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26337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4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埃博拉病毒传染性强,2014年非洲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下列有关埃博拉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体内含有ATP和代谢需要的酶结构简单,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遗传物质和HIV一样,都是DNA增殖所需的原料和模板都来自宿主细胞A. 0项B. 1项C. 2项D. 3项【答案】A【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详解】埃博拉

2、病毒体内没有ATP,所需的能量由宿主细胞提供,错误;病毒无细胞结构,结构简单,无细胞器,错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错误;病毒增殖所需的模板来自病毒自身,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病毒的代谢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病毒和其它细胞生物的区别以及离开了寄主细胞就无生命活动的特性。2.下列有关细胞骨架或支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核碱基交替排列构成的B. 生物大分子的单体都以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C.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D. 真核细胞中的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

3、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4、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详解】A、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A错误;B、生物大分子的单体都以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B正确;C、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C正确;D、真核细胞中的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

4、作用,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以骨架为主线,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细胞骨架等知识,要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细胞骨架、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及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A.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B. 制片解离漂洗染色观察C. 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D. 水解冲洗染色制片观察【答案】C【解析】【详解】“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步骤: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C项正确,ABD项错误。【考点定位】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名师点睛】“观察DNA和RNA在细胞

5、中的分布”的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4.如图是人体细胞中两种重要有机物B、E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小分子 )A. 线粒体中能发生EG过程B. 细胞核中能发生GB过程C. 人类的遗传物质主要是ED. 物质E的多样性与其空间结构密切相关【答案】A【解析】【详解】A、图中b为氨基酸,e为脱氧核苷酸,B为蛋白质,E为DNA,G为RNA。线粒体中能发生EG即DNARNA的转录过程,A正确;B、GB的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质

6、中的核糖体上,B错误;C、人类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D、DNA的多样性与其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及排列顺序有关,D错误。故选A。5.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经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下图所示。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器甲是线粒体,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其中被彻底氧化分解B. 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C. 若细胞器丙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D. 醋酸杆菌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有甲和丙【答案】C【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该细胞为动物细胞,甲有膜结构和核酸,可推断甲细胞器为线粒体;乙的脂质含量不为0,说明乙细

7、胞器有膜结构,但无核酸,可推断乙细胞器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丙的脂质含量为0,说明没有膜结构,但含有核酸,可推测丙细胞器为核糖体。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细胞器甲是线粒体,有氧呼吸时丙酮酸进入其中被彻底氧化分解,A错误;B、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细胞器乙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有关,而溶酶体无关,B错误;C、细胞器丙是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是分泌蛋白的合

8、成场所,因此若细胞器丙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C正确;D、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各细胞器的可能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6.下列关于细胞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其蛋白质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B. 植物细胞在积累无机盐离子时,消耗的能量不都由线粒体组成C. ATP和ADP都是高能磷酸化合物,都能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形成D. 细胞膜和染色体的组

9、成元素都有C、H、O、N、P,但染色体不属于生物膜系统【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生物均含有核糖体,因此均能利用自身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2、ATP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3个磷酸基组成,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细胞对ATP的需求量很大,细胞依赖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满足细胞对ATP的大量需求,A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3、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其中还有蛋白质。【详解】A、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但是结核杆菌具有核糖体,因此其蛋白质在自身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B、植物细

10、胞运输无机盐离子的方式主要是主动运输,能量由细胞呼吸提供,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所以植物细胞在积累无机盐离子时,消耗的能量还可以由细胞质基质提供,B正确;C、ATP和ADP都含有高能磷酸键,都是高能磷酸化合物,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合成ATP,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ADP,同时线粒体也存在ATP的合成,在线粒体自身DN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也有ADP的合成,C正确;D、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DNA,磷脂和DNA的组成元素都为C、H、0、N、P,但染色体没有膜结构,所以不属于生物膜系统,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涉及知识点较多,蛋白质的合成、A

11、DP和ATP的生成、原核细胞的结构、生物膜系统以及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等,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相关知识点,并逐项分析最初准确的判断。7.下列有关运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来达到相关实验目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3H标记氨基酸,可以示踪分泌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和运输的途径B. 用14C标记CO2分子,可以探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C的转移途径C. 用放射性同为素标记的基因探针,可检测基因工作中的目的基因是否整合到染色体上D. 用同位素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答案】D【解析】【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

12、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详解】A、用3H标记的亮氨酸可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A正确;B、卡尔文用14C标记的CO2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碳的转移途径,B正确;C、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基因探针,可检测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是否整合到染色体上,C正确;D、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证明了细胞

