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练26政治制度狂刷小题分层练基础达标练12022广东省湛江市期末考试据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原则的目的在于 ()A强化礼乐制度B巩固宗法制度C促进民族交流D控制地方诸侯22022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期中考试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封文件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C实行郡县制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32022黑龙江省龙西北地区八校联考汉武帝时,除京师附近的七郡外,正式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部,其中十一个州部以尚书禹贡和周礼职
2、方中的传说州名来命名,如冀州、青州、扬州等。这反映出()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异变B社会治理重视继承创新C君主专制加强倾向明显D州部郡国力量有所削弱42022山东省菏泽市期末考试约公元前494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已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约公元前506年,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A监察官是国家元首B国王有名无实C实质上是君主专制D具有民主色彩52022北京市东城区期末考试邓小平同志曾这样评价:“三权分立使美国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其“麻烦”
3、主要体现在()A未能有效实践启蒙思想家的理想B中央政府权力的分散和互相牵制C未能有效解决国内种族歧视问题D联邦政府不能代表美国国家主权62022山东省菏泽期末考试针对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有学者提出“多数本应参与其中的人”却“形成国会万万不能存立之共识”。据此可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A社会基础薄弱B违背社会潮流C导致军阀割据D缺乏理论依据72022海南省期末考试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些言论()A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B说
4、明国共两党分歧已经基本解决C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D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82022广东省衡水金卷“百越名校联盟”期末考试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奉秘绘南齐宫殿形制之命。有齐国大臣以蛮夷偷学天朝文物为由建议皇帝扣留蒋少游,齐武帝未采纳。蒋少游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阳城。由此可见()A孝文帝意在缓和南北政权矛盾B北魏和南朝齐国之间往来频繁C胡汉文化交流客观上得到发展D南北的建筑样式逐渐走向统一高考适应练92021浙江卷1月,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
5、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102021湖南卷,15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12021广东卷,131873年5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
6、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B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C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D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122021山东卷,6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132020浙江卷1月,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
7、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142020浙江卷7月,7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A丞相B内阁C六部D刺史152020天津卷,10在古代雅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公民,才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8、,“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A取得行政官职的限制最终取消B与自由民身份的区别已不复存在C不再履行自备武装服兵役义务D进入议事会的资历条件逐渐提高162020江苏卷,14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额罚款。但是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这一现象说明雅典()A平民权力至上B民主制度达到高峰C实行轮番而治D采用直接民主方式172020江苏卷,10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
9、。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C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182019天津卷,5“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素能培优练192022河南省全国百强校领军考试期末联考从考古发掘的文物上看,周初,地处边陲的几大诸侯国出土的青铜器,多是周王室的制品,少有封国的器物。迨至西周后期,封国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
10、甚至超过了周王室器物的水平。这表明()A分封制促进了社会发展B分封制度已经瓦解C诸侯威胁了王室的权威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202022广东省珠海市期末考试资治通鉴唐纪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212022山东省青岛胶州市期中考试1264年,英国议会诞生后运行相对稳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王位不断易手:都铎王室是威尔士人,斯图亚特王室是苏格兰人,汉诺威王室是德意志人,英格兰从未有过
11、自己的世袭国王。这种局面在客观上有助于()A议会保留较高的权力B国王扮演仪式性角色C促进封建贵族的没落D推动宗教改革的发生222022山东省菏泽市期末考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唯一的出路是经过工人及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A维新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B苏俄建立社会主义经验C西方列强对中国长期压迫D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232022山西省临汾市期中考试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
