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94168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28页
第28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29页
第29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30页
第30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31页
第31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32页
第32页 / 共33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7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docx_第33页
第3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27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部分 2021年高考真题1.(2021全国甲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

2、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答案】(1)内容: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意义: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

3、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解析】(1)由材料中的“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可得,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由材料中的“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可得,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由材料中的“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可得,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由材料中的“三长制”再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可得,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可以从改革对当

4、时和对后世的影响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对当时北魏的影响,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思考。政治上,改革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同时也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上述改革使北魏的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可以由材料中的“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等信息可得,改革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2.(2021全国乙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

5、,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8分)(2)根据材料并

6、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7分)【答案】(1)迫于外来压力作出的改革;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受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2)涉及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较为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解析】(1)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可以从材料所述“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所学洋务运动在背景、目的、推动力量、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几个角度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思考作答。具体来说,背景方面,“江楚会奏”变法方案出台于1901年,当时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而洋务运动也是在清政

7、府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开始的,所以迫于内忧外患的外来压力为维护清政府统治作出改革是二者背景方面的相同之处;目的方面,由材料中的“实现国家富强”和洋务运动时期的兴办军事工业和筹划海防等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推动力量上,由材料中的“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和所学洋务运动中在中央由奕、在地方由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督抚推动的史实可得,二者都受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在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方面,由材料中的“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发展工业等”和所学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和兴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和开办新式

8、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内容可得,二者都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内容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2)根据材料和所学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从“江楚会奏”变法方案的内容出发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评价,既要看到其积极进步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首先,从积极和进步的角度看,从“江楚会奏”本身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具体来说,由材料中的“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可得,该方案涉及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这与之前清政府的改革相比,是一个进步和突破;由材料中的由材料中的“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发展工业等”可得,其整

9、个方案是一个较为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从其结果来看,由于“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可得,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其局限性来说,我们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所以结果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3.(2021广东高考选考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1983年开始,中

10、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户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1)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8分)(2)简要评价20

11、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4分)【答案】(1)原因: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长期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客观上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打击和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内容:调整和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减少统购派购的农产品品种;改革经营方式,采取多渠道经营;改革流通体制,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2)评价:打破了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健全的市场和法律规范,不利于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解析】(1)

1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可知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根据“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根据“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可知长期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客观上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打击和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中“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可知实行合同制,把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相协调;根据材料一中“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可知改革流

13、通体制,把国家定价和自由购销相结合。(2)评价的关键在于把对历史事物的分析与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相结合,揭示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评价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可以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特征结合起来分析,分析其对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影响。第部分 2021年各地模拟试题一、非选择题1(2021山西二模4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春秋时期,军队的最高领导者是各国的国君,他有统率、指挥、命将权。这一时期没有常备军,专门的武官系统还没有形成,基本上还是文武不分制。军队的兵种主要有车兵和步兵,骑兵在一些诸侯国也出现。南方的

14、楚、吴、越有水师,也称“舟师”。战国时期,各国军队一是人数多,二是常备军已形成。“将门有将、相门有相”是当时文武分职的反映。将的任免权和军队的调动权都在国王手中。各国的常备军是军队的中坚。郡县征兵制是一种“耕战”兵役制,耕战相结合。各国军队以步兵为主力,骑兵的作用增大,战车的作用下降。水军在南方各国普遍建立,甚至秦国都建立了专门的水师。凡编户之民皆要服兵役,并参加战争,若战争需要,女子亦得服兵役。战国时期各国军队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并规定了奖惩条例,如商鞅在秦国制定的二十等爵,就是对有战功者的奖励制度,对逃避兵役的要加以惩罚。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军事制度的变革

15、。(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军事制度变革的影响。(7分)【答案】(1)文武分职;常备军形成;兵种结构及地位变化;兵源多样化;严格的奖惩制度。(8分,答出四点即可)(2)提高了各国的军事实力;加快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客观上推动了政治变革等。(7分)【解析】(1)据材料“二是常备军已形成”可知常备军形成;据材料“将门有将、相门有相是当时文武分职的反映”可知文武分职;据材料“各国军队以步兵为主力,骑兵的作用增大,战车的作用下降”可知兵种结构及地位变化;据材料“凡编户之民皆要服兵役”“女子亦得服兵役”可知兵源多样化;据材料“各国军队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并规定了

16、奖惩条例”可知严格的奖惩制度。(2)据材料“如商鞅在秦国制定的二十等爵,就是对有战功者的奖励制度,对逃避兵役的要加以惩罚”可知军队严格的奖惩制度推动了商鞅变法的施行,军事制度变革客观上推动了政治变革;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军事制度变革增强了军队战斗力,提高了各国军事实力,而军事实力的提高加快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和进度,最后促进了国家的统一。2(2021江苏徐州高三5月考前模拟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董仲舒):“(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

17、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为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纯粹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是国家本位,而不必是王家本位。他们抑制私门是想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为一体以谋全国的富强,人民虽然受着严刑的压迫以为国家服役,但不必一定为一人一姓服役,因而人民的利益也并未全被抹杀,人民的大部分确实是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商君正是这种法家的成功的代表。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并说明董仲舒的基本态度及意图。(7分)(2)据材料二,简析商鞅的历史贡献。综合材料,指出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5分)

18、【答案】(1)措施:废井田,开阡陌;严刑峻法。(2分)态度:全盘否定(。)(1分)意图:批判法家,提升儒学地位;维护统治。(2分)(2)贡献:实现富国强兵,(1分)打击奴隶主贵族,(1分)解放奴隶,(1分)推动社会转型。(2分)因素:立场,时代,视角。(2分,任意2点2分)【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可得,废井田,开阡陌;由材料一“力役三十倍于古”、“刑戮妄加”、“断狱岁以千万数”等可得,严刑峻法。第二小问态度,由材料一“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力役三十倍于古”、“刑戮妄加”、“断狱岁以千万数”等可得,董仲舒的基本态度是全盘否定。第三小问意图,结合所学知识

19、可以从当时的意图和根本意图来思考,结合汉代儒学的相关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倡的是儒家思想,而材料中的董仲舒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就是批判法家,提升儒学地位;根本上来说就是维护统治。(2)第一小问贡献,由材料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可推论出实现富国强兵;由材料二“抑制私门”、“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等可得,打击奴隶主贵族,解放奴隶,推动社会转型。第二小问因素,由材料一中的董仲舒全盘否定法家思想和材料二中的郭沫若肯定法家思想,出现不同的态度主要是由于二者所处的立场、时代不同,而且二者从不同视角看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3(2021吉林吉林四模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

20、成下列要求。材料 西汉武帝时期改变崇文抑武的风气,大力推进军事改革,重振尚武之风,培养适应新战法的新兴武将阶层。通过设立“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将常设军职变成时设时罢的官职,加强皇帝对军队控制。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扩充税收来源,支持军力扩张。在盐铁官营的基础上,武帝用铁制武器替代老旧的青铜兵器,大量建造战车和战船,将马匹收购价提高数倍,民间养马减免赋税,通过战争夺取战马。汉帝国骑兵军团中军马的总数超过匈奴。汉武帝扩大征兵范围,将大量囚犯刑徒编入军队;同时扩大了募兵制规模,募兵制的实行对后世的职业招募军队有重要影响。汉帝国的军事改革积蓄了反击匈奴的力量。在长达15年的战争中,汉军消灭匈奴

21、20多万精壮人口,匈奴被迫离开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和漠南草场,西汉在匈奴旧地置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大兴屯田,这对这一地区的荒地开垦与农业开发有重要意义。汉帝国同时加强了对西域控制,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持续畅通,也是建立在汉帝国军事强大基础之上的。终汉一朝,始终没再出现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侵的情况。摘编自冯君实 汉魏之际的边地开发与管理,原载社会科学战线辑刊回答:(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结汉武帝军事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答案】(1)内容:重振尚武之风,皇帝控制军权;扩充财税,为国家扩张提供财政支持。改善军队武器,增加战

22、马数量,积蓄反击匈奴的力量;将征兵制和募兵制结合。(每点2分,计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2)历史意义:取得了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荒地开垦与农业开发;加强了对西域控制和边地管理,推进了边疆地区治理;为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的开辟创造了条件。(每点3分,计9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大力推进军事改革,重振尚武之风”、“加强皇帝对军队控制”可知重振尚武之风,皇帝控制军权;据材料“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扩充税收来源”可知扩充财税,为国家扩张提供财政支持;据材料“武帝用铁制武器替代老旧的青铜兵器,大量建造战车和战船,将马匹收购价提高数倍,民间养马减免

23、赋税,通过战争夺取战马”可知改善军队武器,增加战马数量;积蓄反击匈奴的力量;据材料“扩大了募兵制规模”可知将征兵制和募兵制结合。(2)据材料“汉军消灭匈奴20多万精壮人口”“西汉在匈奴旧地置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荒地开垦与农业开发”可知取得了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荒地开垦与农业开发;据材料“加强了对西域控制,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持续畅通,也是建立在汉帝国军事强大基础之上的”可知加强了对西域控制和边地管理,推进了边疆地区治理;为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的开辟创造了条件。4(2021四川广元三模45)(15分)【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由

24、于连年战乱,以致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土地抛荒的现象十分严重。北魏进入中原后,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孝文帝即位后,希望农业不景气的状况有所改善,他一再号召:“务尽地利,使农夫外布,桑妇内勤”,然而天灾几乎连年发生,粮食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北魏统治中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鲜卑贵族对土地的兴趣也愈来愈强烈,他们纷纷“就耕良田,广为产业”,民无田业的现象十分突出,农民失去土地,四处飘流,或转投豪族,成为荫护人口,或聚集山泽,成为绿林好汉。公元485年,孝文帝开始实行均田制。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的历史背景。(8分)(

2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均田制改革。(7分)【答案】(1)背景:北方战乱,出现大量无主荒地;民族融合渐成趋势;统治者重视;豪族地主争夺人口和土地;自然灾害;农业、粮食问题突出。(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2)评价: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和稳定社会治安,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每点2分,两点5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土地问题。(2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7分)【解析】(1)据材料“连年战乱土地抛荒”得出北方战乱,出现大量无主荒地;据材料“孝文帝号召”得出统治者重视;据材

