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35525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2版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2版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2版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2版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2版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2版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2版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2版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2版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2版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2版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2版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22版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学习目标学习指导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2.举例说明利用循环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3.阐明某此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建立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生命观念)2.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培养运用理想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3.尝试探究土壤生物的分解作用,提高实验技能与探究能力(科学探究)4.合理利用物质循环原理,增强环保意识(社会责任)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建立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2.应用模型建构法,通过构建和分析物质循环

2、的模式图,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3.通过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分析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自主学习必备知识一、碳循环1.过程图解(1)图中表示的过程分别是: 光合作用 , 呼吸作用 , 呼吸作用 , 捕食 , 分解作用 , 燃烧 。(2)A、B、C、D表示的生物类群是: 生产者、分解者、次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 。【提醒】 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2.循环形式(1)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 CO2 的形式进行。(2)在生物群落内:以 含碳有机物 的形式进行。(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

3、合成作用。(4)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5) 海洋 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 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 ,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2)危害: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3)我国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大力提倡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4.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 碳、氢、氧、氮、磷、硫 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 从非生物环境 到 生物群落 ,又从 生物群落 到 非生物环境 的循环过程,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质循环具有 全球 性。二、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

4、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2.物质种类(1)重金属:如铅、镉、汞等。(2)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如DDT、六六六等。(3)某些放射性物质。3.特点(1)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 积累 在食物链的顶端。(2)具有全球性。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区别(1)物质循环具有 全球性 和循环性的特点。(2)能量流动是 逐级递减 的,是单方向不循环的。2.联系(1)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2)物质作为能量的 载体 ,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 动力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 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之间循环往返。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

5、作用1.实验原理(1)土壤中生活着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主要充当分解者。在不同的气候与环境条件下,落叶在土壤中被分解的时间不同。(2)淀粉微生物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 砖红色沉淀。 2.案例设计项目案例1案例2实验假设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A烧杯中加入30mL 土壤浸出液+淀粉糊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自然状态)B烧杯中加入 30mL蒸馏水 +与A等量的淀粉糊自变量土壤中 是否含有微生物 是否加土壤浸出消液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AA1不变蓝A2 产生砖红色沉淀 BB1变蓝B2不产生砖红色沉

6、淀结论分析 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知识链接】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大多数的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受温度和土壤湿度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温度与湿度越高,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互动探究关键能力主题学习一 碳循环情境探究碳元素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在自然界中没有外来碳的供应,生物圈中碳供应却从未短缺,这与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密切相关。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是如何进行的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构成

7、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X是什么物质?甲、乙、丙、丁分别又是什么生物类群?(2)过程主要是指什么生理过程(3)过程指的是什么过程?碳元素在此过程中以什么形式传递(4)图中的过程是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具体指哪两种主要形式(5)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缓解温室效应答案:提示:(1)X是二氧化碳;甲、乙、丙、丁分别是分解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2)是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是细胞呼吸。(3)指的是捕食过程。碳元素在此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4)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主要形式。(5)根本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

8、量燃烧。根本的缓解措施是减少CO2 的排放,此外,还可以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等措施缓解。归纳总结1.碳循环图甲图乙(1)碳存在形式无机环境:CO2和碳酸盐生物群落:含碳有机物(2)碳循环形式:项目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部返回无机环境形式CO2含碳有机物CO2方式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否双向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在群落内部的传递是单向的2.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的判断方法图1图2图3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A和B为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 库,再根据A只有1个指入箭头,确定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

9、的CO2 库,注意B不能写成“非生物环境”,再根据A、C均指向D判断D为分解者,则C为消费者。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和C为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 库,再根据A只有一个指入箭头判断,A为生产者,C为大气中的CO2 库。根据A、B、D的箭头都指向E,A、B、D之间的箭头为A指向B,B指向D,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图3根据A与E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和E为大气中的CO2 库和生产者,再根据E只有一个指入箭头判断,E为生产者,A为大气中的CO2 库。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成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消费者。图解

10、中的食物链是EFDB 。经典例题例1 (2021江苏南通如皋中学阶段检测)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由生产者、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过程所含能量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过程D.过程主要以CO2 的形式进行,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答案: D 解析:分析题图,和生产者之间有来回双箭头,为大气中的CO2 库,是分解者,二者不能参与食物链的构成,A错误;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为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即过程所含的能量,B错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豆科植物的光

11、合作用,即过程,C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 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即过程主要以CO2 的形式流动,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正确。素养解读本题结合碳循环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含义,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并建立稳态平衡的自然观。素养落实1.(2020辽宁葫芦岛质量检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没有细胞呼吸,物质循环将会无法进行B.参与物质循环的元素包括构成生物体的所有元素C.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D.