13、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史、DNA分子的复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发现等,需要考生识记相关的生物学探究历史。8.下列有关生物实验选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番茄汁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B. 将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用龙胆紫染色,可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C. 用黑藻叶片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D. 用淀粉酶水解淀粉实验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14、(如淀粉、蔗糖)。2、细胞核中有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染色质,容易被碱性燃料染成深色。3、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4、pH对酶活性的影响:pH过高或者过低都会使酶失去活性。【详解】A、番茄汁有颜色,会干扰还原糖鉴定的颜色反应,A错误;B、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分裂,所以也不会形成染色体,不可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变

15、化,B错误;C、可以用黑藻叶片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以黑藻细胞中的叶绿体作为参照物,C正确;D、因淀粉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会发生自然水解,因此不可以用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教材的学生实验,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实验的原理,在这基础之上选择合适的材料。9.如图甲、乙所示是渗透作用装置,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蔗糖分子不能通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图中溶液A、B、a、b均为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前其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一段时间达到平衡后,甲、乙装置中漏斗的液面上升高度分别为h1、h2,a、b的浓度分别为M1、M2,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16、)A. 若h1h2,MA=MB,则MaMbB. 若h1=h2,MAMB,则MaMbC. 若Ma=MbMAMB,则h1h2,M1M2D. 一段时间后,Aa与aA、Bb、与bB水分子扩散速率均相等【答案】C【解析】【分析】水分子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其动力是浓度差,且总是由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运输渗透发生的原理是:(1)具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水分子的扩散速率与浓度差有关,浓度差越大,单位时间内进出的水分子越多。【详解】A、若h1h2,说明甲吸收水分多于乙,而MA=MB,则说明MaMb,A正确;B.、若h1=h2,说明甲吸收水分和乙相等,二者浓度差一致,所以MaMb,B正确

17、;C、若Ma=MbMAMB,则甲吸收的水分少于乙,所以h1h2,M1M2,C错误;D、一段时间后,当液面不在升高时,水分的进出达到动态平衡,则Aa与aA、Bb与bB的水分子扩散速率均相等,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渗透原理和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了解细胞失水和吸水的过程,要求考生明确水分子总是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运输,特别掌握浓度差越大,单位时间进出水分子数目越多。10.如图为N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关于图中物质跨膜运输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与Na+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相伴随B. 葡萄糖从肠腔进入

18、小肠上皮细胞是不需耗能的主动运输C. Na+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是需要消耗ATP的主动运输D. Na+从肠腔到小肠上皮细胞以及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到组织液均为被动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解: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而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且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为协助扩散;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且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为协助扩散;而运出细胞时,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详解】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与Na+从肠腔到小肠上皮细胞相伴随,A正确;B、葡萄糖进入小

19、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C、Na+从上皮细胞组织液,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C正确;D、Na+从肠腔上皮细胞、葡萄糖从上皮细胞组织液,都是高浓度进入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均为被动运输,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葡萄糖和钠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再准确判断各选项。11.下列关于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正确的是( )A. 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体内不会因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酒精对细胞造成伤害B. 利用

20、麦芽、葡萄、粮食和酵母菌以及发酵罐等,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产生各种酒C. 对于多数植物来说,土壤板结应技术进行松土透气,促进根系有氧呼吸,防止植物发酵D. 包扎伤口时,需要选用松软的创可贴,否则破伤风杆菌容易感染伤口表面并大量繁殖【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

21、起破伤风;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详解】A、提倡慢跑的原因之一是体内不会因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乳酸对细胞造成伤害,A错误;B、酵母菌发酵必须在无氧情况完成,所以控制通气的情况,能利用麦芽、葡萄、粮食和酵母菌以及发酵罐等产生各种酒,B正确;C、对于多数植物来说,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松土透气,促进根系有氧呼吸,防止植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错误;D、破伤风杆菌为厌氧菌,伤口深处大量繁殖,选用松软的创可贴,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

22、菌的无氧呼吸,不能大量繁殖,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原理,重点是识记各种微生物在无氧呼吸的条件下的产物,所以可以通过调节通气情况进行控制。12.用特异性的酶处理某一生物细胞的最外面部分,发现降解的产物主要是葡萄糖,进一步分离该细胞的某种细胞器进行成分分析,发现其含有尿嘧啶。据此推测,这种细胞器不可能完成的生化反应是(下列反应都在相关酶的催化下进行)( )A. CO2+H2O(CH2O)+O2B. 丙氨酸+甘氨酸二肽+H2OC. 丙酮酸+H2OCO2+H+能量D. C6H12O6+O2CO2+H2O+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尿嘧啶是组成RNA的成分,细胞器含有尿嘧啶,说明细