12、官班禄,行之尚矣。”这一诏令的推行()A取缔了特权阶层B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C加快了社会流动D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课时测评提能力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2河南省天一大联考期末考试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些甲骨上所记录的占卜文字即甲骨卜辞。卜辞记载内容丰富,包括祭祀征伐、田猎、农耕、畜牧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这说明,当时()A原始汉字开始出现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C农业经济较为发达D血缘宗法制度建立22022山东省青岛胶州市期中考试春秋左传中有如下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这说明在当时()A宗法关系趋向于瓦解B王位继承有内在
13、规则C选官制度越来越完善D贤德是择君首要依据32022山东省泰安市期末考试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权力运行机制()A有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B极大地削弱了君主专制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民主观念渗入到政治体制42022广东省潮州市期末考试南北朝以来,“婚”“宦”关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败得失。隋炀帝时期一反隋文帝“前代品爵,悉可依旧”的政策,限制勋贵子弟的政治特权;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间联姻。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B克服察举制弊端,确立九品中正制C削弱贵族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D促使士大夫阶层放弃传统的婚姻观52
14、022山东省菏泽市期末考试唐朝时,为加强边防在沿边重镇设立的节度使,逐渐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北宋建立后,革除前朝之弊,弱化地方权力,形成干强枝弱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官员,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但却“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与唐、宋相比,元朝()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趋于合理C行省官员有名无实D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62022辽宁省辽西联合校期中考试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72022山东省烟
15、台市期末考试古希腊用于支撑房顶的柱子通常雕有女性塑像,因而被称为女像柱。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希腊人对女性所持的观念,即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希腊()A建筑艺术崇尚家庭观念B城邦体制制约社会观念C人文精神影响女像柱塑像D追求房屋柱式的装饰美观8格罗特在希腊史中记载:“我们只要读读阿提卡演说家所遗留下来的在陪审法庭上发表的演说,就可以知道其中有许多都是鼓舌如簧的欺骗,离开本题的诳语,以及诉之于同情、愤恨和偏见的各种各样的说辞。”作者的观点是()A演说在审判中具有决定作用B演说是陪审制度的组成部分C雅典陪审制度存在缺陷D直接民主过于泛滥92022山东省聊城市期末考试早在罗马共和国时
16、期,国家就开展了不定期的人口基本情况调查。到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27公元14年),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类似于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的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主要表明,这一时期的古代罗马()A人口普查服务于财税制度B国家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C公民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D君主专制程度在不断加强102022海南省期末考试奥托迈耶认为:“大量的国家权力不应只集中在一个位置上,而是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分配给不同的主体来承担,以实现权力的制约和适度,行政权应属于国王。”据此可知,奥托迈耶认为()A应实行权力分立与制衡B国王是国家权力的中心C立法与行政应各不关联D君
17、主自觉遵守法治理念112022山东省青岛胶州市期中考试1912年,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临时约法在国家机构的设置上,特意将原来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负有实际责任,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副署才能发生效力。这项规定产生的实际后果是()A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维护B行政权力划分陷入混乱C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进程D政党政治实现高度发展122022山东省威海市期末考试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1940年,在政权的人员分配方面,毛泽东指出“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这一变化旨在()A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B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18、C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32022山东省烟台市期末考试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共有副部长以上干部500名,其中非共产党员人士约1/3以上,而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委员,及一些部委中,非共产党员人士占到1/2或1/2以上。这个高级领导干部的阵容()A反映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特点B说明政协是协商国家大政方针的机构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D体现了政权机构的运行机制142022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期中考试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宣
19、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152022江苏省南京市期末考试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青苗法规定:“愿请领青苗钱者,十户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不得亏损官本。”由此可见,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救济广大流民B增加政府收入C消弭战争威胁D恢复募兵制度162022山东省青岛胶州市期中考试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
20、要是()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D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二、非选择题172022河北省张家口张垣联盟考试(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一刺史,负责对所辖各郡进行监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刺史的权力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扩张,州刺史获得军权,成为集军、政、财、监察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权力中心。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山河形便”的原则,把全国300多个州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开元年间,每道有固定治所,这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到后来,唐朝出现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各藩镇不听天
