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14.94KB ,
资源ID:1401849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0184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热门阅读 宋代的宰相制度与两府三司素材.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 宋代的宰相制度与两府三司素材.docx

1、宋代的宰相制度与两府三司水浒传中介绍人没摆脱官本位套路,和现在一样,无论什么人,只要和体制沾点边,都要把职务介绍出来,而且还要渲染的似乎很大,比如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鲁达的提辖,武松的都头。 水浒中还提到了各种官职,如太尉、提辖、制使、教头、知寨、节级、都监、团练使等等。另外宋江的押司,武松的都头称不上官,只能算作吏员。宋代官员和吏员界限分明,一旦为吏,基本是终生为吏。 宋代官制比较复杂,变化主要分三个阶段,一个是北宋前期,一个是宋神宗元丰改制,一个是南宋时期。 宋朝称朝参官为朝官,也就是能参加朝会见到皇帝的官员。但并不是专指参加朝参的官员,京官也并不专指在京任职的官员,朝官、京官都包括地方

2、官,朝官指从七品以上的高中级文官,京官指八、九品低级文官。 宋初沿五代旧制,官、职、差遣相结合而有有所改进。文官通常都具有官、职、差遣三种职衔。 官,也称正官,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的各种官称,如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元丰五年(1082)官制改革以前,只作为官员定官位和俸禄高低的官称,称为寄禄官,也就是类似于现在公务员级别。元丰改制以后,改为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及各种大夫、郎,以定官位、俸禄,称为阶官,宋人后亦常称改制前的寄禄官为阶官。 职,也称职名,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实际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朝廷和地方官员所带的修撰、直阁等较低的职,称为贴职,除宋

3、初外并不实任其职,只作为文官的荣誉衔。差遣有时也称职,但大多数职专指职名、贴职。 差遣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也称职事官,官(寄禄官)有时也称职事官,但多数职事官是指差遣。差遣本身无品级,以官(寄禄官)定品。除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翰林学士等外,差遣职务名称前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举、提点、管勾(干)等字,如判尚书省事、知府等。 也就是说只有差遣才算是实缺。 官员既可以只升降差遣职务,也可只升降官级或职等,也可以升降三者中的两种,甚至三者都升降。低级文官及受处罚的官员,只有官与差遣而没有职。 宋代时期,前代三省六部的职权已转移。唐代三省分掌定策、封驳和执行之权,宋代时三省的权力被削弱

4、。 宋代实际采取三驾马车架构。 一是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为最高行政机构官员。 神宗元丰五年(1082)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以后除南宋孝宗时期外,不再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二是另设知枢密院事(或枢密使)主兵,枢密使与同平章事并称为二府或两地,为最高军事官员。北宋前期,宋太祖为了削弱相权,旨令同平章事只管行政。 三是另外设置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财政。 于是行政权归于政事堂,军事归于枢密院,财政权移归三司。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而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 先介绍宰相。 宋虽沿袭晚唐、五代旧制,规定以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为宰相,但自

5、后周显德元年(954)中书令任宰相、伺候过四朝十帝的冯道死后,就没再任命中书令为宰相,宋代也没再任命中书令为宰相。 侍中在宋代很少除授。国朝以秩高罕除,自建隆至熙宁,真拜侍中才五人。真拜侍中即是以侍中任宰相,不必带同平章事职衔,这五人是范质、赵普、丁谓、冯拯和韩琦。此外王旦和富弼二人也曾真拜侍中,但他们都以侍中的职衔名位过高而恳辞,仍只以同平章事职衔继续任宰相。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宰相,行侍中之职。只有德高望重或权位隆盛的少数同平章事,才能将宰相的职衔晋升为侍中。 所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宋代宰相的正式官名,也是北宋前期宰相的主要职衔。 宋代宰相、副相的办公处称政事堂、都堂、政府

6、、东府,设于宫城中(即大内),为最高行政机构。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中书、门下二省本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神宗元丰五年(1082)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以后除南宋孝宗时期外,不再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参知政事习惯称为执政,广义的执政包括枢密院的正副长官;有时还包括宰相在内,通常则连称为宰执。 宋代的参知政事是宋太祖赵匡胤为牵制宰相赵普而设置的。据李焘长编卷5所记,宋太祖登位后,仍留用后周宰臣范质、王溥等为相,范

7、质等求退之后,以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但未行宰相署敕之事。 当时有大臣认为宰相虚位,应以尚书省长官行宰相署敕之权,但有的大臣不同意,说平章事即宰相之任。当时加封为平章事者还有多人,但都是在朝外的使相之类(宋制,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都称为使相,但不预闻政事)。因此赵普独擅宰相之权。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宋太祖就想给赵普设置一个副职,但又想不出合适的名称,便问翰林学士陶榖:相下宰一等有何官?陶榖回答说,唐代曾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之称。于是这年四月,为分同平章事赵普之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但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

