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生 物一、选择题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 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组织液C. 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D.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I-【答案】B【解析】【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B、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以经过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B错误;C、淋巴
3、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正确;D、根据分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I-,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 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B. 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C. CO2、解旋酶、Cl、尿素D. 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答案】A【解析】【详解】A.内环境含有各种离子、血浆蛋白、抗体、淋巴因子、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A正确。B.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不是内环境成分,B错误。C.解旋酶在细胞内促
4、进DNA解旋,不是内环境成分,C错误。D.载体是细胞膜运载物质的工具,不是内环境成分,D错误。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3.下列现象中,属于进入人体内环境的是()A. 氧气进入线粒体B. 肝脏释放葡萄糖进入血浆C. 牛奶进入胃中D. HIV进入脑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
5、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属于体液的一部分,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中的溶液是不同的,凡是能够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都认为是外界溶液。【详解】A、氧气进入线粒体,属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肝脏释放葡萄糖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葡萄糖属于进入内环境,B正确;C、胃是消化道,其中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属于外环境,C错误;D、脑细胞内属于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6、4. 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生理过程是( )A. 肠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C.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D. mRNA经酶催化分解成核苷酸【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体液,不是内环境。【详解】A、肠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发生在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中,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生理过程,B正确;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
7、在内环境中,C错误;D、mRNA经酶催化分解成核苷酸,发生在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D错误故选:B。5.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 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D. 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
8、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C、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D、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
9、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C。6.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AE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结构,是相关生理过程,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B. 图中C为泌尿系统,表示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C. 图中D可表示皮肤汗腺对废物的排泄作用D. 图中E表示体液,图示信息表明它可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图解可知,A是肺、B是小肠、C是肾脏、D皮肤,E是内环境,过程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详解】图中A可以为内
10、环境提供氧气,排出内环境的二氧化碳,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A正确;C和D可以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其中C还可以进行过程将物质重吸收进入内环境,故C为泌尿系统,表示重吸收作用,B正确;C和D可以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C为泌尿系统,D为皮肤汗腺对废物的排泄作用,C正确;图中E表示内环境,图示信息表明它可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识别图示中序号和字母的含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再根据题意作答。7.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的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B. 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效应器发
11、生的反应属于反射C. 位于脊髓的某些中枢一般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调控D.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的【答案】C【解析】【详解】A、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A错误;B、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效应器发生的反应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B错误;C、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D、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进行传递的,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及反射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
12、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机体内相邻的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起来,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突触是由上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与下一神经元的轴突建立的结构B.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C. 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保证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神经元必然产生动作电位【答案】C【解析】突触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与下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建立的结构,A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
13、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保证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C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有抑制型和兴奋型两种,所以突触后神经元不一定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9.下列有关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B. 神经递质必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改变突触后膜的膜电位C. 当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该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 如果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及时失活,反射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就会受到影响【答案】C【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由于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神经递质属
14、于信号物质,必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改变突触后膜的膜电位,B正确。当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该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C错误。如果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及时失活,会导致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反射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就会受到影响,D正确。【名师点睛】学生对于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理解不清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高考中常以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为信息载体,考查对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情况作出判断以及原因分析的能力。重点掌握以下几点:(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