26、料“天灾几乎连年发生”得出自然灾害;据材料“粮食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民无田业”得出农业、粮食问题突出;据材料“豪右多有占夺”得出豪族地主争夺人口和土地;结合所学知识,民族融合渐成趋势。(2)积极:据材料“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得出有利于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均田制中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农民获得土地后,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和稳定社会治安,有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消极: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土地问题。5(2021江苏盐

27、城三模1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虽偏安江南,东晋南朝在礼仪制度上居于优势地位,仍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同样在文化标准上,北魏虽然有限度地承认南朝作为华夏政权的合法性,但以“中夏”自居,视南齐为“南夏”。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极塑造

28、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6分)(2)据材料概括北魏政治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政权塑造华夏正统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答案】(1)有利因素: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和意识逐步增强,孝文帝迁都洛阳;占据传统中国的政治中心,具有政治地理优势。(3分)不利因素: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在礼仪文化方面居于劣势地位;北魏政权中的守旧势力较强。(3分)(2)特点:吸纳华夏礼仪的同时保留鲜卑旧俗。(2分)积极影响:增强北魏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29、汉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4分)【解析】(1)第一小问有利因素,据材料“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并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可知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和意识逐步增强,孝文帝迁都洛阳;据材料“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占据传统中国的政治中心,具有政治地理优势。第二小问不利因素,据材料“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可知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与北魏在礼仪文化方面居于劣势地位;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可知北魏政权中的守旧势力较强。(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

30、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可知吸纳华夏礼仪的同时保留鲜卑旧俗。第二小问积极影响,可以从政治、文化、民族和对后世等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汉化)进程;文化上增强北魏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民族上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对后世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6(2021四川凉山州三模45)(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政治局势十分混乱。唐顺宗继位后,于公元805年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政治上,针对宦官专权掠夺人民的暴行,下令取缔“官使”,禁止“五坊小儿”为非作歹;针对藩镇军阀割据国家的现状,提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主张;在用人路线上

31、针对朋党之争,坚持任人唯贤,坚决打击分裂势力,严惩抗拒朝廷的官员。经济上,加强盐税管理,整顿财政;规定在全国各地整顿税率,减少宫廷费用支出。军事上,起用素有威望的老将,准备在铲除恶势力的同时削平藩镇。在短短的456天内,如此迅速的革新遭到反对派的种种阻挠和破坏。806年唐顺宗驾崩,革新目标没有能够实现,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摘编自柳宗元与“永贞革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顺宗改革的社会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顺宗改革的特点并简析改革失败的原因。(9分)【答案】(1)社会原因:唐朝中期政局混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财政困难。(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

32、)(2)特点:由皇帝主导;涉及多个领域;力度大;持续时间短(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失败原因:革新派力量薄弱,阻力过大;改革进程急剧,操之过急;皇帝早逝。(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解析】(1)据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政治局势十分混乱”可知唐朝中期政局混乱;据材料“针对宦官专权掠夺人民的暴行”可知宦官专权;据材料“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主张”可知藩镇割据;据材料“在用人路线上针对朋党之争,坚持任人唯贤”可知朋党之争;据材料“加强盐税管理,整顿财政;规定在全国各地整顿税率,减少宫廷费用支出”可知财政困难。(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唐顺宗继位后,于公元805年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可知由皇帝

33、主导;从内容可知涉及多个领域;据材料“坚决打击分裂势力,严惩抗拒朝廷的官员”可知力度大;据材料“在短短的456天内”可知持续时间短。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在短短的456天内,如此迅速的革新遭到反对派的种种阻挠和破坏。806年唐顺宗驾崩,革新目标没有能够实现,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可知革新派力量薄弱,阻力过大;皇帝早逝;改革进程急剧,操之过急。7(2021江苏苏北七市三模18)(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所取得的效果是相当可观的。以熙宁八年兴修的木兰陂为例,该工程修成后,“溉南洋之田万余顷,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自是南洋之田,天不能旱,水不能涝”。南宋后期,

34、人们还为主持修陂的李长者修庙祭祀,颂其功德。王安石变法还有客观上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体现历史进步的一面。如募役法规定民户用交纳“助役钱”代替以往的职役,使农民再“无执役之苦”,同当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历史趋势正相适应。农户皆须“出钱以助募人应役”,也使广大农户把更多的农副产品投放到商业市场上去,以换取钱币纳官。“募役法”贯彻到后来,连许多曾经激烈反对变法的人也认为它利多弊少。摘编自吴泰熙宁、元丰新法散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田水利法实施所取得的效果。(6分)(2)根据材料,简析募役法推行的历史进步性。(6分)【答案】(1)效果:保证了农业灌溉;(1分)对防洪抗灾起到重要作用;(1分

35、)耕地面积大大增加;(1分)充实军粮储备;(1分)推动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2分)(2)历史进步性: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1分)促使雇佣关系进一步发展;(1分)顺应了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历史潮流;(1分)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扩大了生产;(1分)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2分)【解析】(1)据材料“自是南洋之田,天不能早,水不能涝”可知,保证了农业灌溉,而且对防洪抗灾起到重要作用;灌溉工程的修建使得耕地面积大大增加;据材料“溉南洋之田万余顷,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可知,充实军粮储备;灌溉工程的修建推动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2)据材料“使广大农户把更多的农副产品投放到商业市场上去,以换取钱币纳官”得出

36、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农户皆须出钱以助募人应役”可知,促使雇佣关系进一步发展;据材料“同当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历史趋势正相适应”可知,顺应了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历史潮流;据材料“募役法规定民户用交纳助役钱代替以往的职役,使农民再无执役之苦”可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扩大了生产;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8(2021安徽芜湖二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127年金朝攻灭北宋,疆域扩大至中原地区,但内部制度却是女真旧制、辽制、宋制并存。中央实行勃极烈制度,由女真完颜氏贵族公治国政。1135年金熙宗即位后,起用降金宋臣,以唐宋制度为依据推行汉官制度。其中确立的新中

37、央行政体制,特别是宰辅之制,是金朝推行汉官之制取得的巨大成功。尚书省作为宰辅机构,统辖整套行政机构,其中最主要的是六部,六部职能与唐朝基本一致。金熙宗的官制改革遭到诸多女真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新的汉官之制直到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才最终完成。摘编自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熙宗官制改革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熙宗官制改革的影响。(9分)【答案】(1)疆域扩大至中原地区;内部制度的混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6分)(2)结束内部多种制度并存的混乱状态;推动金朝官制体系发展完善;打击了旧贵族,加强了皇权;促进女真族与汉族的融合;有助于

3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9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疆域扩大至中原地区”可知疆域扩大至中原地区;从材料“但内部制度却是女真旧制、辽制、宋制并存”可知内部制度的混乱;由材料“以唐宋制度为依据推行汉官制度”可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2)影响可结合原因进行分析,据材料“但内部制度却是女真旧制、辽制、宋制并存”可推出结束内部多种制度并存的混乱状态;从材料“其中确立的新中央行政体制,特别是宰辅之制,是金朝推行汉官之制取得的巨大成功”可知推动金朝官制体系发展完善;由材料“金熙宗的官制改革遭到诸多女真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新的汉官之制直到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才最终完成”可推出打击了旧贵族,加

39、强了皇权;据材料“起用降金宋臣,以唐宋制度为依据推行汉官制度”可知促进女真族与汉族的融合;据所学可知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9(2021陕西榆林四模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138年,金熙宗改年号为天眷。天眷年间,金熙宗对金朝中央的制度做了进一步改革,呈现出新的面貌,即宫制的确定金熙宗颁布新的官制和“换官”的规定。所谓“换官”,就是原来女真和辽、宋的官职,依照新制统一换授。金熙宗时确立的这一整套烦琐的官制,大体上都是依照辽、宋旧制,全面地采用了汉官制度。同时增设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官。官员的增设,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建都城,定礼仪造新文字金太祖时,完颜希

40、尹参考契丹、汉字造女真字。金熙宗时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不仅进一步显示出采纳辽、宋旧制和接受汉文化的趋向,而且清楚表明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皇权统治。这次改革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皇权统治,也加强了女真改革派和汉人官员的地位。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天眷新制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天眷新制的影响。(9分)【答案】(1)主要内容:全面采用汉官制度;削弱相权;建都城,定礼仪;创制新文字。(6分,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推动了北方民族的交融;加强了金朝中央集权的皇权统治;提高了汉人官员的地位;有助于北方政治经济的发展。(9分,答出三点即可)【

41、解析】(1)据材料“全面地采用了汉官制度”可得全面采用汉官制度;据材料“设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官。官员的增设,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可得削弱相权;建都城,定礼仪可直接摘录材料;造新文字可直接摘录材料。(2)据材料“采纳辽、宋旧制和接受汉文化的趋向”可知融合了汉文化,有利于推动北方民族的交融;据材料“改革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皇权统治”可知,加强了金朝中央集权的皇权统治;据材料“也加强了女真改革派和汉人官员的地位”可知,提高了汉人官员的地位;金熙宗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吸收汉文化,改革官制、文字,这有助于北方政治经济的发展。10(2021广东佛山顺德区高三仿真模拟考试20)【历史选修1:历史上

42、重大改革回眸】(12分)材料 明初实行卫所武官、兵役世袭制。都司、五府的武官不能世袭,由卫所世官积功升调。武官的除授贯彻功绩制原则。弘治十七年(1504年),明廷定武举三年一行,与文举规则类同。武举既有卫所武官参加,又允许军民人等报考。武举骑射九中四、步射九中二即合式,录取与否、具体名次主要取决于策论。尽管策论依据武经等书,但出题、阅卷者均是文官,尤喜能附会儒家思想的题目。武举会试录取额数从弘治十七年的35名发展到明末达200名。武举在低级将领选除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明后期武举的实际地位已经超过了世职,甚至可超用为中高级将领。明后期的武举达到了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的顶峰。据曹循明代武举与武官

43、选任新探改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武举制度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代武举制度改革的影响。(4分)【答案】(1)内容:定期分级举行;开放报考资格;重视策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录取名额增多;武举成为选拔武将的重要途径。(8分)评分说明: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2)评价:(4分)评分说明:每点2分,积极与消极各2分【解析】(1)据材料“明廷定武举三年一行,与文举规则类同”可知定期分级举行;据材料“武举既有卫所武官参加,又允许军民人等报考”可知开放报考资格;据材料“录取与否、具体名次主要取决于策论。尽管策论依据武经等书,但出题、阅卷者均是文官,尤喜