21、子之命,相互攻伐不断。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材料二宋朝建立后,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设置路级机构,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侔(注:平等),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在运行机制与权力分配上,都采取了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分权制衡原则。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地方行政机构造成的弊端。(4分)(2)根据材料
22、二,概括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特点。(5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变革的认识。 (4分) 182022山东省潍坊市模拟考试(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商鞅变法运动开始之后,由于其行动与理论的独特性,引起了学者与政治家的强烈关注。其后随着社会实践与文明程度的发展,学界更是把它作为法家治世的一种典型符号象征,进行了深入而又持续的研究。从变法开始直至今日,对于商鞅变法性质的评判,从价值维度上可粗略地划分为四类不同的认知:第一类,传统法家学派“富强王治”的评判,积极肯定商鞅变法理论与实践,商君书韩非子等基本可以划归为这一类;第二类,传统儒家、道家、杂
23、家等“背道刻暴派”的评判,即以道德为依据对商鞅变法持强烈批判态度,如荀子称商鞅为“盗兵”,孟子批评商鞅“强战”,等等;第三类,近代史学“富国强邦的军国法术派”的评判,如钱穆国史大纲、张荫麟中国史纲等;第四类,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阶级服务派”的评判,主张商鞅变法顺应了经济变革的要求,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其中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摘编自王云鹤商鞅变法若干问题研究根据材料,任选一类关于商鞅变法性质的评判,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课时练26政治制度狂刷小题分层练1B周朝形成了完备的宗法制度,依据严格的尊卑等级享受相应的社会政治地位,为了维护这种等级秩序,周朝确立“同姓不婚”的原则,以免同姓婚姻让这种
24、等级秩序混乱,故选B项;礼乐制度是通过祭神、结婚、丧葬上不同的礼仪区分,以此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排除A项;“同姓不婚”的原则是出于巩固宗法制度的需要,出发点并非民族交流,排除C项;分封制是周天子控制诸侯的方式,宗法制是用血缘亲属关系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排除D项。2C根据材料“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并结合所学,秦统一后在地方上采取郡县制,因此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事实,故选C项;根据所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造纸的相关信息,且我国目前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封泥的相关史实,并未反映制陶的相关信
25、息,排除D项。3B据材料“汉武帝时,除京师附近的七郡外,正式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部,其中十一个州部以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传说州名来命名,如冀州、青州、扬州等”,可知汉武帝划分十三州部时参考了尚书和周礼的内容,故选B项;刺史属于监察区,没有改变郡县制的格局,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强化中央集权,排除C项;东汉以后刺史开始侵夺行政权,州部逐渐上升为行政区,州部力量不断增强,排除D项。4D材料反映了斯巴达国王权力受到监察官制约、监督,体现了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D项;国王是城邦元首,并不是监察官,排除A项;斯巴达国王权力很大,但受监察官监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
26、斯巴达城邦的政治制度具有民主色彩,而非君主专制,排除C项。5B三权分立体制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掌握,容易导致国家机构间的扯皮推诿,降低行政效率,故选B项;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有效地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理想,排除A项;三权分立解决的是权力的相互制约问题,与种族歧视无关,排除C项;行使美国国家主权的就是联邦政府,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6A材料“万万不能存立”说明反对国会的建立,由此可知社会基础薄弱,故选A项;设立国会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排除B项;出现军阀割据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导致的,并不是因为国会政治,排除C项;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理论,并不缺乏理论依据,排除
27、D项。7A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建国前夕的理论探索,据材料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可知,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故选A项;国共两党的分歧并未解决,只是此时渡江战役已经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经溃败,排除B项;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排除C项;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排除D项。8C“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奉秘绘南齐宫殿形制之命”“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这是少数民族主动学习先进文化的表现,故选C项;“齐国大臣以蛮夷偷学天朝文物为由建议皇帝扣留蒋少游”可见这一措施可能会带来两国矛盾
28、的激化,因此不能判定其缓和矛盾的作用,排除A项;“奉秘绘南齐宫殿形制之命。有齐国大臣以蛮夷偷学天朝文物为由建议皇帝扣留蒋少游”从齐国部分人的态度来看,双方交流不是常态,排除B项;“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阳城”只能说明洛阳城的建筑方式与齐国相同,而不能代表南北样式的统一,排除D项。9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并拥有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B项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排除;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C项错误;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年前256年,D项排除。10B材料信息是,美国国会完全赋予最高法
