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素质提升】一、选择题 1中外朝制度形成于 A.汉高祖统治时期 B.汉武帝统治时期 C.汉哀帝统治时期 D.光武帝统治时期 2汉朝的中外朝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 A.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B.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C.王国和郡县的矛盾 D.皇帝和地方的矛盾 3制度史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承秦制”,但不是对秦制的“拿来主义”,而是在秦制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汉朝实行的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是 A.刺史制度 B.丞相制度 C.察举制度 D.编户制度 4两千多年前,中国之所以能够出现“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灌良田万顷”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最基
2、本的政治前提是A.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 B.农耕经济生产的需要 C.社会秩序的相对安定 D.自然水系分布不均匀 5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调整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C.提高了行政效能,完善了中央机构 D.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6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度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A.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 B.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 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7元朝负责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A.枢密院 B.中书省 C.
3、宣政院 D.六部 8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 A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 B直隶行省 C富饶的江南地区 D成吉思汗起家的斡难河地区 9下列不属于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特点的是( ) A集中相权 B百官权力分散 C重文轻武 D军事上内重外轻 10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11.自秦汉以来我国中央
4、和地方官制演变的趋势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A. B. C. D. 1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 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 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13.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县制 D.内阁制代替行省制14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
5、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一定的局限性1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16.阅读下列材料: 材
6、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泰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一
7、、二 、三择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一一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请回答: (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谈谈你的分析。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
8、行的,沿有征辟制。-国吏大纲材料二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宋书恩幸传材料三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通典选举历代制下回答: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参考答案:1B 2B 3A 4A 5B 6C 7C 8A 9A 10B 11A 12 A 13B 14D 15D 16(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2)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2)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叛乱的原因也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17. 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变化: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