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华一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高一 历史 命题:傅小玲 校对:张洁 2014.1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礼记礼运中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此前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依据主要是从禹开始A.王位世袭 B.建立军队 C.设置官职 D.制定刑法2.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该现象说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C.决策体现原始民主的色彩 D.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手中3.周王朝最初分封的诸侯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诸侯国合在一起的面
2、积甚至还比不上王畿(周天子直接控制的范围)。此举之目的主要是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诸侯的地位4.“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诗歌所反映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A.商周的宗法制 B.西周的分封制C.秦汉的郡县制 D.元朝的行省制5.右图为孔子世家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家谱实际上和中国历史上的哪一制度密切相关?A.宗法制 B.分封制C.君主专制 D.郡县制6.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保障周朝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的重要制度是禅让制 分封制 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度A. B.
3、 C. D.7.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陈、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这段记载反映出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B.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C.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 D.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8.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A.小农经济的兴盛 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D.工匠水平的高超9.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形容秦朝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
4、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的特点有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与军事指挥权于一身A. B. C. D.10.假如有一位秦代朝廷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归纳整理大臣们的奏章之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该是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11.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天下分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地方政治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12.北京“故宫”的本意为“过去的皇
5、宫”。“皇宫”一词最早可能出现于A.周朝 B.秦朝 C.汉朝 D.唐朝13.刘邦建立汉朝后,认为“海内初定,同姓寡少,(应)惩戒亡秦孤立之弊”,推行了A.郡国并行制 B.“推恩令” C.刺史制度 D.三省六部制14.一位历史学家评价中国古代历史上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某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 B.内阁制度 C.军机处 D.三省六部制度15.“韩绛,字子华,开封雍丘人任陈州通判召知开封府为三司使。神宗立,拜枢密副使”据此判断韩绛生活于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16.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B.中书门下和枢
6、密院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 D.枢密院和三司使17.史载:元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其中的“都省”应该是指A.中书省 B.行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18.“(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19.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罢设丞相,
7、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20.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2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这说明设置军机处的最初目的是A.适应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大将兵权
8、D.巩固专制皇权22.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发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23.有学者谈到鸦片战争前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是指A.列强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孤立中国B.中国盲目自大,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C.在中外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D.列强发动多次侵华
9、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24.近代史上,一英国商人从本国运送一批货物到上海,拒交货税,因为他不认同清朝官员抽取的税率。他认为有条约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要同英国商定。该商人依据的是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25.右图序号所示通商口岸,属于南京条约签订后被迫开放的有A. B. C. D.26.“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 团结一心的精神 敢于造反的精神 抵御外侮的精神A. B.C. D.27.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
10、:“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圆明园的“两度劫”分别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A. B. C. D.28.康有为在一首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包括 甲午海战 马关条约的签订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三元里抗英A. B. C. D. 29.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30.如果请你担任历史记录片190
11、8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下列场景中,不该出现在当时的东交民巷中的是A.英国公使陪同家人散步 B.意大利使馆在举办舞会C.许多北京居民在准备晚餐 D.日本军队在进行军事训练31.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2.“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33.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从“走日本人的道路”、“走美国人的道路”、“走俄国人的道路”到
12、“走自己的路”。其中,“走美国人的道路”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突出表现是A.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B.规定国民享有诸多自由与权利C.规定中央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 D.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34.“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诗歌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之一是A.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 B.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促进社会生活风尚的演变35.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A“八一宣言” B论反对
13、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C“国共合作宣言” D论联合政府36.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里所说的将日军“卡住”的是A.长城抗战 B.淞沪抗战 C.平型关战役 D.台儿庄大捷37.“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被用作电视剧大刀的主题曲,该剧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军队从1933年的长城抗战到1937年的卢沟桥抵抗,这支军队应属于A.国民革命军 B.八路军 C.中国工农红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38.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下列
14、事件最能反映国共合作抗日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太原会战 D.徐州会战39.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歌词“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反映出共同的时代主题的歌词是A.“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B.“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C.“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D.“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40.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A.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总分20分。41.阅读下列材料,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是如何在中央和地方“设职授官”的,(3分)并指出“
16、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是指什么政治制度?(1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并指出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1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2分)(4)综合本题提供的信息,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2分)4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从1937年到1945年,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620多亿美元,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摘自百度百科日本侵华战争(词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
17、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概述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严重破坏。(5分)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给我们的力量是无穷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首创作于1935年的歌曲在1982年被正式定为国歌并写入宪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原名是什么?歌词中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2分)材料三:(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在全面地评价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
18、新观点综述(3)列举史实证明“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3分)金华一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高一(_)班 姓名 _ 班序号_ 考号_高一 历史 答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总分20分。41.(1)(2)(3)(4)42.(1)(2)(3)金华一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高一 历
19、史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ABABBCC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BADDBABCD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BBABCDAAC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DBADABACC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总分20分41.(1)设职授官: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亲自任免郡县长官。制度:西周分封制。(4分)(2)特点: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因素: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2分)(3)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是秦朝迅亡的
20、原因之一。后世丞相多为小人,专权乱政,威胁到君主的统治。(2分)(4)趋势:相权逐步削弱直至消亡,君主专制逐步强化直至达到顶峰。(2分)42.(1)政治:侵占我国大片国土,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扶植汉奸傀儡卖国政权,实施“以华治华”。(1分,任答1点即可)经济:疯狂掠夺中国的资财;中国民族工业遭受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1分,任答1点即可)文化:推行奴化教育。(1分)社会:杀害数千万中国平民,造成数千万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1分)生态:在中国土地上研制和使用生化武器,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1分)(2)原名:义勇军进行曲。(1分)依据: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1分)(3)史实: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1942年1月,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蒋介石任最高统帅;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二战后期,中国加强了与盟国间的合作,签署了波茨坦公告等文件;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给予日本关东军以毁灭性的打击。(3分,写出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