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2022天津河东一模)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 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170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由此判断,当时兴隆洼地区()A.雨水稀少,没有森林B.地势低洼,气候潮湿C.遵循礼制,等级森严D.地势较高,聚落而居2.(2022辽宁沈阳二模)礼记王制云:“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
2、周封建()A.消弭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C.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D.以神权政治为核心3.(2022四川绵阳模拟)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4.(2022山东潍坊一模)据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擅兴奇祠,赀(注:罚)二甲。可(何)如为奇?王室所当祠固有矣,擅有鬼立(位)殹为奇,它不为。这一规定意在()A.加强思想统一B.打
3、击地方祭祀C.节省财政开支D.完善法律体系5.(2022山东德州二模)南朝宋孝武帝任用出身贫寒的戴法兴、巢尚之等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决策国家大事,从而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A.门阀士族政治结束B.庶族地主掌握权力中枢C.君主权力有所强化D.九品中正制已遭到废弃6.(2022山东临沂二模)唐朝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反映了()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B.社会治理制度完善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7.(
4、2022北京西城二模)唐律疏议规定,买卖奴婢、马牛等应立“市券”,即官方发给买卖双方的带有契约性质的契券,不至官司立券者受罚。唐以后田宅买卖须“立券报官”,交纳契税后,官府在契券上盖公印登记于图册,田地争讼时可作证据。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A.推动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B.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人身自由C.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D.使契税成为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8.(2022山东潍坊一模)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这一论
5、断旨在()A.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B.宣扬法家思想C.抨击反对派的保守性D.强调以民为本9.辽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内,契丹以及其他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这是因为()A.草原民族居住地区不适合设立州县B.吸取了唐朝设立节度使的经验教训C.因俗而治更有利于维护辽的统治D.辽政权统治下民族问题较为严重10.(2022辽宁考前模拟)宋代,两浙西路的秀州农村,小农家庭“布缕菽粟,鸡百物皆售”。每逢春冬农闲季节,他们则“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福建路山多田少,农民“多费良田,以种瓜植蔗”“虽上熟之年,犹仰客舟兴贩二广及浙西米前来出粜”。上述现象共同说明,当时(
6、)A.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B.农民破产现象严重C.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D.土地种植结构失衡11.(2022山东枣庄三模)唐代,即使家道破落,人们也会在传记和墓志中追溯远祖如何显赫;宋代士大夫却不觉得贫贱是耻辱,反而会回顾当年的艰难,激励自己和清贫士子,如关于范仲淹就有“断齑画粥”的故事。这种变化()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明宗法观念逐渐消亡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体现社会主流思想改变12.(2022山东济南二模)清廷编修的清史列传中,把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臣均编入了贰臣传,把史可法等当初誓死抵抗清军的明朝官员列为忠臣。此举意在()A.重新审定明朝降臣的历史贡献B.强化传统观念维
7、护专制统治C.为本朝修史确立新的指导思想D.重新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13.(2022辽宁沈阳二模)雍正即位后将太子人选写为密诏,当众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写一份内容相同的密诏自己收藏,临终前,以两份密诏所书太子之名宣示而传位。之后乾隆发布谕旨称:“总之,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最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者。”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的确立()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管理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成为中枢稳定的制度保障D.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创新14.(2022天津红桥一模)明朝后期和清朝前中期长三角地区急递铺(传递军政信息的基层驿传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
8、州府嘉定一带(今上海境内)。该现象反映了当时()A.邮驿体系日臻完善B.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C.地方自治不断加强D.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15.(2022山西大同期末)明朝甘薯引进后,首先在闽粤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到18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地区都已有甘薯栽培,出现了“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的局面。甘薯的引进()A.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B.表明中国与美洲往来频繁C.解决了百姓饥饿问题D.反映出江南经济地位重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计55分)16.(2022山东潍坊期末)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国家治理”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
