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
2、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
3、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
4、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摘编自袁行需中国文学史)材料二: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
5、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
6、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
7、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文帝立四学,将文学中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B关于“文”与“笔”的区分,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比刘勰又进了一步。C“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D曹丕根据对不同体裁的特点的把握,将文体分为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时并不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但更强
8、调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B“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了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是文学性明确的表现。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强调人生悲欢离合。D在曹丕看来,文章不仅具有突出的价值,也可以借此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B文温以丽,意悲而远。C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不淆。D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文学的自觉。【答案】1B2C3D4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
9、后从三个方面对文学自觉的标志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5文学的自觉是指作家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作家借艺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归去来兮辞多用对偶,以六字句为主,朗朗上口,韵律悠扬,体现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是文学自觉的体现。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生命体验,是文学自觉的体现。【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将文学中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张冠李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是指萧绎所说的“文”。C.“标志
10、着文学自觉的成熟”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可见,指出该特点还只在发展过程中,并无“标志”一说。D.“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C.“开始关注”说法错误,“强调”有误,根据原文“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可见,是“关涉”而不是
11、强调。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A.符合“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的标志。B.符合“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的标志。C.“承其体式,故辨别不淆”符合“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的标志。D.王弼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材料一先提出观点“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接着分别从三个方面“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
12、立的一个门类”“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进行论述,结构清晰,观点鲜明。从论证方法来看,多处引用论证如“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在引证的同时也举例,如“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
13、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论证更有说服力。5本题考查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分析探究文本观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材料二“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可概括出文学自觉的概念:作家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作家借艺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再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这篇辞赋,从
