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讲模块备考与高考全国卷研究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战争是交战
2、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古老而
3、又全新的方法。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希望得到利益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6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
4、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二、对战争的分析认识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1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2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
5、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3战争的胜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4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三、地区
6、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1原因(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2教训(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
7、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原因(1)根本原因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2)直接原因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
8、政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3)结果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局部战争出现原因(1)地区资源及其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9、3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消失,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洞察考情试题来源材料出处命题视角考查主题命题特点2016全国卷甲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比较类、原因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反战活动的变化(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材料出处以国外著作为主(2)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作用类、原因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
10、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影响(3)从时间上看,以现代史为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4)从内容看,涉及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及影响(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与选修3教材中二、三、五专题密切相关,与其他单元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与必修1教材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定联系2016全国卷乙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原因类越南战争2016全国卷丙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背景类、原因类1918年,威尔逊“十四点”计划2015全国卷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原因类、归纳类二战及二战后的戴高乐、法国抗战与复兴2015全国卷(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背景类、说
11、明类、作用类二战后苏联与原子武器2014全国卷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比较类、原因类、作用类二战后,联合国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14全国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比较类、作用(意义)类二战,中国远征军2013全国卷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比较类、原因类、作用(影响)类二战后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及国际关系2013全国卷何勤华纽伦堡审判比较类、作用(意义)类一战后、二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与纽伦堡原则2012新课标全国卷(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 年 12 月)比较类、原因类一战后德国赔款问题体验真题从评论角度考查一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2016
12、高考全国卷丙,T47)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解析】第(1)问,联系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从一
13、战结束后各国倡导建立战后秩序的计划及目的等方面加以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中“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等信息,从美国计划的本质、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从和平与发展角度考查一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2016高考全国卷甲,T47)材料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
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
15、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解析】第(1)问,依据“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保卫苏联”等概括回答。第(2)问,可以从“总结大战的教训”、形势变化等方面回答。【答案】(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从美、苏冷战角度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
16、的原因(2016高考全国卷乙,T47)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
17、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解析】第(1)问,可以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从中国政府的警示、美国政府的战略和措施、朝鲜战争的教训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中美国政府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结合所学知识逐条分析即可。【答案】(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
18、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从合作与协作角度考查对二战中法国复兴的认识(2015高考全国卷,T47)材料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
19、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获取有效信息。第(1)问依据材料中“没有输掉这场战争”“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20、”等信息作答。第(2)问从信念、领导、人民的角度并结合材料中“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与盟军一起参加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等信息概括作答。【答案】(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1(2017济南针对性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爆发以来,协约国一方兵力损失惨重,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到前线参战,英法将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