23、胞器中含有RNA,含有RNA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也含有RNA。【详解】A、 CO2+H2O(CH2O)+O2是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中,叶绿体含有糖类和RNA,A正确;B、丙氨酸+甘氨酸二肽+H2O表示脱水缩合,场所是核糖体,B正确;C、丙酮酸+H2OCO2+H+能量是有氧呼吸的第二场所是线粒体,C正确;D、C6H12O6+O2CO2+H2O+能量表示有氧呼吸全部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第二和第三阶段,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中易错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的场所,有氧呼吸的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线

24、粒体,仅仅有线粒体是不能够将葡萄糖分解,葡萄糖应该首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以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第二和第三阶段。13.为研究和开发天然食用色素,某研究小组取等量相同品种的红枣,采用溶剂提取红枣中部分红色素,用紫外光谱仪测定不同温度下提取液的吸光度,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已知吸光度越大,红色素含量越高,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红枣生长的不同温度B. 吸光度越大,红枣中红色素含量越高C. 温度越高,提取液中红色素含量越高D. 红色素可能在较高温度下不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图中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提取液的吸光度,吸光度越大,红色素含量越高。【详解】A、实验的自

25、变量为红枣提取液的温度,A错误;B、从柱状图中看出,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吸光度增大,只能代表在这个温度下从红枣中提取的色素多,不能代表红枣的色素多,B错误;CD、由图可以看出,由于生物膜在高温下通透性会增加,因此提取液温度从0上升到70的过程中,红色素的提取量在不断增加,但是超过70后,提取液的吸光度有所下降,可能红色素可能在较高温度下易分解,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课题分析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提取剂提取色素的量不能代表红枣色素的含量。14.研究连锁的两对基因的精原细胞200个,其中有20个在形成精子的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此个体能产生的亲本基因型

26、和重组基因型的精子数目依次是( )A. 400、400、40、40B. 380、380、40、40C. 380、380、20、20D. 360、360、20、20【答案】C【解析】分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即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即基因重组;由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20个在形成精子的过程中发生了互换,所以该细胞形成的重组基因型的精子数目为20+20。【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连锁的两对基因的精原细胞200个,共产生精子数目800个,其中若有20个在形成精子的过程中发生了互换,可以产生80个精子其中重组型 亲本型=11,所以重组型个体40个,亲本型个体40个,

27、因此亲本型的精子数目=(800-40)/2=380个,重组型精子数目是20个,所以此个体能产生的亲本基因型和重组基因型的精子数目依次是380、380、20、20。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连锁基因之间交换值的计算问题,需要考生在理解连锁互换的过程上识记其结果,并掌握计算方法。15.如图是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图中上某位点有基因B,则上相应位点的基因不可能是bB. 在卵巢中可能同时存在图、图两种分裂图象C. 若图中的2和6表示两个Y染色体,则此图表示次级精母细胞的分裂D. 图的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图的细胞中有1个染色体组【答案】D【解析】【

28、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中两条染色体大小不一,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于该动物的性别决定为XY型,图中中1、4染色体大小相同,而2、3染色体大小不同,所以该动物为雄性个体。【详解】A、图中上某位点有基因B,则上相应位点的基因也应是B,但如果发生基因突变或基因交叉互换,则可能是b,A错误;B、由于该个体为雄性个体,没有卵巢,B错误;C、图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C错误;D、图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数目也加倍,有四个染色体组,图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没有同源

29、染色体,所以只有一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来判断细胞所处的时期,在学习中一定要多读图,多训练。16.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提出的假说的内容是( )A.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些基因就像独立的颗粒,不相融合B.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且雌雄配子的数量之比为1:1C. 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D. 生物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的组成有的个体相同,有的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

30、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其中假说内容:(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演绎是指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详解】A、孟德尔提出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而没有提出基因的概念,A错误;B、雌雄配子的数量之比不是11,雌配子数目比雄配子少,B错误;C、孟德尔提出了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未提出染色体,C错误;D. 生物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的组成有的个体相同(DD和dd),有的不同(F1代基因型Dd),这是假说的内容,D正

31、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及孟德尔实验采用的方法,识记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解释(假说)及演绎的含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7.通常情况下(不考虑变异),下列有个基因与染色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性别类型基因型雄性植株aDa+、aDad雌雄同株(两性植株)a+a+、a+ad雌性植株adadA. 喷瓜的性别分别由不同的性染色体决定B. 雄株中不存在纯合子的原因是该物种缺乏aD雌配子C. 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D. aDa+与aDad杂交能产生雄株和两性植株【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表格:表中为喷瓜的性别及相应的基因型,