29、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这就加大了最高法院对行政权的监督,从而在内部调整了三权分立体制,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国会地位高于最高法院,故A项错误;自由裁量权针对的是上诉案件,“压制政府”说法错误,排除C项;这一措施完善了分权与制衡机制,故D项错误。11C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主张共和政体的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此时保王党势力强大,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代议制度曲折发展,故C项正确;这体现不出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强调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总统和议会的关系,故D项错误。12D材料强调的是“以上谕变法
30、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也就是说上谕变法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没能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故选D项;由“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说明自上而下的方式并不是其缺陷,排除A项;材料中“是从基础上开始”“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说明评价者认为这场变法是从基础开始的,而实际上却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而不是强调变法措施问题,排除B项;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是导致变法缺陷的原因,而不是变法的缺陷,排除C项。13A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不能推断参与决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
31、法体现出贵族化趋势,排除B项;政事堂是唐朝中央中枢机构,并非“外朝”,排除C项;材料介绍政事堂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开放,排除D项。14C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明代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是六部,这与信息“与唐宋几无差别”相符,故选C项;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明代不再有丞相一职,故A项错误;内阁在明代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刺史设置于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15A伯利克里的改革措施规定,几乎一切官职向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说明雅典公民人人都有机会通过抽签成为行政官员,故A项正确;自由民包括除奴隶之外的所有居民,虽然经过改革,但公民与自由民的区别还是存在的,故B项
32、排除;因为当时战争较多,所以公民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还得履行,故C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6D由“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可知,伯里克利的“当选”和被“罢免”全部是由雅典民众决定的,这说明雅典采用直接民主的方式,D项正确;A项的“平民权力至上”说法错误,排除;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但这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轮番而治,排除C项。17D根据“1927年11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共组织领导了一系列农民运动,成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说明这一革命斗争旨在
33、建立农村革命政权,故选D项;1927年11月国民革命已经失败,排除A项;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在南昌起义之后,排除B项;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共领导的一系列暴动多在农村,因此不是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排除C项。18D英国在“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仍存在议会席位买卖、贿选行为,说明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D项正确;最高权力归属与议会席位买卖、贿选行为无关,A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前,英国没有推行普选权,B项错误;“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C项错误。19A据材料“迨至西周后期,封国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甚至超过了周王室器物的水平”可知,
34、地处边陲的几大诸侯国周初少有封国的器物说明手工业水平落后,西周后期,封国器物数量多制作精美,这是因为分封制促进了中原技术向边疆的传播,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分封制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了诸侯国青铜器技术的进步,没有体现诸侯国威胁了王室权威,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青铜器技术封国超过周王室,并没有提到礼乐制度方面超过周王室,排除D项。20C据“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可知其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项;材料强调各官员之间各施其职,而非“互相倾轧”,排除A项;专制皇权
35、走向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排除B项;元朝时期中书一省制下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后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排除D项。21A英国议会运行相对稳定,英国王位不断易手,这有助于保留议会较高的权力,故选A项;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扮演仪式性角色,“统而不治”,排除B项;英国王位不断易手,与封建贵族的衰落无关,排除C项;16世纪宗教改革才开始,排除D项。22D据题意可知,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主要是因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资产阶级软弱性也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实现革命的胜利,所以只能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
36、东的这一判断体现其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故选D项;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是影响毛泽东判断的因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A项;苏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验只是影响毛泽东判断的因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B项;西方列强的压迫只是毛泽东判断形成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23D孝文帝仿照汉制“置官班禄”体现采用汉族封建政权的制度,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故选D项;依照汉族政权建立了封建特权阶层,排除A项;孝文帝政权的封建化是有利于改革顺利进行的,排除B项;实现的是鲜卑贵族的封建化,不能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课时测评提能力1B甲骨卜辞的内容丰富,涵盖祭祀征伐、田猎、农耕、畜牧,商朝统治者在国家大事和日常生活中依靠占卜,体
