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届高三文科历史上期入学考试试题时间:90 分钟总分:100 分卷一一、单项选择题(24 小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 1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夏代是传说的朝代,商、周是真实的存在。”最能支持此观点的 证据是A诗经里有大量歌颂商、周的诗篇 B史记里夏代的记载没有商、周丰富 C夏禹是传说人物,商汤、周文王是历史人物 D夏代文字尚未发现,商、周有较成熟的文字2“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从西周开始,祖先的世界 与神的世界逐渐分开,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这集中体现于西周实行的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井田制 3“中国古代山水面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
2、讲究留向、计白当黑, 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 一思想的影响?A道家B佛教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4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 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5. 某史学家在论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涌, 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这里的“新集体”是指A、诸侯B、卿C、士D、商人6通典记载: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督司直
3、,司直 督刺史”。到了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 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精简高效B专制皇权受到了更多的制约 C三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政治的监察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 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 础。“这两种制度”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和郡县制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8. 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 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
4、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9. 元人朱德润说:“盖其背山带河,山肥民秀,为中州都会。其力足以内藩京师,其势足以 外控诸夏,而其岁产之入,又足为兵赋之供也。”朱德润描述的地方行政区域应该是A、陕西行省B、宣政院辖地C、湖广行省D、河南江北行省 10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 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 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 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于内阁
5、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11. 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反映了顾炎武A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B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 C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D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12“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 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这里 的“异端邪说”是指A人民民主专政理论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枪杆子出政权理论D城市武装起义理论13“中国共产党走过 90 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
6、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 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民族、民生B民权、民生C民族、民权D富国、强国 14“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首先打垮了中国的 白银货币本位,进而剥夺了清帝国的财政税收大权。”作者认为A鸦片战争后中国放弃白银货币本位B中国完全受英国控制 C资本在英国对外扩张中起重要作用D中国的财富不及英国15全球通史载:“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 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
7、结论:重大的变革 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应是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戊戌变法D、八国联军侵华16. 1902 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说:“吾党做劝告开明工夫,未必不为彼党间接发生助 力。彼党做预备革命军工夫,亦未必不为吾党间接生助力,此所谓相反而实相成。”这表明A实现民权是两者共同目标B两党分工明确并各司其职C两党为共同利益实现联合D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形成 17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 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其 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策略的条约应该
8、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8.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某次作战计划中指出“本战区为保持经济重心,巩固首都, 并有利于全局之持久作战起见,务就现已形成之包围态势,(对敌)运用优势兵力断绝其联 系”在该作战计划指引下国民政府发起了A百团大战B徐州会战C太原会战D淞沪会战191938 年中共在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大胆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城市 中与乡村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坚决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的注意力放 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上。”这一决定A促成了国共合作的最终实现 B体现了统一战线背景下党对队伍建设的重视 C使党员结构发生
9、根本性变化 D促使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20. 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信息。对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分析错误的是3图一:19291932 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示意图图二: 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A根据地的主要分布区由江南到西北 B军队名称由工农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 C国共两党关系由对抗到走向合作 D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变为民族矛盾21. 卢梭认为:“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 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 奴隶,他们就等于零。”这表明卢梭A认可精英政治B推崇代议制C崇尚直接民主D反对三权分立 22当代历史学家哈
10、勒维评论某国的政治制度时说“(它)是供宪政考古的博物馆,这里积 聚了以往岁月(中世纪)的陈物遗迹。”哈勒维评论的是A美国政制B英国政制C法国政制D苏联政制 23“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 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 用理论。”“这一发现”是指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B普朗克的量子论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24. 1928 年,傅斯年先生在谈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时,指出:“近代 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我们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二十世纪初,法国一位研究古
11、代社会的学者,谈到历史家在历史写作中的角色时,说:“并不是我在说话, 而是历史透过我的口在说话。”对于这两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 分别表现出对史学研究的乐观精神和悲观心理 B. 强调的重点分别是史料和史家,彼此并无关联 C. 都否定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D. 都受到近代欧洲科学实证主义的影响卷二二、材料解析题(52 分)25(15 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化,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思想和近代西方思想文 化之关系的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 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
12、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 制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 好的完璧”摘自孙中山全集(1)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 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分别属 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6 分)材料二 就对待思想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孙中山之前,19 世纪下半叶有 人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在孙中山之后,又有 人突出并夸大现代
13、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 式。前者偏于保守,而后者又偏于激进。据王钧林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两种“模式”的主要主张。(4 分)材料三 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 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 可,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应该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更要 有自信独守的坚操。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并据此对
14、材料一、二中处理思想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的 几种方式做简要评论。(5 分)26(23分)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 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 诺斯)材料一“它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所有这些地方教会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权力由教会向 政府转移。代表了现代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光明日报材料二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 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
15、而已。”全球文明史(皮特N斯 特恩斯等著)材料三19世纪末,一位参观美国白宫的日本游客在自己极为满意的一首诗中表达了这种民族情绪;我们使蛮夷痛苦地仰望,我们伟大日本东方帝 国的荣耀。中共中央 1937 年 7 月 8 日卢沟 桥通电材料四 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 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 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民族主义幽 灵与苏联裂变(吴楚克)材料五 无产阶级革命是在抛弃了民族偏见提升到阶级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革命,这在人类革命史和国家史上是从来没有的。但
16、是矛盾的转 化绝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苏联的)问题就出在一些人简单地用社会主 义革命代替了民族解放运动,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民族自身的发 展。(1)根据材料一,全球通史中所提及的“它”是指什么事件?请分析这一事件对欧洲 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各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造成这不同“情绪”的原因以及所产生的影响。(9分)(3)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原因。(4分)(4)根据材料五,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2分)它产生了什么危害?(1分)(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3分)
17、27(14 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 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1 )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分)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3 分)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 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 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
18、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怎样使“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2 分)并 分析其进步作用。(3 分)(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分析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有何差异。(4 分)15DCADC610CDBDB1115BBACB1620ADDBA2124CBBC25(15 分)(1)因袭: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2 分) 规抚: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或三民主义)和民主共和体制。
19、(2 分) 创获:实行“五权分立”。(或: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2 分)(2)前者:主张中体西用,在实行封建专制和儒家伦常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科技;(1 分) 后者: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3 分)(3)观点:新旧思想应互相推演,并存共进。(2 分) 评论:洋务思潮虽固守传统,但能突破“夷夏之辨”观念引进西方科技,为西学传播开创条件;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肯定西学,对东西方文化认识存在绝对化倾向;三民主义 的形成则是立足传统思想,借鉴西方政治学说与体制,并融贯创新。(3 分)26、(23 分)(1)16 世纪欧洲宗教
20、改革(1 分) 影响:打击教权;有利于民族国家、民族意识兴起;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3 分)(2)梁启超:忧国、救国;(2分)日本游客:骄傲、自大(自豪)。(1分) 原因:中国: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2分)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强国。(2分) 影响: 中国: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分)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蔓延,走上侵略扩张道路。(1分)(3)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2分);国共两个战场互相配合,英勇作战(1分);国际支持(1分)等。(4)问题: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
21、同时,忽视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2分) 危害:出现民族不满,进而导致民族分离运动。(1分)(5)认识:促进民族国家、民族意识发展,但要注意极端民族主义的膨胀;加强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抵御外辱,捍卫国家主权;促进国家发展的同时,要关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等。(言之有理皆可,一点2分,两点3分)27、(14 分)(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2 分)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 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3 分)(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2 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 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3 分)(3)观念的差异:(4 分)中国: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崇尚“学而 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主张 “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