44、能附会儒家思想的题目”可知重视策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据材料“武举会试录取额数从弘治十七年的35名发展到明末达200名”可知录取名额增多;据材料“武举在低级将领选除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明后期武举的实际地位已经超过了世职,甚至可超用为中高级将领”可知武举成为选拔武将的重要途径。(2)武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可以从内容推知,根据内容开放报考资格可知,能够扩大武将来源,同时分级举行考试,能够提高武将文化素质,有利于选拔、储备军事人才;武举考试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利于强化儒家思想观念,将儒家忠义思想渗透军事人才,使得武举成为国家驯服武将的工具;武举录用人数越来越多,成为选拔武将的重要途径,对武举过度重视,

45、任用大批缺乏练兵作战经验的人员为将,是明末军事失败的重要因素。11(2021河北保定二模19)【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材料 清代沿袭明制,从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征收漕粮经运河运往京仓和通州。清政府设漕运总督(驻淮安)和各省粮储道管理漕运事务,并委任专职同知、通判负责监兑、押运。河运有严重的弊病:运道畅通没有保障,运河有时因水浅无法行船。1824年,江苏高堰运河漫口,河道浅阻,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建议漕粮海运,得到两江总督琦善、江苏巡抚陶澍和布政使贺长龄的支持。1826年,将江苏五个地区的漕粮由上海海运至天津,然后用剥船运抵通州和京仓,这是清代首次办理漕粮海运。道光末年,清政

46、府由于财政紧张,再次筹议漕粮海运。经两江总督李星沅、江苏巡抚陆建瀛等奏准,1848年将苏、松、太二府一州的漕粮改为海运。咸丰初年,江苏常州、镇江和浙江的漕粮也先后改为海运。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县决口,运道阻隔。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承担漕粮海运。经李鸿章奏准,江北地区的漕粮也开始办理海运。此外,江西、湖北、湖南有时也将部分漕粮经长江运抵上海,海运北上。摘编自黎仁凯等主编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改革进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漕粮海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漕粮海运的影响。(6分)【答案】(1)原因:漕运存在弊端;近代海上航运交通工具的发展;

47、清代地方官员的推动。(每点2分,三点6分)(2)意义:降低了运输成本;使传统的河运漕粮体制崩溃或河运漕船业的衰落;利于交通近代化的发展。(每点2分,三点6分)【解析】(1)据材料“河运有严重的弊病:运道畅通没有保障,运河有时因水浅无法行船”得出漕运存在弊端;据材料“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承担漕粮海运”结合所学得出近代海上航运交通工具的发展;据材料“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建议漕粮海运,得到两江总督琦善、江苏巡抚陶澎和布政使贺长龄的支持”“经两江总督李星沅、江苏巡抚陆建流等奏准”得出清代地方官员的推动。(2)据材料“道光末年,清政府由于财政紧张,再次筹议漕粮海运”结合所学得出降低了运输

48、成本;结合所学得出漕粮海运使传统的河运漕粮体制崩溃或河运漕船业的衰落;据材料“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承担漕粮海运”结合所学得出利于交通近代化的发展。12(2021山西太原三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太平天国初期的科举考试年年进行。另外,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除以天王生日为期的“天试”外,尚有东、北翼试,一年四次的京试各自开科取士,各自出金榜。为倡导男女平等,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还举行了女试,这一创举对近现代女子教育可谓功不可没。太平天国科举对于考官的选拔虽然是认真的,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选拔体系,然而完备的考官制度却挽回不了太平天国虽有众多科考出身之人,却无

49、栋梁之才的事实。这是因为太平天国科举考试中规定“其文与策论不满三百字者不录,题目写错、抬头写错者不录,误写避讳字面不合天情者不录,真草不完及字迹两样者不录。这些不录规定以及试题内容的限定导致太平天国科考出现凡应试皆及第的奇特现象。太平天国试题多以阐述太平真主教世的道理为主,应试士子需按照这些题目阐发“天教”教理。这对于长期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也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强烈抵制与对抗。摘编自吕子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1)根据材料,概括太平天国科举制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太平天国科举改革的作用。(7分)【答案】(1)科考频繁;功名泛滥;重视女试;选拔体系

50、较为完备;科考规定限制较多;考试内容宗教色彩浓厚。(8分,任答4点即可)(2)选拔人才存在应试皆及第现象,失去了考试严肃性;体现男女平等思想,开近现代女子考试先河;未能选拔真正人才,不利于太平天国政权建设;受儒家知识分子抵制,加速其灭亡。(7分,任答3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除天试外,尚有东、北翼试,一年四次的京试”得出科考频繁;据材料“举行了女试”得出重视女试;据材料“较为完备的选拔体系”得出选拔体系较为完备;据材料“不满三百字者不录,题目写错、抬头写错者不录,误写避讳字面不合天情者不录,真草不完及字迹两样者不录”得出科考规定限制较多;据材料“凡应试皆及第”得出功名泛滥;据材料“以阐述

51、太平真主教世的道理为主”得出宗教色彩浓厚。(2)据材料“倡导男女平等举行了女试”得出体现男女平等思想,开近现代女子考试先河;据材料“无栋梁之才”得出未能选拔真正人才,不利于太平天国政权建设;据材料“凡应试皆及第的奇特现象”得出选拔人才存在应试皆及第现象,失去了考试严肃性;据材料“传统知识分子的强烈抵制与对抗”得出受儒家知识分子抵制,加速其灭亡。13(2021四川绵阳三模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廷将大治水师定为军国大计,以筹办海防善后事宜的名义,创设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或海署),作为中央主持全国海防活动的独立机构。直至甲午战败、北洋海军

52、覆灭,海军衙门遭致裁撤,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在成立的十年里呈现出复杂的历史面相。一方面直接促成了北洋海军成立。另一方面,海军衙门是继总理衙门之后,于中央出现的又一个临时性专务机构。其政务运作突出表现为大臣集体负责制与先期咨报模式,对全国海防事务只能负有限的集体责任。它的设立既是清廷面临海防、洋务等新局面采取的应变性举措,又是中央借机强化对地方控制力与约束力的标志性事件。摘编自徐笑运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制度建设及其政务运作(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军衙门创设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军衙门的影响。(9分)【答案】(1)背景:中法战争中国战败,东南海疆危机;洋

53、务运动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太平天国后,清朝中央集权体制被削弱)。(6分)(2)积极:直接促成北洋海军成立,推动了海军事业发展;对培养海军人才及沿海各省海防事业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铁路、电信、矿务等洋务事业的进步。局限性:权力有限,受制于君主专制政体的约束,未能达到加强海防的目的。(9分)【解析】(1)据材料“中法战争结束后,清廷将大治水师定为军国大计,以筹办海防善后事宜的名义”可知中法战争中国战败,东南海疆危机;据材料“作为中央主持全国海防活动的独立机构”可知设立海军衙门有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评价海军衙门的影响,注意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作答。据材料“一方面直接促成了北洋海军

54、成立”可知它促成北洋海军成立,推动了海军事业发展;从材料“其政务运作突出表现为大臣集体负责制与先期咨报模式” 可知这一机构的设立有利于沿海各省海防事业;结合这一机构是联络中央和地方的,可以推测出这样的机构设立,相应的铁路、电信、矿务等事业也应该有所发展;局限性方面可以类比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作答,并没有使中国的海防有所加强。14(2021河北邯郸三模19)【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材料 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传教士觉得如果想要控制和引导中国社会改革的方向,就必须为科举制度改革提供合适的方案。于是他们提出了种种改革科举制度的设想。传教士欲效仿文艺复兴时期借复古

55、求解放的形式,主张复辟古时乡举里选制度,恢复科举考试的传统科目,并以传统实学为考试内容,丁韪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认为,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学校重在育才,而科举重在选材。二者是相辅相成,但在科举社会中二者却混为一谈。学校沦为科举之预备场所,科举成为学子之最后归宿,因此有些传教士提出予新人才以旧功名的设想,从而把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整合为一,以达到变革科举之效。尽管清政府迫于形势而不得不变革科举,但科举改革仍然步履蹒跚,传教士企图通过设立新的考试制度作为示范来推进科举改革。杨齐福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科举制度改革(1)根据材

56、料概括传教士对中国科举改革的设计方案。(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传教士对中国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4分)【答案】(1)形式上复古,恢复传统科目和实学内容;内容上增加西学内容;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设立新的考试制度。(8分)(2)推动了中国科举改革的步伐;丰富了科举考试的思想,指明了科举考试的方向;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没有波及社会各界。(4分)【解析】(1)据材料“效仿文艺复兴时期借复古求解放的形式,主张复辟古时乡举里选制度,恢复科举考试的传统科目,并以传统实学为考试内容”“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把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整合为一”“传教士企图通过设立新的考试制度作为示范来推进

57、科举改革”,可知传教士们希望中国的科举制度借鉴西方古典的考试制度,恢复传统的科目和实学内容,同时借鉴西方的新式教学理念,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进行重新整合,通过新式考试制度来选拔人才。(2)据材料“效仿文艺复兴时期借复古求解放的形式,主张复辟古时乡举里选制度,恢复科举考试的传统科目,并以传统实学为考试内容”“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可知科举制度改革使考试内容更加丰富,加速了科举制度改革步伐,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通过借助西方教育思想改革科举,使科举考试的思想更加丰富多样,但是“尽管清政府迫于形势而不得不变革科举,但科举改革仍然步履蹒跚”,晚清社会矛盾尖锐,没有得到有效实施。15(2021江苏

58、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1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895年10月,陈宝箴就任湖南巡抚,随即在当地设立矿务总局,开始兴办矿务。他还与地方绅士合作开办了几家近代工厂。翰林院编修江标任湖南学政后,改革长沙校经书院,以新学教导学生。1897年4月,江标创办湘学报,主要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法律、文化及自然科学知识。1897年下半年,具有民权思想的黄遵宪出仕湖南,推荐梁启超到湖南讲学。稍后湘籍人士谭嗣同也回到家乡。一时之间,维新人士云集湖南。1897年10月,时务学堂创立,开启全省新式学堂创办之风。1898年1月,带有救亡性质的南学会成立。同年3月,谭嗣同、唐才常集资的湘报创立,

