合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说明其能被秦统治者所采纳的原因。其实践效果如何?(11分)142022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
9、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1.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2正统化: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3僵化:宋代理学家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4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5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
10、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世界历史上的形象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课时作业(二十三)“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摒弃私欲和巧伪,“以百姓心为心”,这反映了他对春秋混乱政治进行反思,希望统治者减少对百姓的干预,故选C项;从材料信息看,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故
11、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老子的辩证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祛除礼法浮文”强调统治者不应过多干预民众的生活,无法体现老子反对儒学以德治国的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C2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因为武成篇所记杀伤很多,不符合儒家的仁政思想,就不为儒家所取,导致后来武成篇失传,说明儒家按其政治需要来编选古文献,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先秦推崇“文、武、周公之道”,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武成篇失传的原因,无法体现儒家“一贯”主张实行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尚书的真实性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A3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先秦儒家对民众的重视,希望统治者能够宽厚待人,与民同乐,这些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12、,故选C项;先秦儒学无法适应统治者争夺霸权的需要,并未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先秦儒家并非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故B项错误;儒家学者极力宣扬统治者要善待百姓,而非极力宣扬“兼爱”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4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反映出当时儒法分歧的着眼点是应对现实的路径,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君主权力的强弱,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文化重建的力度,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儒家反对通过战争方式解决现实问题,谈不上在战争规模的问题上与法家产生分歧,故D项错误。答案:B5解析:殷商和西周的统治者都意识到执政需注重民众的需求、考虑民众的
13、愿望,统治者更加注重民众的作用,说明养济保民思想已经出现,故选D项;“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排除A项;儒家民本思想是春秋时期出现的,儒家创始人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排除B项;宗法观念是血缘家族的体现,与注重民众的需求的保民思想无关,排除C项。答案:D6解析:据材料“君子不会因个人私利而影响”可知,“君子”是理想化的人格,据材料“良好教育的人和有责任心的人建立起一个好政府”可知,孔子主张建立理想化的政府,而在纷争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难以实现,故选A项;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排除B项;各朝代的治国模式基本沿用法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纷纷变法,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14、孔子的理念没有契合社会现实,排除D项。答案:A7解析:材料中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仁政,目的都是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故选B项;材料中老子论述的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并未提及其经济思想,排除A项;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而非道家,排除C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治、仁政,二者理念并不趋同,排除D项。答案:B8解析:从材料中孔子称赞齐桓公“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韩非子主张“其兼天下不难矣”,可知三人都认同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故选B项。答案:B9解析:据材料“以孝治天下,推重孝道”“西汉天子皆以孝为谥”“以察举孝廉为进仕门径”可知,汉代皇帝高举“孝”,实则是
15、借助人伦中的“孝”,将其扩充至万民对皇帝的“忠”,故选C项;儒道思想融合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汉代治国理念先推崇黄老之学,后推崇儒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察举制的影响,排除D项。答案:C10解析:据材料“忠孝一体行孝对象衍生出君主”可知,汉代进一步强化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这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排除B项;汉代宣扬忠孝一体,深受宗法血缘的影响,排除C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排除D项。答案:A11解析:根据材料所述,皇帝和大臣在各项事务中引经据典,以求合理合经,可以看出儒家经典成为皇帝和大臣政治认同的标准
16、,故选A项;儒家思想影响政务办理,并不代表国家大臣都是儒家学派,排除B项;儒家思想只是在事务的执行上有标准化的影响,并没有直接影响到皇位继承,况且独尊儒术是为皇帝服务,并非制约皇帝,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皇权与相权之争,排除D项。答案:A12解析:据材料主旨可知,东汉民间碑刻注重祖先记载,反映出民间注重传承,这与经学世家提倡的累世传经有关,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社会问题严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历史记载问题,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官僚政治确立是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B13解析:第(1)问,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孔子的观点分析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根据材料
17、一中的信息归纳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的原因。第(2)问,结合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对中国人的影响作答。第(3)问,结合法家思想对国家统一的作用进行分析,运用辩证的观点概括“效果”。答案:(1)未被普遍接受的原因:孔子的主张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者的需要。(4分)最终“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的原因: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强调道德原则;提供一门官场哲学。(6分)(2)说明:儒家提倡“仁”“礼”“以德治民”;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超然、潇洒的人生观。(4分)(3)原因:法家提倡变革和中央集权,符合秦统治者的需要。(3分)实践效果:一方面,秦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
18、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另一方面,秦朝执行法家的严刑峻法,实行暴政,最终导致短命而亡。(8分)14解析:首先,分析材料,提取信息,拟定论题,如“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或者“近代社会孔子形象变化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等;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结合不同时期统治者对待孔子的态度得出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或者由材料中维新派及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孔子的不同
19、态度得出虽然维新派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做法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2分)汉代统治者在完成政治大一统后,将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适应了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逾越礼法,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宋代理学家就把孔子改造成了维护天理、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欲借孔子之“维新”形象推进变法。(8分)总之,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2分)示例二: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2分)虽说中外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多有变化,但不论是中国古代对他的“圣化”“正统化”还是“僵化”,乃至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其实都从本质上反映出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刻。他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影响至今;编撰了“六经”,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之先河。(8分)总之,孔子在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和作为,充分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