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提升一、史前史研究的主要资料和工具1.实物资料:因为其高度的真实性,考古发现是当今研究人类史前史的主要素材,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很多传说得到了印证。2.古籍记载:古籍撰写者距史前史较近,相对来说更加真实。但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和撰写者的主观性较强,其记载多存在偏颇,需要其他史料加以印证。3.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夹杂着人们想象的素材,其内容与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但是,这些传说也可能是基于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因而也是研究历史的素材之一。4.科学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运用于史学研究,对于判定历史时间、分析历史发展及地理环境的变迁等都有巨大的帮助,成为研究史前史的重要工具。二、
2、先秦时期文明传承的表现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不断演变,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2.宗法观念: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了积极作用。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先秦萌芽,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4.民族观念:先秦萌生的民族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5.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1.相似性要求统一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诸子百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爱民”思想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与民众的关系着眼,
3、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墨家的“爱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限制君权”思想孟子强调只有取得百姓的信任,方可以作为天子,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2.差异性治国理念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人生态度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4、史料1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 没有边,也没有界线,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 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于是,即使在古代各地的居民原来可能是有不同基因的族群,经过如此布局,实际上所谓的“中原”居民,已经是来源复杂的混合体
5、。“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融合,终于熔铸为一个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摘编自许倬云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解读】该史料摘自现代学者著作。史料主要论述了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共同体的形成。尤其是西周的分封制,把周朝的文化辐射到周边地区,从而形成文化、经济和政治共同体。史料2李斯问孙卿子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孙卿子曰:非汝所知也。汝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
6、统也。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荀子议兵【解读】该史料摘自古文献,主要论述了李斯与荀子针对秦国强大的原因所进行的探讨。李斯认为秦国的强大与仁义无关,一切以强国求霸为便。在李斯看来,六国讲仁义,却无法与秦抗衡。而在荀子看来,秦国强大是事实,但并不符合仁义,礼仪之道才是国家强大的根本。课时作业1
7、(早期中华文明)一、选择题1.(2020江苏盐城期末)2020年5月30日,浙江省余姚市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宁波余姚举行。经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测定,该遗址的年代距今约78008300年,这一发现将宁波地区人文起源的历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往前推进了1000多年。由此可见()A.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B.科学技术是考古研究的决定因素C.考古发现比历史记载更具说服力D.宁波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最早起源地答案A浙江省余姚市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将宁波地区人文起源的历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往前推进了1000多年。由此可见,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故A正确。科学技术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因素,“
8、决定”一词欠妥,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谁更具说服力,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宁波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最早起源地”的相关信息,故D错误。2.(2020宁夏石嘴山三中模拟)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下游文明。它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有明显的社会分化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它把中华文明起源前推到与古埃及等文明约同的时间。良渚文化()A.形成了南北作物差异的格局B.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社会体系C.丰富了中华早期文明的内涵D.说明了世界文明具有同源性答案C材料里良渚文化的诸多信息说明其是比较成熟的文明形态,时间比较早,丰富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内容和特征,但并不能说明世界早期文明源头一致,故选C,
9、排除D;材料并不能体现南稻北粟的作物格局,排除A;良渚文化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排除B。3.(2020北京人大附中模拟)在距今约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东南的1300多座墓葬中,约有1%的大型墓,每座大型墓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鼍鼓、石磬等礼乐重器和玉器。几十座中型墓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器。上千座小型墓的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知()A.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B.该遗址就是历史上的夏都C.陶寺遗址处于奴隶制时代D.已经形成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材料表明陶寺遗址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都存在很大区别,说明当时已经存在贫富差别,出现了阶级分化,故选A;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该遗址就是历史