12、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答案: C 解析:通过细胞呼吸能够完成物质由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的过程,如果没有细胞呼吸,物质循环将会无法进行,A正确;构成生物体的所有元素都能参与到物质循环中,B正确;物质循环应是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C错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短时间内二氧化碳大量释放,导致温室效应,D正确。主题学习二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与生物富集情境探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两者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对物质循环起关键作用的成分是a 和d 。(2

13、)图中的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 , ,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是否相同?(4)能量为什么不能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5)两位同学在观看有关恐龙的影片时,甲同学提出:“我体内的能量中可能有远古恐龙体内的能量。”乙同学也提出:“我体内的物质中可能有远古恐龙体内的物质。”这两位同学的说法对吗?试分析原因。(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只表示物质流向的箭头是哪些?可表示能量流动的箭头有哪些?(用图中的数字标号表示)若该地发生铅污染,谁是群落中含铅量最高的群体?这种现象只会发生在污染地区吗?答案:(1)生产者; 分解者(2)光合作用 ; 呼吸作用 ; 分解作用(3)不同,能量流动

14、起点和终点分别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所以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4)能量流动过程中,在呼吸作用中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周围环境中,不能再被任何生物利用,所以能量不会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5)甲同学的说法错误,乙同学的说法正确。因为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而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6)和。和。人体内含铅量最高。铅污染可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归纳总结1.重金属盐和DDT等农药的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与能量流动正好相反,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而农药或重金属盐则存在“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该物质浓度

15、越高。如图所示:DDT沿食物链放大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化学元素(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往复范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物圈(全球性)联系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借助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的动力经典例题例2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

16、环往复C.能量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 的形式进行的答案: C 解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A正确;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B正确;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产者总的同化量,的能量属于,能量的总和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 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D正确。素养解读本题结合图示,联系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

17、境间往复循环;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能量流动,建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自然观。素养落实2.环境中的汞、铅等重金属随食物、饮水进入生物体内后储存在脂肪、神经组织中,不容易被排出体外。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生物体内所含某种重金属的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所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重金属浓度越高B.乙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多于乙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渠道是丙甲乙丁D.DDT和重金属都可通过食物链积累答案: C解析:重金属会沿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富集,所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重金属浓度越高,A正确;乙营养级摄入的能

18、量包括同化的能量和未同化的能量,因此乙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多于乙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渠道是丁乙甲丙,C错误;DDT和重金属都可通过食物链积累,D正确。主题学习三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情境探究 阅读教材P6566探究实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参考案例1和参考案例2的自变量分别是什么?(2)参考案例1中实验组应该如何处理?(3)参考案例2中鉴定不同糖类用到的试剂分别是什么?使用时有什么注意事项?(4)实验中应注意控制哪些无关变量?答案:(1)参考案例1的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含有微生物,参考案例2的自变量是是否含有微生物。(2)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理,以尽可能排除

19、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如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温箱中处理1h 灭菌。(3)鉴定淀粉需用碘液,碘液不可滴加过多,通常滴加12滴即可。鉴定淀粉分解产生的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需要5065 水浴加热2min 。(4)如温度、湿度、pH、处理时间、埋藏深度等都属于无关变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都应该是相同的。经典例题例3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 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1组2组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土壤湿度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该实验能探究

20、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因变量是土壤的湿度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答案: B 解析:题中表格有两个自变量:土壤是否灭菌和土壤湿度,因此可以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度和是否灭菌,因变量是落叶分解程度,B错误;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防止落叶中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1、3组土壤灭菌,土壤中没有微生物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土壤中有微生物分解落叶,只是在湿润

21、和较干燥的环境中分解程度不同,D正确。素养解读本题通过表格呈现实验结果,考查考生利用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目的、实验变量及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等,培养考生科学思维与实验探究能力。素养落实3.(2020吉林白山高二期末)下列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中的细菌大多是异养型生物B.土壤中的根瘤菌可作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C.土壤微生物都参与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D.土壤微生物可将动植物遗体分解后被农作物再利用答案: C 解析:土壤中的细菌大多是异养型生物,只有少数(如硝化细菌等)为自养型,A正确;土壤中与大豆共生的根瘤菌可作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正确;土壤微生物主要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

22、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C错误;动植物遗体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可被农作物吸收再利用,D正确。评价检测课堂达标课堂小结课堂检测1.下列叙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2)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3)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 )(4)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独立进行的。( )(6)物质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的。( )(7)可采用加热烘干的方法除去实验组中的土壤微生物。(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

23、的是( )A.具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答案: D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A正确;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B正确;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并且循环往复,C正确;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而不是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D错误。3.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 的形式传递碳元素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生产者和分解者

24、是实现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的关键因素答案:B 解析:图中,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 的形式循环,B错误。4.关于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些重金属及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存在生物富集现象B.有害物质在生产者体内浓度最低C.食物链顶端动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最低D.生物富集现象具有全球性答案: C 解析: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故食物链顶端动物体内有害物质浓度最高,C错误。5.某同学完成了“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为( )A.土壤不

25、做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进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答案: A 解析: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就是接近于自然状态的一组,即不施加变量处理的一组,实验组是灭菌处理的土壤,故选A。6.下图是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生物圈碳循环中,碳元素在 和 间循环。岩石圈中的碳 (填“直接”或“不直接”)参与碳循环。(2)图中的是 作用,表示的是 关系。过程主要是在细胞内的 中进行的。表示的是 作用。(3)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作为能量的 ,使能量沿着 流动。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 能,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答案:(1)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 ; 不直接 (2)光合; 捕食; 线粒体 ; 分解者的分解 (3)载体; 食物链(网) ; 热解析:(1)在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岩石圈中的碳不直接参与碳循环。(2)据图分析,图中表示光合作用,表示捕食关系,表示呼吸作用,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3)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因为生物体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热能,所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