15、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可能的原因有: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体的酶活性丧失,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导。10. 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16、B. 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 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D. 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腺素”的激素调节;作用是“使心率加快”,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详解】根据题意“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可以看出,该激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靶器官,A正确;根据题意“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B正确;该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肾上腺,而心脏是肾上腺素的靶器官,肾上腺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
17、心脏,C错误;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D正确。11.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激素的分泌不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的影响,是由基因决定的B. 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TRH的浓度下降C. 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胰岛素的合成量D. 都是由动物的内分泌腺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答案】C【解析】激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A错误;动物的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TRH的浓度上升,B错误;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需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多数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
18、腺细胞分泌的,少数动物激素是由一些分散细胞合成并分泌的,D错误。12.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10d后代谢能力明显下降;若切除5d后,将溶解于某溶剂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给老鼠连续注射5d后进行观察,其物质代谢能力没有下降。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的代谢能力,下列最为适宜的对比实验组是A. 既没有切除甲状腺,又未注射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组B. 从进行切除后的第1d开始,只注射用于该实验溶剂的实验组C. 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d开始,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溶剂的实验组D. 将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注射到刚刚做完切除手术的实验组【答案】C【解析】科学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探究的是甲
19、状腺激素的作用,自变量应该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为了确定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需要另外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作为实验组。根据题目中的叙述,不能确定是某溶剂还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还要增加一组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才能确定,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其他选项由于都没有遵循单一变量的设计原则,所以A、B、D都是错误的。13.家鸡受激素等影响偶尔会发生雌鸡雄性化的性反转现象。雌鸡发生性反转会表现出鸡冠增大、羽毛鲜艳、好斗打鸣、追逐母鸡等雄性特征。与此有关的激素及其主要作用是( )A. 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雌鸡雄性化转化B. 雄性激素,促进雄性生殖
20、器官发育,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C.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羽毛生长鲜艳D. 肾上腺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促进鸡冠等雄性特征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激素分泌部位激素名称化学性质作用部位主要作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多肽肾小管、集合管调节水平衡、血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生长激素蛋白质全身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控制甲状腺的活动促性腺激素性腺控制性腺的活动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全身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1、过多:患甲亢。患者血压升高、心搏加快、多汗、情绪激动、眼球突出等。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缺碘: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胸腺胸腺激素多肽免疫器官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元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固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胰岛B细胞胰岛素蛋白质全身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A细胞胰高血糖素多肽肝脏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卵巢雌激素固醇全身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孕激素卵巢、乳腺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
22、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睾丸雄激素固醇全身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详解】根据分析,结合题干性反转现象表现为出鸡冠增大、羽毛鲜艳、好斗打鸣、追逐母鸡等雄性特征,这些特征属于生物的第二性征现象,有性激素控制,表现出雄性特征则是雄性激素。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激素的作用,结合题干的条件进行解答。14.图是人体有关甲状腺分泌及其相关调控关系模式图,图中X、Y表示相应内分泌器官,数字表示相应激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X是垂体,Y是下丘脑B. 寒冷刺激引起减少、增多C. 对X、Y的作用依次是正反馈和负反馈D.
23、 是促甲状腺激素,可代表抗利尿激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可知,图中X表示下丘脑,Y表示垂体,A错误;图中促甲状腺激素,是神经递质,两者在寒冷条件下都增多,B错误;对X、Y的作用都是负反馈,C错误;图中是促甲状腺激素,可代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D正确。故选D。15.神经递质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受体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Cl-通过该蛋白内流。药物BZ能提高该蛋白对Cl-的通透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GABA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B. GABA的受体也具有转运功能C. BZ会降低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应答反应D. Cl-
24、内流使突触后膜的两侧电位差增大【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导致Cl-通过该蛋白内流,使膜两侧静息电位水平增大(即超极化),后膜受到新的刺激时,由“外正内负”转为“外负内正”(即产生动作电位)的难度加大,因而GABA的作用是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A错误;B、GABA能使其受体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Cl-通过该蛋白内流,说明结构改变后的GABA受体也具有转运Cl-的功能,B正确;C、药物BZ能提
25、高该蛋白对Cl-的通透性,氯离子内流增加,突触后膜抑制加强,降低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应答反应,C正确;D、Cl-通过GABA的受体蛋白内流,使膜两侧静息电位水平增大,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以神经递质GABA的作用机理为背景,考查学生理解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与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并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16.沃泰默切断狗小肠与胰腺之间的神经联系只留下血管,向小肠注入盐酸引起了胰液的分泌,而将盐酸直接注人血液中,没有引起胰液的分泌,对于这一结果,科学的解释是A. 盐酸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B. 盐酸引起胰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过程C. 盐酸被小肠吸收,经血液
26、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D. 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进而M调节胰腺分泌胰液【答案】D【解析】盐酸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分泌胰液的原因是盐酸刺激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而不是神经作用的结果,B错误;通过两组实验的对照说明稀盐酸不是促进胰液分泌的直接因素而它会刺激小肠黏膜产生某种物质即后来被人们证实了的促胰液素促进了胰液的分泌,C错误;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17.肾上腺素既是一种动物激素又可作为神经递质。与作为神经递质比,下列哪项是其作为动物激素所特有的A. 靶细胞存在相应的受体B.