10、上的夏都,排除B;材料并未反映陶寺遗址处于奴隶制时代,排除C;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4.(2020山西太原五中10月模拟)某学者在其历史论文中先后引用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B.王的出现C.早期国家的诞生D.世袭制的确立答案C材料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现在的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为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该学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的诞生
11、,C正确;材料信息与阶级的产生、王的出现、世袭制的确立无关,排除A、B、D。5.(2020河南洛阳高三期末)据史书记载,大禹晚年决定禅位给伯益,但四方诸侯比较属意禹之子启。禹死后,伯益与启争夺王位,启杀伯益而继承王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夏朝控制地方的手段单一B.权力继承方式发生变化C.诸侯拥有国家事务的决定权D.国家权力实现了高度的集中答案B据材料可知,大禹晚年决定禅位给伯益,但禹之子启在禹死后杀伯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即权力继承方式发生变化,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夏朝控制地方的手段单一、诸侯拥有国家事务决定权,故A、C两项错误;国家权力实现高度的集中始自秦朝,故D
12、项错误。6.(2020山东枣庄期末)有学者在分析殷墟1004号大墓出土的两件方鼎时指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其意为() A.中国的原始文化星罗棋布B.各地接受商王族信仰崇拜C.商朝已形成统治地方的力量D.蕴含着大一统的权力模式答案C结合所学可知,殷为商朝的都城。根据材料“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可知,商代出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势,说明商朝在政治力量方面出现了整合的趋势,即已经形成统治地方的国家力量,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融合,而非多样,排除A;将
13、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并不意味着各地区接受了商王族的信仰,排除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7.(2020河北石家庄高三零模)下表是关于夏、商的部分文献记载。表中信息可以说明,夏、商时期()内容出处汤“溥受天命,刻伐夏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土)”春秋时期齐国叔夷钟铭文“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春秋战国时期竹书纪年“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汉代史记A.王权严重依赖神权B.嫡长子继承制成熟C.“家天下”局面遭破坏D.早期政治文明的兴起答案D材料反映了夏朝和商朝的相关信息,其中涉及夏商时期的王位传承等内容,这反映了早期政治文明的兴起,故D正确
14、。据材料无法得出王权严重依赖神权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嫡长子继承制成熟,故B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家天下”的局面,没有体现其遭到破坏,故C错误。8.(2020山东历城二中一模)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民”制度()A.标志着西周大一统政权的建立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答案D根据材料“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可知,周天子分封臣民给诸侯,但这些臣
15、民依旧与周天子保持着君臣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维护西周的统治,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政权,A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材料中并未体现宗法制,B项错误;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贵族叛乱,不是“清除”,C项错误。9.(2020黑龙江铁人中学期末)据国语鲁语上记载,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D.共同的民
16、族归属意识答案D材料体现的是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凸显的是共同的民族意识,D正确;材料与血缘亲疏无关,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宗族宗法观念无关,B排除;材料与文化生活交流无关,C排除。10.(2020山东潍坊期末)周族的先祖曾任夏的长官,又曾为商的方伯。周建国后,夏、商二族又成为周的诸侯。商灭夏后,夏商二族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合,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这反映了()A.政治体制不成熟导致王朝更迭B.长期战乱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C.分封制的确立强化了周王朝统治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答案D华夏族的形成过程说明其内部有多个不同的
17、族群,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D项正确。王朝更迭是暴政所导致,而非政治制度不成熟,A项排除;夏商周时期并不是长期战乱,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排除C项。11.(2020甘肃武威一中月考)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买)”的记载,1975年岐山董家村裘卫诸器出土后,人们在恭王三年制作的卫盉上发现“贮”字,并解释其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这一变化()A.丰富了对井田制的研究视角B.质疑礼记的真伪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价值D.重估宗法制分封制的内涵答案A材料中“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信息,说明当时土地可以出租、交换、赠送,这丰富了对井田制的研究视角;B、C、D三项
18、材料中并未体现。故选A项。12.(2020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夏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上的精美浅浮雕花纹多为动物纹样。这些所绘制纹样除了自然界存在的动物以外,还有大量神话中的动物,如饕餮、肥遗、夔、虬、龙等,这些动物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天地、庇佑百姓。这反映出当时()A.统治者注重文化的传承B.政治具有神秘色彩C.青铜器是雕刻艺术的载体D.青铜器铸造工艺臻于成熟答案B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所绘动物花纹中有大量神话动物的花纹,这些神话动物能够沟通天地、庇佑百姓,说明统治者一方面借助青铜礼器垄断与上天沟通的权力,另一方面借助天意维护统治,这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具有神秘色彩,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注重文化的传承,
19、故A错误;材料并未强调雕刻艺术的载体,故C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青铜器铸造工艺臻于成熟的信息,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20浙江宁波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桑,说文:“桑,蚕所食叶。”在甲骨文中可释为桑的字如,从甲骨文中桑字诸形反映出,殷人对桑树的三种树形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丝,说文:“丝,蚕所吐也,从二,凡丝之属皆以丝。”甲骨文中反映出殷人已懂得练丝。甲骨文中有字,象原始织机之形。经过对殷代丝绸实物的研究,殷代确已开始使用简单的提花装置的织机从甲骨文我们还可以看出,商代可能也有管理丝织业的官吏。摘编自罗存康试论商代的蚕丝业材料二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