14、形式上来看具有建筑美,多用对偶,以六字句为主,有音韵美,这是对审美的自觉追求。从内容上看,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渴望归隐田园的内心想法,这是借艺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葛 覃孙犁注他名叫葛覃。我记得这两个字出自诗经,题作“葛覃”的这几段诗,是古代民歌,也很好读。我们认识的时候,还都是青年,他比我还要小些,不过十七八岁。人虽然矮小一些,却长得结实精神,一双大眼,异常深沉。他的家乡是哪里,我没有详细问过,只知道他是南方人,是江浙一带的中学生。为了参加抗日,先到延安,一九三九年春天,又从延安爬山涉水来到晋察冀边
15、区。我们见面时,他是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的学生。一九四一年,边区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我们一同参加了成立大会,他已经写了不少抗日的诗歌,他的作品富于青春热情和抗争精神,很多人能够背诵。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那个时候,冀中区斗争特别激烈残酷,我们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地方武装也转入地下,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山里来了,而葛覃却奔赴那里去了。我心里想,这位青年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很明显,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或者也向往那里的水乡景色,因为他来自江南。山川阻隔,敌人封锁,从此就得不到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的生死,我就渐渐把他忘记了。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了冀中,也
16、曾经到过白洋淀,但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也没有想到探寻他的下落。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我到了天津,才从文艺学院另一位同学那里知道葛覃还在白洋淀。那位同学说:“他一直在那里下乡,也可以说在那里落户了。他的下乡,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了吧!”进城以后,大家关心、注意的是那些显赫的人物和事件,报纸刊出的或电台广播的消息是谁当了部长,谁当了主任,谁写了名著,谁得到了外国人的赞扬作家们还是下乡,有时上边轰着下去一阵,乡下炕席未暖,又浮上来了。葛覃下乡虽然彻底,一下十几年,一竿子扎到底,但他并没有因此出名,也没有人表扬他,因为他没有作品,一首诗也没有发表过。他到底在干什么呀,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因此,我就跟着剧团到
17、白洋淀去体验生活,住在淀边一个村庄。行前,文艺学院那位同学告诉我,葛覃就是在这个村庄教小学。到那里的第二天早晨,我就去找葛覃,小学在村庄的南头,面对水淀。校舍很宽敞,现在正是麦收季节,校门前的大操场,已经变成了打麦场。到学校一问,现在放假,葛老师到区上开会去了。有一次,看到一个农民穿戴的中年人,从学校出来,手里提了一个木水桶,上到淀边的船上,用一根竹竿,慢慢把船划到水深处,悠然自得,旁若无人。然后打了一桶水,又划回来,望了我一眼,没有任何表情,提着水桶到学校去了。我看这个人的身影,有些像葛覃,就赶快跟了进去。我喊了一声:“葛覃!”我随他走进屋里,这是他的厨房兼备课室,饭桌上零散地放着一些书籍报
18、纸,书架上也放着一些碗筷,瓶罐。我看着他做熟了饭一碗青菜汤;又看着他吃完了饭把一个玉米面饼子,泡在热汤里。在这种气氛下,我也没有多谈,只是翻看他桌上的书报,临走向他借了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拿回住处去看。在村里,我问过村干部。他们说葛老师初来时,敌人正在疯狂烧杀,水淀的水都叫血染红了,他坚持下来了。人很老实,人缘也好。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也没有数了。去年,有一位白洋淀的业余作者到天津来,我又问起葛覃的生活。他说:“究竟为什么,一个人甘心老死异乡?除去到区县开会,连保定这个城市也不愿去一趟。认识的老同志又很多,飞黄腾达的也不少,为什么也从不去联络呢?过去好写诗,为什么现在一首也
19、不写呢?这就使人不明白了。”我说:“因为你是一个作家,所以才想得这样多。我在那个村庄的时候,农民就没有这些想法。他们早把葛老师看成是本乡本土的人了。他不愿再写诗,可能是觉得写诗没有什么用,是茶余酒后的玩艺儿。他一字一句地教学生读书,琅琅的书声,就像春天的雨水,滴落在地下,能生菽粟,于人生有实际好处。他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他的行为,是符合他参加革命时的初衷的。白洋淀的那个小村庄,不会忘记他,即使他日后长眠在那里,白洋淀的烟水,也会永远笼罩他的坟墓。人之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当然,葛覃的内心,也可能埋藏着什么痛苦,他的灵魂,
20、也可能受到过什么创伤,他对人生,也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和看法,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也不必深究了。”文本二:芸斋主人曰:人生于必然王国之中,身不由己,乃托之于命运,成为千古难解之题目。圣人豪杰或能掌握他人之命运,有时却不能掌握自己之命运。至于凡俗,更无论矣。随波逐流,兢兢以求其不沉落没灭。古有隐逸一途,盖更不足信矣。樵则依附山林,牧则依附水草,渔则依附江湖,禅则依附寺庙。人不能脱离自然,亦即不能脱离必然。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葛覃所行,近斯旨矣。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三日注:孙犁(1913-2002),“荷花淀
21、派”创始人。一九三七年参加工作,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员,晋察冀通讯社编辑等,一九四九年后长期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担任主编工作,晚年自号“芸斋主人”。文本一葛覃节选自孙犁的芸斋小说,文本二是作者放在葛覃篇末以“论赞”的形式发表的议论。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覃来到冀中区的白洋淀任小学教师,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无数。小说刻画了一个令人崇敬的知识分子形象。B葛覃打水不是就近在白洋淀边,而是旁若无人地划着船,去淀中水深处,打上一桶水,这体现了葛覃特立独行的隐士性格。C葛覃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喜欢写诗歌,而后来到白洋淀做老师后,就基本不再写诗了。这种变化是
