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目标检测卷十二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对手的根本原因是()A.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B.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C.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D.德国的潜水艇战伤害了美国2.1919年,中国对欧洲国家的商品进口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868年的33.4%下降到11%。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当时资本输出成为主流B.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发生变化C.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D.国内开
2、展反帝爱国运动3.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美国发出邀请的主要意图是()A.减轻巨额军费开支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B.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充当和平使者的角色C.通过外交手段重新确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D.牵制日本扩张,与英国共享亚太地区领导权4.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的几个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党”等字眼在城市或乡间的广大人民阶层中十分流行,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3、()A.世界上首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B.暴力革命成为俄国社会的共识C.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广泛5.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欧洲大事记(节选)。这集中体现了当时()年份事件1922年苏德签订条约,同意外交正常化1925年国际联盟对保加利亚和希腊之间的纠纷作出裁决1925年德、比、法、意、英签订条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1928年英法等15国签订非战公约,规定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A.地区冲突的加剧B.德国国际地位的提高C.维护和平的尝试D.国际组织作用的加强6.1918年,列宁选派工人征粮队到农村征粮,要求选派征粮队员必须谨慎,每
4、个工厂每25人摊派1人,要“保证每个候选人忠诚老实,能遵守革命纪律不让那些总想浑水摸鱼的骗子混进征粮队”。这说明列宁()A.认识到征收粮食税的重要性B.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式C.意在防止征粮危害工农联盟D.认为征粮能有效巩固新生政权7.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8.在苏俄(联)的某一历史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
5、农民的关系,并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巩固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该经济政策的实施()A.由于缺乏成效转而进行政治改革B.致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D.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9.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一段解说词:“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2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材料主要表明()A.斯大林拖拉机厂生产能力很强B.纳粹德国侵略遭到斯大林格勒人民的反抗C.苏联模式忽视了轻工业发展D.苏联工业化建设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10.1938年9月,三个普通
6、的英国人罗斯利、金柏和兰塞姆倡议并发起成立了“联邦协会”。他们认为,国际联盟无法在其成员国之间达成协议,即使达成也无力执行,因此英国需要一个欧洲大陆的联邦并在其中居重要地位。他们的这一行动()A.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B.目的是防止战争和维护和平C.代表英国政府的负责态度D.是面对经济危机的应急反应11.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也是英国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C.英苏面临着共同的敌人D.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12.1941年9月,罗斯福在演讲中说道:“我们就
7、好像预备队,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做最后的一着。”推动美国“进去做最后的一着”的主要原因是()A.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B.法西斯侵略触犯美国国家利益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D.中苏两国无力抵抗法西斯进攻13.1942年,中国远征军10万人首次入缅作战,成功解救了被困的7 000多名英军,阻挡了日军向印度进军。1944年中国军队再次入缅作战,修筑了“史迪威公路”,打通了盟军由印度向东进军的通道。这说明中国军队()A.是亚太地区盟军的重要战略支柱B.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物力和财力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D.牵制日军兵力最多、歼
8、敌最多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持久和正义的和平”,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这表明()A.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B.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C.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D.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15.下图为某文件序言的节选,该文件最有可能是()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
9、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A.国际联盟盟约B.联合国家宣言C.联合国宪章D.布雷顿森林协定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大大出乎各交战国政府的预料,它不是一次短暂的战争,正如布罗赫所预料的,由于文明的进步和工业的潜力,战争已变得持久和具有整体性了,战场上的决斗,变成了工厂、技术和资源的较量,军队的重要性退到了第二位。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战场上第一次出现了坦克、航空母舰,飞机也第一次全面投入战争。正是因为这些新式武器的使用及其所提供的经验,在20世纪2030年代才出现了“
10、空军制胜论”“闪击战”等理论,这些理论被不同程度地运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材料二 战争的持久、野蛮,人员和物质财富方面所遭受的重大损失,使人们大感惊异,彻底打破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乐观情绪,西方进入了一个不肯定的时代,其前途和命运“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思考和焦虑的问题”。战争使德意志帝国被摧毁;奥匈帝国废墟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独立的国家;俄罗斯帝国寿终正寝,新的社会制度正在进行试验;英国的鲜血已流干;法国躺在手术台上。参战的重要国家中,只有美国和日本,不仅势力没有削弱,相反在战争中急剧膨胀起来。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熊伟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
11、世界大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4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材料二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巩固,农村中的贫穷和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已经消灭。三年以前,每个劳动日只能分到一两千克粮食,而现在(1935年),产粮区的大多数集体农庄庄员每个劳动日已能分到五至十二千克粮食,许多人甚至能分到二十千克,此外还能分到其他
12、产品和现金。集体农庄富裕起来了。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摘编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经斯大林亲自修订,1938年出版)(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料真伪与史料价值的关系。(4分)(2)请运用材料一关于史料辨析的思想对材料二的史料价值进行评析。(10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9年初,梁启超到欧洲游历,此时的欧洲一片战后的荒凉景象,贫富分化和劳资矛盾尖锐。他描述道“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
13、。”摘编自复兴之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使民族问题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国内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国际问题,即民族殖民地问题。摘编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史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召了100多万人,运走了数百万吨粮食和军用物资,还强迫印度负担了几亿英镑的军费,印度人民深受其苦。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1 000多万印度人丧生。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材料二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中的主要事件地区事件东亚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国共第
