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85000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练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狂刷小题分层练基础达标练12022广东省普宁市期末考试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的方言,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这得益于()A秦朝疆域辽阔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统一文字D秦朝统一度量衡22022广东省汕尾市期末考试秦王朝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传送系统,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常被人称中国最早的“国道”)。这些举措有助于()A加强对全国的管理B皇帝对各地的巡视C实现对思想的控制D疆域内各地的交流32022山西省怀仁市期中考试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

2、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A忠于职守,政务缠身B大权独揽,控制朝政C皇帝至尊,君临天下D忧国忧民,勤于政事42022浙江衢州考试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分封制B强化君主专制C打破世袭特权D加强中央集权52022安徽省池州市期末考试右图是秦始皇发给驻防阳陵将领的铜铸甲兵虎符。虎符中分为二,左右半符各有12字铭文,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调发军队,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在秦朝()A军权

3、控制在皇帝手中B地方完全听命于皇帝C虎符象征着皇位永固D铭文的使用十分普遍高考适应练62021山东高考,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72021湖南高考,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

4、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82021浙江卷1月,3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孝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郡县制B察举制C铜镜制造于西汉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92021湖北高考,2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B中央集权C吏治腐败D豪强崛起102021广东高

5、考,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112021浙江卷6月,3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有一件素纱禪衣,重量仅49克。识图(下为汉代局部示意图)判断,该遗址位于()ABCD122020浙江卷7月,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A秦始皇长城B灵渠C郑国渠D都江堰132019浙江卷4月,26【加试题】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

6、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

7、的做法14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素能培优练152022山西省怀仁市期末考试“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出当时()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C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诸子百家的思想走向趋同162022湖北天门考试每到十月,天象恰好与这一都城乃至整个“天朝”的布局完全吻合:这时的“银河”与渭

8、水相应,“离宫”与阿房宫同经,“阁道”与经由牵牛桥抵达阿房的驰道交相辉映,形成一个天地人间一体化的神奇世界。秦始皇如此设计都城意在()A美化建筑B神化皇权C歌功颂德D加强君权172022广东省广大附中、广外、铁一三校期末联试“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A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B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C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182022辽宁省丹东市质量测试中国古代古史系统一般以“三皇五帝”作为起点,但史记则跳过三皇,直接从五帝中的

9、“黄帝”开始写起,并称“学者多称五帝,尚(久远)矣”“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规范,严谨)”。这反映出司马迁()A以儒家视角观察、研究历史B“重证求信”的治史原则C重视平民阶层对历史的影响D意在树立共同的国族认同192022山东省日照市校际联合考试东汉刘秀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权力。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奇特局面的出现反映了()A中央机构权力制衡B君主权力得到加强C外戚专权受到遏制D贵族等级体系严格202022辽宁省部分重点高中期中考试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

10、石”的话语,这在记载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B门阀士族发展成割据势力C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课时测评提能力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2辽宁省锦州市期末考试根据如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评价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藏书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22022广东省中山市

11、期末考试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常用字在逐步简化,产生了隶书,而且隶书已经遍及楚、秦、晋诸大国,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的抄写、殉葬遗册、盟誓载书等,甚至有的私人印章也以隶书为之。但秦始皇以小篆为法定文字。由此判断这一做法()A违背文字发展趋向B阻碍了文化的交流C使小篆取代了隶书D是实现统一的前提32022江门市期末调研考试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A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C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42022山东省六校联合

12、考试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马克思却形象地比喻其为:“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A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B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C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D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52022辽宁沈阳考试一月古时本又叫“政月”。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中国古代的这种避讳文化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皇帝独尊、皇权至上B皇位世袭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中央集权62022辽宁高中考试秦朝时,奏事有面奏和书奏两种形式

13、,只有具备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才可以当面向皇帝反馈情况、或请示皇命,书奏是具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规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这一规定()A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B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力度C对地方形成有效的管理D旨在维护皇帝至上权威72022山东省德州市期末考试吕思勉认为:“废封建,行郡县,事最明白无疑,然尤不宜行之大骤如此。以此见天下事之必以渐进,而躁急者之不足以语于治也。”由此可见,在他看来()A秦朝废分封、行郡县为错误之举B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体制势在必行C制度变革过急不利于国家稳定D应该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82022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期中考试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

14、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A史记的记载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C历史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研究D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9汉初的人口较秦代大为减少,大城市人口往往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如在秦代有三万户的曲逆县城到汉初只有五千余户,但这在当时却已算得上是人口大县。这种状况可以用来说明汉初()A农耕经济的倒退B与民休息的必要性C人口政策出现失误D行政区划的变迁102022山东泰安期中西汉初年,统治者认为“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避免中央