22、主人公逐渐成熟的痕迹之一。D这篇小说语言简洁朴实,散淡平静,深湛沉着,意味隽永。小说格调散文化,笔下的人物和情状自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葛覃的名字,取自诗经中周南葛覃篇,人如其名,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B孙犁开创的“荷花淀派”,景物描写优美诗化,清新明净,情感真挚,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葛覃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的典型特色。C国家经历大变,往往有时代印记鲜明的文学作品出现。建国前后,也涌现了许多孙犁这样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大都与时代息息相关。D史记聊斋志异篇末的“太史公曰”“异史氏曰”部分,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
23、肯定态度,芸斋小说继承了这种写法的特点。8作者评论“葛覃所行,近斯旨矣”,请分析葛覃所行是如何体现这一评论的。9有人说,读这种作品“是既把它当作小说,又把它当作历史的”。请从“小说”与“历史”的角度简析葛覃的艺术特征。【答案】6B7C8(1)葛覃以家国、民族命运为自己的终极追求。抗日战争期间,不惧艰难,积极投身到激烈残酷的革命斗争中。(2)抗战结束后,在平凡的教育一线,三十年如一日,克尽职责,坚守自己的革命初衷。9(1)从小说角度看,葛覃个性鲜明,故事情节完整,社会、自然环境描写真实自然,主题思想深刻。(2)从历史角度看,这篇小说也是纪事,写的是真人真事,都准确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与时代特色。【分
24、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综合两则材料可知,葛覃不是隐士,而是战士。去深处取水是因为深处水更干净,体现了葛覃清高纯洁的文人性格。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A.“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错,葛覃青年时期爱写诗,有浪漫气质,后期当小学老师,不再写诗,转而关注现实人生。另“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也不准确。B.“葛覃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的典型特色”错,葛覃与孙犁早期的风格不同,是晚年孙犁深沉隽永风格的代表。D.“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肯定态度”错,“太史公曰”“异史氏曰”这种论赞体发表的议论不都是肯定的,比如史记项羽本纪。故选C。8本题考查学
25、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葛覃所行,近斯旨矣”是指,他的所作所为接近作者所说的“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应从“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结束后”两个角度作答。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是南方人,是江浙一带的中学生。为了参加抗日,先到延安,一九三九年春天,又从延安爬山涉水来到晋察冀边区”“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那个时候,冀中区斗争特别激烈残酷,我们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地方武装也转入地下,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山里来了,而葛覃却奔赴那里去了”可见,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
26、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积极投身抗战,不畏艰难,不惧危险。抗战结束后,“他并没有因此出名,也没有人表扬他,因为他没有作品,一首诗也没有发表过。他到底在干什么呀”“他们说葛老师初来时,敌人正在疯狂烧杀,水淀的水都叫血染红了,他坚持下来了。人很老实,人缘也好。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也没有数了”“他不愿再写诗,可能是觉得写诗没有什么用,是茶余酒后的玩艺儿。他一字一句地教学生读书,琅琅的书声,就像春天的雨水,滴落在地下,能生菽粟,于人生有实际好处。他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他的行为,是符合他参加革命时的初衷的”可见,他始终默默地在教育一线坚持教书育人,三十年如一日
27、,坚守自己的革命初衷。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体裁特征及艺术手法的能力。从小说的角度来看,文章塑造了典型人物,并描写了典型环境“抗日”和“抗战胜利后”,也描绘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环境和白洋淀富有水乡特色的自然环境,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引人深思。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的人和事,故而它也是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读书人奔赴抗战前线的火热战斗激情,以及抗战后沉淀下来,甘心默默奉献终生的精神,富有历史与时代特色。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8、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出为益州刺史。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
29、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