27、使靶细胞产生电位变化C. 随血液运输到全身D. 起作用后即被灭活【答案】C【解析】动物激素与神经递质均需要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A错误。神经递质可以使靶细胞产生电位变化,而动物激素不行,B错误。动物激素需要依靠血液运输到全身,所以动物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而神经递质需要依靠组织液,才能作用与靶细胞,C正确。动物激素与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均被灭活,D错误。18.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寒冷环境中,细胞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度加快B. 剧烈运动时,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利于机体散热C.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HCO3-的含量较运动前有所增加D. 紧张焦虑时
28、,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答案】C【解析】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分解有机物增强以增加产热量,因此细胞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度加快,A正确;剧烈运动时,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加,利于机体散热,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B正确;剧烈运动后,机体产生的乳酸增多,与HCO3-反应,因此血液中HCO3-的含量较运动前有所减少,C错误;紧张焦虑时,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D正确。19.下列关于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说法错误的是A. 人体在寒冷条件下散失的热量比在炎热条件下散失的更多B. 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29、水的能力加强,尿液减少C. 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下丘脑通过胰岛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来降低血糖浓度D.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答案】C【解析】人体在寒冷条件下,由于无机环境的温度较低,因此散热较多,A正确;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液减少,B正确;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浓度,C错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以降低血糖浓度,D正确。20.寒冷地带生活的布氏田鼠是一种小型非冬眠哺乳动物。如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调节BAT细胞的产热过程图,已知UCP-
30、1增加会导致ATP合成减少。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进入靶细胞后,可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来调节产热活动B. 去甲肾上腺素与膜受体结合后可影响胞内cAMP,以促进脂肪分解C. 持续寒冷使BAT细胞中UCP-1、cAMP、线粒体增加,进而增加ATP量D. 持续寒冷环境中的布氏田鼠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增加产热、抵御寒冷【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导致BAT细胞中cAMP增加,cAMP的直接作用是促进脂肪分解和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最终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
31、量增加。【详解】A、甲状腺激素进入靶细胞后,可通过调节UCP基因的表达来促进线粒体活动使产热增加,A正确;B、图示表明去甲肾上腺激素与膜受体结合后可影响胞内cAMP,以促进脂肪分解,B正确;C、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UCP-1增加会导致ATP合成减少,C错误;D、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布氏田鼠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最终引起BAT细胞脂肪分解增加和ATP合成减少,实现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的稳定,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体液调节、基因表达、细胞呼吸、神经调节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21.下列关于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是
32、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B. 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加强C. 多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过程,但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只有一种激素参与调节D. 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38左右,此时其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答案】B【解析】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A错误;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因此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加强,B正确;多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也有多种激素参与,如抗利尿激素、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等,C错误;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38 左右,此时其体
33、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中枢、水盐调节、等知识。本题考查的是重点知识中的基础内容,是学生必需掌握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掌握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作用机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还需要学生掌握在调节过程中的激素的种类及作用。22. 吞噬细胞不参与下列哪一过程A. 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B. 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传递C. 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D. 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抗原形成的沉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A错误;B
34、、第三道防线,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B错误;C、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C正确;D、在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故选:C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23.下列关于免疫细胞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T细胞分泌的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内消灭寄生在其中的麻风杆菌C. 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D.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B细胞能产生记忆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1)免疫细胞的起源:吞噬
35、细胞、T细胞、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则在骨髓中发育成熟;(2)识别抗原和消灭抗原的细胞或物质: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有吞噬细胞(无特异性)、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抗体、效应T细胞;能消灭抗原的细胞或物质有吞噬细胞、抗体、效应T细胞;(3)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溶解细菌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中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详解】A、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不是由T细胞产生,A错误;B、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浆,消灭位于血浆的抗原,而不能进入组