37、现出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选B项;甲骨卜辞的内容展示出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不是甲骨文对于文字演变的意义,且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排除A项;甲骨卜辞不仅有农耕,还有狩猎,排除C项;卜辞中体现的是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不是世袭和血缘关系维系政治,排除D项。2B材料大意是王后没有嫡子,就立庶出长子为王位继承人;如果王子年龄相同,就以德行好坏为依据选择继承人,若道德好坏没有大的差异以占卜结果为准,即王位继承有一套比较完整周密的规则,故选B项;宗法关系日益完善,排除A项;材料是王位继承的规定,而不是选官制度,排除C项;嫡长子是择君首要依据,排除D项。3A据材料“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
38、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可知朝议制度集思广益,有利于军国大事更好地解决,故选A项;决策权还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未削弱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中央内部,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秦代并不存在民主观念,排除D项。4C据材料“限制勋贵子弟的政治特权;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间联姻”可知削弱贵族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汉代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士大夫阶层从未放弃传统的婚姻观,排除D项。5B材料“元朝的行省官员,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但却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反映出元朝行省制下,行省长官作重要决策时受到中
39、央政府的制约,对比唐宋时期,元朝这样的现象说明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趋于合理,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变化,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行省官员拥有很大权力,但不敢“专决大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无关,排除D项。6B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增加,本质上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层级越多,表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细,即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选B项;中枢权力体系指为皇帝服务的权力体系,与地方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并未体现经济联系,排除C项;材料说明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与区域化程度提高无关,排除D项。7B古
40、希腊通过用女像柱建房,宣扬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反映了古代希腊公民社会特点和父权思想的盛行,说明古代希腊城邦体制制约社会观念,故选B项;材料实质说明城邦政治排除妇女和父权思想的盛行,而不是崇尚家庭观念,排除A项;“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说明城邦政治排除妇女及父权思想,不属于人文精神(人的价值与作用),排除C项;追求房屋柱式的装饰美观与“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不符,排除D项。8C根据材料可知,格罗特认为在雅典的陪审法庭上演说家用自己的演说影响法官的判决,法官的判决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演说家用自己的演说影响法官的判决,但并非“具有决定作用”,故A项错误;演说并不是陪审
41、制度的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故D项错误。9B依据材料,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就开展了不定期的人口基本情况调查,到奥古斯都时代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类似于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的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说明古罗马国家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故选B项;材料反映罗马人口普查的系统化和制度化,并采用了相关的行政管理技术,但未涉及人口普查的目的,排除A项;国家人口普查的系统化和制度化,有利于国家的管理,与公民人身自由无关,排除C项;国家加强对人口的管理与君主权力无关,排除D项。10A据材料“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分配给不同的主体来承担”可知,用分权的
42、方式实现权力的制约,故选A项;从君主专制到分权制衡,体现的是权力的分散,并非国王是权力中心,排除B项;仅是权力应分配给不同的行为主体承担,并非立法与行政互不关联,排除C项;分权与制衡,不是君主自觉遵守法治理念,排除D项。11B孙中山为限制袁世凯,将原来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负有实际责任,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副署才能发生效力。这一规定将行政权力人为分割,导致行政权力划分陷入混乱,故选B项;临时约法的这一规定并不能有效地限制袁世凯,即不能维护民主共和政体,排除A项;辛亥革命并未完成政治民主化进程,排除C项;“高度发展”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2A抗日战争时期,给中间派以政治权利是为了团
43、结和调动这些群体的抗日积极性,从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A项;这一变化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为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排除B项;团结中间派是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不是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已经建立起来,排除D项。13C据材料可知,中央人民政府系统中高级领导干部非共产党员占1/3以上,甚至1/2或1/2以上,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故选C项;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材料不能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是中央人民政府