9、分)材料一甲: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表朝代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秦朝郡县汉朝州郡县三国两晋南北朝州郡县隋朝州县唐朝道州县五代十国道(方镇)州县宋朝路州(府)县元朝行省路、府、州县明朝省府县清朝省府县根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整理乙: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丙:明清时期的乡约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清朝的乡约仪式材料二西汉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设置“道”进行管理,而对于归附的边疆少数民族较大的群体设置“属国”进行统辖,在西域、西北、西南、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置了军政机构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唐代延续了汉代
10、这一民族政策,羁縻府州制度便是这一政策在边疆治理上的一个创举。摘编自马亚楠浅析中国古代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1)研究本主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材料一中的史料?(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治理特点与研究主题之间的联系。(4分)(3)若进一步探究本主题,你认为还需要从哪一角度补充材料?举例说明。(3分)17.(2022山东济宁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类型渊源政治关系财政关系军事关系例子河朔割据型安史降将与中央对抗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易定、沧景、淮西、淄青中原防遏型安史之乱后新兴藩镇服从中央少上供驻重兵牵制骄藩宣武、武宁、忠武、泽潞边疆御
11、边型开元年间的沿边节镇服从中央少上供驻重兵戍守边疆凤翔、邠宁、西川东南财源型开元年间的采访使服从中央上供驻兵少防盗贼浙东、浙西、淮南、荆南摘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材料二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脱脱等宋史结合材料一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18.(2022山东潍坊二模)图1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三国志的部分目录,图2是元代史学家郝经撰写的续后汉书的部分目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目录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曹操)卷二魏书二文帝纪第二(曹丕)卷三十一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刘焉、刘璋)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刘备)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孙坚、孙策)卷四十七
12、吴书二吴主传第二(孙权)图1目录卷一年表帝纪卷二帝纪第一昭烈皇帝(刘备)卷三帝纪第二末帝(刘禅)列传卷二十五列传第二十二曹操卷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三曹丕卷四十九列传第四十六孙坚、孙策卷五十列传第四十七孙权图2注:括号内为后世学者注释。(1)比较图1、图2两部史书的目录,说明两者在编写指导思想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10分)(2)某出版社要策划出版一本新三国史,请你就本书编写的历史主线和体裁设计提出合理建议,并说明理由。(7分)19.(2022北京西城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中西会通”汉代九章算术有部分内容总结了我国古代几何学的成果。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评价说:“土地的丈量、谷
13、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这些似乎都是最重要的实际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与此不同的是,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从定义和公理出发,经过严密的论证,证明了所有几何学定理的正确性。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先,先须翻译。”1607年,他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随着更多西方数学著作被引入,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例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中西数学图说等。大量数学图形、公式、定理出现在明末数学著作中。明清易代,以徐光启为代表开启的中西文化交流被中断。摘编自王渝生数学史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14、识,评析明末中国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现象。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1.D中国的远古时期,人们在地势较高、气候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材料“170余座半穴居房址”说明他们聚落而居,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C由材料“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知,反映了西周封建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故选C项;“消弭”说法错误,排除A项;西周封建的出发点是巩固统治,排除B项;“以神权政治为核心”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3.B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关注百姓生存现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选B项;材料仅叙述各个思想家观点,未提及融合,排除A项;春秋
15、战国时期,法家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法家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排除D项。4.A材料的含义是:如果有人擅自建立祭祀场所,就要被罚款。国家已经建立了该有的祭祀场所,除此之外擅自兴建是不被允许的,这是秦朝加强思想统一方面的举措,故选A项。5.C相对于高门士族,“贫寒”之士更容易控制,有利于加强君主权力,C项正确。“寒人掌机要”反映了门阀士族的衰落,但是“结束”说法错误,排除A项;庶族地主与材料中“出身贫寒”不符,排除B项;“已遭到废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6.A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生产方式和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
