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问题导学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结合材料一,说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可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2)结合材料二说明,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
2、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二、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活动与探究材料一下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书影(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谁制定、颁布的?为什么说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材料二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1三民主义的重大作用(1)三民主义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彻底地完成
3、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2)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3)孙中山还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并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重大意义,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性宪法它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它确立的政治体制是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同时它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共和制度,这在中国尚属首次。因此,它是中
4、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当堂检测11900年1月,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如下图),它是兴中会的机关报。该报纸宣传的政治观点不包括()A创立合众政府 B反对封建专制C倡导暴力革命 D力主维新改良2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3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A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D揭开了
5、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12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原因。答案:【问题导学】一、活动与探究:(1)提示:“民族革命”是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政治
6、革命”是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地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革命后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2)提示:孙中山以欧美为借鉴,提出“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将会出现的严重的财富不均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对立的问题。二、活动与探究:(1)提示: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许多民主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总统的权力。因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提示:革命性和民主性
7、: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当堂检测】1D解析:兴中会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它反对维新改良,主张暴力革命。2C解析:解答本题,必须准确理解“防止资本主义”的含义。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在该制度下,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为防止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这种状况,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要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3D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由此揭开了近代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新篇章。A、B、C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4参考答案:(1)目的: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2)变化:从改良到革命。原因:上书李鸿章受挫;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一败再败,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孙中山由此认识到改良的方式行不通,于是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转而走上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