14、一次合作(国民革命)(19241927年)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斗争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西亚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南亚印度甘地和国大党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中亚阿富汗抗击英国侵略的斗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这一时期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有哪些新特点。(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罗斯福、蒋介石及丘吉尔开罗会议宣言(1943年12月1日)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诸方面加诸敌人
15、。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我三大盟国抱定上项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年)提取材料信息,说明
16、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史料价值。(15分)单元目标检测卷十二1.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德矛盾尖锐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冲突,是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故C项符合题意。2.B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帝国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的方式就已以资本输出为主了,故A项错误;1868年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中国对欧洲国家的商品进口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比较高,而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美国的经济崛起,且华盛顿会议上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民族工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当
17、时国内开展的反帝爱国运动主要是抵制日货,故D项错误。3.C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发出外交邀请,要召开华盛顿会议,据此并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环境,可知美国在巴黎和会上并没有真正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希望通过华盛顿会议,用外交手段扩张自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故C项正确;A、B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均排除。4.D题干材料“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表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广泛,故D项正确。5.C根据题干表格中苏德外交正常化、裁决保加利亚和希腊之间的纠纷、保证德比与德法边界不受侵犯和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等关键信息,可知当时欧洲进行了维护和平的尝试,故C项
18、正确。 A、B、D三项都是对题干表格信息的片面解读,故排除。 6.C题干材料“要求选派征粮队员必须谨慎,每个工厂每25人摊派1人”“保证每个候选人忠诚老实,能遵守革命纪律不让那些总想浑水摸鱼的骗子混进征粮队”表明列宁意在防止征粮危害工农联盟,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A、D两项,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式,故B项错误。7.C题干材料“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说明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这说明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故C项正确;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B、D两项,排除。8.D根据
19、题干材料“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巩固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D项正确;A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C项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排除。9.D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苏联的工业发展较快,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10.B题干材料中的“联邦协会”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夕人们对国际联盟的失望,对战争即将到来的恐慌和戒备,以及对维持和平的渴望,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联邦协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英国民间发起的
20、组织,并不代表英国政府,C项错误;A、D两项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均排除。1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这样英国、苏联都面临着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故C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和全面爆发之初,英国实行绥靖政策,期望祸水东引,排除A项;英国和苏联是意识形态对立的两个国家,英国不会改变对苏联的根本立场,排除B项;给予苏联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在于对抗共同的敌人,维护英国利益,排除D项。12.B题干材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做最后的一着”反映出美国主张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促使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法西斯的侵略触犯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故B项正确;日军偷袭美国
21、珍珠港发生于1941年12月,排除A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客观原因,且其发生在1942年,排除C项;中苏两国无力抵抗法西斯进攻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13.A题干材料“成功解救了被困的7 000多名英军,阻挡了日军向印度进军”“打通了盟军由印度向东进军的通道”说明中国军队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的重要战略支柱,故选A项。14.C根据题干材料“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可知美苏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因此没有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美苏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
22、的制度,故B项错误;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15.C题干材料“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说明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条约与国际法”说明是联合国宗旨,故C项正确。16.参考答案:(1)特点:战争具有持久性和整体性;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于战争;战争更注重综合国力的较量;各类型战争同时出现。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自然科学的进步;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2)影响:新的军事理论被运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战争造成巨大灾难;造成西方陷入战后焦虑;战争改变了欧洲版图;战争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力量格局发生变化。17.参考答案:
23、(1)关系:真伪史料都有史料价值;伪史料经过考证作者的动机及时代也能成为真史料;史料的真伪不是绝对的。(2)示例当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因此,材料二所述显然不符合事实。材料二内容经斯大林亲自修订,其目的在于推进农业集体化政策,带有明显的政治宣传的特点。斯大林亲自修订党史教材,夸大农业集体化的效果,反映出当时苏联急于推进农业集体化,为工业生产积累资金的事实,也反映了斯大林极力维护自身权威的事实,因此材料二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18.参考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
24、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意识;亚非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殖民地人民与殖民者的矛盾激化。(2)新特点:多种类型和道路。多数国家资产阶级掌握运动领导权(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有的国家资产阶级由向西方学习转为向苏俄学习(如:中国);部分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探索民族解放道路(如:中国、印度尼西亚)。19.参考答案: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材料选自中、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共同发表的重要文件开罗宣言罗斯福、蒋介石、丘吉尔是开罗会议的亲历者,其签订的开罗宣言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材料内容反映了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可用于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开罗宣言得到主要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一致同意,具有法定性,其不仅是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力佐证,而且是确认台湾属于中国的重要证据之一,在历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日本窃取中国领土、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等,反映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可用于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性质三国之宗旨、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等,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协作可用于研究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