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煕帝新课导入 他是个天分极高、坚韧顽强的少年,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学习过苦而呕血。16岁时,他以智慧和勇气设计铲除了专权跋扈的辅臣鳌拜,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此,他以超群的胆识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开始治理被破坏得伤痕累累的大地。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帝。那么,康熙帝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对康熙帝应该如何客观评价?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教法案例本节课从六个框目讲述了清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二是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为皇帝
2、,历来赞多贬少,与之相关的历史电视剧或故事也很多,建议教师将之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直观性。第一部分“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就是教材第一目“幼年登基,铲除鳌拜”的内容。它并非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解基本史实,教师简单点拨即可。教师的点拨应该围绕本课整体的教学核心对康熙帝的评价来展开,为更好地评价康熙帝做好必要的铺垫:少年康熙勇挑重担,以其过人的智谋巧擒权臣鳌拜,掌握了实权,稳定了政局。这突出显示了康熙帝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过人胆量与政治睿智。第二部分“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包括教材第26框目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建议教师从四个方面讲解。
3、(1)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主要把握三个关键点: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噶尔丹。康熙帝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权。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一大贡献,非常值得肯定。(2)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侵略者,并使之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而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主权。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又一大贡献。(3)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康熙帝在政治上增设南书房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他在经济上实行奖励垦荒、实行“更名地”、推行“摊丁入亩”和治理黄河等措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清朝封建经济的发展。这些也是
4、值得肯定的。(4)采取思想文化措施,强化集权统治。主要措施包括倡理学、编书籍、“开博学鸿词科”和大兴文字狱。对于这些措施的评价就不能一概而论。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但其消极影响也很大,正是这些思想专制的实行,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着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阻碍了中国科技迈向近代的步伐。尤其是文字狱的实行,摧残了文化,其危害更大一些。最后,建议教师做出表格,让学生在填写表格过程中理清线索,便于更好地对康熙帝进行客观评价。课程标准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重点难点1.康熙帝在巩固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措施(重点)2.对康熙帝进行客观公正
5、的评价(重难点)幼年继位,铲除鳌拜1.幼年继位1661年清康熙帝即位,1667年亲政。2铲除鳌拜1669年擒获鳌拜,平反冤假错案,整顿吏治,稳定了政局。平定三藩,统一台湾1.平定三藩清康熙帝采取剿抚并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历时8年平定三藩之乱。2统一台湾清康熙帝任命施琅为水师提督,于1683年攻下澎湖,清军进驻台湾,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抗击沙俄侵略,粉碎分裂活动1.抗击沙俄(1)背景:清朝初年,俄国军队侵入黑龙江流域,清政府多次交涉无果。(2)过程亲临东北,派人侦察敌情。设置黑龙江将军,调兵遣将,积极备战。围攻雅克萨,打败俄军。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捍卫了领土主权和国家尊严。2粉碎分
6、裂先后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和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1.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重建内阁及翰林院,设南书房。(2)作用: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2发展社会经济(1)背景:农业经济久经战乱破坏,急需恢复发展。(2)措施大力奖励垦荒。实行“更名地”。实行赈灾,减免赋税。试行“摊丁入亩”,进行税制改革。任用靳辅为河道总督,治理水患。(3)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倡理学,编纂书籍1.提倡理学(1)措施将朱熹塑像抬入大成殿,成为第十一哲。为朱熹讲学之地考亭书院题写匾额。提拔“理学名臣”,大力宣扬理学。颁布圣谕
7、十六条,按照儒家思想制定士民的行为准则。(2)意义: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统一的思想基础。2编纂书籍(1)编纂周易折中日讲四书解义和诗经传说汇纂春秋传说汇纂等。(2)为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亲赐书名。开博学鸿词科,兴文字狱1.开博学鸿词科1678年在北京第一次开博学鸿词科,此举扩大了清政权的支持面。2兴文字狱对于不愿顺从清朝统治的汉族士人,康熙帝则用文字狱严加镇压,这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客观评价康熙帝1.历史贡献(1)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两次反击沙俄侵略。康熙帝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
8、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2)康熙帝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古今图书集成等要著,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3)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生产力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也趋于繁荣,为中国历史上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2不足之处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独裁,继续推行闭关政策,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伏笔。“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史学家戴逸评价“康乾盛世”的主要视角应是()A古今的历史变迁B政治经济的互动C中外的历史比较D民族意