20、的一类。因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它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让我们直接面对商代的文明高度。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发现120年来,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摘编自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代蚕丝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述纺织业在商代经济生产中的地位。(8分)(2)根据材料二,
2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骨文的历史价值。(6分)答案(1)状况:商代蚕丝业已经比较发达;商代已经掌握了缫丝、织造等技术;可能出现了管理丝织业的专门官吏。概述: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2)历史价值: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商代社会的信仰、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有着重要的价值;是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14.(2020北京101中学期中)(节选)文物承载着大量的信息,请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主题一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某博物馆收藏有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
22、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西周中期的卫盉依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表格。(4分)信息内容信息分析土地交换在监督下完成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不同于井田制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青铜器内的铭文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人们的审美观念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答案信息内容信息分析土地交换在监督下完成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不同于井田制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 可用来
23、说明西周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水平不高随葬物品“五鼎八簋”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青铜器内的铭文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青铜器的造型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人们的审美观念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的手工业技术水平解析表格第三行依据材料“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可知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水平较为低下。表格第四行依据材料“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和所学的周天子礼乐制度可知此时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表格第六行依据卫盉的造型可研究这一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表格第七行依据卫盉的铸造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手工业技术水平。课时作业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24、一、选择题1.(2020福建惠安一中开学考试)公元前546年,由宋国大夫向戌发起,郑、鲁、楚、齐等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会盟,这次弭兵会盟由各国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破坏协议者,各国共讨之。这一会盟()A.标志着分封制已经瓦解B.反映了士族阶层的崛起C.确立了宋国的霸主地位D.表明当时的政治结构发生改变答案D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在宋国商丘进行弥兵会盟,其发起者和众多的参与者是各诸侯国的大夫,可知当时各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政治等级受到冲击,D项正确。春秋时期的分封制并没有完全瓦解,A项说法绝对;各国大夫参与会盟,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即士阶层的兴起,B项错误;这一会盟并没有确立宋
25、国的霸主地位,C项错误。2.(2020湖南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2月联考)秦国的史书将本国历史上接于同样兴起自关中的周,自称为“夏”,而称关东诸国为“蛮夏”,从而构建起“受命于天的秦理当继周人之业而征服蛮夏”的历史叙事。秦国这一举动()A.为兼并战争寻找历史依据B.扩大秦国在关东的影响力C.传播华夏认同的文化观念D.重构历史以承继政治正统答案A秦人认为自己传承于周,关东诸国都是“蛮”,从而为兼并其他国家提供了历史依据,故A项符合题意;秦国此举是在为自己的兼并战争寻找历史依据,而非扩大其在关东的影响力,排除B项;由“夏”“蛮夏”的称呼可以看出并不是传播华夏认同的文化观念,排除C项;材料反映秦人
26、构建历史叙事是为兼并战争寻找借口,而非承继政治正统,排除D项。3.(2020重庆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观察下图,据此可知,战国后期()春秋初期诸侯国战国七雄(公元前260年)A.宗法分封制度彻底崩溃B.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D.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答案C春秋时期,诸侯国数量众多,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减少,说明分裂中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故选C。A中“彻底崩溃”不符合史实,排除;图片信息无法体现社会转型,排除B;图片信息无法体现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排除D项。4.(2020四川仁寿二中月考)“南蛮”楚国从成王开始“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楚庄王时多次引用诗
27、经的语句说明要注意保德、安民,并观兵于周疆,问九鼎之重,有夺取华夏最高权力的野心。这体现该时期()A.周朝传统政治秩序被完全破坏B.楚王以周礼治国成效显著C.周边民族已有华夏认同的观念D.周天子视周边民族为同族答案C楚庄王多次引用诗经的语句并问九鼎之重,反映了“南蛮”楚国对中原文明的认同,说明周边民族已有华夏认同的观念,故选C项。A项中“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并未提及楚国的发展概况,无法看出其是否“治国成效显著”,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楚王的做法,并未提及周天子的行为,排除D项。5.(2020黑龙江安达月考)战国时代,齐国君主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于稷
28、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时期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并纷纷效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宫模式()A.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B.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C.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D.体现了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答案B据材料“战国时代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时期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并纷纷效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统治者需要通过稷下学宫招揽人才,故B正确。6.(2020河北涉县二中考前押题卷)西周时,土地经常只耕种三年,三年后地力基本耗尽,另辟土地,重新分配。春秋中后期,三年换土易居的耕作法逐渐取消,国家
