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 理论准备从村落到集镇,从集镇到城市,以宏观的角度视之,人类居住形式无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变化。在这样的历史主线下,各地居住形式也并非“整齐划一”。不同的地域、迥异的自然环境、有差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多样的社会组织形态,使得民居、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特点。当我们聚焦于各地的民居时,可以发现民居的建造同样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人类在与环境、社会的互动中不断成长。近代以来城市化不断推进,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也日益加剧。本单元立意在使学生从历史的视角认识人类居
2、住形式的变化,剖析其内在的原因和所具备的共同的功能。通过概述不同地区人们居住形式的特征,理解人类与所处社会、环境的关系。结合相关史料,探讨城市化的利与弊,从而初步确立人地和谐、和而不同的历史观念。二、 教学研读1. 读课标: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2. 读教材:(1) 村落的产生: 人类的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村落出现的原因?随着农业的出现,村落逐渐出现 村落的功能?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
3、件和保障,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2) 集镇的出现: 集镇出现的原因?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手工业者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古代集镇的雏形,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地逐渐繁荣,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集镇的作用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城乡经济联系(3) 城市的产生 城市产生的原因?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等等 城市的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城市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工商业发展;古代城市一般有城墙,增强了安全防御;城市庇护了各种各样的非农业人士,促进了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异同点?中方:
4、规划特点:分级定制、中正对称、囊括山水;理念:礼法精神、皇权至上、道法自然西方:规划特点:自由活泼、公共空间丰富;理念:人文精神、民主精神(4) 各地的民居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Q:民居特点形成的原因:生产力、习俗、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国家制度与政策、文化水平、宗教习俗3. 读考情: 综合本单元,核心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五点:1)村落、集镇、城市出现的原因及功能;2)各地民居和城市的不同特点;3)近代城市化的原因;4)中西城市化的对比;5)城市化发展的利与弊。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居住形式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同)从时空观念的
5、角度来看,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形态等条件造就了风格迥异、功能多样的居住形式。(异)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来看,需理解居住形式体现的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来看,对人类居住史、城市史的基本史料有所了解。4. 读学情: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部分属于高二年级上学期所学内容,学生经过中外历史纲要和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部分的学习,已经初步建立起历史学科的基本脉络,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共性与差异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是开展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其次,学生普遍对经济与社会相关内容有所隔阂,印象相当模糊。教师应当从生活出发,通过考古发现进行探索,用文献资料补充说明,通过具体形
6、象的材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三、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的形成和影响;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教学难点: 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发展的时空关联四、 教学目标: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居住形式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同)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形态等条件造就了风格迥异、功能多样的居住形式。(异)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来看,需理解居住形式体现的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来看,对人类居住史、城市史的基本史料有所了解。五、 实施策略(略)六、 教学设计(一) 导入各位同学好,大家请看这幅图片,这是
7、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所拍摄的除夕夜的灯火,华夏大地灯光璀璨,万家齐聚共度佳节。但是万年前的人类能够想象到今天我们是这样聚集在大地上吗?人类的居住形式在时间长河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我们探索居住形式的秘密,一起进入第10课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学习。(二) 实施首先我们要思考这个标题,为什么是村落、集镇和城市,而不是乡、省?其实从村落、集镇到城市,从“小桥流水人家”到“钱塘自古繁华”,正是城市产生的脉络。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分化。任何一个城市都来源于乡村,而又不同于乡村。城市产生的路径一般表现为村落-集镇-城市,这是一个过程,一个漫长的动态发展过程。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阶段。设计意图:介绍城市
8、史的相关理论,串联起本课的逻辑,便于各个子目的衔接。1. 村落的产生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居住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图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而更深层次的变化是人类不断聚集,进而形成聚落。我们可以总结为,人们逐渐从迁徙走向定居,从分散走向聚居。结合我们所学,大家能够想到这与人类哪次革命性变化密切相关?答案预设:农业革命没错,考古发掘证明了大家的猜想。一旦人们以务农为生,他们就建造房子并定居在固定的村落里。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在世界的其它地区,比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今天都发现了许多原始村
