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5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36801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5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5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5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5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5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5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 大自然的语言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过程与方法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2.训练生动形象地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课前预习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2、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写作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读准字音翩然(pin) 孕育(yn) 风雪载途(zi) 炎热(yn)簌簌(s) 物候(hu) 农谚(yn) 连翘(qio)悬殊(sh) 纬度(wi) 经度(jn) 销声匿迹(n)辨清字形衰(shui)衰败 壤(rn)土壤哀(i)悲哀 攘(rn)攘除萌(mn)萌发 销(xio)销毁荫(yn)荫凉 消(xio)消失理解词语次

3、第:一个挨一个地。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孕育:怀胎生育。这里指生长。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悬殊:相差很远。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分别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

4、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新课展开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边读边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2.“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课文,梳理结构】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如何划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通读课文,课堂讨论】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5、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感悟精彩句子】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1)精读第1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好

6、在哪里?第1自然段写得很美,从春天写到夏天,然后到秋天,再到冬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唯美的四季图。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了四季景物的特征。这一段用词准确生动,例如:“萌发”一词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生动地表现了花开得有秩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贴切地表现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把风吹落叶的声音表现出来,让人感到了秋天的肃杀;“载途”形象地表现了风雪飘落的程度。(2)精读第2段,思考这一段在写作上有何特色?前后照应。“草木荣枯”照应“桃花”“杏花”;“候鸟去来”照应“布谷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将杏花和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写布

7、谷鸟“唱歌”,很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例子,很自然地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2.从文中的句子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北京的物候记录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这句话中“左右”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左右”一词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若去掉了,就成了刚好十天,不太符合实际。【探究说明方法】1.下定义。如: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特征)。2.打比方。如: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8、”,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观测重要性(或物候观测复杂、灵敏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3.作比较。如: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4.分类别。如文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5.举例子。这是运用最普遍的说明方法。本文运用举例子方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

9、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把握文章主旨】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写作方法运用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说明条理性强。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文章一开始从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

10、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要加强物候观测。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作者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语,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既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又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2.语言生动而准确。课文第一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利用生动形象而又专业性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描写,给物候下定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说明时还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也写出一则物候现象。(200字

11、左右)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教学反思结束这节课,我心里很轻松,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说明文很单调、枯燥不生动。而本节课学生与我配合得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几幅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讲的内容中,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物候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更多地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分清举例说明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细读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还重点品味第一段的生动语言,在品味说明文语

12、言的准确性时,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两点情况。方法指导: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特点:说明文语言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之分,生动说明是一种形象的说明方式。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1)看题目。说明文的题目如果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则增加了这篇说明文的生动性。(2)抓生动的词语。语言生动而具有概括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给文章增添了文采。(3)分析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说明文以说明为主,有时候也借助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在说明过程中,有时还要用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修辞,使文章更加生动,富有情趣。(4)找生动的说明方法。

13、一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也可以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如打比方、引资料、摹状貌。素材积累:竺可桢的故事竺可桢十五岁那年从故乡绍兴小学毕业,考进了上海澄衷学堂。在澄衷学堂,他的才学没有哪个能比得上,可是他的个头和体重,却要比同龄人矮一截,轻十来斤。他的这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成了同学们讥讽和嘲笑的目标。一天,在教室的走廊上,迎面走来几个同学。他们中有的对着竺可桢挤眉弄眼,有的故意大声挖苦:“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活不过二十岁!”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针锋相对地回敬几句,但他又一想,谁叫我的身子骨长得这么瘦小呢!再说,一个男子汉也犯不着为一两句恶语,就跟人撕破脸皮争吵起来。晚上,竺可桢辗转反侧,心潮翻涌:我们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贫穷病弱,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现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骂作短命的人。既然立志要为振兴祖国出力,那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病弱的身体!想到这里,竺可桢霍地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订了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还选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抄贴在宿舍里,作为警钟,随时提醒自己。从那以后,竺可桢每天鸡一啼就起床,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竺可桢的体质明显增强了,再也没请过一堂课的病假。这时候,全班同学,包括过去讥讽过他的那些同学,都异口同声称赞他是“智体并重”的模范。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