9、识的消长【解析】在中国古代,“盛世”本身的概念就包括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人民负担较轻等元素。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看,“康乾盛世”也是比较有名的,故可以排除A、B两项。D项说法与题目没有关系。本题关键是明确“滑向衰世凄凉”的真正含义,它是指由于封建专制和自然经济的高度发展,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科技等新的社会发展因素,与同时代的西方相比,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答案】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
10、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 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2)根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思路分析】考查角度“台湾归统”的背景、措施和影响材料解读材料一:在归统之前,台湾的人口很少,在归统之后,台湾人口增加了10倍,说明台湾归统后经济获得了发展;
11、同时也说明,台湾的归统也有利于大陆特别是福建当地人口的就业和生活。材料二:台湾归统后,清政府派出多名文化官员到台湾进行教化,强化了台湾和内地的文化联系解答思路第(1)问的第一小问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注意统治者不论采取何种措施,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其统治。第(2)问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把握住“设问解读”分析的角度,不要跑偏【尝试解答】(1)背景:_意图:_(2)积极作用:_【答案】(1)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2)积极作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文
12、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发展。一、选择题1康熙即位后,辅政大臣中苏克萨哈与鳌拜有矛盾,鳌拜矫诏斩了苏克萨哈。这一事件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康熙亲政后打击权贵B苏克萨哈威胁皇权C鳌拜大权独揽D康熙对鳌拜优礼相加【解析】材料通过鳌拜矫诏斩苏克萨哈的史实,说明了鳌拜独揽大权,威胁到皇权。【答案】C2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A鳌拜集团被铲除B清军平定三藩C郑成功收复台湾D清军统一台湾【解析】从材料信息“海上”“扶桑”“水犀军”等可以看出,这是康熙帝为清军统一台湾而写的。【答案】D3观察下图,图中诗为:“大漠
13、孤城祁连山,戍楼遥望暮云间。西风忽报边关紧,十万兵勇过桥湾。”图中的清军“过桥湾”是为了()清军过桥湾图A平定三藩之乱B挫败沙俄侵犯C平定噶尔丹的叛乱D开发西北边疆【解析】诗中的“祁连山”“大漠孤城”等信息表明,清军要去西北平定叛乱,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4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们看来这一评价的主要立足点应是()A他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C他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他提倡理学并开博学鸿词科【解析】康熙帝一生贡献颇多,应加以概括总结,C项是对A、B、D三项的概括和总结。【答案】C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
14、料:材料一康熙帝在国内和对外的斗争都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和值得珍视的篇页但康熙未敢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原因何在?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而在社会条件。刘大年论康熙帝材料二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请回答:(1)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值得珍视的篇页”,任举三例。(2)分析材料一中导致康熙帝历史局限性的社会条件。(3)综合上述材料,说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
15、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概括归纳材料的能力。第(1)问“值得珍视的篇页”指的是康熙帝的贡献,结合教材举三例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省略号后面的内容概括归纳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回答即可。【答案】(1)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署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极为弱小;专制主义政治和思想日益加强。(3)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一分为二的原则。一、选择题1康熙帝在铲除权臣鳌拜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局的措施,不包括()A将鳌拜处死B平反冤假错案C大力整顿吏治D永远废除圈地
16、【解析】对鳌拜的处理是革职拘禁而并非处死。【答案】A2下图表明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是()图中札付为安远靖寇大将军察尼提升归降的叛军千总为守备时所颁发A坚决用武力消灭三藩势力B剿抚并用的战略战术C以安抚为主的方针D分化叛军的力量成为平定三藩之乱的主要方针【解析】材料能够提供的主要信息是提拔投降的叛军将领。【答案】B3假如你是一名电视导演,看到了下列电视剧剧本描写的场景。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A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以“除恶勿尽”的策略,平定了三藩之乱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中收回台湾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身先士卒,带领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D康熙
17、秘史中,康熙帝打败噶尔丹,迫使其中央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解析】B项符合史实。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时,采取了“剿抚并用、分化瓦解”的策略;康熙帝在雅克萨之战中,是御驾亲征,但直接带兵打仗的是彭春和萨布素;康熙帝打败噶尔丹后,并没有签订条约。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签订的条约。【答案】B4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条约签订于()A康熙年间B顺治年间C雍正年间D乾隆年间【解析】题干所述条约为尼布楚条约,它签订于1689年,是康熙年间发生的事件。【答案】A5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伦会盟”举行。康熙帝在会上答应了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除保留其原来汗号外,对旧有的济农、诺颜等名号,一律