59、内中多有宣传维新变法、民权之说。当时湖南还设立了课吏馆、保卫局、武备学堂,维新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王栻维新运动(1)据材料概括湖南维新运动中所采取的措施。(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湖南维新运动兴盛的原因。(6分)【答案】(1)措施:开办实业;(1分)创办报纸;(1分)传播维新思想;(1分)引进新学;(1分)培养新式人才。(2分)(2)原因:地方官员积极推进;(2分)开明士绅支持;(1分)维新人士聚集;(1分)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1分)民族危机加重的刺激(清政府统治衰落)。(1分)【解析】(1)据材料“开始兴办矿务。他还与地方绅士合作开办了几家近代工厂”得出开

60、办实业;据材料“江标创办湘学报,主要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法律、文化及自然科学知识”得出创办报纸,传播维新思想;据材料“具有民权思想的黄遵宪出仕湖南,推荐梁启超到湖南讲学。稍后湘籍人士谭嗣同也回到家乡”得出引进新学;培养新式人才。(2)据材料“陈宝箴就任湖南巡抚,随即在当地设立矿务总局”得出地方官员积极推动;据材料“他还与地方绅士合作开办了几家近代工厂”得出开明士绅支持;据材料“一时之间,维新人士云集湖南”得出维新人士聚集;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还与近代工业得到发展、民族危机加重的刺激等因素有关。16(2021江苏苏锡常镇二模18)(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61、改革官僚机构是戊戌变法的重头戏。有学者认为封建王朝末期的改革之所以成效极其有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统治者用于发动改革的官僚队伍本身就是一支腐败之师。因此,封建王朝的历次改革都将精简机构与人员作为挽救王朝命运的措施之一,戊戌变法也不例外。甲午战后,光绪帝为奋发自强,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以备调用,于是各方保举折片络绎不绝,然光绪帝尤对维新党人青睐有加,授予他们极高的品衔,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的同时,也使维新派陷入与老资格官员的尖锐对立之中。此外,光绪帝还对官僚机构以大刀阔斧之势进行改革。1898年6月,仅京师一地被裁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万人”,以致“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凡遇

62、新政诏下,枢臣俱模棱不奉,或言不懂,或言未办过”。地方督抚看到京师乱象后,其原本的观望态度变成敷衍,裁撤诏令在地方成为一纸空文。摘编自熊小欣再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改革官僚机构的原因及举措。(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改革官僚机构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7分)【答案】(1)原因:封建王朝改革失败的教训;推动维新变法的需要(或光绪帝奋发图强)。(2分)措施:地方举荐人才;重用维新人士;精简机构;淘汰冗员。(3分)(2)原因:守旧势力的反对(或新旧官僚的矛盾);改革策略过于激进;地方官员的敷衍;维新派实力弱(与守旧派实力对比悬殊)(4分)启示

63、:改革要循序渐进;要采取策略减少改革的阻力;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3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封建王朝的历次改革都将精简机构与人员作为挽救王朝命运的措施之一”得出封建王朝改革失败的教训;据材料“各方保举折片络绎不绝,然光绪帝尤对维新党人青睐有加”得出推动维新变法的需要。第二小问举措,据材料光绪帝“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以备调用,于是各方保举折片络绎不绝”得出地方举荐人才;据材料“然光绪帝尤对维新党人青睐有加,授予他们极高的品衔”得出重用维新人士;据材料“光绪帝还对官僚机构以大刀阔斧之势进行改革”“仅京师一地被裁撤衙门就达十余处”得出精简机构,淘汰冗员。(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朝野震

64、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得出百姓生活条件没有改善;据材料“凡遇新政诏下,枢臣俱模棱不奉,或言不懂,或言未办过”得出地方官员敷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策略过于激进。第二小问启示,从失败原因角度反向思考,故启示有改革要循序渐进;要采取策略减少改革的阻力;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17(2021江西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01年初清廷正式颁布“新政”上谕,4月清政府设督办政务处,行政制度的实质性变革拉开帷幕。在中央,首先裁汰了各衙门的胥吏差役,停止捐纳买官,撤通政使司;在地方,裁撤了河东河道总督和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以及“

65、徒有虚名”的漕运总督。与此同时,又创设了若干新机构、旧机构改组为新机构,如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6年,清政府宣布“筹备立宪”,草案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峙的原则,要求在中央设立资政院、司立法之责;裁汰军机处和旧内阁,设十一部,掌行政之事;而“司法之权则专属法部”。这一草案的提出遭到守旧势力的拼死反对,最终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贵胄特权的考虑,只增设“资政院”以“博采群言”,设“审计院”以“核查经费”,其余一概“毋庸更改”。1911年五月,在清政府行将崩溃之际,宣布“组织内阁”,内阁由皇帝任命的国务大臣组成。在厘定中央官制体系后,清政府企图通过改革地方行政制度“裁抑督抚

66、之权限”,将“财政及兵马之事权,悉收回于中央政府”,遭到大部分督抚的反对,收效殊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官制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的官制改革。(7分)【答案】(1)特点: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除旧与布新相结合;学习西方宪政;保障专制皇权和满洲贵族利益,具有保守性;先中央后地方,具有渐进性。(8分,答到任意四点即可。)(2)评价: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改革没有触动皇权专制,没有完成向代议制的转变;改革加剧了保皇派内部的分裂,激化了阶级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7分,一点2分,两点4分,答到三点

67、即得满分。)【解析】(1)据材料,清廷颁布上谕“在中央,;在地方,”可知,新政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先中央后地方,具有渐进性行;据材料“又创设了若干新机构、旧机构改组为新机构”可见除旧与布新相结合;据材料“草案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峙的原则”可知学习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构架;据材料“最终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贵胄特权的考虑”可知新政是为了保障专制皇权和满洲贵族利益,具有保守性。(2)结合第一小问官制改革的特点,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作答。新政裁撤了一部分旧机构,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新政又是为了保障专制皇权和满洲贵族利益,具有保守性,可知新政并没有触动皇权专制,没有完成向近代民主代议制

68、的转变;材料表明皇族内阁及“裁抑督抚之权限”的措施使立宪派失望,地方督抚强烈反对,可知新政加剧了保皇派内部的分裂,一部分人转而支持革命,所以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18(2021四川眉山三模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清代督抚衙门不置属官,官员自聘的幕僚成为主要行政人员。晚清因政务增多,幕僚人数激增,导致管理混乱。1907年,清政府以借用唐宋幕职为形式,进行分科治事的改革,使幕僚成为正式职官。督抚衙门统一设置秘书员和十科参事员,与新官制中央各部院对应,明确其职责范围。清廷没有裁汰原有幕僚,对改革后幕职的资格和级别也不做限制,并仍由督抚任免。方案颁布后

69、,清廷率先从东北三省入手,再以直隶、江苏试点,要求其余各省“十五年内一律通行”。到1911年,至少已有19个督抚衙门实行了幕职分科治事,占全国督抚衙门的绝大多数。民国成立后,省级官署大体沿用了这一方式。据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实行幕职分科治事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实行幕职分科治事的影响。(8分)【答案】(1)特点:近代理念和传统因素的结合;分工具体、职能明确;革新而不除旧;循序渐进。(7分)(2)影响:促进了幕僚的职官化;推动了行政机构的规范化和近代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为民国的行政机构建设提供

70、了经验;仍带有旧式幕府的属性。(8 分)【解析】(1)据材料“清政府以借用唐宋幕职为形式,进行分科治事的改革”可知近代理念和传统因素的结合;据材料“与新官制中央各部院对应,明确其职责范国”可知分工具体、职能明确;据材料“清廷没有裁汰原有幕僚,对改草后幕职的资格和级别也不做限制”可知革新而不除旧;据材料“清廷率先从东北三省入手要求其余各省十五年内一律通行”可知循序渐进。(2)据材料“使幕僚成为正式职官”可知促进了幕僚的职官化;据材料“与新官制中央各部院对应,明确其职责范国”可知推动了行政机构的规范化和近代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据材料“民国成立后,省级官署大体沿用了这一方式”可知为民国的行政机构

71、建设提供了经验;据材料“清政府以借用唐宋幕职为形式,进行分科治事的改”可知仍带有旧式幕府的属性。19(2021广西5月高考模拟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初,晚清政府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制度,以外国法律制度为蓝本,起草制定了一大批新的法律法规。直到1906年,清政府在内忧为患的重压下,为了配合立宪改革,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原则,改革官制。1910年,清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1911年2月7日,清政府颁行法院编制法,这是清末制定并公布生效的各级审判机关组织法,完全否定了中国传统的审判

72、诉讼制度。还通过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多部近代法典,清末司法体制转型过程中所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影响深远。摘编自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材料二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法制建设经历了由“破”到“立”的特殊历史时期。人民政府在司法改革中肃清了司法队伍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在惩治贪污和镇压反革命斗争中采取了教惩结合、严打慎刑、宽严相济、详查区分的原则。1952年,掀起的司法改革运动实现了对旧法观点和旧司法作风的有力批判,实现了司法领域指导思想、工作方法、机构性质的全面转型。摘编自刘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思想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

7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司法改革的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司法改革的原因。(7分)【答案】(1)作用:推动了中国司法近代化的进程;传播了近现代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为后世司法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法学教育的近代化。(6分,答出三点即可)改革未能挽救即将灭亡的晚清政府。(2分)(2)原因:旧社会落后的司法体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需要;推进法律现代化的需要;配合新中国初期的镇反运动;树立新中国法律权威,打击特权思想。(每点2分,答出三点可得7分)【解析】(1)据材料一“完全否定了中国传统的审判诉讼制度”可知,推动了中国司法

74、近代化的进程;据材料一“以外国法律制度为蓝本,起草制定了一大批新的法律法规”可总结出,传播了近现代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据材料一“清末制定并公布生效的各级审判机关组织法”“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为后世司法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条件;通过了多种近代法典,可知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法学教育的近代化;清政府司法体制改革的教训就是,改革未能挽救即将灭亡的晚清政府。(2)据材料二“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法制建设经历了由破到立的特殊历史时期”可知,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需要;据材料二“实现了对旧法观点和旧司法作风的有力批判”可归纳出,旧社会落后的司法体系;据材料二“实

