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107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1届茂名一中高三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训练一、基础题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桃 源李白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潺一水斜。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1)两首诗取材相同,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_(2)张旭桃花溪的首句描写出陶渊明桃花源记景致的意境,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桃源一诗更多的是对“桃花源”成因的探究,是对暴虐的统治者的谴责;桃花溪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心驰神往,也隐约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2)诗由远处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

2、隔烟朦胧,其境若仙。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 上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注:据洪迈夷坚志记载董颖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长年奔走异乡。(1)本诗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_ (2)尾句中有一字用得自然贴切,请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1)开头两句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诗人眺望江上秋景,看到江水浩淼无边,秋满人间,天地一片静谧。二句写晴空明净,白鸥翻飞,以动景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两句组成一幅江上秋色图。(2)“系”字用得好,作者请求高仅数尺的小柳帮助自己,要等它枝条茂盛时系住自己的扁舟

3、。符合柳枝修长的特点,又表达出不愿再漂泊异乡,对安定生活的向往。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泊歙浦方岳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答:_(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答:_答案:(1)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旅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惆怅之感。(2)“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作者。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清的背景。“

4、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况凄凉的情态。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1)本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钓娃形象?概括第二句和第三句分别侧重从哪一方面描写钓娃形象。答:_(2)分析“莓苔”暗示钓处在环境上有什么特点。请从表现手法上分析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答:_答案:(1)本诗刻画了一个自然、天真、聪明、机警、可爱的钓娃形象。前两句着重写小儿的体态(坐姿/姿态);后两句着重写小儿的(神情)动作。(2)“莓苔”暗示钓处是一个阳光罕见、人迹罕至、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理想钓处,十分幽静。为后文写钓娃问不应答、招手制

5、止的情节作铺垫。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各题。春 雪韩愈新年都未见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新 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1)试分析“都”“惊”在韩诗中的表达效果。答:_(2)两诗都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首诗简析其妙处。答:_答案:(1)突出了新春已到却还没有芳华的情景,透露出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描摹出好不容易才见到草芽从而感受到春的消息,因此极为惊喜的神情。(2)拟人。韩诗:三、四句描写白雪飘飞穿过庭树的景象,“却嫌”“故穿”刻画了雪通人心的美好可爱,赋予白雪人格化特征,其实是巧妙地展示了对春花望眼欲

6、穿的渴盼心理。刘诗:三、四两句将“南风”人格化了,通过对南风的一系列动作及神态的描写,显现了南风调皮活泼可爱的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流露出对久违的南风满怀亲切喜爱之感,表现了久雨初晴后诗人宁静恬适之情趣。二、高考题专练1.(2009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江 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高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答:_(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答:_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烦。(2)诗歌颔联妙在

7、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2.(200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_(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答

8、:_(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答:_答案:(1)“想当年”句,“到而今”句。借代。(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3.(2009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寄 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答:_(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

9、要分析。答:_解析:(1)诗歌鉴赏题中关于炼字的题目,解答时应先写出所给字词从内容上写出了什么,然后,再从结构或者表达效果上来谈作用。(2)情感变化从关键词可以看出:如“孤”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而最后一句有疑而问,表明了作者的一丝惊喜。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4.(2009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

10、首宋词,完成(1)(2)题。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答:_(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答:_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

11、鸦散落在那儿栖息。(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5.(200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1)第三联两句中

12、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_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

13、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备考三部曲之二:合作探究一、鉴赏诗歌形象专练1.事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精 卫顾炎武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诗中塑造的“精卫”形象有哪些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14、_答案:外形特点:一寸身,娇小。内在特点:锲而不舍、虽死不改、信念坚定、矢志不移。抒发了作者对精卫鸟以渺小的一寸之身而填海不止的崇高精神的礼赞和讴歌。2.人物形象阅读下面一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纱清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注:写作此词时其妻子卢氏已早逝。被酒:醉酒。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上阕是如何刻画出思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纳兰词上阕刻画思人形象,主要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以凄凉的“西风”、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等悲伤的景物,奠定一种感伤的

15、基调,渲染(烘托)怀念之苦。3.景物形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闺 情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注:不忿:不满,恼怒。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_答案: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二、鉴赏诗歌语言4.关注“诗眼”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御苑,皇家宫苑,指京城。此诗以长于炼字为后人称道,第三联中的“催”“向”二字更见推敲之功,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其妙处。答:_答案:

16、“催”字运用拟人手法,把平常景物人格化,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催寒近”“向晚多”六字相对,暗含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向”:将近、临近之意。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人不描绘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只突出“向晚”砧声,把内心离别的酸楚和怅惘形象表达出来。“催寒近”“向晚多”六字相对,暗含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5.关注句子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诗经国风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分析

17、这首诗歌的结构艺术。答:_答案:重章叠句。第二、三章“采葛”改为“采萧”、“采艾”,“三月”改为“三秋”、“三岁”。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更好地表达了相思之情,使人读之余味无穷。6.关注语言风格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普天乐张养浩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这首小令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答:_答案:语言清新活泼,通俗易懂,而且还杂用了诸如“快活”“胡来”等口语词汇,很适合民间传唱。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7.修辞手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蜀道后期张

18、说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注:张说,洛阳人,在校书郎任内曾两度出使到西蜀。“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这两句它成功地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_答案:拟人,作者本预期在秋天来临之前回到洛阳,可是却被秋风占了先;含蓄地表示了自己不能及时回家的失望与烦恼。8.表达方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宗元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注:(1)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2)杪秋,即深秋。(3)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1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答:_答案:落寞、孤愤,旷达而又无奈。前六句借景抒情: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借一系列悲凉秋景传达出内心的落寞和孤愤之情;后两句化用典故明情:借庄子的“机心”之言,故作旷达,表达自己很久以来已不在意仕途得失,没有了机巧之心,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的无奈之情。9.表现手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亦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急遣烹。注:长年:是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20、”的诗句。(1)诗人在诗中写了生活中的哪个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答:_(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作赏析。答:_答案:(1)诗中描写的细节,船工捕得一条鲤鱼,作者就诊断它是从家乡游来的,立即烹着鲤鱼,从鱼肚中取出家人的来信。表达了作者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传递出作者一番思乡的心意。(2)颔联描写的是阴冷的天色和汹涌的水势,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颈联描写的已从视线中消失但还在诗人眼前时时浮现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这两联都是情景交融。四、综合练习10.(2010新创题)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闽中秋思

21、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简析“炼字”这一技法。答:_(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_答案:(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2)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乐景衬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