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马臧克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诗讲究格律的特点,体会本诗“朴素凝练”的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认识老马的形象,感受老马承受的苦难,领悟诗歌丰富的象征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坚忍主义”的精神,认识当时中华民族忍受苦难的事实,激发学生在新时代的奋斗精神。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初读感知臧克家(19052004),出生于山东诸城县的农村,从小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所以他的诗篇多为歌唱农村之作。1933年烙印出版,翌年又出版罪恶的黑手。前期诗歌以经过锤练的
2、诗句,抒写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具有真实、精练、含蓄的艺术风格,能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细读感悟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解放前的中国农民头上有大山压着,具体地说就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面对险恶的生活,诗人提出了“个人的坚忍主义”,即不灰心、不颓丧,要能咬紧牙关,忍受困苦的磨难。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如果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分析诗歌内容第
3、一节写了什么?前两句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第二节写了什么?前两句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第1节,写装车 前两句的“总得”与“横竖”相呼应,侧面表现出主人贪婪、残忍,让老马超负荷运载;同时也写出老马倔强、坚忍的性格,把一腔悲愤深埋在心里。后两句实写装车,一个“扣”字,一个“重”字,把老马负重受压的惨状刻画得极为生动、深刻,主人的冷酷,老马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了。前两句是虚写,刻画老马的悲愤而又无望的心理。后两句写实,“一道鞭影”,活现出主人的凶狠、无情。在这样严酷的压迫下,在“前面”等待老马的又是什么呢?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第2节,写扬鞭出发如何理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它抬起
4、头望望前面”?“它把头沉重地垂下”以及“横竖不说一句话”,侧重塑造老马形象沉默、能承受,从而表现它的性格坚忍。“有泪只往心里咽”“抬起头望望前面”,从心理描写的角度,表现老马的命运苦难有无尽头?最后一句有不容忽视的双关意义。从抽过来的一道鞭影来看,所谓“前面”当然是老马按照车主的意旨奔向的目的地,但也暗示老马的命运不会一团漆黑,是会起变化的。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请同学们讨论诗中的老马有何象征意义?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
5、挣扎的老马。老马的形象塑造,舍其形而传其神。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于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解放前的中国农民头上有大山压着“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正像老马超负荷,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一样。面对沉重的压力,老马垂首咽泪,忍辱负重。象征地地道道的农民象征古老的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象征中国人民忍受苦难的形象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虚实结合 反语 白描 拟人 托物言志 心理描写精读入境讨论一下你对诗人“坚忍主义”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坚忍?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我们该怎么做?实际上诗人通过老马的境遇写自己所看到的人生,那背负超重的生活重压,低头忍耐的形象,就是“坚忍主义”的表现。
6、面对险恶的生活,面对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诗人提出了“个人的坚忍主义”,即不灰心、不颓丧,要能咬紧牙关,忍受困苦的磨难。那个时代人们受剥削,受压迫,忍受着无尽的苦难,没有什么自我可言,更不要谈什么奋斗。现在的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中,我们有基础、有引导、有方向、有激情,我们定当不负时代、不负自己,奋斗出属于我们的美好生活。“建筑美”和“音乐美”全诗共两节,每节四句,每句基本上是八个字“建筑美”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音乐美”倾情品读语言风格朴素凝练,用词精彩传神怎样理解全诗“朴素凝练”的语言风格?“总得”、“横竖”、“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有泪只往心里在咽”,简直就像农民倾诉自己的亲身感受,分不出是农民的语言,还是诗人的语言了,朴素、形象地道出了老马的坚忍。一个“扣”字,可谓形象,传神。不仅使人想得出马背上的重压,还使人看得出这种重压的力度和慢慢压下去的进度。一个“飘”字,举重若轻,舍其形取其影,极深刻地表现了“赶车人”的手段,“扣”、“飘”二字,精准、凝练、生动、逼真,有力地表现了老马受压迫的深重,平中见奇。课堂小结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