75、现了司法领域指导思想、工作方法、机构性质的全面转型”推进法律现代化的需要;据材料二“人民政府在司法改革中肃清了司法队伍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可归纳出,配合新中国初期的镇反运动,以及树立新中国法律权威,打击特权思想。20(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自1916年到1919年,黄炎培、杨鄂联、张竞生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撰文呼吁对中学,教育进行改革,1921年10月,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议中广东省的提案是:中学修业年限基本上采用“三三制”,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级。廖世承认为“三三制”不仅能顾及学生的升学,也因为时间较为充裕而能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

76、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杨鄂联认为,如果采用“四二制”,初中学习时间过长,高中学习时间过短,就会造成和选科学习的原则不相符合。同时,如果采用“四二制”,初中学习时间过长,高中学习时间过短,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甚巩固。而初高中实行“三三制”模式,正好可以改变这些弊端。江苏省教育会把学制草案中有关中学教育中争议的焦点制成问卷,分发给包括教会中学在内的一些学校进行调查,又把问卷在多家报纸上刊登,以更加广泛地征求意见。1922年11月1日,北京政府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学制改革案。“三三制”成为定制。摘编自杨涛民国时期初、高中“三三制”分级模式的形成与思考(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20年代初“三三制”学制形

77、成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政商确立“三三制”学制的意义。(8分)【答案】(1)原因:众多学者的倡导;在校师生的实际需求;全国教育会议及各省教育机构的推动;北京政府的支持。(7分,任答三点即可)(2)意义:有利于学生的升学,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充足,便于知识积累;设立更多的学校,提升国民素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8分)【解析】(1)由材料“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撰文呼吁”得出众多学者的倡导;由材料“不仅能顾及学生的升学,也因为时间较为充裕而能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得出在校师生的实际需求;由材料

78、“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议”、“江苏省教育会把学制草案中有关中学教育中争议的焦点制成问卷,以更加广泛地征求意见”得出全国教育会议及各省教育机构的推动;由材料“北京政府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学制改革案”得出北京政府的支持。(2)由材料“能顾及学生的升学”“能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得出有利于学生的升学,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由材料“而初高中实行三三制模式,正好可以改变这些弊端”得出学生的学习时间充足,便于知识积累;由材料“中学修业年限基本上采用三三制,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级”得出设立更多的学校,提升国民素质;由材料“颁布了学制改革案。三三制成为定制”得出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

79、代化。21(2021安徽蚌埠四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南京政府成立之初,由于政府内部各项基础设施和各项方针政策亟待完善,仍然承袭了北京政府时期的烟酒公卖制度。政府稳定之后,在统一集中的财政方针指导下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烟酒税改革条例和实施细则,对烟酒税进行改革,主要包括卷烟统税、洋酒类税、土烟土酒定额税、印花税以及牌照税六个部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遭到了商人的反对,同时反对洋税税率不公始终伴随着统税施行始终。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烟酒税中除土烟土酒之外,全部归于统税之中,国民政府形成了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中心的税收制度格局。该政策实施的范围有

80、限以及各省的具体执行情况大不相同。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依赖决定了其无法自主制定烟酒税政策,也造成了地方收入不足等问题的出现。摘编自齐丹国民政府时期的烟酒税改革(19271937)(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初期烟酒税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初期烟酒税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9分)【答案】(1)特点:在传承前代做法基础上颁布法令;依靠政府推行;内容丰富着眼统一集中。(6分)(2)困境:中国商人和洋人反对激烈;未形成全国统一法令。(4分)原因:国民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改革触及了多方利益;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凸显。(5分,答2

81、点4分,答3点5分)【解析】(1)由材料“由于政府内部各项基础设施和各项方针政策亟待完善,仍然承袭了北京政府时期的烟酒公卖制度”得出在传承前代做法基础上颁布法令;由材料“在统一集中的财政方针指导下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烟酒税改革条例和实施细则”得出依靠政府推行;由材料“全部归于统税之中,国民政府形成了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中心的税收制度格局”得出内容丰富着眼统一集中。(2)第一小问困境,由材料“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遭到了商人的反对”得出中国商人和洋人反对激烈;由材料“该政策实施的范围有限以及各省的具体执行情况大不相同”得出未形成全国统一法令。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依赖决定了

82、其无法自主制定烟酒税政策”得出国民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依赖;由材料“遭到了商人的反对,同时反对洋税税率不公始终伴随着统税施行始终”得出改革触及了多方利益;由材料“南京政府成立之初”、“反对洋税税率不公始终伴随着统税施行始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得出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凸显。22(2021江西鹰潭二模45)(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银两是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货币单位,起于汉代盛行于明清。银元俗称“大洋”、“洋钱”或“花边钱”,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近代以来中国呈现货币种类繁多,发行机关多元化,流通范围的区域化。1933年3

83、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称“本部为准备废两,先从上海实施。特规定上海市面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元或旧有1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以规元7钱1分5厘合银币1元为一定之换算率”,并自本3月10日起施行。中央造币厂开始铸造银币,正面为孙中山半身像,背面为帆船图案,俗称“孙头”或“船洋”。3月8日,又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重量为266971克,成色为银88%,铜12%,即合纯银23493448克。以中央造币厂为唯一的造币机构,其他各省的所有造币厂都必须废止。摘编自贺水金论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背景。(

84、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9分)【答案】(1)背景:币制繁多(或混乱)发行机关多元化(或不统一)流通范围的区域化 近代银本位制的流行 1929年大危机的影响 民国时期白银通货不足国民政府巩固统一的需要(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共6分)(2)积极:结束了货币混乱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 稳定了中国的金融秩序 有利经济的发展 为之后的货币改革提供了借鉴(每点3分,任意2点即可,共6分)局限: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货币秩序 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每点3分,任意1点即可,共3分)【解析】(1)据材料“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

85、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近代以来中国呈现货币种类繁多,发行机关多元化,流通范围的区域化”可知近代银本位制的流行、币制繁多、发行机关多元化、流行范围区域化;结合20世纪20、30年代的国内国际背景可知,此时南京国民政府刚成立,再加上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白银外流,可知1929年大危机的影响;民国时期白银通货不足;国民政府巩固统一的需要。(2)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积极方面:据材料“以中央造币厂为唯一的造币机构,其他各省的所有造币厂都必须废止”可知统一造币,结束了货币混乱的局面;结合中国币制改革的内容可知,这么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中国金融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为之

86、后货币改革提供了借鉴;消极方面:结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背景可知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货币秩序,没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知政府控制货币的生产,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23(2021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押题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在商业贸易中,牙商有沟通市场、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作用,被称为“商人中的商人”。但亦有垄断市场、操纵价格、欺行霸市、随意索取佣金的投机行为,阻滞了边区贸易。1938年9月,晋冀豫区党委在制定财经政策中,专门提出了“取消包税牙行,由自己办理(牙税)”。政策实施后,牙商实际上并未从市场上消失,纷纷转入地下。随着敌人的经济

87、封锁加剧,根据地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了加强对敌经济斗争,根据地着重活跃商业贸易和恢复经济秩序。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地政府认识到取缔牙商,强调直接交易是不可能的,对经济恢复与建设亦是不利的。19421943年根据地制定的经济政策中不再含有取缔牙商的相关内容,允许牙商向集市管理委员会登记后,凭证件在集市上交易。张彦台取缔与改造: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牙商政策的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牙商政策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抗日根据地的牙商政策。(6分)【答案】(1)演变:由完全取缔到改造管理。(2 分)原因:敌人的经济封锁;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

88、牙商对发展商贸的作用;政府对牙商认识的变化。(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7分)(2)评价: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调动了牙商的积极性,扩大了商品流通,成效显著;为根据地商业贸易的发展、对敌经济战争的胜利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解析】(1)第一小问演变,据材料“1938年9月专门提出了取消包税牙行,由自己办理(牙税)”“19421943年允许牙商向集市管理委员会登记后,凭证件在集市上交易”可归纳出,由完全取缔到改造管理。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随着敌人的经济封锁加剧,根据地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可知,敌人的经济封锁和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据材料“为了加

89、强对敌经济斗争,根据地着重活跃商业贸易和恢复经济秩序”可知,牙商对发展商贸的作用;据材料“根据地政府认识到取缔牙商,强调直接交易是不可能的,对经济恢复与建设亦是不利的”可归纳出,政府对牙商认识的变化。(2)据第一问的政策随形势变化而调整可知,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由第一问的牙商对于商贸发展的作用可知,调动了牙商的积极性,扩大了商品流通,成效显著;调整牙商政策是为了加强对敌经济斗争,因此加强对牙商的管理,可以为根据地商业贸易的发展、对敌经济战争的胜利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24(2021海南海口三模25)【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49年,国家经济建设所

90、需要的石油产品基本依赖进口,全国需要原油1000多万吨,缺口一半以上,各种物资更是极端匮乏。毛泽东询问李四光:我国天然石油这方面的远景怎么样?李四光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表示深信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1959年9月,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为标志,勘探发现了大庆油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三年时间就拿下大油田。1999年底,大庆油田重组改制、分开分立。2000年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大庆油田自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累计

91、生产原油1821亿吨,占同期全国陆上石油总产量的47%;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482亿立方米,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价差1万多亿元,特别是原油5000万吨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整理自360百科大庆油田(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大庆油田成为“世界油田开发史上奇迹”的具体表现。(5分)(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大庆油田成为“世界油田开发史上奇迹”的主要原因。(10分)【答案】(1)大庆油田成为“世界油田开发史上奇迹”的具体表现:中国地质学家创下勘探石油奇迹,打破“中国贫油论”。油田建成时间短,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3年建成。高产稳产期长,原油5000万吨的高产稳产期长