15、权力过于集中,而天子大权一旦旁落,则极可能重蹈秦朝覆辙;同时相较关中而言,关东不可控因素很多;如此庞大的国家全部收归中央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若委任外臣,又不大放心。这则材料旨在说明()A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统治B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C郡国并行制符合现实需求D君主大权独揽导致秦朝灭亡112022山东联盟联考“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由此推知,西汉推行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A强化了中央集权B凸显了统治者恩德C使庶子获得封地D瓦解了旧土地制度122022山东省临沂市期中考试“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到东汉宣告形成。中

16、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由于()A王国问题得以解决B州刺史权力的增大C察举制选官的扩大D中央控制区域萎缩132022河南省二十六校期末联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这一主张旨在()A迎合君主集权需要B缓和君民之间矛盾C奉劝君主以法治国D以礼规范君主行为142022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

17、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没落B君主专制的强化C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D豪强地主的发展15自汉书开始的各正史都将汉代疆域作为比附和参照的对象,后世统治者也以秦汉郡县管辖的范围为统一基准。这突出反映了()A后世对疆域治理的重视B汉代疆域位居历代之首C秦汉大一统的深远影响D郡县制度受到后世推崇162022湖北省十堰市期末考试郭沫若曾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而且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这肯定了史记的()A文学价值B开创性C伦理价值D客观性二、非选择题172021湖南高考,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初郡国并行,诸

18、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

19、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1)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4分)182022湖北省麻城市期中考试(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取三幅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课时练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狂刷小题分层练1C据材料“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可知,秦汉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中断主要得益于文字的统一,故选C项;疆域的辽阔无法体现语言的统一,排除A项

20、;统一货币对语言交流没有直接影响,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对语言交流没有直接影响,排除D项。2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和“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从而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和管理,故选A项;传送系统与皇帝的巡视无关,排除B项;文书传送系统和驰道都属于交通通讯系统,与思想控制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以咸阳为中心”可知,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而不是为了促进各地的交流,排除D项。3B根据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以看出皇权高度集中,独揽朝政,这是皇帝制度的本质特征,故选B项;忠于职守,政务缠身只是表面现象

21、,不是本质,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皇帝大权独揽,而不是强调皇权独尊,排除C项;勤于政事只是表面现象,忧民与暴民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4D将六国贵族及富豪群体迁至远离故土的边远地区,意在削弱其原有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选D项;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排除A项;“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属于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与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六国原有贵族的世袭特权已不复存在,排除C项。5A据材料“右才(在)皇帝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可知皇帝发出命令,才能调兵作战,反映出皇帝控制军权,故选A项;秦朝时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但地方长官

22、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排除B项;虎符象征着军权,皇位永固仅是美好愿望,排除C项;铭文指刻写在金石等物上的文辞,而秦朝时中央下达的官方文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是竹木简或帛,排除D项。6C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之一是精简行政机构,还有缩减俸禄和职权范围,所以精简地方行政机构不是其出发点,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下,王国的职官开支都是由王国自己支付的,与中央财政无关,排除B项;表格体现的是对王国职官的调整,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而不是要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排除D项。7B本题主要考查汉初的政治。从材料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可以看出刘恒的母族具有良好的品格,再结合平定“诸吕之乱”,可知这一做法旨在预防外戚干

23、政的重演,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仁孝”是选帝的标准之一,但不是主要标准,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减少外戚对政权的干预,与相权无关,D项排除。8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郡举孝廉州博士”可提取当时西汉推行郡县制和察举制,AB不符合题意;材料“孝言之始孝为右”体现的是对儒家思想的宣传,D不符合题意;仅从材料信息是无法推出铜镜的制造准确时间,因此C符合题意。9B据材料“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可知,郡县长官听命于皇帝,即地方服从中央,故选B项;皇帝问责,地方官府立即送樊英至东城,说明君权增强,而非削弱,排除A项;吏治指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治绩,材料强

24、调中央集权,不涉及吏治如何,排除C项;樊英为知名隐士,而不是豪强(强横而有权势的人),排除D项。10B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效率无关,排除D。11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丝织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素纱禪衣出土于西汉时期的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长沙,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B、D项均排除。12A秦代长城东起辽东,西至甘肃临洮,是秦长城的西边终点,故选择A项。是关中地区,而灵渠位于岭南地区;是四川地区,郑国渠位于