36、织细胞发挥作用,B错误;C、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破坏了人的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缺陷,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C正确;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和T细胞都可以产生记忆细胞,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实际情况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考纲要求考生能熟记免疫系统的组成,各免疫细胞的来源,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能够与实际生活发生联系并解决问题。24.注射乙肝疫苗,可预防乙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疫苗可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B. 疫苗可刺激T细胞产生抗体C. 疫苗可刺激浆细胞转变为记忆B细胞D. 第二次接种乙肝疫苗时,记忆细胞能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答案】A【解析】【分析】注射疫苗,
37、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体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详解】A、注射疫苗后可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所以疫苗可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A正确;B、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不是T细胞产生,B错误;C、浆细胞不能转变为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可以可以分化为浆细胞胞,C错误;D、第二次接种乙肝疫苗时,记忆细胞能快速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大量抗体,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理解疫苗的作用,抗体的产生细胞,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5.下列关
38、于常见激素及激素类药物的作用,错误的是A. 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B. 人工合成的孕激素类药物抑制女性排卵的口服避孕药C. 给雌雄亲鱼饲喂促性腺激素类药物促进雌雄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D. 胰岛B细胞受损的糖尿病患者按时注射胰岛素【答案】C【解析】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其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A正确;人工合成的孕激素类药物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不能被消化酶消化,因此可以口服,B正确;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被消化酶消化,因此饲喂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C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血糖
39、作用,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被消化酶消化而失去作用,因此胰岛B细胞受损的糖尿病患者应按时注射胰岛素,D正确。二、非选择题26.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e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C表示的结构分别是A_、C_。(2)ae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_。(3)若此图是肝脏组织的局部模式图,则图中ae,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分别是_和_。(4)在正常情况下,由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的液体P,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Q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R之间的关系是_。【答案】 (1). 毛细血管 (2). 毛细淋巴管 (3).
40、a、d (4). d (5). a (6). P=Q+R【解析】【分析】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分析题图:A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是组织细胞,C是毛细淋巴管,a和d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e是血浆,内环境由b、c、e组成【详解】(1)分析题图:A是毛细血管,C是毛细淋巴管。(2)分析题图:a和d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e是血浆,内环境由b、c、e组成,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41、(3)若此图是肝脏组织的局部模式图,血液的流动方向从左至右,肝细胞要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氧气浓度最高的是d,二氧化碳最高的是a。(4)在正常情况下,由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的液体P,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Q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R之间的关系是P=Q+R。【点睛】本题结合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明确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或液体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7.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回答相关的问题:一、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溶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
42、试纸。二、实验流程步骤A组B组分组编号1号试管2号试管3号试管1号试管2号试管3号试管?等量缓冲溶液等量血浆?等量缓冲溶液等量血浆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记录结果记录结果预测结果?结论?(1)步骤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加入_。(2)步骤中向B组3支试管中滴加_。(3)预测结果:A组:1号试管pH明显上升;2、3号试管pH变化_。B组:1号试管pH明显下降;2、3号试管pH变化_。(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溶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_。【答案】 (1). 适量蒸馏水 (2). 适量
43、的乳酸 (3). 不明显 (4). 不明显 (5). 缓冲物质【解析】【分析】实验操作步骤的安排一般如下:第一步: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第二步:不同组自变量的处理;第三步:把上述各组放在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等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第四步:观察并记录比较相应的因变量。【详解】(1)步骤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2)步骤中向B组3支试管中滴加适量的乳酸。(3)预测结果:A组:1号试管pH明显上升;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B组:1号试管pH明显下降;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溶液具有缓冲