44、系统高级领导干部的组成情况,而不是政协,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中央人民政府系统高级领导干部的组成情况,与政权机构的运行机制无关,排除D项。14A据文中“出于黄帝,万物之元”体现宣传政权的正统性,故选A项;文中不能体现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排除B项;诏书中不能体现缓和鲜卑和汉族关系,排除C项;改姓氏有利于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但不能体现“彻底”,排除D项。15B根据材料“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不得亏损官本”结合所学青苗法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可知青苗法借贷给有能力偿还的农民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是其主要目的,故选B项;根据材料“量人户
45、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可知,青苗法主要对象是有偿还能力的农民,使其免受高利贷盘剥而沦为流民,排除A项;青苗法是经济措施,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不能消弭战争威胁,排除C项;青苗法与兵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16D戊戌变法时期,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但并未考虑到这些诏令能否实施,带有较为明显的急功近利色彩,说明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故选D项;此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排除A项;题干中涉及的是戊戌变法中改革政令实行过程中的问题,并未提及变法的社会基础,而且民众是否支持变法和实施者急切发布命令之间没有因果联系,排除B项;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并不能导致维新变
46、法短时间内发布大量政令这一现象,排除C项。17答案:(1)弊端:汉朝州刺史权力扩张,威胁了中央集权;随着唐代道的权力的扩张,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导致藩镇割据。(2)特点:以交通路线为主,设置路级机构,但不设固定治所;路内各机构互不统属,相互制衡;路内各司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3)认识: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大都围绕强化中央集权而进行;后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是对前代制度的传承与革新。解析:(1)根据材料一“刺史的权力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扩张,州刺史获得军权,成为集军、政、财、监察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权力中心”可知,汉朝州刺史权力扩张,威胁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每道有固定治所,这
47、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到后来,唐朝出现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各藩镇不听天子之命,相互攻伐不断”可知,随着唐代道的权力的扩张,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导致藩镇割据。(2)根据材料二“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设置路级机构,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可知,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变革以交通路线为主,设置路级机构,但不设固定治所;根据材料二“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知,路内各机构互不统属,相互制衡;根据材料二“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侔,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可知,路内各司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第(3)问,根
48、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宋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其根本目的都是巩固统治的需要,大都围绕强化中央集权而进行;同时,从材料中可看出,后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是对前代制度的传承与革新。18答案:示例一:第一类,传统法家学派“富强王治”的评判。阐释:法家学派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主张社会变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实行法治。商鞅直面社会现实,强力推行改革,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等措施,打破了旧的奴隶体制,确立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实现了富国强兵,顺应了时代潮流。商鞅变法成功践行了法家学派主张,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赢得了传统法家学派的肯定。示例二:第三类,近代史
49、学“富国强邦的军国法术派”的评判。解释: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清政府统治腐朽,社会发展落后于西方;列强侵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社会潮流,商鞅变法通过改革打破了旧的奴隶体制,确立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实现了富国强兵,顺应了时代潮流。近代史学家面对时代潮流,从现实出发,对商鞅变法作出“富国强邦的军国法术派”的评判,体现了近代史学家直面社会危机,积极探索的责任担当精神。解析:示例一:据材料“传统法家学派富强王治的评判”得出第一类,传统法家学派“富强王治”的评判。阐释:据材料“法家治世”结合所学百家争鸣,得出法家学派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主张社会变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
50、制、实行法治;据材料“其行动与理论的独特性”“积极肯定商鞅变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得出,商鞅直面社会现实,强力推行改革,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等措施,打破了旧的奴隶体制,确立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实现了富国强兵,顺应了时代潮流;据材料“传统法家学派”“积极肯定商鞅变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得出商鞅变法成功践行了法家学派主张,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赢得了传统法家学派的肯定。注意紧扣“法家”“富强”进行阐释。示例二:据材料“近代史学富国强邦的军国法术派的评判”得出第三类,近代史学“富国强邦的军国法术派”的评判。阐释:据材料“近代史”结合所学得出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清政府统治腐朽,社会发展落后于西方;列强侵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社会潮流;据材料“其行动与理论的独特性”“富国强邦”结合所学得出,商鞅变法通过改革打破了旧的奴隶体制,确立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实现了富国强兵,顺应了时代潮流;据材料“近代史”“富国强邦”结合所学得出,近代史学家面对时代潮流,从现实出发,对商鞅变法作出“富国强邦的军国法术派”的评判,体现了近代史学家直面社会危机,积极探索的责任担当精神。注意紧扣“法家”“富强”进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