2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后,大批组织劳工输出,从1916年5月到一战结束的1918年11月,相继有十四万华工远赴欧洲。按约定,赴欧华工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军工、冶金、化工、建筑等行业。英招华工则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等工作。在1917年8月中国对德宣战后,法招华工也开始被派往前线,负责运送弹药、修缮工事。在欧洲战场上,华工超强的吃苦耐劳精神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份来自1918年英国陆军部报告评价中国劳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摘编自杨程屹中国劳工:被遗忘在欧洲的人(1)根据材料
2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大量招募华工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华工赴欧的历史影响。解析:(1)由材料“兵力损失惨重,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赴欧华工以工代兵,并不参战”等信息可直接写出答案。(2)由“华工多被安排到军工、冶金、化工、建筑等行业”可得出支援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由“英招华工则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可得出为前线军队提供保障,由“华工超强的吃苦耐劳精神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份来自1918年英国陆军部报告评价中国劳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可得出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做出贡献。答案:(1)原
23、因:协约国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且丰富;中国采用以工代兵形式参加协约国对德作战。(2)影响:缓解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障;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2(2017珠海摸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本世纪之交,它(英国)开始封锁德意志并且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由于内部的不团结,德国在1918年被打败了。当我们的士兵在西线攻击英法联军的时候,俄国武装力量在东线的存在变得越加危险。在1940年8月,我总结道,考虑到布尔什维克军队师团的强力扩充,帝国东部各省不应该再被忽视,它们总是极
24、其容易被战争摧毁。然而,诸上种种正是英国和苏联希望看到的。事实上如此多的德国军队,特别是空军部队被迫部署在东线,使得德国人民的领导阶层不能给西线的战争带来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案。这正是英国和苏俄的政策的目标。英国和苏俄都希望尽可能地延长这场战争,来削弱整个欧洲的力量并使其陷入永久的萧条。希特勒1941年6月22日凌晨对全国的讲话(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希特勒对一战中德国战败原因的认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中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上半年欧洲的战争态势。希特勒此番讲话后,德国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结果如何?解析:(1)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指出希特勒将一战中德国战败原因归结为德国内部的
25、不团结,然后对这一看法进行评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一战中战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希特勒的认识是不全面的。(2)第一小问态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德国发动西线战役,北欧、西欧国家多被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灭亡;不列颠之战德国失败,迫使在以后的战争中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第二小问军事行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德国采取了突袭苏联的措施,苏德战争爆发;第三小问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这一行动的结果使二战规模扩大,而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答案:(1)认识:希特勒把一战中德国战败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德国内部的不团结,这是不全面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
26、作用的结果:战争具有非正义性;德国没有达到速胜的目的,战争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美国的参战。(任答两点即可)(2)态势:德国发动西线战役,北欧、西欧国家多被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灭亡;不列颠之战德国失败,迫使在以后的战争中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行动: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结果:二战规模扩大;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任答两点即可)3(2017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日本的扩张主义者不仅为经济上的原因所驱使,还对苏联力量的日益增长和蒋介石统一中国的日趋成功感到不安。此外,他们充分意识到当时正引起西方政治家注意的失业情况和其他问题。中国东北角上的
27、这个省份与南京的联系松散,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日本已通过过去的条约在满洲获得了可以用来为其侵略行径找借口的某些特权。日本军方于1931年秋断定入侵时机已成熟时,他们正是这样做的。中国政府根据国联盟约向国际联盟求助,国际联盟的李顿调查团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但没有任何实际措施回想起来,满洲事件作为对国际联盟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凡尔赛和约、华盛顿的协定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日本毫不费力就获得了大片富饶的新领地,这对意大利和德国的修正主义领导人并不是不起作用的;满洲事件引起了一连串的侵略,这些侵略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指
28、出1931年日本发动的侵略事件,并简要分析其原因。(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国际联盟对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的反应。解析:(1)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中国东北角”“满洲”得出九一八事变;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为经济上的原因所驱使”得出日本陷入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据材料“苏联力量的日益增长”得出苏联力量的日益增长,根据材料“蒋介石统一中国的日趋成功”得出蒋介石统一中国趋势的增强,根据材料“正引起西方政治家注意的失业情况和其他问题”得出欧美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中,根据材料“中国东北角上某些特权”得出中国东北特殊的历史地理状况。(2)首先陈述国际联盟对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的反应
29、,根据材料“没有任何实际措施”得出国际联盟对日本入侵中国东北采取绥靖政策;其次对绥靖政策作出评价,从对日本及法西斯集团、对英法等大国、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答案:(1)事件:九一八事变。原因:日本陷入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苏联力量的日益增长;蒋介石统一中国趋势的增强;欧美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中;中国东北特殊的历史地理状况。(2)评述:国际联盟对日本入侵中国东北采取绥靖政策。这一政策牺牲了中国的利益,助长了日本乃至整个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英法等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损人害己,对二战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4(2017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二战
