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制作:王玲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特殊句式,翻译课文。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前后照应的写作技巧。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过程:一、史书的相关知识(1)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著作,为“十三经”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 ”。 (2)编年体是按 顺序编写的史书题材。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 。 国别体是以 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 、战国策等。 纪传体是以 为中
2、心的史书体裁。如 、三国志等。 二、注音夜缒而出( ) 逢孙( ) 氾南( ) 阙秦( ) 肆其西封( ) 杞子( ) 越国以鄙远( ) 朝济( ) 佚之狐( ) 共其乏困( ) 许君焦、瑕( )三、课文学习(一)起因:(1)语法常识:a、释义: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b、翻译掌握特殊句式:以其无礼于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秦晋两国围郑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3)历史背景:以其无礼于晋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都很贤德(重耳和夷吾的母亲是亲姐妹)。晋献公因宠爱骊姬姐妹疏远了自己的儿子,在骊姬的迫害之下,太子被迫自杀,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公元前637年
3、,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介子推割臀奉君且贰于楚也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
4、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即文中 “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二)发展: (1) 语法常识:a、释义: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无能为也已 是寡人之过也许之b、翻译掌握特殊句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辞曰:臣之壮也是寡人之过也(2)郑伯请烛之武出使秦,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烛之武推辞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2)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从中可以看出郑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高潮:(1) 语法常识:a、释义: 夜缒而出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
5、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尝为晋君赐矣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b、翻译掌握特殊句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夫晋,何厌之有c、翻译句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文: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译文: (2)历史背景: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自此,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3)思考: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四)结局(1)语法常识 a、释义 子犯请击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b、翻译掌握特殊句式: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2)晋文公为何不愿向秦军进攻?理由是什么?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