18、改为清王朝的亲王、郡王、贝勒等封爵。其目的包括()解决平定三藩之乱的后顾之忧政治上进一步孤立噶尔丹势力加强内外蒙古和清中央政府联系防止俄军入侵尼布楚和雅克萨ABCD【解析】三藩之乱的问题已经在1681年彻底解决,排除含的选项;沙俄入侵问题也已经在1689年得到了妥善解决,排除含有的选项;噶尔丹问题在1720年才得以彻底解决;从材料中保留汗号和改名号可以得出的结论。答案为B项。【答案】B6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广东、四川等省试行将丁税并入田赋的“摊丁入亩”制度,这一制度的优点不包括()A减轻贫民负担B简化了税种C简化了征税手续D本质上体现了农民利益【解析】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按田亩多少单
19、一标准收税,减轻了贫民负担,简化了税种和收税手续,具有重大进步意义。但摊丁入亩本质上体现了地主阶级利益。【答案】D7清康熙帝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朕以为孔孟,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钜。”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康熙帝比较推尊朱熹B康熙帝看到了朱熹对孔孟儒学的发展作用C康熙帝肯定了朱熹,否定了孔孟D康熙帝推重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解析】材料体现了清康熙帝对朱熹的大力推尊,但他并未否定孔孟之学。【答案】C8右图是电视剧宫的宣传海报。女主人公晴川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A军机大臣跪见皇上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C皇上亲自处理南山集案D皇帝下旨设立内阁【解析】军
20、机大臣设立于雍正年间;鸦片战争爆发于道光年间;内阁是明代设立的。【答案】C二、非选择题9(2016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维修加固长城。康熙帝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清王朝治国安邦的一个大手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凶猛剽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江山的真正长城。回放历史的画面,在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保和殿都曾经记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佳话。世界遗产在中国材料二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
21、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面对进入全盛期的形势,他滋生出一丝总揽朝政的满足感。 对于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圣祖仁皇帝平三逆、平朔漠,亿万年久安长治之业实定于此;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一变;康熙帝保卫边疆,抵御外侵,缔结和约;康熙帝实现了由乱而治之局,使朝中威胁皇权的各种因素不断受到控制,皇帝乾纲独断。清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修得民心”的角度,分别指出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保和殿的相应职能。用一句话概括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创造的成功经验。(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
22、所学知识,选择对康熙帝“文治武功”的其中一种认识扼要予以展开。【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修得民心”的角度作答,“木兰”意为哨鹿,康熙帝把“木兰围场”作为围猎、避暑、练兵,真正职能还是作为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避暑山庄”是北京到木兰围场的途中康熙帝设立的行宫之一,后来康熙将其变成引见官吏、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的场所,实际上是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每年除夕,皇帝在“故宫保和殿”举行盛宴,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和朝廷文武大臣。第二小问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角度概括,康熙帝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团结,以包容的心态因地制宜的处理边疆和民族关系。第(2)问属于开放
23、性问题,从四个角度的认识中任选一个展开阐述康熙帝的“文治武功”,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观点与史实结合,规范准确答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职能:木兰围场: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避暑山庄: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保和殿: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经验:因地制宜地处理边疆问题和民族关系。(2)选择: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统一国家。选择:康熙帝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矛盾。选择:康熙帝抗击沙俄对东北的侵略,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和平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维护国家主
24、权。选择:康熙帝改革弊政,励精图治,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学几何题;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绩。材料二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材料三康熙帝
25、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东华录(清)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对康熙帝的作为作简要评价。(不能照抄原文) (2)试分析康熙帝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社会原因。(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政治体制?这与材料二中1840年的遭遇有何关系?【解析】第(1)问主要是从材料中提炼要点,注意设问中“不能照抄原文”的要求,不是说不能使用原文,事实上此问的答案离不开材料原文的提炼。第(2)问从多方面回答。第(3)问要结合必修1中的知识回答,并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等理论综合回答。【答案】(1)善于吸收新知识,重视农业,对工业化不感兴趣。(2)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需求很少,对世界缺乏认识。(3)政治体制:君主专制。关系:封建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最终导致了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