9、落的遗址。而这些地方大多是农业起源的中心。那为什么人类会持续地走向定居呢?定居和村落究竟如何改变人类的日常生活?我们来看看被誉为“华夏第一村”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从中看看能否找到答案。材料:兴隆洼文化的遗迹主要包括百余座半地穴式房址,占地3万余平方米,主体部分被一圜状壕沟围绕。房址大多圆角方形,无门道,圆形灶炕居中,一些房址还设坑穴,并有多例室内挖墓埋人的现象。王巍:中国考古学大辞典问题设置:兴隆洼遗址有一些什么设施?能够满足人类什么需要?答案预设:有住宅、墓葬、壕沟,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设计意图:通过结合考古学家复原的穴居、巢居演变图和古代文献史料,学
10、生能够概括人类居住形式的变化趋势。通过考古发掘的相关资料,学生能够概括原始村落遗址出现的各种基础设施,培养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将村落发展特点与所学知识结合,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归纳村落的出现与农业革命之间的关联,对村落出现的原因有更深的把握,培养唯物史观素养。2. 集镇的产生集镇介于村落和城市之间,集镇有很多功能:行政功能、司法功能、军事功能不一而足。但最核心的还是集市的功能。在我们湖南便有一个词汇与集市有关,叫做赶集,每到过年前夕,集市更是热闹非凡!年鉴学派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法兰西的特性一书中就对此有精彩的论述。材料:集镇的存在只是因为四周的大小村庄利用其规模不一的集市,使之成为服务和
11、聚会的中心。集镇既是村庄不可或缺的补充,它又“从交流活动中吸取财富(以及它的存在理由),并因此而兴旺发达起来。集镇通常设在十字路口,设在河谷的出入口,始终(或几乎总是)位于两个不同的生产地区的交界处,附近的居民前来集镇交换各自的劳动果实。归根到底,集镇的职能在于它是当地各个村庄共同的市场”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空间与历史问题设置:结合上述材料和教材第55页第2子目的内容,能不能归纳集镇出现的原因?答案预设:而集镇的产生也在反哺人类。材料: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紧紧相连的荒滩,人迹罕至。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各处商民在此建房造屋,商船也来此停泊,市场开始出现
12、。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商业分工业日趋繁细,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棉花街、衣服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涌现出叶开泰药店、汪玉霞茶食店、永兴和粮行等风格独特的名店名铺。问题设置:集镇对于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答案预设: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设计意图:通过文献史料,学生从中归纳集镇产生的原因及功能,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3. 城市的产生城市位于人类居住形式的最高一级,但我们不要简单地以为,到了城市一级,所有的问题就变得豁然开朗。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好解决。城市是怎么形成的呢?学术界对于城市的起源长期争论不已,但大致存在三种观点:材料:一是“保家卫国”的防御说;这种观点认为,人们
13、筑墙建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其他危害自身的对象;二是“剩余劳动产品交易集市说”;认为城市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在社会中便出现了除了可以满足基本生存性的剩余产品,这就需要在不同对象之间进行交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交易的地方渐趋固定,而且规模也逐渐扩大,为此,以市为中心的区域便出现了;第三种观点则是“社会分工说”;认为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在社会内部出现了专门以一定技能见长的人群,比如手工业与商业等从业者,以这些人群所从事的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地方便形成了城市。问题设置:你赞同哪种观点?答案预设:其实每个观点都有合理之处。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
14、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等,都是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城市是那么高大、那么神秘,以致于在不少人的心理埋下了一段城市之梦,甚至中世纪留下一段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我们也有一句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结合古罗马城市的设施,思考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答案预设:城市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到这里为止,我们讲解了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产生的一些共性特征。但我们如果喜欢到各地去旅游,我们就能感受到不同城市带来的不同文化感受。比如深圳是拼搏的奋进的,长沙可能是娱乐的多彩的。古代也是这样,我们以古代的中西方城市
15、元大都与古罗马为例,看看城市间的不同特征。问题设置:元大都的规划理念有什么不同?答案预设:规整的城墙、重视祖宗社稷、皇帝居中、等级观念浓厚问题设置:这种不同来源于什么?答案预设:生产力、习俗、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国家制度与政策、文化水平、宗教习俗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历史学家关于城市起源原因的争论,结合本课所学和生活经验,提出自己对城市产生原因的看法,落实历史解释素养。学生通过考古材料,观察古罗马和元大都城市基础设施,思考城市基础社会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并能对比两座城市的不同,理解不同特征产生的来源,落实历史解释素养。生活并不是某人的创造,而是世代繁衍的传承,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长期思考就
16、体现城市的规划里,直至人们的居所。 4. 世界各地的民居参见央视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从家开始结合教材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民居和希腊罗马民居的主要特点。中国:远古时期:巢居(南方)、穴居(北方)两大类型;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明朝时期: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古希腊罗马:建筑材料: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普及;布局、结构:在古希腊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结构相结合,成为古罗
17、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3世纪,古罗马出现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集体住宅;4世纪,出现复合式公寓。设计意图:结合视频和教材的相关表述,观察中国古代民居和古罗马民居的不同之处,感悟民居的差异来源于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人和自然的长期思考。民以居为安,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民居的精巧设计体现了不同文明人们共同的生活智慧,落实家国情怀素养。(三) 总结(四) 反思经济社会史的内容总体比较抽象,就理论讲理论比较枯燥,在讲授本课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陷入同一窠臼。教师对于城市的发展有没有更深刻的认识,有没有贴近生活的理解,极大地影响了本课能不能深入浅出地被学生掌握。阅读更多专业书籍,查找更多生动的史料,丰富理论的细节,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