30、尚未结束之际,罗斯福总统就开始构想美国的战后世界蓝图。罗斯福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试图在战后建立一种大国协调下的集体安全。他精心设计建立联合国作为维护战后集体安全的机构。他认为,大国合作是保障联合国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的协调一致为保障。在政治上建立集体安全的同时,罗斯福在经济方面又精心策划了美国主导下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从金融、贸易和投资三方面来扩张美国经济。美国在战后积极主张结束英法等传统殖民主义的统治,实行民族自决,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罗斯福的战后世界蓝图实质上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门罗主义”。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
31、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战后世界蓝图的产生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世界范围内“门罗主义”的特点与影响。解析:(1)根据材料“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得出二战即将胜利各国开始规划战后世界秩序和世界蓝图;根据材料“罗斯福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得出威尔逊、罗斯福等人对稳定世界秩序的思考;根据材料“在政治上建立集体安全的同时主要是从金融、贸易和投资三方面来扩张美国经济”得出美国实力强大,企图建立符合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的协调一致为保障”得出强调大国合作并协调一致;根据材料“罗斯福在经济方面又精心策划了美国主导下的战后国
32、际经济秩序”得出强调美国主导;根据材料“积极主张结束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得出强调民族自决。第二小问影响,可从打破传统殖民体系、推动战后美国霸权企图和战后世界秩序的建立等角度思考。答案:(1)背景: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努力下,二战即将胜利;美国实力强大,企图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威尔逊、罗斯福等人对稳定世界秩序的思考。(2)特点:强调民族自决,强调美国主导,强调大国合作并协调一致。影响:有利于打破传统殖民体系;便利了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外扩张;推动了战后世界秩序的确立。5(2017岳阳高三检测)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
33、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1947年6月5日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6月底7月初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7月9日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8月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9月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
34、的条件。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三 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目标之一是: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某西方学者观点(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
35、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19471948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辨析材料三中这位学者的观点。(不能只列观点,必须说明理由)解析:(1)第一小问矛盾,根据材料一“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得出矛盾一:英法与苏联围绕欧洲是否接受联合援助问题的矛盾;根据材料一“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得
36、出矛盾二:苏联与东欧某些国家围绕是否参加马歇尔计划的矛盾。第二小问焦点问题,根据材料一从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到苏联退出而且不准东欧国家加入马歇尔计划,并与东欧国家建立了双边贸易协定,得出其焦点为:美国与苏联围绕控制欧洲而产生国家利益冲突。第三小问结果,根据材料一“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得出结果一:美国从计划援助欧洲转变为事实援助西欧;根据材料一“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得出结果二:冷战形势进一步发展。(2)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得出因素一: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根据材料二
37、“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得出因素二: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根据材料二“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得出因素三: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根据材料二“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得出因素四: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避免了新一轮世界大战的爆发)、消极(军备竞赛、局部冲突造成国际局势震荡)两个角度进行作答。(3)首先给出判定:此专家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分析可以从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外交
38、活动和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三个角度进行作答。答案:(1)矛盾:英法与苏联围绕欧洲是否接受联合援助问题的矛盾;苏联与东欧某些国家围绕是否参加马歇尔计划的矛盾。焦点问题:美国与苏联围绕控制欧洲而产生国家利益冲突。结果:美国从计划援助欧洲转变为事实援助西欧;美苏两极对峙的冷战形势进一步发展。(2)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任答其中三点即可)影响: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3)这位学者的观点错误。理由:冷战结束后
39、,中国积极发展以不结盟政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进“上合”等新型区域合作。(任写其中一点即可)中国外交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6(2017烟台高考适应性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美国决定介入朝鲜战争。百度百科 材料二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
40、的战争。尼克松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与冷战格局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对冷战格局产生的影响。解析:(1)由材料一“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美国决定介入朝鲜战争”可以归纳出: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可以归纳出:美国遏制了朝鲜的共产主义,固定了远东的冷战格局;结合所学还可以总结出:是冷战中的热战,是冷战在亚洲的发展。(2)依据材料二“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可以归纳出:越南战争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强势一方变为弱势;结合所学还可以总结出: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社会主义力量得以加强。答案:(1)关系: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冷战中的热战,是冷战在亚洲的发展;美国遏制了朝鲜的共产主义,固定了远东的冷战格局。(2)影响:越南战争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强势一方变为弱势;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社会主义力量得以加强。(其他言之有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