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 ,大小:52.50KB ,
资源ID:133568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356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配套学案:王安石变法.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配套学案:王安石变法.doc

1、第二十五单元 中外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第71课时 王安石变法【考点导读】复习本课要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归纳其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措施和影响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统治阶级朋党之争等,国家面临积贫积弱的危险局面。面对这些危机,范仲淹推行了庆历新政。但由于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仅推行一年就失败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一场更大规模、更加深刻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从富国、强兵、取士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为改变积贫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有青苗法

2、、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为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而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通过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选拔、培养和重用了一些有实用才能的人,提高了行政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王安石变法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不可能消除北宋政权面临的统治危机,最终因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以失败告终。【典型例析】例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

3、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

4、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解析本题以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比较分析、提炼归纳能力。第(1)、(2)问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第(3)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