44、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溶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明确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根据实验材料及用具补充实验步骤,并能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28.筒箭毒碱是从南美洲防己科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南美洲印第安人曾把它涂于箭头,猎取野兽,动物中箭后四肢麻痹。现在广泛用于腹部外科手术。下图中甲表示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头(一种突触的结构)之间的传递,ACh即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相关离子通道的开放情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5、: (1)图甲中X代表_,其含有的物质通过_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据图乙分析,失活关闭状态的Na+通道_(填“能”或“不能”)直接进入开放激活状态,神经元的细胞膜主要通过_来产生动作电位。(2)ACh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肌细胞膜发生的电位转变是_,筒箭毒碱的结构与ACh相似,据此推测,筒箭毒碱麻痹肌肉的机制可能是_。(3)正常情况下,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即被_分解,避免肌肉持续兴奋。【答案】 (1). 突触小泡 (2). 胞吐 (3). 不能 (4). Na+通道的开放(或Na+内流) (5).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6). 与ACh受体结合,抑制ACh与受体结合 (7). ACh酯酶
46、【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位神经系统的突触结构,其中X代表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即被Ach酯酶分解,防止突触肌肉持续兴奋。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静息状态下钠离子通道关闭,激活状态下,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失活状态下,B侧钠离子通道关闭,复活状态下A侧钠离子通道关闭。【详解】(1)看图可知:图甲中X代表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据图乙分析,失活关闭状态的钠离子通道首先复活,进入静息状态,然后才能进入激活状态,神经元的细胞膜主要通过 钠离子通道的开
47、放和关闭(或者是钠离子内流等)来实现动作电位的产生。(2)Ach即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Ach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点位转变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筒箭毒碱的结构与Ach相似,据此推测,筒箭毒碱麻痹肌肉的机制可能是 与Ach受体结合,抑制Ach与受体结合。(3)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即被Ach酯酶分解,避免肌肉持续兴奋【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递质的本质及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应用能力,对于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29.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图示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
48、作用的过程。(1)“刺激X”最可能是_。(2)肾上腺素增多可以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从而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与图中刺激X下丘脑胰岛A细胞的过程相比较,这两个过程调节方式的区别是_。这两者的关系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_。(3)靶细胞依靠膜上受体接受信号,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促使_,从而升高血糖。(4)有同学以血糖为例构建一个概念模型如下图所示,请填写缺失的部分,若血糖浓度升高则_,图中激素分泌量稳态的维持是通过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答案】 (1). 血糖浓度降低 (2). 前者是神经体液调节,后者是神经调节 (3). 神经系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节激素的分
49、泌,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功能 (4). 蛋白质(糖蛋白) (5). 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6). 胰岛素分泌增加 (7). 负【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传入神经,表示传出神经;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血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饮食会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胰岛素分泌增加,可以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抑制血糖浓度升高,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详解】(1)由图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可知“刺激X”直接或间接通过下丘脑作用于胰岛A细胞,促进其分泌胰高血糖素可升高血
50、糖,故“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浓度降低;(2)肾上腺素增多可以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从而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的过程含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而“刺激X”下丘脑胰岛A细胞只有神经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是:神经系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节激素的分泌,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功能。(3)靶细胞依靠膜上受体接受信号,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糖蛋白),此时的信号为胰高血糖素,它作用于靶细胞,促使靶细胞肝糖原水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4)从概念模型中可以看出饮食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胰岛素分泌增加,可以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抑制血糖
51、浓度升高,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重点在考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过程,对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以及正负反馈调节的辨析。30.人乳头瘤病毒(HPV)6和11型、人乳头瘤病毒属(5和8型除外)和属都能致癌,易引发子宫宫颈癌,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为彻底征服HPV带来的危害,中外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如图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做出的应答示意图,据图回答。(1)HPV在免疫学上被称作_。图中是_,其功能是_。(2)图示过程称为_,_(填“能”或“不能”)清除HPV。(3)目前,针对HPV已经研制出预防效果较好的四价疫苗和九价疫苗,我国普遍使用四价疫
52、苗,为得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医生建议三次注射疫苗,其原因是: 初次免疫可以产生_,再次免疫会刺激_,产生大量_。【答案】 (1). 抗原 (2). 效应T细胞 (3). 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分泌淋巴因子 (4). 细胞免疫 (5). 不能 (6). 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7). 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8). 抗体【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
53、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1)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免疫学上称为抗原,图中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所以是效应T细胞,作用是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分泌淋巴因子。(2)图示过程主要是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效应T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表示的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不能清除病原体,还要借助体液免疫和吞噬细胞的作用才可以。(3)建议三次注射疫苗,其原因是初次免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再次免疫会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掌握细胞免疫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