30、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注)二府:指丞相府与御史府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B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C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D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
31、/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储副,国之副君,指太子,又称储宫、东宫、皇储、帝储。B太尉,秦汉执掌天下军务的最高官员,后来成为加官、赠官。C诣阙,奔赴朝廷。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可代指朝廷。D烽燧,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举火叫烽,白天放烟叫燧。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种皓不重钱财,远离俗人。他把父亲留下的三千万财产救济抚恤了宗族和乡里的穷人,还远离追求名利的人,与他们结交往来。B种皓为人持重,临事不惑。在监护太子时,中常侍高梵自宫中单车出迎太子的行为不合礼制,他大胆质疑
32、,挺身而出保护太子。C种皓不畏强权,敢作敢为。担任刺史时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及时奏报朝廷,因而得罪梁冀,梁冀借事诬陷种皓,种皓后被免官。D种皓深得民心,威名远播。他担任凉州刺史时,甚得人心,吏民不愿他离开;任辽东太守后,他用兵平定乌桓人对朝廷的叛乱。13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2)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14种皓为使羌胡、乌孙等顺服,都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D12D13(1)高梵理屈辞穷,不敢对答。杜乔事后感叹,自愧不如种皓遇到大事而不受迷惑。(2)种皓检举且逮捕了永昌太守,用快马奏报朝廷,
33、但丞相府与御史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14宣扬汉朝廷的恩惠,引诱胡人投降;对不愿意服从的,加以征讨;诚心诚意安抚。【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意为:父亲担任过定陶县令,有财产三千万。父亲死后,种皓将这些财产都用来救济宗族和周围乡里的穷人。种皓以看重货物财利为羞耻,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皓都不与他们结交往来。“定陶令”作“为”的宾语,“有”是“财”的谓语,在二者之间断开,排除AC。“邑里”指乡里,是个固定词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夜间举火叫烽,白天放烟叫燧”错误,应该是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故选D。12本题考
34、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D.“任辽东太守后,他用兵平定乌桓人对朝廷的叛乱”错误,原文说“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可见,他并未用兵,只是到任,乌桓便望风降服,主动迎接拜见。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辞屈:理屈辞穷;愧:感到愧疚;临:面临,遇到;不惑:不被迷惑。(2)纠发:检具揭发;驰传:快马驰报;畏懦:畏惧怯懦;案:审查,查办。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找到原文“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可见,首先“宣恩信”,引诱胡人投降;其次对不服
35、的少数民族加以征讨;最后是诚心安抚,让羌胡、乌孙等全都前来归顺。参考译文: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亲担任过定陶县令,有财产三千万。父亲死后,种皓将这些财产都用来救济宗族和周围乡里的穷人。种皓以看重货物财利为羞耻,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皓都不与他们结交往来。汉顺帝末年,担任侍御史。顺帝提拔种皓在承光宫监护太子。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单车出来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心中怀疑,不想依从,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办。种皓就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国家皇位的继承人,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今天常侍来接人无诏书,有何凭据知道不是奸邪呢?今天只有一死而已。”高梵理穷辞屈,不敢对答。杜乔事后感叹,自愧不如种皓遇到
36、大事而不受迷惑。皇帝也嘉奖他老成持重,称赞了很长时间。种皓素来慷慨激昂,喜欢建功立业。出任益州刺史。在益州任上三年,传播朝廷一直到边远的部族,开通教化那极为不同的乡俗,岷山上杂落的部族都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其时,永昌太守冶炼黄金熔铸了一条有花纹的蛇,用来献给梁冀,种皓发现后就将永昌太守逮捕,并快马奏报朝廷,但二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梁冀从这件事后对种皓心怀愤怒。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党徒数百人,自称“天王”,种皓与太守应承率兵前去征讨,没有攻克他们,而许多官吏、士卒却被伤害,梁冀借着这件事诬陷他,传诏逮捕种皓、应承。太尉李固上疏援救,说:“臣听说征讨盗贼所受伤害,本来不是种皓、应承的责任
37、,实在是由于县吏畏惧法律,害怕犯罪、压迫,驱赶太深太苦,然后招致这不祥的报应。等到盗贼相聚起来,就此起彼伏处处不绝了。种皓、应承因为首先举报大奸大恶人而紧跟着受罪,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的揭发检举的行为,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皇帝阅后采纳了李固的奏请,就赦了种皓、应承的罪,仅仅免官而已。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朝廷就派种皓为凉州刺史,深得百姓的欢心。当种皓又被朝廷征用调迁时,官吏百姓投书朝廷请求挽留他,梁太后感叹道:“我还没听说过刺史像这样得人心的。”于是准许了凉州官吏百姓的请求。后来迁任汉阳太守,梁州戎夷男男女女相送到汉阳地界。等到了汉阳郡,教化羌人,禁止侵犯
