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政治教学案例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课题的主要内容通过两条逻辑线索进行分析。第一条通过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概括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这条线索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二条通过分析规律,得出规律是客观的,但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和改造世界。二、教学目
2、标1、 知识层面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及人与规律的关系2、 能力层面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突破方法:通过探究分析惠能的观点和刻舟求剑的错误之处,有学生归纳解决。 规律是客观的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我们可以把神州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等事例来完成。2、教学难点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
3、止的相对性突破方法:通过探究诡辩家欧布里德的小故事以及芝诺的“飞矢不动”的观点等来突破。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刻舟求剑的故事。本故事中的主人公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学完本课知识,你就会得到答案。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运动的含义:让学生列举通过学习、生活实践了解到的运动方式,由老师引导学生概括出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静止的事例,由学生归纳出静止的含义。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通过多媒体介绍惠能以及他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提出问题: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2)展示刻舟求剑图片提出问题:刻舟求剑者在物
4、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再由学生归纳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课本材料)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诡辩家欧布里德犯了什么错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为什么是错误的?由学生归纳出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三)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投影几组说法: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守株待兔等。让学生思考:以上说法是规律吗?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归纳出规律的含义。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投影材料: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人们可以克服地球引力,把神州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认识了生
5、物变化规律,就能自觉地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提出问题:这些是否说明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由学生归纳出出: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投影: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卫星上天,因为我们按规律办事,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我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沙尘暴、洪水泛滥等。让学生通过比较从中归纳出: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尊重客观的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四)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并用课件展示本节课两大知识线索。由学生总结本课还有那些疑问(五)当堂检测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大6000多平方千米。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大规模围湖造田,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削弱了洞庭湖防洪抗旱的能力。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五分之一,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