32、其中雄株的基因型为aDa+、aDad;雌株的基因型为adad;雌雄同株(两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d可见,喷瓜的性别是由基因决定的,遵循分离定律。【详解】A、由题意可知,喷瓜的性别是由基因决定的,而不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A错误;B、雄株中不存在纯合子(aDaD)的原因是该物种缺乏aD雌配子,B正确;C、两性植株自交是可以产生雌株的,如a+ad自交可以产生雌株adad,C错误;D、据表格信息可知,aDa+与aDad均为雄株,不能实现杂交,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以喷瓜为素材,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分析表中内容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18

33、.某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1%,一正常女性的父母都正常,但她有一个患病的妹妹。该女性与该地区与表现正常的男性结婚,婚后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 )A. 3/100B. 1/33C. 1/30D. 1/9【答案】B【解析】【分析】用Aa表示该病,一正常女性的父母都正常,但她有一个患病的妹妹,所以该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病。【详解】由于正常女性的妹妹是患者,所以其妹妹的基因型为aa,父母基因型是Aa,本人1/3AA,2/3Aa;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1%,所以aa=1%,a的频率为0.1,A的频率=1-0.1=0.9,所以正常人中携带者(Aa)的比例为。所以两人婚配生下患病孩子比例为。故选B。

34、【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分析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同时需要从基因频率入手,计算基因型频率,注意该男子表现正常,所以是在正常人群中去找携带者的概率。19.某科研小组一对表现型都为圆眼长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中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棒眼长翅:棒眼残翅的比例是:雄性为3:1:3:1,雌性为5:2:0:0,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圆眼、长翅为显性性状B. 决定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 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中杂合子占2/3D. 子代雌果蝇中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知,眼长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出现棒眼、残翅,因此圆眼对棒眼是显性性状,长翅对残翅是显性性状;子代雄果蝇中

35、,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棒眼长翅棒眼残翅=3131=(1圆眼1棒眼)(3长翅1残翅),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雌果蝇没有棒眼,说明圆眼和棒眼属于伴性遗传,亲本基因型可以用AaXBXb、AaXBY表示。【详解】A、由分析可知,圆眼对棒眼是显性性状,长翅对残翅是显性性状,A正确;B、由题意知,子代中雄果蝇既有圆眼果蝇,也有棒眼果蝇,雌果蝇只有圆眼果蝇,说明决定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C、由于亲代基因型是AaXBXb、AaXBY,圆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XBXb,各占1/2,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因此圆眼残翅雌果蝇中杂合子1/2,C错误;D、由题意知,子代雌果蝇中,圆眼长翅:

36、圆眼残翅=52,不是31,说明雌果蝇子代中可能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和判断伴性遗传的方法,考生需要将各种性状分离开来,判断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的遗传方式,灵活运用31和11的比例。20.摩尔根及同事发现控制果蝇红眼(W)及白眼(w)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大量的杂交实验中,发现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F1中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不育的红眼雄性果蝇,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注:XXX与OY(无X染色体)为胚胎时期致死型、XXY为可育雌蝇、XO(无Y染色体)为不育雄

37、蝇A. 雌蝇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B. 雌蝇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个X染色体没有分离C. 雄蝇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没有分离D. 雄蝇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白眼雌果蝇或红眼雄果蝇,由题干信息,子代出现一只不育的红眼雄性果蝇,其基因型为XWO,红眼基因来自雄蝇,可知母本没有提供X染色体,即雌蝇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个X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所致,结果使形成的卵细胞中没有X染色体或两条X染色体,并与正常精子结合受精,会产生XwXwY(雌性) 和 XWO(雄性)

38、个体,故B正确,AC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1.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短刚毛(B)对长刚毛(b)为显性,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某同学进行了甲组(EebbeeBb)和乙组(EeBbeebb)两组杂交实验,F1表现型之比均为1:1:1: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实验和乙组实验都能证明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 只有甲组实验能证明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 甲组实验中两个亲本均能产生两种配子D. 甲组实

39、验和乙组实验均属于测交实验【答案】C【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详解】ABD、证明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常采用自交(子代出现9331)或测交(子代出现1111)的比例,测交是和隐性纯合子杂交,只有乙组是测交,所以甲组不能证明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BD错误;C、甲组实验中两个亲本Eebb可以产生Eb和eb的配子,eeBb可以产生eB和eb的配子,C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充分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以及证明的方法(自交或者测交)。2

40、2.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RNA不全是DNA为模板合成的B. 酶的合成都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C. mRNA上的密码子都能和tRNA上的反密码子配对D. 叶绿体中的蛋白质都是由其自身的DNA控制合成的【答案】D【解析】【分析】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详解】A、RNA大多数是以DNA为模板转录合成的,但也可以通过RNA复制形成,A正确;B、蛋白质类的酶的合成都需要通过转录和翻译