38、掠夺。后调任出使匈奴的中郎将。当时,辽东的乌桓人反叛朝廷,种皓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人相率望风而服,在辽东边境上迎接种皓赴任。后因事免官而归。后来被征用为议郎,调迁为南郡太守,后又应召入京任尚书。正遇到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擢升种皓担任度辽将军。种皓到军营后,先向匈奴宣扬汉朝廷的恩惠,引诱胡人投降,还有不愿意服从的,就加以征讨。诚心诚意地进行安抚,因此羌胡、乌孙等部族都来归服。种皓于是就撤去报警的烽火,废了望哨楼,边境上晏然无事。 延熹四年,升迁为司徒。在司徒任上三年,年六十一岁死去。并、凉两州的边民都为他发丧致哀。匈奴举国之人都伤心惋惜。(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
39、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张孝祥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当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两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描写了秋日晴空、天水相连、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B上阕先勾勒出一幅明丽壮阔的秋日图,又以“澹烟衰草”烘托出词人感伤的心境。C下阕抒写了作为爱国志士的词人北望中原的无限感慨,尾句中“挥泪向悲风”更突出了词人的悲愤。D这首词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放派的词风。16这首词和
40、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浊酒”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不同点:登高中有年老多病的感伤。渔家傲表达出思乡之情。本词有对中原国土沦陷,陷入战火的悲痛。【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综合能力。D.“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错误。“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整首词抒发的是词人无法收复失地的悲伤之情。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杜甫的登高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
41、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范仲淹的渔家傲中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本词中说“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可见三首诗词中的“浊酒”都有感慨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
42、志向的悲愤。不同点:杜甫的登高中除了为国事担忧,还有个人“繁霜鬓”,年老体弱又多病,连借酒浇愁都不可能的伤感。范仲淹的渔家傲“家万里”“归无计”,还有思乡之情;本词中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还有对中原国土沦陷、陷入战火的悲痛。(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_,_”都写到了景物的“影”。(2)荀子劝学中的“_”表明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本没有差别,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_”。(3)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写出了唐玄宗回京后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
43、人中的“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答案】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荇”“柏”“生”“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海经是先秦 中包含了历史、神话、宗教、天文、地理、民俗、民族、物产、医药等资料的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古老的地理人文志,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部奇书。它超越时空的限制,记叙了各路神奇的夸父大禹、各种灵异的禽兽。还有数不清的城内园林、海外仙山奇珍异室形象地展现了一
44、幅幅神奇的远古生活图卷。山海经全书18卷,约31000字。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卷和海外经4卷作为一组,海内经4卷作为一组,而大荒经4卷以及书末海内经1卷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 ,纲目分明。书中记载各种 、世界奇观,是后世 于今天的文学家、艺术家获得创作灵感的宝库。对于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把阅读山海经当做一种精神享受,在春夏之交,静坐南窗下,“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为人生乐事。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书籍 贯彻 奇思妙想 以至B书籍 贯串 突发奇想 乃至C典籍 贯串 奇思妙想 乃至D典籍 贯彻 突发奇想 以至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
