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古诗三首课后练习提示:点击进入习题。123积累运用12阅读理解12拓展提升433一、读拼音,写词语。xn sfi jnyun 逊色费劲缘故c min b xyn sn侧面必须吟诵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_四、根据诗句描绘画面。梅与雪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难坏了诗人,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1)诗中“瑟瑟”的意思是()A.青绿色。B.形容颤抖。一、暮江吟秋江暮景A(2)这两句诗描写的是()的景色。A.早晨 B.黄昏 C.夜晚B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句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分别比作、。比喻露珠月亮珍珠弓3.对这首
2、诗赏析正确的是()(多选)A.这首诗描写了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C.“铺”字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ABC二、题西林壁写景明理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2.诗人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填诗中原句)只缘身在此山中3.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哪两句诗说明了这个道理。并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诗句:_意思是:_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4.这首诗给我们的启发是()A.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
3、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B.对于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于复杂的事物,既要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C三、雪梅雪梅争春1.“梅雪争春未肯降”一句生动地写出了梅、雪的情态。与这句诗运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是()A.飞流直下三千尺B.落红不是无情物C.二月春风似剪刀D.千山鸟飞绝 B2.在诗人的笔下,雪和梅各有千秋。雪的胜过梅,而梅的胜过雪。白香3.在这首诗中,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_。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长补短,才是正确的做法一、主题积累1.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引用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_”来强调习作要多
4、角度观察,多方面描写,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秋天的夜晚多么可爱啊!站在江边,看到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诗句:“_,_。”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二、延伸阅读梅 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1.这首诗写的是()的景色。A.早春 B.初冬 C.深冬 D.深秋2.诗中,“_”两个字点明了地点,“_”两个字交代了时间。3.作者通过()判断梅花不是雪。A.听觉 B.视觉C.嗅觉 D.味觉A墙角凌寒C 4.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高贵品格。B.以梅花的坚贞和高洁品格,喻示诗人自己不惧险恶,依然坚守“高尚的气节”。C.描写了群芳凋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D.诗人写自己用独特的方式来区别梅花与雪的不同。D 三、百字练笔学习题西林壁中的观察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种事物,并写写它的样子。例文:这次郊游,我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三个角度观察了同样的湖和树,看到的景色却不相同。开始我站在湖边平视,树高湖低,树环绕着湖;然后我登上眺远亭居高临下俯视,只见绿色树冠,湖水汪洋;最后我坐在船上远望,岸上树木围湖,列队而立。同一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们看到的景色却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