41、两个过程,而少数RNA类的酶不需要通过翻译过程,B错误;C、终止密码子没有反密码子配对,C错误;D、叶绿体中的蛋白质主要是则细胞核中的DNA控制合成的,少数是由叶绿体内的DNA控制合成,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识记其中的特殊情况,少部分酶是蛋白质,终止密码子。23.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都能与双链DNA分子结合,催化相应的化学反应,下列关于这种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两种酶都有解旋功能,但二者所催化的反应底物不同B. 两种酶并不都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催化反应C. 两种酶都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催化过程都消耗能量D. 两种酶都可以在细胞核内合成并发

42、挥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DNA聚合酶是在DNA复制时起作用,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RNA聚合酶集合到DNA的一条链,将DNA分子解开螺旋,同时将单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RNA长链。【详解】A、DNA聚合酶没有解旋的功能,A错误;B、酶加快反应速率都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B错误;C、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形成DNA长链,RNA聚合酶催化核糖核苷酸形成RNA长链,都要形成磷酸二酯键,并消耗能量,C正确;D、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在核糖体,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两种酶的本质,催化的过程,结合DNA的复制和转

43、录进行识记。24.某生物细胞周期中三个阶段(用、表示)示意图如下,每个阶段内绘有相应的流式细胞仪分析图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DNA复制发生在阶段,可能发生基因突变B. 一个细胞周期可以表示为C. 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阶段D. 阶段的细胞可能是刚刚完成分裂的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细胞内细胞内DNA含量由2N4N,为DNA分子复制时期,即S期;细胞内DNA含量为4N,为DNA分子复制后期和分裂期,即G2期+M期;细胞内DNA含量为2N,为DNA分子复制前期,即G1期。【详解】A、DNA复制发生在阶段且易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B、根据试题分析,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为,B错

44、误;C、着丝点分裂和染色体加倍发生在M期,即阶段,C正确;D、阶段为DNA分子复制前期,该细胞可能是刚刚完成分裂的细胞,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周期相关的知识,需要考生分析出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时期,结合细胞分裂过程进行解答。25.将全部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检测细胞中放射性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若子细胞都含32P,则该细胞进行的一定是减数分裂B. 若所有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32P,则该细胞进行的可能是有丝分裂C.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32P标记的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

45、1/2D.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32P标记的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可能为3/4【答案】D【解析】【分析】1、子代有4个子细胞,可能进行了2次有丝分裂或者1次减数分裂。2、如果是减数分裂,在间期复制一次后,每条染色体的单体都含有放射性元素,随着减数分裂的过程的进行,同源染色体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每个细胞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反射性。3、如果是有丝分裂,复制一次分裂一次,在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子代2个细胞的每条染色体的DNA分子中都有一条链带放射性,在第二次复制时,形成的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其中一个单体的DNA分子两条链都没有放射性,另一条单体的DNA一条链有放射性,另

46、一条没有,在后期姐妹染色体分开随机移向两极,所以子代还有放射性的细胞有2-4个,每个细胞中带放射性的染色体条数0-2N。【详解】A、根据分析若子细胞都含32P,则该细胞进行的可能是减数分裂或者有丝分裂,A错误;B、若所有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32P,则该细胞进行的一定是减数分裂,B错误;C、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32P标记的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C错误;D、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32P标记的染色体的子细胞的个数是0-4个,所以其中的比例可能是3/4,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DNA的半保留复制进行综合考查,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

47、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识记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在解答选项时,考生要细心辨认放射性是出现在染色体中还是细胞中。26.某种动物(2N=6)的基因型为AaBbRrXTY,其中A、B在一条常染色体上,R、r在另一对常染色体上。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径减数分裂产生甲、乙、丙、丁四个精细胞,甲和乙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丙和丁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已知甲的基因型是AbRXTY,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含有3条染色体B. 乙的基因型是ABRXTYC. 丙含有3条染色体D. 丁的基因型可能是ABr【答案】B【解析】【分析】A、B在一条常染色体上,R

48、、r在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甲的基因型是AbRXTY,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Y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产生甲和乙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XY染色体,并且发生了B和b的交叉互换。【详解】AC、由于A、B在一条常染色体上,R、r在另一对常染色体上,X和Y是同源染色体,甲的基因型是AbRXTY,XY染色体移向了甲和乙所在次级精母细胞,所以甲有4条染色体,丙和丁只有两条常染色体,AC错误;B、甲和乙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若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但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则乙的基因型是ABRXTY,B正确;D、丁的基因型是aBr或者abr,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