25、关中地区;是岭南地区,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故B、C、D三项错误。13C由材料可知,历史研究是不断进步的,对于已经被“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也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这体现了史料实证、史论结合的史学研究方法,故C项正确。14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诗书等到汉代时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这与当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有关,C项正确。15C“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都是要统一全国,所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国家统一,故选C项;诸子百家并不是致力于争霸战争,而是致力于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助力君主建立一个理想社会,排除A项;题干中反

26、映的是法家思想为代表对“天下”的理解,并不能表明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排除B项;诸子百家的思想有互相融合的趋势,但并不能说走向趋同,且题干并没有体现这样的内容,排除D项。16B“天朝”“银河”“离宫”“阁道”“形成一个天地人间一体化的神奇世界”可见秦始皇通过营造一种与天一致的神秘感,来使皇权更加神秘的作用,故选B项;“形成一个天地人间一体化的神奇世界”可见他的目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而是利用建筑来使皇权更加神秘,排除A项;“这时的银河与渭水相应,离宫与阿房宫同经,阁道与经由牵牛桥抵达阿房的驰道交相辉映”这里无法体现功德的目的,更多是表明皇权与天道相符,排除C项;“形成一个天地人间一体化的神奇世界

27、”这里通过建筑与天道的吻合,增加皇权的神秘,但看不到具体强化君权的措施,排除D项。17A根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可知,材料主要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被称为“千古一帝”,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秦始皇在政治方面的功绩,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是秦统一的影响,排除B项;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是秦统一后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措施,排除C项;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18B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跳过历史久远的三皇,并指出传统史学在介绍黄帝等五帝时不够规范、严谨等,反映出司马迁“重证

28、求信”的治史原则,故选B项;司马迁跳过历史久远的三皇反映的是治史原则严谨、求实,与儒家视角无关,排除A项;司马迁跳过三皇的原因是认为其不够规范,与平民阶层无关,排除C项;国族认同观念指对属于统一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司马迁著史的原则体现的是严谨求实,排除D项。19B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与材料中“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权力”“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相符,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选B项;权力制衡,与材料中“没有

29、权力”“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不符,排除A项;“东汉刘秀时期”尚未出现外戚专权,排除C项;贵族等级体系通常是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排除D项。20A据材料“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可知豪强势力在东汉政权中影响非常明显,故选A项;门阀士族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东汉豪强势力成为其突出特点,但并未提及其与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家世州郡”等强调某一家族在政治上的地位,没有强调血缘关系,排除D项。课时测评提能力1D表格中的材

30、料“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指的是对秦朝实行的制度的肯定,而“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则是对秦朝统一全国的高度赞扬,故选D项;A仅体现了表格中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排除A项;B仅体现了表格中的“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排除B项;C仅体现了表格中的“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排除C项。2A据材料“许多常用字在逐步简化,产生了隶书,而且隶书已经遍及楚、秦、晋诸大国,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隶书的使用逐渐广泛,反映了汉字的简化趋势逐渐明显,但是小篆笔画繁多,民间难以推行,故选A项;

31、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有利于文字语言的统一,促进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汉朝初年,隶书取代小篆成为通用文字,标志着汉字的成熟,排除C项;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之一,排除D项。3D根据材料“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可知,秦的统一具有政治的统一性,根据材料“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可知,秦的统一具有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故选D项;材料重在强调政治的统一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没有体现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排除A项;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与材料的主旨内容不符,排除B项;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4D秦的统一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缺

32、乏把各地域联系起来的组织力量,因此秦的统一掩盖不了经济上“分散”的现实,故选D项;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说明整体是一致的,中间是分散的,体现的是经济上分散的现实,没有涉及官僚政治的弊端,排除C项。5A根据材料“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结合所学,因避讳皇帝名号改称谓,表明皇帝制度通过许多具体规定,体现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反映了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特征,故选A项;皇位世袭是指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因避讳改称谓,并非是强调神权

33、的体现,排除C项;中央集权反映的是地方服从中央,无自主独立性,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6D材料体现的是在皇帝制度下,大臣对皇帝反馈情况有着严格限制,凸显的是皇帝的权威,故选D项;官僚政治的特点是皇帝直接任免官吏,材料反映的是大臣对皇帝反馈情况的规定,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对皇帝反馈情况的规定,并非是对官员的监察,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对中央官员的行为规范,并非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7C据材料“废封建,行郡县以此见天下事之必以渐进,而躁急者之不足以语于治也”可知,材料认为废封建的措施未免操之过急,使得社会缺乏适应的阶段,即吕思勉认为制度变革过急不利于国家稳定,故选C项;材料中吕思勉认

