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 建筑技术的进步B. 人工取火的发明C. 饲养水平的提高D. 生产工具的改进2.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A. 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B. 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C. 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D. 已存在社会
2、不平等现象3.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已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A. 早期人类的单一性B. 中华文明的多源性C. 国家起源的复杂性D. 远古传说的神秘性4.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周公推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A 进行有效统治B. 推翻商朝政权C. 发展西周经济D. 扩大周朝疆域5.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
3、正确的是()A. 世界上发现迄今最古老的文字 B. 能印证史记中夏朝的记载C. 体现中国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D. 按史料类型分类属于二手史料6.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人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人A. 贵族生活腐化B. 血缘色彩浓厚C. 社会等级森严D. 音乐发展迅速7.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
4、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8.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而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仁政”,强调了其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A. 体现了儒学应时革新B. 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C. 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D. 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9.下表是史书关于儒家学者的籍贯分布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齐鲁地区其他地区籍贯不明者史记儒林列传7179%1795%1026%汉书儒林传4560%4611%829%后汉书儒林列传3636%6364%A. 齐鲁地区儒学的衰落B. 儒家思想在各地传播C. 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D. 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大10.战国时
5、,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墨子认为应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思想相通之处是,都主张()A君主专制B实行仁政C以德治国D国家统一11.商鞅变法中提到:“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该措施的目的是()A.践行“小国寡民”思想 B.扶植新兴地主成长C.鼓励按军功授爵位 D.鼓励发展小农经济12.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B.法家地位有所下降C.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 D.思想专制局面形成13 20世
6、纪初,某学者研究孔子思想时,从新的史观出发,认为孔子的学说是“适应政府二千余年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经济上有他的基础”。下列历史结论符合上述史观的是( )A周期性的治乱更替是中国古代的历史规律B铁犁牛耕的使用影响了春秋战国社会转型C贞观之治的出现源于唐太宗的励精图治D尊崇儒学是西汉大一统局面发展的根基14.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1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
7、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A. 西周卿大夫 B. 秦朝御史大夫 C. 明朝锦衣卫 D. 宋代参知政16.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还有人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始皇得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A. 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 创立了皇帝制度和郡县制C. 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D.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7.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A. 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B. 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C. 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D.
8、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18.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A. 分封制B. 郡县制C. 郡国并行制D. 行省制19.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其主要目的是( )A. 传播神学思想B. 加强中央集权 C. 禁绝百家思想 D. 发展文化教育20.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
9、引诱。”但两种手段的相似之处是()A.历史背景 B.最终目的 C.指导思想 D.实施效果21.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天行有常”C.“政在得民”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2.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处省略的是()A.察访推荐 B.血缘关系 C.皇权独尊 D.相权独大23.“大楚兴,陈胜王”,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楚汉战争 B秦末农民起义
10、 C牧野之战 D吴楚七国之乱24 “柔道”治天下的中兴之主是( )A汉武帝 B汉光武帝 C孝文帝 D唐玄宗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26.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
11、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27.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下列史实与它属于同一时期的是()A. “文景之治”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28.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A. “推恩令”的颁布B. 边疆地区得到巩固C. “丝绸之路”开通D. 儒家学说受到重视29.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
12、的归纳,正确的是()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 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D. 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30.如果要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应该查阅的奠基之作是()A. 伤寒杂病论B. 黄帝内经C. 千金方D. 本草纲目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13、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隋书地理志材料三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6分)(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的地方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4分)(3)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秦汉地方制度建设的认识。(10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14、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15、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6分)(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8分)莆田第二十五中学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5 DDBAC 6-10 CBABD 11-15 DABCB16-20 DDBBB 21-25 CCBBB 26-30 ABDBB二、材料题31.答案:(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4分)措施:采用郡国并行制。(2分)(2)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君主统治。(4分)(3)秦朝,吸取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
16、教训,对待诸子功臣以赏赐代替分封。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分)西汉,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子弟,希望巩固西汉统治。但最后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5分)32.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6分)(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6分)(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负面作用,但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