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南京模拟)如图是出土于山东淄博高青县的西周青铜器丰觥。和丰觥一起出土的还有丰鼎、丰甗(yn)等八件带有“齐公”“祖甲”“齐师”铭文的青铜礼器,均由“丰”铸造。多数专家认为,这位“齐公”“祖甲”“齐师”即姜齐始祖太公望,即姜子牙。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山东地区是西周王朝统治的中心B.官营手工业在西周时期逐步兴起C.专家对青铜礼器的所属达成共识D.青铜礼器是分封制度的重要佐证【解析】选D。山东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上有“齐公”“祖甲”“齐师”等信息,这主要和分封制有关,因为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因
2、此材料体现的是青铜礼器是分封制度的重要佐证,D正确;西周的统治中心在镐京,A排除;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2.(2021南京模拟)据史料记载,商朝灭亡时,西周征服的国家有99国,向其臣服的有652国。周初分封时只分封了71国,其中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异姓诸侯是少数。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调整了诸侯间的利益分配B.消除了贵族间的权力纷争C.规范了个人社会身份地位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解析】选A。材料中“周初分封时只分封了71国,其中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异姓诸侯是少数”表明同姓贵族是分封主体,调整了诸侯间的利益分配,故选A;宗法制解决贵族间的权力纷争
3、问题,排除B;C材料未涉及,排除;分封制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但材料未涉及,排除D。3.(2021扬州模拟)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讲道:“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A.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B.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C.形成三类不同等级地位的诸侯国D.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解析】选B。材料体现不出对商朝统治体系的传承,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对地方统治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征服其他部落,让其臣服;一种是更换原有首领,进行分封;一种是开辟荒地后进行分封。
4、在分封的过程中,分封的诸侯将周朝典章制度、文化、风俗习惯等带到地方,进而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力,故选B;诸侯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级,C错误;材料未体现分封的诸侯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D错误。4.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都城的建筑布局以王宫为中心,而且在中轴线上,王宫全部建于地面之上,民居有的是穴居或半穴居,这反映了王
5、的地位,体现早期国家形态中的等级观念和意识影响城市建设,故A正确。当时没有皇权,只有王权,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最早的都城建筑,并不能代表后来的中国都城建筑模式,故C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都城的工程建筑所体现的等级特点,反映不出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故D错误。5.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这一变动()A.巩固了中央集权B.确立了贵族特权C.冲击了封建统治D.强化了统治秩序【解析】选D。商朝和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A排除;贵族特权并不是开始于西周,故B排除;商朝和西周时期还没有进入封建统治时期,故C排
6、除;材料反映原来只属于地方方国的臣民也成为周天子的臣民,由此可知有利于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加强了统治秩序,故D正确。6.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A.形成“天下共主”格局B.形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C.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D.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解析】选A。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各个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且还要承担各种义务,通过这种隶属关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了加强,故选A。7.(2021年河北适应性测试)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
7、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湣公即位;宋湣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传贤优于传子B.宗法制度瓦解C.王室逐渐衰微D.殷人旧俗影响【解析】选D。本题解题关键在于调用所学知识中商代王位继承多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方式,宋国是殷商遗民建立的,D正确。【补偿训练】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天下为公B.家国一体C.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周代形成了
8、“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宝塔式”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组成“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选B。8.(2020启东模拟)据荀子儒效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由此可见周朝( )A.神权与王权相互结合B.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C.王权受到诸侯国限制D.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解析】选B。材料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强调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B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神权,排除A;材料强调权力的分配,并未涉及中央和
9、地方的关系,故C错误;周代并没有形成高度的集权,排除D。【加固训练】“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给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A.王位世袭制B.封邦建国制C.郡县制D.礼乐制【解析】选B。王位世袭制是针对国王的王位继承,与贵族世袭无关,故A错误;分封制是周王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贵族世袭,符合材料内容,故B正确;郡县制地方长官是任免,不是世袭,故C错误;材料与礼乐制无关,故D错误。9.(2020扬州模拟)冯天瑜指出:“西周去古未远,氏族社会遗迹甚深,血缘宗亲纽带对维系国家统治至关紧要,
10、所谓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血亲分封是确保宗周社会稳固的不二法门。”材料反映周王朝治理方式( )A.将血缘与地域关系融为一体B.形塑出一种纯粹地域政治体C.淡化氏族立邦形成的凝聚力D.全面承继血缘氏族组织特性【解析】选A。根据“血缘宗亲纽带对维系国家统治至关紧要”“血亲分封是确保宗周社会稳固的不二法门”可知,材料强调按血缘关系进行分封,与分封的地域关系联系紧密,有利于维护周王的统治,故A正确;西周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纯粹地域政治体不存在,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强化氏族立邦形成的凝聚力,排除C;“全面承继”表述错误,排除D。10.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
11、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A.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B.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C.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D.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王”“帝”称号的变化,反映了分封制下统治秩序的瓦解,随着土地私有的发展,新的封建统治秩序即将建立,这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故选A。西周统治的终结是平王东迁, B错误;诸侯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利益冲突造成的, C错误;统一格局的确立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 D错误。11.(2021启东模拟)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A
12、.“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B.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C.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郑庄公作为诸侯,不但不履行诸侯的义务“郑伯不朝”,即没有定期朝觐周天子,甚至还反击周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乃至使周王受伤“射王中肩”,这表明当时的诸侯王势力强大并对周王权力发出挑战,体现了分封制等级秩序已经遭到破坏,即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故答案为C。A,“开始”一词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郑伯之间的矛盾,不是诸侯之间的矛盾,排除;D,根据所学可知,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材料没有体现该矛盾的变化,排除。12.西
13、周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春秋时期,各诸侯的三卿大都没有经过周天子任命,只是名义上仍叫“命卿”而已。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诸侯争霸兴起B.宗法观念消亡C.“礼崩乐坏”出现D.中央集权弱化【解析】选C。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的三卿大都没有经过周天子任命,只是名义上仍叫命卿而已”,说明春秋时期“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的制度被破坏,出现“礼崩乐坏”局面,故选C;A、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不符合史实,排除。【拓展延伸】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
14、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二、非选择题(共24分)13.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
15、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16、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4分)(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2分)【解析】本题比较新颖,以“家谱”这种形式来考查宗法制度,要求比较高,注意语言表述也要得当。第(1)题分析原因时,注意从政治、道德观念、经济等方面展开分析,并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作用时注意多角度分析,抓住道德、人际关系、政治几方面展开理解。第(2)题注意紧扣材料,全面分析,综合归纳。第(3)题注意一分为二地展开。答案:(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
17、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4分)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2分)(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4分)(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2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
18、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归纳材料中观点并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可以归纳出答案。答案:观点:宗法制给封建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2分)评述:围绕材料中的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等进行回答。最后总结:这些无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不利的,具有落后性。(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