8、徽使厅上事(宋史卷158)。实际上只是宰相的助理。 开宝六年(973),参知政事才升政事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具备了副相的职权。至道二年(995)七月,寇准罢参知政事后,一度规定只令宰相押班、知印,参知政事除了议论军国大事不得升政事堂。不久,除朝会仍由宰相押班外,参知政事的其他职权均恢复。 但宋代除宰相之外,尚有平章军国重事一职。宋史职官志一说,哲宗元祐中,置平章军国重事,以文彦博、吕公著相继任之。其位在宰相之上,专以处高德老臣,以示宠幸,五日或两日一朝,非朝日不至都堂(政事堂)。但这一官职只是一种最高荣誉职位,并没有多少军国重事可管。 南宋时,情况有些变化,宁宗开禧元年(

9、公元1205年),韩侂胄任平章军国重事,所预者广,所任者专,独擅朝政。理宗时,权奸贾似道也升任太师、平章军国重事,窃位日久,恩宠日隆,位在丞相之上。于是,平章军国重事便独揽军、政大权,出现了军政合一的定制,而宰相则屈居于副职的地位,这是宋代比较特殊的一种情况。 北宋前期宰相只管行政工作,军权、财权不在宰相职权范围。 神宗改制后,宰相实际上兼管财政。南宋时,宰相兼任枢密使,又兼管部分军政。这样,宰相重新握有民政、财政和部分军政之权。 而且中书门下的长官编制不固定,大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同时不超过五人。北宋初期或三相一参政,或三相而无一参政。宋太宗以后,以三相二参或二相二参居多。 五代、北

10、宋前期,沿唐制亦以宰相兼领三馆。宰相例兼馆职,初任同平章事即兼集贤殿大学士,称集贤相;后升兼监修国史,称史馆相;最后升兼昭文馆大学士,称昭文相,为首相、上相。宋太宗时起,初任同平章事大多不兼馆职,以后再升兼馆职。 元丰改制后,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宋徽宗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宋高宗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宋孝宗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孝宗以后,正宰相

11、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为参知政事。 特别说明一点,宰相与丞相不同,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中国战国、秦朝、汉朝,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 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比如在唐玄宗时期改尚书仆射为丞相,当时的丞相就不是宰相之职;元朝的行省丞相则为地方官,亦非宰相。 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通过胡惟庸一案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史记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宰

12、相最通俗易懂的含义就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需要注意的是通称,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都可以称为宰相。宰相是通称,更是一种制度。 历史上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断的更替,先后有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据记载,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相的名称正式出现。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等等。 五代、北宋前期,亦设使相,凡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而兼有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衔,称为使相,只是荣誉衔。只有乾德二年(964)正月,由于宋太祖过早罢免留用的原后周宰相,以致任命赵普为宰

13、相时,没有现任宰相签署敕令,才牵强附会地以使相(泰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赵光义有同平章事衔,签署任命赵普为相的诏令。 再介绍下枢密院。枢密院是宋代沿袭五代旧制设置,侵夺原兵部职权,为最高军事机构,俗称枢府、西府,长官有枢密使、副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开始以资浅者为签署枢密院事任副长官,后又设最低的副长官同签署枢密院事。英宗时起因避讳改签署为签书。淳化二年(991),改知枢密院事为正长官,同知枢密院事为副长官;此后又改以枢密使为长官,副使等为副长官。 北宋时只有庆历二年(1042)至五年与西夏战争期间,枢密使由宰相兼任。 枢密院的办事机构为枢密院承旨司,设承旨、副承旨,后设都承旨、副都承旨

14、,下分设兵、吏、户、礼四房。神宗初,设检详官,增设刑房,又设北面河西房以处理边防事务。 最后介绍三司,三司也是宋代沿袭五代旧制,是北宋前期总理财政及工务的机构,三司不仅掌握财权,还侵夺了原工部的职权。三司仅次于中书和枢密院,号称计省。长官有三司使、副使,三司使号称为计相。 宋太宗曾废三司使而分设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并各设副使;不久合为三司使;随后罢三司使而设左、右计使,接着增设总计使判左、右计事;又罢左、右计使,再分设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 咸平六年(1003),又合并为三司使,并分设盐铁、度支、户部副使,以后又只设三司副使为副长官。下设二十四案,每案设推官或勾当公事主管,分管全国的商税、户税、盐、铁和百官俸禄,以及各种修造和建筑等。 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九月,右谏议大夫王化基上疏言五事,其一便是复尚书省。他建议废三司,止于尚书省设六尚书分掌其事。 三司是宋太祖收回财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王化基废三司以实尚书省的建议,虽不被采纳,但宋太宗对尚书省长官的地位也给予某些提高。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升尚书令于三师之上。 虽然如此,也并没有提高尚书令的职权,而且尚书令又很少授人。因此,到至道、大中、祥符年间(公元995年1061年),不断有大臣提出恢复尚书省制的问题,但均未有结果。这个问题至神宗元丰改制以前,一直争论不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