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2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党员干部应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夙兴夜寐,勤勉工作,做好履职尽责的表率,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人和人之间的艺术欣赏品味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人喜欢追捧相声,有的人则对气势澎湃的钢琴演奏甘之如饴。唐太宗李世民尽心国事,宵衣旰食,励精图治,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于是有了被史家称道的“贞观之治”。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移动支付走进了千家万户,为了争夺市场,支付宝、微信支付掀起了红包大战,谁会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汇聚优秀师资和生源的所谓“超级中学”看似风光无限,可对那些本该健康发展的普通高中来说,却不啻
2、于釜底抽薪,负面影响不容小觑。苦难出佳作,蚌病成珠这样的规律在古代诗人身上屡见不鲜,不得志的李商隐、亡国之君李煜他们的诗歌均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A.B.C.D.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刷语言文字应用 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刷语言文字应用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语义重复。“夙兴夜寐”的意思是早起晚睡,形容勤劳。与“勤勉工作”有重复。望文生义。“甘之如饴”形容甘愿承受艰难、痛苦。使用正确。“宵衣旰食”的意思是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使用正确。“拭目以待”指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不合语境。“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正确。“蚌病
3、成珠”指珍珠由蚌痛苦孕育而成,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A 解析答案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扣除养老保险、职业年金费用后,公务员拿到手的工资比之前涨了71元,虽不及全国约300元左右的平均值,但“能涨就很满足”。B.旅法女油画家王俊英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围绕“静女”为主题的个人油画展,受到艺术界的关注。C.消费者建议,对一次性餐具要采取措施,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管,从而保证其质量合格,使用安全。D.针对我国有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现象,有关专家指出,我们一定要吸取发达国家有过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其覆辙。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刷语言文字应用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4、。A项,成分赘余,应删去“约”或“左右”。B项,结构混乱,“围绕主题”和“以为主题”杂糅,可将“围绕”改为“以”。D项,不合逻辑,应删去“经验”。C解析刷语言文字应用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A.B.C.D.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语段横线
5、后的“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来看,横线处的最后一空应填,据此排除A、B两项。正因为诗经“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才会有“诗三百”的称谓,故应在前,据此排除D项。故选C。解析C 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刷语言文字应用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
6、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由前文的“不仅仅是”和后文中的“唐诗”“元曲”“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可知,处应填表示递进关系的语句,说明汉字在中华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由“唐诗的激情洋溢”“元曲的灵动俏丽”可知,处应填宋词的特点,与上下文构成排比。由“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可知,处应填信息时代人们的这一习惯对汉字产生的影响。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巨大载体宋词的婉转清雅古老的方块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解析示例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刷语言文字应用5.对下面一段话中的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以“儒家
7、学者”为主要陈述对象,不改变句子原意,语序可变动。诗经一开始没有被赋予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本来面目逐步被儒家学者所掩盖,它被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本题是将被动句变换为主动句,答题时应将“儒家学者”作为全句的主语,谓语改为儒家学者所实施的行为。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解析示例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刷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以“,”起兴,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2)诗经氓中通过桑叶凋落
8、喻指年华逝去的诗句是“,”。(3)诗经氓中,集中体现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的对比句是“,”。(4)诗经氓中“,”两句,以河流有岸、湿地有边比喻凡事都有边界,而女主人公的痛苦却无边无际。(5)诗经氓中,女子回忆起年少时与男子在一起欢乐相处的场面的诗句是“,”。(6)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考点:默写名句名篇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刷名篇名句默写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嗟,葚;(2)陨;(3)贰;(4)淇,隰,泮;(5)晏;(6)夙,寐,靡。(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2)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3)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4)淇则有岸
9、 隰则有泮(5)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6)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解析答案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刷古代诗歌阅读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归:出嫁。(fn):果实硕大的样子。蓁(zhn)蓁:茂盛的样子。注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刷古代诗歌阅读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其中“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达到能刺目的程度了。B.第二
10、章则是写婚后的美好生活。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子结得又肥又大,象征着祝福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C.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词。D.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第二章则是写婚后的美好生活”错误,这一章是表示对婚后生活的祝愿。B解析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刷古代诗歌阅读8.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鉴赏古代
11、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由注释可知,这是一首女子出嫁时人们为其祝福的诗歌。全诗以桃设喻,以桃的花、实、叶来比新娘的容貌、后代、家族,这是比的手法。三章均以“桃之夭夭”起兴,引出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这是兴的手法。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解析比兴。以桃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茂盛的桃叶比作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族兴盛,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示例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刷古代诗歌阅读君子于役诗经君子于役,不知其
12、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役:服役。埘(sh):在墙上凿洞修成的鸡窝。佸(hu):相会。桀:供鸡栖息的小木桩。括:至,到来。注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刷古代诗歌阅读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以重叠章句的手法来推进情感的抒发。B.每章开头,都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C.本诗抒发了思妇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或劳役给家庭带来的痛苦。D.本诗的末句写出了当时服役者生活条件
13、的艰难。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写出了当时服役者生活条件的艰难”理解有误,本诗的末句是女主人公由盼丈夫归不得而转变为对丈夫生活的关心、挂念与期望。D解析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刷古代诗歌阅读10.本诗的两章中都有景物描写,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应首先对诗中所描绘的具体图景及景物特点进行概括。本诗的两章都运用了“赋”的手法,对鸡回巢栖、夕阳西沉、羊牛归栏的农家生活平铺直叙,做了极为生动而细腻的描绘。本诗还运用了“兴”的手法,“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不仅是直接写景,更是通过这几句刻画的日常生活细
14、节,点染着思妇家庭生活的情景与妻子思夫的气氛,用黄昏的群鸡归窝、羊牛下山的景色,衬托出女主人公对远方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解析诗中描绘了一幅思妇晚景图:日暮黄昏,牛羊下山,群鸡归窝,思妇伫立凝望。运用衬托手法,以禽畜归家衬托女主人公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更见情浓。示例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刷古代诗歌阅读送韩揆之江西李冶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万里西江水,孤舟何处归。湓城潮不到,夏口信应稀。唯有衡阳雁,年年来去飞。西江:一作“江西”。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下文的“夏口”即今天的武昌。湓城:在今江西,是韩揆要去之地。注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二单元 诗经
15、两首刷古代诗歌阅读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别恨”一词为全诗的诗眼,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的孤舟远去,面对万里江水思念悠悠。C.颈联写诗人因江水不能到友人那里,故给友人的书信也变少的现状。D.尾联写诗人感慨于大雁能年年往来,但自己与友人却不能见面。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因江水不能到友人那里,故给友人的书信也变少的现状”理解有误,此联为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后,夏口与湓城水陆不通,所以彼此的音信会稀少。C解析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刷古代诗歌阅读12.本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
16、巧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逐联分析表达技巧,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首联,从表达方式看,“杨柳”为景物描写,“别恨”为抒情,先景后情,借景抒情,写出了离别之恨,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颔联和颈联,从表现手法看,“江水”“孤舟”为眼前实景,“湓城”两句为想象别后之景,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的不舍和感伤之情。尾联,写得不到友人的消息,只有衡阳雁年年飞来飞去的惆怅,从表现手法看,用大雁秋去春来反衬友人离去难返,抒发了内心的惆怅之情。解析首联借景抒情,借助杨柳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颔联与颈联虚实结合,由目送友人离去想象别后的场景,表达不舍和感伤之情;尾联反衬,通过大雁的年年来去反衬对友人离去不返的惆怅。示例必修2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