92、达27年。为建立我国现代石油工业体系和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经过多年的建设昔日荒原成为美丽的油之城、百湖之城。(5分)(2)“世界油田开发史上奇迹”的主要原因:党与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并下大决心改变国家石油短缺的局面。李四光等石油科学工作者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与奉献。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新老石油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大庆油田与时俱进,锐意进行体制改革,迎合了市场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大庆油田长期坚持走科技化道路,从勘探、开采、冶炼,都依靠科技,并不断创新。得到苏联专家的帮助等。(10分)【解析】(1)据材料“李四光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表示深信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

93、源”得出中国地质学家创下勘探石油奇迹,打破“中国贫油论”;据材料“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三年时间就拿下大油田”得出油田建成时间短,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3年建成;据材料“特别是原油5000万吨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得出高产稳产期长,原油5000万吨的高产稳产期长达27年;据材料“累计生产原油1821亿吨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价差1万多亿元”得出为建立我国现代石油工业体系和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结合所学得出经过多年的建设昔日荒原成为美丽的油之城、百湖之城。(2)据材料“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

94、石油都转不动”结合所学得出党与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并下大决心改变国家石油短缺的局面;据材料“李四光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表示深信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勘探发现了大庆油田”结合所学得出李四光等石油科学工作者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与奉献;据材料“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得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新老石油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无私奉献;据材料“1999年底,大庆油田重组改制、分开分立。2000年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结合所学得出大庆油田与时俱进,锐意进行体制改革,迎合了市场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据材料结合所学得出大庆油田长

95、期坚持走科技化道路,从勘探、开采、冶炼,都依靠科技,并不断创新;得到苏联专家的帮助等。25(2021四川遂宁三模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就致力于建立一个理想的没有剥削和阶级差别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建立了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以保证有限的资源和产品能够相对平均地分配。这一时期减贫的成就是通过牺牲经济效率取得的。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使用和管理土地的权力,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我国还通过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的交易条件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随着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展开,农村经济增长不再自动地导致贫困人口减少,甚至还拉大了地区间和农户间收入

96、的绝对差距。这一时期,国家宏观政策上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农村投入减少,区域开发扶贫政策覆盖面不够,扶贫效果不佳。针对上述状况,国家减弱了对农民迁移的限制,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增大扶贫计划覆盖范围。其后,国家将扶贫对象从贫困县调整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增加扶贫金融项目投资,并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实践证明,将扶贫到户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相结合对扶贫工作产生了积极意义。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0年)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合适的时间尺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工作进行阶段划分,并分别概述其阶段特征。(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97、概括指出中国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6分)【答案】(1)阶段划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政府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分配资源实现减贫;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四大召开,通过调整土地政策,扶持农业实现减贫;党的十四大后,从区域协调、金融扶贫、支持农村产业等多方面实现精准扶贫。(时间段划分每点1分,可以用时间,也可以用对应的历史事件来表达。特征概述每点2分。每一阶段3分,共9分。如果学生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且阶段特征概括清晰合理,每个阶段4分,最高8分。)(2)经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协调区域、产业的均衡发展;将扶贫工作与宏观政策相结合;根据各时期不同形势,采取

98、不同措施扶贫;精准扶贫;强调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等。(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考生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不超过6分。)【解析】(1)据材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建立了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这一时期减贫的成就是通过牺牲经济效率取得的”,结合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政府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分配资源实现减贫;据材料“改革开放后,中国还通过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的交易条件来增加农民收入”,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容可知,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四大召开,政府通过调整土地政策,扶持农业实现减贫;据材料“随着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展开”“国家宏观政策上优

99、先发展东部沿海”“增加扶贫金融目投资”“将扶贫到户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相结合”可知,党的十四大后,从区域协调、金融扶贫、支持农村产业等多方面实现精准扶贫。(2)据材料“致力于建立一个理想的没有剥削和阶级差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扶贫上采取的措施和取得成就,如现阶段改革开放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可知,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因此,要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据材料“宏观政策上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农村投入减少,区域开发扶贫政策覆盖面不够,扶贫效果不佳。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增大扶贫计划覆盖范围”,结合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00、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注意协调区域、产业的均衡发展,将扶贫工作与宏观政策相结合;据材料“国家将扶贫对象从贫困县调整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增加扶贫金融目投资,并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可知,中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注意在各时期要根据不同形势,采取不同措施扶贫、精准扶贫,同时,强调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等。26(2021安徽A10联盟高考最后一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卫生工作面临疾病丛生、缺医少药的严重局面,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等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党和国家站

101、在人民健康的高度,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工作。1949年11月,卫生部专设了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的传染病、交通检疫等卫生防疫工作;1952年,党中央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发动全国人民起来讲究卫生、除“四害”、消灭疾病。1953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卫生防疫站和专业防治所(站),到1965年,共建有2499所和822所。1955年,党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强化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同年,卫生部发布传染病管理办法。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妇女和婴幼儿的健康,先后建成了妇幼保健机构近3000所。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1)根据材料并结

102、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公共卫生事业采取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9分)【答案】(1)措施:建立管理机构;积极动员群众,开展卫生运动;注重法律法规建设等。(1点2分,3点6分,共6分)(2)意义: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减少了传染病等疾病的发生,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等。(1点3分,3点9分,任答3点即可,共9分)【解析】(1)据材料“卫生部专设了公共卫生局”可知建立管理机构;据材料“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发动全国人民起来讲究卫生”可知积极动员

103、群众,开展卫生运动;据材料“卫生部发布传染病管理办法”可知注重法律法规建设。(2)据材料“1953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卫生防疫站和专业防治所(站),到1965年,共建有2499所和822所”可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据材料“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妇女和婴幼儿的健康,先后建成了妇幼保健机构近3000所”可知减少了传染病等疾病的发生,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据材料“党和国家站在人民健康的高度,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工作”可知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27(2021西南三省三校“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三45)(15分)【历史选修1

10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是消费资料供给制的结果。由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统包,以低租金形式分配。由于排斥市场机制,这种制度难以使得住房建设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到197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解放初期的45平米下降到36平米,城镇缺房户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75%1980年6月,国务院宣布实行住房商品化的政策,准许私人建房购买公房。1982年,国务院批准郑州、沙市、常州、四平开始“三三制”试点:个人支付1/3,其余2/3由地方政府和职工所在单位补贴购房。1986年,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提出把提租补贴作为住房改革的基本环节,提高工资,变暗贴为明补,变实物分配为货币分配,

105、通过提高租金促进售房,从1988年开始,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摘编自宋士云:新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影响。(9分)【答案】(1)(6分)特点:逐步推进,具有渐进性;政府主导,市场辅助;先试点后推广。(每点2分)(2)(9分)影响: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减轻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为后续的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了思路;进一步推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出三点得9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1)据材料“1980年6月准许私人建房

106、购买公房”“1982年三三制试点”“1986年,提出把提租补贴作为住房改革的基本环节”“1988年开始”可知逐步推进,具有渐进性;据材料“由于排斥市场机制”“国务院宣布”“国务院批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提出”可知政府主导,市场辅助;据材料“1982年三三制试点”“从1988年开始,分期分批”可知先试点,后推广。(2)结合改革开放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体现。材料涉及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供给制的弊端、涉及城镇居民居住情况,涉及政府具体的改革举措。可以从政府职能、居住条件、房地产发展、对后续改革等角度回答,可知对居民来说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对政府和企业来说减轻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对整个改

107、革进程来说为后续的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了思路;进一步推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8(2021河北唐山三模19)【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材料 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邓小平访问朝鲜回国之后,即到东北、唐山、天津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后来理论界将这些重要谈话称之为“北方谈话”。邓小平在会见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时说:“对搞运动,你们可以研究,什么叫底?永远没有彻底的事。” 16日邓小平在听取汇报时发表讲话说:“我们过去有段时间,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叫做崇洋媚外,现在大家明白了,这是一种蠢话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展不起来的。”20日,他在天津说:“我

108、们过去是吃大锅饭,鼓励懒汉,好的管理人员也应该待遇高一点,不合格的要刷下来,鼓励大家想办法。”1982年9月18日,邓小平在陪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访问途中,回忆起他的“北方谈话”时说:“我在东北三省到处说,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力,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还愉快地表示:“从以后的实践看,这条路线是对的,全国面貌大不相同了。”摘编自郝津源邓小平“北方谈话”与改革开放(1)根据材料,概括邓小平“北方谈话”的主要观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北方谈话”的历史贡献。(6分)【答案】(1)观点:迅速结束

109、“文革”带来的动荡局势,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扩大对外交流;破除平均主义,推进分配改革。(6分)(2)历史贡献:回应了当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铺垫;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促进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6分)【解析】(1)据材料“对搞运动,你们可以研究,什么叫底?永远没有彻底的事”“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得出迅速结束“文革”带来的动荡局势,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据材料“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叫做崇洋媚外”“这是一种蠢话”得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扩大对外交流;据材料“我们过去是吃大锅饭,鼓励懒汉,好的管理人员也应该

110、待遇高一点,不合格的要刷下来,鼓励大家想办法”得出破除平均主义,推进分配改革。(2)据材料“对搞运动,你们可以研究”“要一心一意搞建设”“我们过去有段时间这是一种蠢话”“好的管理人员也应该待遇高一点,不合格的要刷下来,鼓励大家想办法”结合所学可知,回应了当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铺垫;据材料“从以后的实践看,这条路线是对的,全国面貌大不相同了”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北方谈话”促进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9(2021江西南昌三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建国后地方行政体制改革

111、相关文件(节选)名称时间,机构内容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1949年12月16日,政务院各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是该区所辖省、市高一级的政权机关,并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政府工作的代表机构。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1955年6月9日,国务院聚居人口十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聚居人口不足十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工矿基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并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工矿基地,规模较大,聚居人口较多,由省领导可设市的建制。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1983年,国务院积极试行地、市合并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市管县体制的绩效日

112、渐甚微,甚至开始阻碍县的经济发展,改革这一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摘编自邓健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变革的宪法学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原因。(7分)【答案】(1)特点: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总路线和方针、政策;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建立、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因地制宜。(8分)(2)原因:旧有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诸多弊端日益暴露;过度干预影响经济发展;地方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缺乏活力;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民主法制的完善;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国