29、不再定期重新授田,而是一次性授田,由耕作者在份地上自行轮种。这些变化反映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提高C.土地私有倾向增强D.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普及答案C西周时期实行三年换土易居的耕作法。春秋中后期国家不再定期重新授田,而是一次性授田,由耕作者在份地上自行轮种,这种变化使农民对土地的占用时间更长,这是一种私有化倾向,C正确。一次性授田,耕作者自行轮种,政府干预力度越来越小,这种变化最终会导致公田制被破坏,排除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是这些变化的结果,排除B;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尚未达到普及的地步,排除D。7.(2020山东枣庄四模)春秋中期以前,工商食官。春秋中期以后,私营
30、手工业者和商人大量出现,他们或“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或“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这种变化()A.巩固了官营工商业的统治地位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态的形成D.改变了士农工商的次序答案B春秋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者和商人大量出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私营手工业者的大量出现不能巩固官营工商业的统治地位,故A错误;工商业的发展会冲击小农经济,故C错误;材料所体现的变化并不能改变士农工商的次序,故D错误。8.(2020山东潍坊模拟)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
31、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秩序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任用答案D据表格信息可知,无论是商鞅、邹忌,还是李悝、吴起,在变法中都重视人才选拔与任用,D正确。实行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材料中的其他变法没有体现,A表述片面,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重建伦理和政治秩序的措施,B错误;据所学可知,当时各国的变法旨在富国强兵,不会改变当时的社
32、会性质,C说法错误。9.(2020湖南雅礼中学月考)战国后期,荀子游访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主要因为秦国()A.遵循古礼B.推行德政C.体制创新D.人才荟萃答案C荀子认为秦国官吏、士大夫有古代之风,并不能说明秦国遵循古礼,故排除A项;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奉行法家思想,而非推行德政,故排除B项;商鞅变法对秦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秦国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的体制创新,故选C项;人才荟萃是秦国体制创新的结果,并不是秦国吏治良好的
33、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10.(2020山东日照期末)论语子路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楚国令尹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就去作证。”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人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这表明孔子()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B.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C.认为法治存在地域性D.主张以仁政代替法治答案B材料“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表明孔子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D项排除。11.(2020四川绵阳开学考试)春秋战国时期官书传入民间,使图书不再为极少数上层贵族所垄断。士阶层
34、成为官书的主要读者群体,使得图书更能够发挥它的社会功能。这()A.加速了宗法观念的普及B.使得士阶层成为藏书最多的群体C.实现了社会文化的世俗化平民化D.有助于诸子思想的传播答案D依据材料“官书传入民间,使图书不再为极少数上层贵族所垄断使得图书更能够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图书阅览人数增加,有利于传播诸子的思想,推动百家争鸣,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图书的普及加速了宗法观念的普及,A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士阶层成为主要的读书群体,但不能证明其藏书最多,B错误;实现了社会文化的世俗化平民化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C错误。12.(2020辽宁葫芦岛期末)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
35、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答案B“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同天下”“一心定而王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表明各家都主张统一,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二、非选择题13.(2020吉林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作为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
36、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秦军战绩全胜互有胜负败北58次3次4次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5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8分)答案(1)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成效大。(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作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37、加快了秦统一中国的进程。14.(2020山东潍坊高三2月模拟)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材料二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4分)(2)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6分)答案(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相同之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可以得出荀子主张贵贤、敬贤;依据材料一“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可以得出慎子主张尊君轻贤。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两人的目的都是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第(2)问依据材料二可知,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再结合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的影响分析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