49、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需要考虑到该细胞在分裂时产生了两次变异,一次发生了基因重组,一次是XY移向同一极,27.以白菜(2n20)为母本,甘蓝(2n18)为父本,经人工授粉后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甲,再将幼苗甲的顶芽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幼苗乙,乙生长发育成熟让其自交获得后代丙若干。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在幼苗乙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可观察到38或76条染色体B. 幼苗乙的形成说明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 该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所得幼苗甲和幼苗乙成熟后均可育D. 在丙的形成过程中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丙不是一个新物种【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50、,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详解】A、以白菜(2n20)为母本,甘蓝(2n18)为父本,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的幼苗甲染色体数为10919条,用秋水仙素处理甲的顶芽,甲的顶芽只有部分细胞染色体加倍,因此形成的幼苗乙体细胞的染色体为19条或38条,所以在幼苗乙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可观察到38或76条染色体,A正确;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染色体数目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B错误;C、由题意知,幼苗甲中的两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来自白菜,一个染色体组来自甘蓝,幼苗甲的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所以幼苗甲

51、是高度不育的,C错误;D、丙与原来物种已形成生殖隔离,是新物种,D错误。故选A。【点睛】甲含19条染色体,秋水仙素处理甲,甲的部分细胞会加倍,部分细胞不加倍,故有丝分裂后期可以观察到38或76条染色体。28.如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已知甲病为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 如果-6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则图中-2与-3结婚生一对同卵双胞胎,两个孩子都患病的概率是5/8C. -5个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控制乙病的基因和正常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 如果通过抽取血液来获得基因样本,则检测的是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中的基因【答案】D【解析

52、】分析】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1和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2),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甲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5和6都患乙病,但他们有一个不患甲病的女儿(3),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所以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5个体由于父亲患甲病(aa),本人不换甲病,所以甲病基因型是Aa,本人患乙病,但生下了不换乙病的孩子,所以其基因型是(Bb),所以本人基因型是AaBb。【详解】A、根据分析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正确;B、如果6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患有乙病,但孩子有不患乙病,所以基因

53、型为AABb,又5个体基因型为AaBb,则三代3号是1/2Aabb,1/2AAbb,与2号患有甲病基因型是aa,父亲不换乙病(bb),本人患乙病,所以其基因型Bb,2号基因型是aaBb因此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21/2=1/4,患乙病概率为1/2,后代患病的概率是1/2+1/4-1/21/4=5/8,由于同卵双胞胎基因型相同,可当一个胎儿看待,故生一对同卵双胞胎,两个孩子都得病的概率是5/8,B正确;C、5个体基因型为AaBb,形成生殖细胞时控制乙病的基因和正常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D、如果通过抽取血液来获得基因样本,因血小板中无细胞核,则检测的

54、是血液中白细胞中的基因,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作为一个选择题,只需看D答案,明确血小板没有细胞核,所以不能作为基因检测的样本,但如果要计算B选项,需要考生分析出遗传病的传递方式,在分析基因型计算概率,难度极大。29.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物进化以种群为基本单位B.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C.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

55、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A、生物进化以种群为基本单位,A正确;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方向,B错误;C、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B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非选择题30.图甲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最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实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图乙表示该植物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与_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敏感。30时

56、,限制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2)乙图中用_表示该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3)理论上,在温度为_时,该植物生长最快,此时该植物根部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是_。当温度变为40时,b点将_(填“左移”、“右移”或“不动”)。(4)甲图中,当温度为25时,一天中至少需要_h以上的光照才能使植物生长。【答案】 (1). 光合 (2). 色素和酶的数量(和种类) (3). 单位时间内氧气的释放量(或氧气的释放速率) (4). 30 (5).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6). 右移 (7). 10【解析】试题分析:分析甲图可知,在高温时,真正光合作用速

57、率曲线比呼吸作用速率曲线下降的快,且光合速率最高点对应的温度比呼吸速率最高点对应的温度低,说明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并且在温度为30条件下,真正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的差值最大;当环境温度为40时,真正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只有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零时,植物才能生长。分析乙图可知,a点光照强度为0,只能进行呼吸作用;b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c点表示光饱和点,此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中与光合作用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敏感;30时,光合速率最高,说明温度比较适宜,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

58、要因素是色素和酶的数量。(2)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氧气的释放量(或氧气的释放速率)表示。(3)根据乙图分析,30时两条曲线的差值最大,说明净光合速率最大,植物生长最快;由于根部没有叶绿体,因此此时根部细胞可以通呼吸作用产生ATP,即能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当温度变为40时,光合速率降低,呼吸速率升高,因此甲图中的b点将右移。(4)甲图中,当温度为25时,光合速率为6,呼吸速率为2.5,则一天至少光照242.56=10h以上才能使植物生长。【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曲线图,能够根据甲图中两条曲线的最高点以及下降的速率判断不同的酶对高温的敏感性。31.回答下列有关