113、家治理体系的需要;借鉴世界其它国家的经验。(7分)【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据材料“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政府工作的代表机构”得出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总路线和方针、政策;据材料“重要工矿基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得出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据材料“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得出适应建立、巩固新政权的需要;据材料“工矿基地由省领导可设市的建制”得出因地制宜。(2)据材料“市管县体制的绩效日渐甚微”得出旧有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诸多弊端日益暴露;据材料“阻碍县的经济发展”得出过度干预影响经济发展;地方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缺乏活力;据材料“社会经济体

114、制的变革”得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结合所学知识,文革结束后,民主法制重建和完善;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需要;借鉴世界其它国家的经验。30(2021河南郑州三模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数量的增多,部分中心城市空间扩展受到周边城市的限制,相邻城市之间的摩擦也逐渐增多,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以“撤县(市)设区”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区划调整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行政手段开始大行其道。早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等城市就曾经出现过这种调整,通常的做法是将大城市周边的县或县级市改为区,纳入到大城市行政区范围

115、内,从而为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撤县设区改革,在发展意义上,契合了由“农村中国”向“城市中国”的变革趋势。在实践中,“撤县设区”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基本是同步进行的。摘编自王禹澔等“撤县设区”研究刍议与展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撤县设区”改革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撤县设区”改革的影响。(6分)【答案】(1)背景:改革开放;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发展受限,市县矛盾、城乡协调问题突出;工业化的发展;县制改革的传统。(一点3分,任答三点9分)(2)影响:有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竞争力;优化地区资源

116、配置;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加大城市管理难度。(一点2分,共6分)【解析】(1)由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得出改革开放;由材料“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数量的增多”得出城市化的发展;由材料“部分中心城市空间扩展”相邻城市之间的摩擦”“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得出城市发展受限,市县矛盾、城乡协调问题突出;由材料“撤县设区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基本是同步进行的”得出工业化的发展;由材料“通常的做法是将大城市周边的县或县级市改为区”得出县制改革的传统。(2)由材料“将大城市周边的县或县级市改为区,纳入到大城市行政区范围内”得出有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竞争力;由材料“为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117、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得出优化地区资源配置;由材料“契合了由农村中国向城市中国的变革趋势”得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结合城市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得出加大城市管理难度。31(2021四川泸州三模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展扶贫开发。1986至1993年,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把扶贫与开发结合起来,即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与对农村贫困地区进行全面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1994至2000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在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基础上贯彻和执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118、(19942000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在坚持持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贯彻和执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整理自人民日报中国扶贫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改革的意义。(7分)【答案】(1)特点:扶贫对象是全国农村地区;扶贫主体是中国政府;扶贫过程具有持续性和计划性;扶贫方式是扶贫与开发相结合。(8分)(2)意义:有利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保障民生;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国家

119、认同;为其他贫困国家和地区的改革提供中国模式。(7分)【解析】(1)据材料“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展扶贫开发”可知扶贫范围涉及全国农村;据材料“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把扶贫与开发结合起来”可知扶贫工作特点为扶贫与开发相结合;据材料“1994至2000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贯彻和执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可知国家通过制定计划和纲要,扶贫具有持续性和计划性。(2)据材料“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与对农村贫困地区进行全面开发”可知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国家认同,体现共同富裕目标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据材料“农村贫困地区进

120、行全面开发”可知推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据材料“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通过制定纲要计划,对其他为其他贫困国家和地区的改革提供借鉴经验。32(2021陕西宝鸡一模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黑死病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鼠疫在英国基本销声匿迹。但是到了1617世纪,鼠疫又开始暴发,并呈现出频发态势。据统计,14991500年、15171518年、1563年、1577年、16031604年、16641666年,英国都曾发生过不同规模的鼠疫。鼠疫频发除了大量人口死亡外,还造成了经济崩坏、社会失序

121、、道德沦丧等问题。面对鼠疫,以巫术魔法为主的民间医学与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主的正统医学,几乎一筹莫展。传统上以教会为主的应对机制,也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王国政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应对鼠疫的责任,由国家主导应对疫病,亦即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逐渐拉开帷幕。摘编自邹翔1617世纪英国鼠疫与近代公共卫生体系的雏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雏形出现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617世纪英国对鼠疫的应对机制建立的意义。(7分)【答案】(1)鼠疫频发;人口死亡等社会问题严重;原有社会应对机制失灵;英国专制王权强大;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

122、改革的影响。(8分)(2)改变了英国卫生落后的窘况;促进英国卫生事业的进步;有利于解决鼠疫;有利于维护王权统治,推动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形成近代化的公共卫生体系。(7分)【解析】(1)据材料“但是到了1617世纪,鼠疫又开始暴发,并呈现出频发态势”可知鼠疫频发;人口死亡等社会问题严重;据材料“面对鼠疫,以巫术魔法为主的民间医学与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主的正统医学,几乎一筹莫展”可知原有社会应对机制失灵;据材料“王国政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应对鼠疫的责任”可知英国专制王权强大;据所学从经济的角度概括,可知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从思想角度概括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影响。(2)据材料“除了

123、大量人口死亡外,还造成了经济崩坏、社会失序、道德沦丧等”可知改变了英国卫生落后的窘况;促进英国卫生事业的进步;有利于解决鼠疫;据材料“王国政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应对鼠疫的责任,由国家主导应对疫病”可知有利于维护王权统治,推动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形成近代化的公共卫生体系。33(2021江西景德镇三模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英国的乡村振兴最早发端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圈地运动,大量的家庭农场建立。经历工业化时代,英国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作为最早完成农村现代化的国家之一,早在18世纪中期英国就开始了农业教育现代化工作。20世纪初期,英国颁布福斯特教育法

124、,许多农村居民逐渐享受到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由于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较大,加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英国从工业革命之前的重要粮食生产国转变成为进口国。二战结束后,英国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例如,通过颁布“绿化带”政策保护农业用地和农村土地;1949年颁布的国家公园与乡村通达法要求英国政府设置“国家公园”及其管理机构,以保护乡村土地和自然景观。20世纪60年代欧洲共同体的创立减少了欧洲发生战争的威胁,城市居民在享受城市现代生活的同时,人们更向往回归自然的乡村美景,“逆城市化”现象逐渐出现。英国的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逐步发生了变化,开始关注乡村地区休闲娱乐开发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摘编自

125、沈费伟赋权理论视角下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治理逻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英国乡村建设的政策。(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英国乡村建设政策的因素。(8分)【答案】(1)政策:推行农业现代化;注重农村居民教育;重视粮食问题、保护农村土地;乡村振兴与自然环境保护相结合。(7分)(2)因素:人地矛盾突出;粮食安全;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国际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8分,每点两分,答对任一四点即可得8分)【解析】(1)据材料“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可知推行农业现代化;据材料“英国颁布福斯特教育法,许多农村居民逐渐享受到接受正规教育的机

126、会”可知注重农村居民教育;据材料“从工业革命之前的重要粮食生产国转变成为进口国”可知重视粮食问题、保护农村土地;据材料“英国的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逐步发生了变化,开始关注乡村地区休闲娱乐开发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可知乡村振兴与自然环境保护相结合。(2)据材料“由于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较大,加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可知人地矛盾突出;粮食安全;城市化进程加快;据材料“经历工业化时代,英国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可知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推动;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欧洲共同体的创立减少了欧洲发生战争的威胁,城市居民在享受城市现代生活的同时,人们更向往回归自然的乡村美景”可知

127、国际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34(2021陕西宝鸡渭滨高三适应性训练二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农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无情的摧残,他们整天无偿地为地主劳动,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庄园里,工业发展的必需劳动力缺乏来源。18581860年爆发的农民暴动和起义总计近290次。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以后,农民运动更加高涨了。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于1861年2月19日通过了二一九法令,法令共17个文件,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宣言指出“这次改革在对农奴们揭示出新的未来的时候,农奴们

128、将会了解和感激地接受高贵的贵族们为了改善农奴的生活所做的重大的牺牲。”;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是一系列法令中根本的法令。它规定从法令颁布时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农民可将份地赎买为私产,但须向地主缴纳大大超过土地价格的赎金。同时法令还规定,如果现有份地超过最高数额时,地主有权割去超过部分。不仅如此,农民赎买份地之前,还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整理于周一良世界通史近代部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俄国二一九法令推行的社会条件。(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俄国二一九法令。(9分)【答案

129、】(1)第一次工业革命下,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落后的农奴制存在,农奴制束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劳动力和市场;阶级矛盾尖锐;(2)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农奴人身得到了解放;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俄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展开。这场改革目的是维护沙皇统治,维护贵族的利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奴仍然处于对贵族地主的依附地位,遭到了一场空前的掠夺;俄国社会矛盾仍然很突出。【解析】(1)据材料“工业发展的必需劳动力缺乏来源”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下,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他们整天无偿地为地主劳动,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庄园里”可知落后的农奴制存在,农奴制束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

130、劳动力和市场;据材料“18581860年爆发的农民暴动和起义总计近290次”可知阶级矛盾尖锐。(2)据材料“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可知俄国农奴人身得到了解放;据俄国二一九法令推行的背景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可知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俄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展开;据所学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据材料“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但须向地主缴纳大大超过土地价格的赎金”可知这场改革目的是维护沙皇统治,维护贵族的利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据材料“须向地主缴纳大大超过土地价格的赎金”“农民赎买份地之前,还必须承担一定的义

131、务”可知农奴仍然处于对贵族地主的依附地位,遭到了一场空前的掠夺;据所学可知,改革后俄国社会矛盾仍然很突出。35(2021山西晋中三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 1861年俄历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批准了改革法令。法令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农奴人身得到解放。他们可以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有权拥有动产和不动产,可以自由转换职业,从事工商业活动,并以自己的名字签订契约等。同时,农奴可赎取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农民有永久使用权(在法律上仍属地主的财产)。在订立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仍有“暂时义务”,交租和服役依旧。赎金数额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实际上包

132、括了人身自由的赎金。农民在禁地时一次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由国家银行垫付。另外,为加强对农村统治和管理,在俄罗斯各州(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除外)保留了村社,政府把农民组织在村社中实行连环保。地主有权否定村社的决议,甚至把农民开除出村社。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二 1861年产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农民遭到了无限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改变不了发展的方向,防止不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摘编自列宁全集第二十卷“农民革命”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