45、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C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歌。(岳飞满江红)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案】18C19C20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把阅读山海经当做一种精神享受,在春夏之交,静坐南窗下,“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以此为人生乐事。【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典籍:古代重要文献的总称。书籍:是指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此处指重要文献之意,用典籍。B.贯彻:彻底实现或体现。贯串:彻头到尾穿过一
46、个或一系列事物。此处指前后从头到尾串联起来,应该用“贯串”。C.突发奇想:形容突然想出一个非常奇怪的想法。奇思妙想:奇妙效的想法。此处指想象奇特,应用奇思妙想。D.乃至:甚至,以至于。以至:用于下半句开头,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根据语境,指的是甚至到今天仍旧被作为灵感来源,故选“乃至”。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中,“夸父大禹”用来指代奇人能士,是借代手法。A.“孤帆”代指船只,是借代。B.“管弦”代指音乐,是借代。C.“怒发冲冠”是夸张。D.“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是借代。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二,均为成分残缺,一是“
47、对于,把”,滥用介词“对于”导致句子缺主语,删去“对于”。二是“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为人生乐事”中,缺乏介词“以”,应该是“以此为人生乐事”。(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研究发现, 。即使是有运动习惯的人,长时间坐着仍然会损害健康。科学家通过对比近900名患者的活动水平和静坐时间,发现只要每天少坐90分钟, 。研究人员分析了人们静坐时间和他们中等到剧烈运动等数项指标,试图找到这些因素与血糖和胆固醇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 ,可能是防止II型糖尿病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是只注重中等强度以上的体育运动。英国卫生部现行发布的健康指引推荐国民
48、每天进行中等强度以上锻炼至少30分钟,每周坚持5天。中等强度锻炼,简单来说就是足以令人流汗的活动。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使用祈使语气劝说长时间伏案的办公室工作人员。每句不超过12字。【答案】21静坐太久危害极大(久坐危害健康);就会对健康有很大益处(就能减轻健康损害)。限制久坐行为(减少久坐)。22请您不要长久静坐。请您不要只注重体育运动。请您不要随意中断锻炼。【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本题材料围绕“久坐的危害”展开。第一处,结合下句“即使是有运动习惯
49、的人,长时间坐着仍然会损害健康”可知,此处应填写长时间坐着的危害,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静坐太久危害极大”。第二处,结合“只要每天少坐90分钟”可知,此处应填写少坐带来的好处,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就会对健康有很大益处”。第三处,结合“可能是防止型糖尿病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是只注重中等强度以下的体育运动”可知,此处应填写“少坐”或“限制久坐”对防止型糖尿病的作用,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限制久坐行为”。22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首先概括各段的段意。第一段中心句是“长时间坐着仍然会损害健康”,第二段主要结论是“限制久坐行为可能是防止型糖尿病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是只注重中等强度以下的体育运动”,据此概
50、括出“限制久坐行为”和“不仅是只注重中等强度以下的体育运动”,第三段主要信息是坚持“中等强度锻炼”。根据以上概括的信息,分别用一个否定句表述即可,注意使用祈使语气。四、 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学校组织同学参观“时代脊梁”共产党员事迹展:李大钊、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孟祥斌、陈红军等英雄以身许国、舍生忘死的壮志豪情,薪火相传、熠熠生辉。抗疫时期,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李文亮等医护人员冲在前线,与疫情作斗争,彰显了中国精神,书写了中国精神的时代新篇。扶贫攻坚的路上,黄文秀、黄大发、毛相林、张伯渠等党员干部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的
51、答卷。看了这些人物事迹,相信对你触动很深。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时代脊梁”?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作为学生代表在学校升旗仪式上的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中国新时代的脊梁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新时代的脊梁”。美国著名政治家基辛格曾说过:“中国人一直都是幸运的,他们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的确,马邑之谋失败后,卫青霍去病出现了;中国需要原子弹时,邓稼先回来了;新冠病毒袭来时,钟南山院士站出来了。他如一位掌舵人,带领着人民,带领着白衣
52、天使团队,在抗击疫情的路上劈波斩浪地向前航行。钟南山院士,一位爱国,心系百姓的国士。前些日子,钟院士被采访的视频刷屏了各大社交媒体。视频中,当他提到武汉人民开窗高唱国歌时,他那平日坚毅,不屈的目光变得平缓,疲惫的双眼中泛着泪光,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有些颤抖,他用激动而坚定的语气说道:“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说完,一颗在眼中徘徊许久的泪珠终于夺眶流出。这泪必是热泪,是一位院士拳拳爱国心的流露。钟院士不顾个人安危,为国为民,勇敢的站在抗疫第一线。相信,有了钟院士的这句话,医生护士们有了斗志,人民群众们有了战胜病毒的信心。“苟利国