59、细胞的问题。下表数据为实验测得体外培养的某种动物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单位:小时)周期G1SG2M合计时长(h)107351522(1)若在上述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处于_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再培养_小时,则其余细胞都将抑制在G1和S期交界处;去除抑制剂,更好新鲜培养液,细胞将继续沿细胞周期运行,再经过_h后加入DNA 合成抑制剂,则全部细胞都被阻断在G1/S期交界处,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2)S期的启动需要一种蛋白质分子作为启动信号,这种蛋白质在S期合成并存在于S期全过程中。若将S期和G1期细胞融合,则G1期细胞核进入S期的时间将_。(3)在电镜下观察处于M期的细胞,

60、可见纺锤体由细胞两极的_发出。在M期中消失又出现的细胞结构是_。【答案】 (1). S (2). 15 (3). 22 (4). 提前 (5). 中心体 (6). 核膜、核仁【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表中数据为实验测得体外培养的某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其中分裂间期又分为G1、S和G2期,所占时间为10+7+3.5=20.5h,而分裂期所占时间为1.5h。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详解】(1)DNA的合成发生在S期,当在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时,DNA合成被抑制,即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若使其余细胞都停留

61、在G1、S期交界处,则刚完成DNA复制的细胞还需要经过G2、M和G1期,共需要3.5+1.5+10=15小时其余细胞都将抑制在G1和S期交界处;若要使所用细胞停留在G1、S期交界处,则应在G1期终点之前,即细胞重新完成一个周期(22h)后加入DNA合成抑制剂。(2)将S期和G1期细胞融合后,G1期的细胞中含有作为启动S期信号的蛋白质,使G1期的细胞比正常培养下提前进入S期。(3)由题意可知,M期是细胞分裂期,该细胞是动物细胞,所以在此时期纺锤体由细胞两极的中心体发出;在M期中,核膜、核仁在前期消失,在末期重现。【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

62、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还要求考生能结合表中数据,解答细胞周期的相关问题。32.某二倍体自花受粉植物的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抗病(T)对感病(t)为显性,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1)两株植物杂交时,产生的F1中出现高杆感病的概率为1/8,则该两株植物的基因型为_。(2)用纯种高杆植株与矮杆植株杂交得F1,在F1自交时,若含d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亡,则F2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3)若以纯合的高杆感病品种为母本,纯合的矮杆抗病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播种所有的F1种子,得到的F1植株自交,单株收获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的植株称为一个株系,发现绝大多数株系都出现

63、了高杆与矮杆的分离,而只有一个株系(A)全部表现为高杆。据分析,导致A株系全部表现为高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母本自交,二是父本的一对等位基因中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如果是由于母本自交,该株系的表现型为_;如果是由于父本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该株系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4)科学家将该植物(2n=24)萌发的种子进行了太空育种,杂交后代出现单体植株(2n-1)。单体植株若为母本,减数分裂可产生染色体数为_的雌配子。若对该单体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时,发现n-1型配子难以发育成单倍体植株,其原因最可能是_。【答案】 (1). DdTt和ddTt (2). 高杆:矮杆=5:1 (3). 全部感病 (4).

64、抗病:感病=3:1 (5). 11或12 (6). n-1型配子(由于缺少一条染色体)基因组中缺少某些生长发育必需的基因(或缺少的染色体上含有某些生长发育必需的基因)【解析】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图可知,植物的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植株抗病(T)对感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所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突变,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1)两株植物杂交时,产生的Fl中出现高杆感病(D_tt)的概率为1/8,写出1/21/4,一对是测交,一对自交,因此亲本基因型是DdTtddTt。(2)用纯种高杆植株与矮杆植株杂交得Fl,

65、基因型为Dd,在Fl自交时,若含d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亡,植株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1:1,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2:1,矮杆的比例是dd=1/21/31/6,高杆的比例是5/6,高杆与矮杆之比是5:1。(3)有一个株全部表现为高杆,说明产生该株系的那棵子一代的基因型为DD_,即有可能是亲本中母本自交得DDtt,也可能是父本的一对等位基因中有一个发生突变导致子一代出现了DDTt。若A株系为DDtt产生的,后代全为DDtt,表现型为全部感病。若A株第为DDTt产生的,后代中有三种基因型:DDTT、DDTt、DDtt,表现型为抗病和感病=3:1。(4)单体母本植株体细胞中含有2