133、中列宁的结论?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俄国近代化的特点。(7分)【答案】(1)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土地仍然属于地主所有;衣(农)民可以赎买份地;农民要支付高额赎金;解放后的农奴受到村社的管理。(任意4点得8分)(2)原因:1861年改革保留了沙皇专制统治(封建残余);严重阻碍了俄国近代化进程。(4分)特点:俄国近代化具有任务的艰巨性、道路的多样化和曲折性的特点。(如答复杂性、缓慢性也可)(3分)【解析】(1)据材料一“农奴人身得到解放”可知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据材料一“农民有永久使用权(在法律上仍属地主的财产)”可知土地仍然属于地主所有;据材料一“农奴可赎取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可知农民可以赎买份

134、地;据材料一“赎金数额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可知农民要支付高额赎金;据材料一“在俄罗斯各州(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除外)保留了村社,政府把农民组织在村社中实行连环保”可知解放后的农奴受到村社的管理。(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农民遭到了无限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改革保留了沙皇专制统治(封建残余);严重阻碍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861年产生了1905年”,结合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和1905 年革命可知俄国近代化具有任务的艰巨性、道路的多样性和曲折性的特点。36(2021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8)(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135、眸】材料 村社的存在可以保护小农经济免受地主经济的冲击,可以避免因农民与土地分离和迅速无产阶级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动乱。从行政警察的角度说,村社更便于管理。因为“管理一群人比管理单个人更为容易”,这也是停滞的宗法制社会惯常采用的方式。当然村社支持着国家的赋税,另外国家帮助农民支付赎金而发放的贷款也要收回。1861年后,沙皇政府多次颁布法令强化村社,法令规定农民份地不得转让,禁止农民退出村社,农民以村社连环保的形式集体对国家承担义务等。沙皇政府声称:“公社是俄国人民的特点,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到19世纪末,尽管村社受到来自内部的富农私有倾向、外部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压力,但

136、仍基本保存下来。摘编自张爱东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村社的历史命运(1)据材料指出村社的职能并概括其被基本保存下来的原因。(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村社的保存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6分)【答案】(1)职能: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负责对农民的管理;(2分)原因:保护小农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便于管理);支持和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沙皇政府的保护;俄国社会传统的影响;(任意4点,4分)(2)影响: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村社里,难以自由流动,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劳动力;农民受到地主和国家的双重压迫以及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使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市场;份地不得转让,阻碍农村土地市场化和集约化,

137、限制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赎金和赋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村社管理中的集体意识,阻碍了个体自由经营的发展。(任意3点,6分)【解析】(1)第一小问职能,据材料“村社支持着国家的赋税,另外国家”、“帮助农民支付赎金而发放的贷款也要收回”得出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据材料“从行政警察的角度说,村社更便于管理”得出负责对农民的管理。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村社的存在可以保护小农经济免受地主经济的冲击,可以避免因农民与土地分离和迅速无产阶级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动乱”得出保护小农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据材料“当然村社支持着国家的赋税”得出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据材料“沙皇政府多次颁布法令强化村社,法令规

138、定农民份地不得转让,禁止农民退出村社”得出沙皇政府的保护;据材料“公社是俄国人民的特点,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得出俄国社会传统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从资金、村社管理、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分析得出赎金和赋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村社管理中的集体意识,阻碍了个体自由经营的发展;农民受到地主和国家的双重压迫以及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使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市场;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村社里,难以自由流动,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份地不得转让,阻碍农村土地市场化和集约化,限制农业的规模化发展。37(2021四川南充三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日本在发

139、展工业时也并未走西方的老路。同其他领域一样,依然是由“阁下”们安排计划和规则。除了计划,他们还将整个国家全部资金作为那些他们认定的某些日本最需要的企业的坚实的后盾。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由国家统一派人。他“们向国外招聘技术专家,并派本国人出国留学。此后,如同他们说的,“当这些企业组织完善,业务成熟”的时候,政府就可以将国企卖到私人公司手中。这样一来,这些国办企业逐渐地以“低廉到荒唐的价格”转卖给那些经过挑选的金融巨头,即以三井、三菱两家为主要力量的日本著名财阀。日本企业的发展并不始于消费生产和轻工业,而是从关键性的重工业开始。像兵工厂、造船厂、炼铁厂和铁路建设,都拥有优先的权利,现在这些行业

140、已经飞速发展,达到了世界高水平的技术和效率,而且并未转让给民间财阀,这些庞大的军事工业仍然被政府官僚机构控制,享受国家的特别财政补助。(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发展工业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日本发展工业的影响。(8分)【答案】(1)专制政府的大力扶植;某些大名(如三井、三菱等财阀)享有特权;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有限制地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7分)(每点2分,三点7分)。(2)开启日本近代的工业化进程,使得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之一;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充分发展;军事工业的过度膨胀造成了日本工业化的畸形发展,推

141、动日本加快对外侵略扩张步伐;二战战败,使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工业化成果毁于一旦。(8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8分)【解析】(1)据材料“由阁下们安排计划和规则”,可知阁下们代指政府部门,说明政府对工业化有很大话语权;据材料“这些国办企业逐渐地以“低廉到荒唐的价格”转卖给那些经过挑选的金融巨头”,可知日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会将部分国有化企业低价卖给部分财阀;从材料“日本企业的发展并不始于消费生产和轻工业,而是从关键性的重工业开始”,可知日本工业化是从重工业,尤其是军工开始的,而“向外聘请专家”说明借鉴了外国的经验技术。(2)分析材料的影响要一分为二的原则,首先,结合第一问的答案和材料所学知识可知,日本

142、在明治维新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而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这会导致封建财阀势力膨胀,为后来日本走向军国主义扩张埋下隐患,材料中特别强调军工企业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直到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才走上科学合理的工业化道路。其次,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工业化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这对日本快速实现工业化是有重大积极意义的。38(2021湖南衡阳二模20)(10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智利早在1924年就引进了当时欧洲流行的社会保险模式,开始实施社会保障法,创立了拉美地区最早的社会保障体制。但自50年代起,传统养老金

143、制度逐步陷入危机,80年代改革前已处于濒临破产的境地,主要表现为财政收支上的危机、收入分配不公和低效的管理体制。1981年5月新制度正式实施,改革的基本内容为:(1)建立养老金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存入该账户;(2)成立单一经营目标的养老金管理公司(AFPs);(3)雇员自由选择AFPs,退休时养老金给付由账户积累资产转化为年金或按计划领取;(4)成立养老基金监管局(SAFP),负责对AFPs的监管,并且由政府对最低养老金进行担保。与此同时,政府还允许旧制度的继续运行,并且还给低收入人群提供基于家庭情况调查的社会养老金救助。由此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三支柱体系。摘编自蒋从斌新自由主义与社会保障改革:

144、价值理念与实践以智利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为例(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智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智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特点。(6分)【答案】(1)原因:传统社会保障制度陷入困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欧美社会保险模式的影响;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4分,答出2点即可)(2)特点:社会化运作,政府加强监管;养老金管理资本化;新旧体制并行。(6分,答出3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但自50年代起,传统养老金制度逐步陷入危机”可知传统社会保障制度陷入困境;据材料“新自由主义与社会保障改革:价值理念与实践以智利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为例”可知受到

145、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据材料“早在1924年就引进了当时欧洲流行的社会保险模式”可知欧美社会保险模式的影响;结合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变化的史实可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2)据材料“成立单一经营目标的养老金管理公司”“并且由政府对最低养老金进行担保”可知社会化运作,政府加强监管;据材料“雇员自由选择AFPs,退休时养老金给付由账户积累资产转化为年金或按计划领取”可知养老金管理资本化;据材料“政府还允许旧制度的继续运行,并且还给低收入人群提供基于家庭情况调查的社会养老金救助”可知新旧体制并行。39(2021新疆乌鲁木齐三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46、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发现,从小生产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邓小平主张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列宁指出:“既然我们已经转而采取市场的经济形式,国家就一定要给各个企业在市场从事经济活动的必要自由,而不希望用行政手段来代替它。”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更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摘编自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与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上的相同点。(7分)(2)根据材料

147、,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的改革政策最终的实践效果有何不同?(8分)【答案】(1)相同点:都主张适度放开所有制形式,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都认识到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只是经济发展手段,而非资本主义专有。(7分)(2)列宁新经济政策未得到进一步贯彻,斯大林执政后,新经济政策基本被废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邓小平的改革使中国逐步走出困境,使中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8分)【解析】(1)据材料“国家就一定要给各个企业在市场从事经济活动的必要自由”“邓小平主张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可知都主张适度放开所有制形式,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

148、据材料“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可知都认识到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只是经济发展手段,而非资本主义专有(2)结合新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可知列宁新经济政策未得到进一步贯彻,斯大林执政后,新经济政策基本被废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可知邓小平的改革使中国逐步走出困境,使中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40(202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20世纪30年代,美国先后进行了两次金融改革,即胡佛金融改革和罗斯福金融改革。胡佛在任总统期间,实行自由放任的

149、经济政策,但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胡佛政府被迫开始干预经济,进行金融改革,采取成立复兴金融公司、通过紧急救助与建设工程法等措施。罗斯福就任总统后,立即大刀阔斧地进行金融改革,在延续胡佛政府政策的同时,对美国金融系统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罗斯福把胡佛金融改革中的权宜之计发展为长远规划,绘就了美国金融发展的蓝图。通过大萧条时期的金融改革,美国政府稳定了货币、建立了安全的金融体系、维护了金融秩序,实现了国家依照宪法对金融进行监管的原则,使美国金融业走上了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战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战后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摘编自李世安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

150、合所学知识,概括胡佛和罗斯福金融改革的相似之处。(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两次金融改革的作用。(6分)【答案】(1)相似之处: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采用国家干预手段;重视立法。(9分)(2)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推动了美国金融业的发展;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6分)【解析】(1)据所学知识,从目的和背景看,可知两者旨在解决经济危机;据材料“采取成立复兴金融公司、通过紧急救助与建设工程法等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手段分析,两者都采用国家干预手段;从具体实施过程看,都重视立法。(2)据材料“美国政府稳定了货币、建立了安全的金融体系、维护了金融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金融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据材料“实现了国家依照宪法对金融进行监管的原则,使美国金融业走上了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知,推动了美国金融业的发展;据材料“也为战后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可知,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