53、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钟爷爷济世救人,国家有您,何其有幸!钟南山院士,一位敬业,忘我的医者。新冠病毒在武汉爆发,人们想的是寻找庇护,向后撤退。与其相反,钟院士想的是冲在一线,坚守奋战。还记得17年前,他说:“把重症病人送到我这儿来。”17年后,他依然逆行冲在前线,恪尽职守。在赶往武汉的高铁上,他始终坐在座位上看文件,研究病例。下了高铁,迎来的是昼夜奋战,与病毒击战的日子。累了,小眯一会儿;醒了,带领着医护人员继续投身于重症监护室。这,就是钟院士。虽荣誉加身,仍砥砺前行;不舍初心,治病救人,为医学奋斗。钟南山院士,一位敢医敢言,实事求是的领头人。17年前,非典袭来,时任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
54、的钟院士,在记者会上否定了“权威人士”衣原体感染的说法,提醒人民群众应对这种罕见病毒提高警惕。他言“无人敢言”之言,担“无人敢担”之责,将名誉置之脑后,追求真理。17年后,他亦是如此。首先确定“新冠人传人”,告诉大众应“早防预,备护具”。这个时候,最有权威的他,就是信念。他,就是钟南山。为国分忧,为民奔波,为医学奉献。这就是镌刻在他生命中的品格。鲁迅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新时代的脊梁。同学们,为国请命者,挺立时代中。希望我们都能携一往无前之志,为国为民,贡献青春的色彩。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
55、能力。【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任务驱动作文。材料解读:1.材料的人物事迹,哪个人对你触动最深?只写你感触最深的一个。2.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时代脊梁”?所谓“时代脊梁”,即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的人。这需要表达观点,这方面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李大钊、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孟祥斌、陈红军等英雄以身许国、舍生忘死的壮志豪情,薪火相传、熠熠生辉。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脊梁。抗疫时期,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李文亮等医护人员冲在前线,与疫情作斗争,彰显了中国精神,书写了中国精神的时代新篇。他们同样是时代脊梁。扶贫攻坚的路上,黄文秀、黄大发、毛相林、张伯渠等党员干部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
56、新的优异的答卷。他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无怨无悔,不愧是我们时代的脊梁。3.结合材料,写一篇升旗仪式上的演讲稿。明确要求写演讲稿,规定了文体,需要按照演讲稿的要求进行写作,即有特定的场所和特定的听众,作者的身份也是明确的,因而,需要结合自身特点高中学生(时代青年),联系时代特点和自身责任来写。任务解读:1.共性的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个性的写作任务。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时代脊梁”?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作为学生代表在学校升旗仪式上的演讲稿。【立意】1.战争年代,保家卫国,是中国的脊梁;2.和平年代
57、,埋头苦干,为国奋斗,是中国的脊梁;3.中国的脊梁,默默无闻;4.中国的脊梁,惊天动地;5.中国的脊梁,国家的中流砥柱。【素材】1.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中华民族从站在这片土地上起,就有了无数勇担当的时代脊梁,他们站出来,斗黄河战猛兽,抵异族卫家园,这种勇担当的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你听,“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你看,巴金以笔为剑,勇敢写出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的家春秋;秋瑾千金换宝刀,给被压迫已久的中国妇女打开了新的大门;封建举人梁启超,勇于诗文改革和维新变法;蔡元培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
58、”之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勇担时代重任的精神,生生不息。2.倒海翻江卷巨浪,不怕江花不满枝。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一直生机勃发:她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她的特区经济建设独树一帜、节节开花,她的复兴号飞驰,她的辽宁号巍峨,她的长征号穿云而过,她的嫦娥号带着月亮的祝福返回,她的孩子不再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羞辱,她满含微笑鼓励她的孩子大胆追寻更遥远的星辰大海为什么?因为这片土地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脊梁!而无论哪个时代的脊梁,都学着前辈的模样,站出来勇担当!无论哪个时代的脊梁,都是我们永恒的怀念与敬仰!3.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彭湃站了出来,建立了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不仅给匍匐在泥土里的农民以站立的希望,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在那个“海天愁思正茫茫”的时代,彭湃不是一个人在抵抗,还有许许多多勇担当的“时代脊梁”站出来,一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替苦苦挣扎的国人撑起时代的天空,还江山一派海宴河清。这不屈不挠的担当,是我们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