66、3条染色体,因此减数分裂可产生染色体数为11条或12条的雌配子。由于一个染色体组含有该生物个体发育的全套遗传信息,n-1型配子缺失一条染色体,基因组缺少某些生长发育必需的基因,因此在对该单体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时,n-1型配子难以发育成单倍体植株。【点睛】解答第(2)小题,关键是要理解含d基因的花粉(雄配子)有一半死亡,而雌配子不会死亡,再用棋盘法就能解答该题。33.微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下图表示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A需要酶、_(至少答两个)等物质,该过程还能发生在线虫细

67、胞内的_中:在B过程中能与发生碱基配对的分子是_。(2)图中最终形成的上氨基酸序列_(填“相同”或“不同”)。图中涉及到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_。(3)由图可知,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ISC-miRNA复合物抑制_过程。研究表明,线虫体内不同微RNA仅局限出现在不同的组织中,说明微RNA基因的表达具有_性。【答案】 (1). 原料(核糖核苷酸),能量(ATP) (2). 线粒体 (3). tRNA (4). 相同 (5). DNARNA蛋白质 (6). 翻译 (7). 组织特异【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

68、用机制图中A表示转录过程;B表示翻译过程;是转录形成的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和都是翻译形成的肽链,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ISC-miRNA复合物抑制翻译过程。【详解】(1)图中A为转录过程,需要酶(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原料(核糖核苷酸),能量(ATP)等物质;在动物细胞中,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细胞质的线粒体中也能发生;B是翻译过程,该过程中运输氨基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2)过程B是翻译过程,图中氨基酸序列相同,因为它们是由同一条mRNA为模板控制合成的,图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所以传递方向是DNARNA蛋白

69、质。(3)由图可知,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ISC-miRNA复合物抑制翻译过程,线虫体内不同微RNA仅局限出现在不同的组织中,说明微RNA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点睛】本题微RNA为素材,结合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条件、过程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运用其延伸规律答题。34.玉米(2N=20)的抗锈病(A)对不抗绣病(a)为显性,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上;玉米籽

70、粒的三对相对性状非糯性(B)对糯性(b)为显性、饱满种子(D)对凹陷种子(d)为显性、糊粉层有色(E)对糊粉层无色(e)为显性,基因都位于9号染色体上(如下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玉米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_,测定玉米的基因组序列需测定_条染色体。(2)取图1所示基因型玉米进行测交,假如9号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子代抗病糯性凹陷无色个体占_;若取测交后代中抗病非糯性饱满有色植株自交,后代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而实际实验中发现,几乎所有植株的自交后代表现型均多于4种,出现了其他重组类型。(3)在上述自交实验中发现一异常植株X,其自交后代表现型不多于4种,然后通过植物组织培养

71、对植株X进行了保留,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究:观察到异植株X的细胞内9号染色体行为如图2中(),说明改植物细胞发生了_(填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再交叉互换后产生了图2中()所示的四种配子。其中两种不育配子产生了_(填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4种配子中的2种可育配子随机结合后,后代还有可能发生异常染色体纯合致死,如果考虑上述4对相对性状,通过统计该异常植株X自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即可确定:若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_,则说明没有发生异常染色体纯和致死;若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_,则说明发生了异常染色体纯合致死。【答案】 (1). 10条或20条 (2). 10 (3). 1/4 (4). 3/4 (5). 倒位

72、(6). 缺失和重复 (7). 9331 (8). 31【解析】【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例如,猫叫综合征,果蝇的缺刻翅。(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详解】(1)由题可知,玉米体细胞有20条染色体,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故玉米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10条或20条,由于玉米是雌雄同体

73、植株,没有性染色体,所以育种学家要测定玉米基因组DNA序列,只需要测定10条染色体的DNA序列。(2)取图1所示玉米基因型为AaBbDdEe,由题图可知,由于图1基因发生连锁,故该个体只能产生ABDE、aBDE、abde、Abde4种类型的配子,与aabbddee个体进行测交,则子代抗病糯性凹陷无色个体占1/21/21/4,测交后代中抗病非糯性饱满有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Ee,能产生ABDE、aBDE、Abde、abde并且比例为1111,自交后代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1/4+1/41/4+1/41/4+1/41/41/4,即后代杂合子所占比例为3/4。(3)由图可知,该植物细胞发生了倒位,再交叉互换后产生了图2()所示的四种配子,其中两种不育配子发生了缺失和重复,从而使后代只出现4种表现型。四种配子中的两种可育配子在随机结合后,后代还有可能发生异常染色体纯合致死,如果考虑上述4对相对性状,通过统计该异常植株X自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若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9331,明没发生异常染色体纯合致死;若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31,则说明发生了异常染色体纯合致死。【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解答(3)题需要考生结合图形分析植株的变异类型,在结合孟德尔定律进行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