34、为“废封建,行郡县”“尤不宜行之大骤如此”,即操之过急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并没有强调秦朝废分封、行郡县为错误之举,排除A项;材料“废封建,行郡县”“尤不宜行之大骤如此”强调不能操之过急而非势在必行,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与材料“废封建,行郡县,事最明白无疑”不符,排除D项。8C材料表明不同时期发现的资料对历史的认识会有影响,故选C项;文献记载不是必须由考古证实,排除A项;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可以互相验证,排除B项;最新的考古发现有利于补充对历史的认识,排除D项。9B“在秦代有三万户的曲逆县城到汉初只有五千余户”结合所学秦末农民起义有关

35、知识可知,长期战争使得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朝廷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十分必要,故选B项;曲逆县城人口锐减的原因是因为战争对小农经济的破坏,并不等同于农耕经济出现倒退,排除A项;曲逆县城人口锐减的原因是因为战争对小农经济的破坏,与人口政策无关,排除C项;曲逆县城人口锐减的原因是因为战争对小农经济的破坏,而非行政区划调整导致的,排除D项。10C材料中“避免中央权力过于集中,庞大的国家全部收归中央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若委任外臣,又不大放心”,可知汉初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推行郡国并行制,故选C项;依所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

36、集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郡国并行制符合现实需求,而非强调秦灭的教训,排除D项。11A据材料“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可知这一措施为推恩令,其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起到了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故选A项;推恩令是针对郡国并行制采取的措施,主要作用是削弱诸侯国实力,并非凸显统治者恩德,排除B项;使庶子获得封地是推恩令的内容而非作用,排除C项;推恩令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此并未瓦解旧的土地制度,排除D项。12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州的形成源于西汉时期设置的刺史制度,刺史由地方监察官转变为地方行政官,说明州刺史权力增大,故选B项;西汉武帝时就已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

37、化的原因是州刺史权力增大,因此监察区转变为行政区,排除C项;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中央控制区的大小无关,排除D项。13A董仲舒认为,君主的权威是不能被分割的,君主应该让人民依附,巩固自己的权威,让大臣信服,可见,董仲舒的学说是服务于君主集权需要的,故选A项;在董仲舒看来,百姓应该依附君主,这是要加强君主权威,不是在缓和君民之间矛盾,排除B项;君主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强调的是君主的权威,不是以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体现提高君主的权威,但是并未对君主进行礼节方面的约束,排除D项。14B据材料“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可知皇帝利

38、用宦官来实现政权的转移,宦官作为内侍受到皇帝的直接控制,实质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皇帝直接控制宦官,宦官专权即体现皇权专制,排除A项;据材料“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说明宦官是皇帝集权的“工具”,排除C项;材料宦官专权属于中央权力斗争,与地方势力无关,排除D项。15C据材料“自汉书开始的各正史都将汉代疆域作为比附和参照的对象,后世统治者也以秦汉郡县管辖的范围为统一基准”,可知汉代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C项;材料只是提到以秦汉时为参考,并没有看出后世治理疆域方面的重视程度,排除A项;元代疆域最广,排除B项;后世将郡县管辖的范围作为统一基准,而非郡县制度,排除D项。16A1

39、7答案:(1)郡国并行,王国地位在郡之上;王国封地可以跨郡;诸侯王有行政权和官吏任命权;王国官制仿照中央。(2)景帝采用强硬手段,武帝采用怀柔手段;景帝重在削弱王国治权,武帝重在析分王国封地。解析:(1)据材料“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地位在郡之上;据材料“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得出王国封地可以跨郡;据材料“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得出诸侯王有行政权和官吏任命权;据材料“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得出王国官制仿照中央。(2)从方式、侧重点两个角度入手,据材料“景帝时,采

40、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得出景帝采用强硬手段;据材料“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结合所学得出汉武帝采用怀柔手段;据材料“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结合所学得出景帝重在削弱王国治权;据材料“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结合所学得出武帝重在析分王国封地。18答案:解读:图片一说明秦朝完成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图片二说明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图片三说明西汉中后期消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郡县制。认识:统一的封建帝国形成并不断巩固;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汉初高祖刘邦错误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既实行

41、郡县制又分封诸侯王,出现郡国并行的情况,后来出现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逐步消除了分封的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析:第一小问信息,图一秦朝形势图中只有郡级机构,可知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图二西汉初形势图中有“燕”“代”等字样,可知汉高祖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图三西汉中期形势图中原先的封国字样不复存在,说明汉中期消除了诸侯国对朝廷的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第二小问认识,本小问为开放性设问,考生可从维护国家统一、郡国并行制的弊端等方面来组织答案,如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能维护国家统一,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使得地方势力膨胀从而威胁中央集权,“推恩令”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由秦到汉统一的封建帝国不断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