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孟子三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域民()公孙衍()丈夫之冠()往之女家()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百里奚()拂乱()拂士()yynunrqunyuoxfb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3)兵革非不坚利也()(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委而去之()(6)寡助之至()(7)岂不诚大丈夫()(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9)丈夫之冠()(10)父命之()外城围兵器巩固放弃极点真正,确实怎么,哪里行冠礼教导、训诲(11)必敬必戒()(12)以顺为正者()(13)与民由之()(14)威武不能屈()(1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16)空乏其身()(1
2、7)行拂乱其所为()(18)人恒过,然后能改()(19)而后作()(20)而后喻()(21)入则无法家拂士()(22)敌国外患()谨慎准则、标准遵从使屈服选拔、任用财资缺乏违背犯错误奋起。文中指有所作为了解、明白指在国内匹敌、相当3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以顺为正者当作(2)以:以顺为正者所以动心忍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天下之所顺凭借(3)之:父命之往送之门妾妇之道也的寡助之至怎么,哪里 成为当作把来、用来凭借凭借代男子到的达到居天下之广居与民由之此之谓大丈夫攻亲戚之所畔(4)而:一怒而诸侯惧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于:孙叔敖举于海降大任于是人也的代准则助词,无义助词,
3、无义表承接,可译为“就”表示并列,可不译在给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2)亲戚畔之()(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入则无法家拂士()女,同“汝”,你畔,同“叛”,背叛衡,同“横”,梗塞、不顺拂,同“弼”,辅佐5按要求填空。(1)孟子,名_,_时期邹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_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其代表作_,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与_合称为“四书”。与孟子有关的轶事典故有:_、_。(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句子是:_。(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轲战国儒家孟
4、子论语大学中庸孟母三迁舍生取义(为富不仁缘木求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在孟子的眼中,大丈夫应该“_”。(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六位经受磨难、成就事业的人物的事例是为了证明“_”,作者认为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_。(6)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引用孟子的“_”告诫全党要有忧患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问题。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
5、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7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D 8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_。“得人和”的实质是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9孟子的语言极具特色,请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人和施行仁政得道本文运用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有说服力,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
6、,语势强烈。(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11全文的中心句是:_。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_和_。(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法家拂士敌国外患12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B本文第二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必将导致灭亡。C从本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D本文善用排比,而且句
7、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B13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许多思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想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统治者要居安思危。(三)【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8、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梃:棍棒。政:施行恶政。庖:厨房。饿莩:饿死的人。恶:表示反问的语气。象:同“像”。如之何:怎么,为什么。14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诚】(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帝感
9、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居】(1)居天下之广居()(2)居无何,上至()【且】(1)兽相食,且人恶之()(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真正,确实诚心居所,住宅过,经过尚且将近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也亲戚畔之B得志,与民由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杀人以梃与刃蒙辞以军中多务D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怎么能让这些百姓们饥饿而死呢?17孟子的文章以雄辩、善辩著
10、称,请你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论证方法的运用或语言表达方面的共同特点。示例一:两文都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甲文用“妾妇之道”作类比,雄辩地论证公孙衍、张仪只会顺从君王的旨意,迎合君王的喜好,算不上真正的大丈夫。乙文将“用棍棒和刀杀人”与“用暴政杀人”作类比,雄辩地揭示施行暴政的后果,自然地推出“仁政”的主张。示例二:两文都运用大量的排比句以增强论辩力量。甲文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巧用排比,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向极致。乙文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用排比句罗列极度不公的社会现象,
11、触目惊心,从而自然推出必须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