16、家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的生产、生活场景与“制度”“政策”无关,B、D两项错误。C项中的“固化”表述错误,排除。7.C材料中的“契约”是商业活动的官方证明,具有规范与公证的作用,C项正确。契约规定了买卖双方的行为,与社会身份“平等”无关,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买卖土地,与“租佃”土地无关,B项错误。从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契税”在整个税收中的比重,无法得出“主要的财政来源”的结论,D项错误。8.A王安石认为“保甲法”起源很早,前代人早已经实行过,以此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故选A项;保甲法与法家思想有关,但是王安石实行保甲法不是以宣扬法家思想为目的,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反对派反对“保甲法”
17、的理由,排除C项;保甲法与“以民为本”无关,排除D项。9.C材料说明辽政权在游牧民族区、汉族农耕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是一种因俗而治的政策,C项正确。A项只能解释材料的部分现象,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辽政权吸取了唐朝的教训,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辽政权统治下民族问题严重,D项错误。10.A根据材料可知,秀州农村的小农家庭出售农副产品,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依赖其他地区的粮食供给,说明农村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小农家庭的多种经营,没有涉及农民破产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宋代农民经济作物的种植较为普遍,但材料不能说明“土地种植结构失衡”,排除D项。11.C根据
18、材料可知,唐代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十分流行,而宋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门第观念淡化,故选C项;材料说明门第观念淡化的是士大夫,而非商人,说明冲击门第观念的是政治制度,排除A项;“消亡”说法错误,排除B项;唐宋时期社会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12.B清朝褒扬抗清名臣,降低降清明臣的地位,意在宣扬儒家的忠君思想,巩固清朝的专制统治,B项正确。降清明臣是有利于清朝入主中原的,清朝将其降为“贰臣”是为了宣传忠君思想,A项错误。褒扬忠君的明朝大臣并非新的指导思想,C项错误。南宋以来,程朱理学一直是正统思想,排除D项。13.C立储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常规做法,雍正
19、的创新在于“秘密立储”,这有利于防止形成以太子为首的中枢利益集团,保证了皇权的顺利交接,C项正确。“秘密立储”并不涉及对官僚机构的管理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B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错误。皇帝选定的太子不一定是嫡长子,D项错误。14.D明朝后期倭寇猖獗,清朝前期东南沿海反清势力较大,急递铺的增加与这些史实相关,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东南沿海地区的邮驿活动,无法说明“完善”,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政府重视海防,与地方自治无关,排除C项。15.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薯具有耐旱、耐瘠、高产的特点,甘薯的种植增加了粮食供应,农民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
20、作物,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国与美洲往来频繁,排除B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出江南经济地位重要,排除D项。16.参考答案: (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重视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方式,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材料乙体现出封建国家从经济、文化的角度加强控制;材料丙从社会基层教化层面体现出国家利用乡约来加强社会治理。(2)古代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推动了边疆地区和内地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3)示例1:选官制度角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有利于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示例2:监察制度角度。汉代将
21、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宋代在地方划路作为监察区,从不同方面监督各州;各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17.参考答案: 层次观点及论证层次一(03分)角度仅从一个角度作答,史实基本准确(03分)阐述表述不成文(0分)层次二(47分)角度仅从一个角度作答,史实准确(36分)阐述表述基本成文(1分)层次三(814分)角度综合两个角度作答,史实准确:(1)角度一:若从藩镇对抗中央,削弱唐代中央集权(或激化社会矛盾)并最终导致唐代灭亡;不对或少对中央财政上供削弱唐代实力(或削弱唐军事、财政力量)等角度阐述藩镇削弱了唐代统治
22、,每点可得3分(2)角度二:若从藩镇互相制衡削弱藩镇自身力量,减缓中央政府危机;设置藩镇唐政府可分而治之,延续统治;东南藩镇为中央提供财赋支持增强中央政府实力(或大多数藩镇服从中央)等角度论证藩镇存在延续了唐朝统治,任答两点,每点可得3分阐述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分)18.参考答案: (1)差异:三国志将曹氏列入帝纪,称刘备建立的政权为“蜀”,列入列传,说明此书以曹魏政权为正统;续后汉书将曹氏列入列传,将刘氏列入帝纪,称刘备建立的政权为“汉”,视为东汉政权的延续,说明此书以刘备建立的政权为正统。原因:陈寿生活在西晋,以曹魏为正统可以证明接替曹魏的司马氏晋朝的合法性;郝经生活在元代,统治者尊崇程
23、朱理学,注重伦理纲常,以刘备建立的政权为正统,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2)编写主线示例:三国从分立走向统一理由: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编写体裁示例1:编年体理由:以时间为顺序记述三国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示例2:章节体理由:以时间为顺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章节叙述三国史事,有助于综合贯通、横向联系,揭示该时期各历史事件间的相互关系。19.参考答案: 示例明末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指在明末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和吸收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并借之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明末出现“会通”热潮的原因,一是几何原本等西方数学著作的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是中国所缺乏的;二是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西学东渐”的必要条件;三是受经世致用的“实学”的影响;四是明代学者努力寻找中国传统数学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