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19232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湘豫名校联盟高三5月联考周天子以“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对国人进行统治,“君父之命不校”便是周朝政体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材料说明周朝()A代天牧民 B家国一体C以民为本 D以德治国22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模春秋时期,霸主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号举行会盟。如鲁昭公二十五年的黄父之会,晋国的赵简子就“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鲁昭公三十二年的狄泉之盟,任务是“城成周”,即屏卫周王室。据此可知,春秋会盟()A延缓了周王室衰微的过程B成为诸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C加强了天子对诸侯的控制D反映了诸侯兼并战争的激烈32022河南省名校高三

2、联合考试墨子认为,一切动乱起源于不相爱,不相爱的原因在于人的私欲,主张人人都能在内心抑制私欲的膨胀,以“非乐”克奢侈,以“节用”克浪费,以“非攻”克战乱。这表明墨子()A倡导提升个人修养B迎合了地主阶级诉求C认同西周礼乐文化D重塑了社会道德秩序42022宝鸡市三模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表明,秦朝()A通过严刑峻法管理官员B形式主义降低行政效率C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D中央直接管辖各级官员52022兰州市一模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

3、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同时,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A.全面推行郡县制度B贯彻法家治国理念C强化中央集权体制D削弱藩镇割据势力62022南昌市二模白居易写有胡旋女一诗,题注:“天宝末,康居国(注:唐时西域国家)献之。”诗云:“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从作品可以推知,当时()A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汇融合B异域乐舞广受欢迎C商路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D经济繁荣国力强盛72022云南省二模隋文帝实行“输籍定样”政策,规定由县令每年

4、清查百姓,核定户等上下,对国家编户从轻征税,写成定簿,使地方官不致任意收税,而所定税额低于豪强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这一举措的政治目的是()A规范征税程序防止官吏腐败B统一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管理C减免农民负担维护社会稳定D增强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力82022吕梁市高三三模文综盛唐时期,很多读书人幻想“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杨炯就在从军行中写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高适塞下曲云:“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这反映了盛唐时期()A重武轻文的社会风尚形成B士人昂扬进取追求功名C边塞文学的价值受到推崇D诗歌题材发生重大变革92022九江市二模洪武三年,朱元璋为笼络功臣,“

5、凡公侯伯封拜,俱给铁券”,获铁券者具有“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的法外之权。洪武五年,朱元璋又诏令工部铸铁榜“申诫公侯”,以特殊的法律对铁券的特权进行制约,甚至对恃功不法的功臣加以惩处。由此可知,明太祖时期()A分封诸王引起政局动荡B政策朝令夕改成为常态C专制主义呈现强化趋势D崇文抑武政策重新确立102022榆林市高三四模明代初年,政府对矿冶业实行“官置炉冶”“尽数解官”的政策,而明中期以后则“设广秤税”“给票贩运”“听其所卖”。这政策变化()A使官营手工业开始衰落B刺激了民营矿冶生产的发展C加强了政府对矿户的管理D适应了雇佣关系发展的需要112022德阳市二模,4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

6、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乾隆五年(1740年)也下令,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由此可知,清初()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B人口压力日益增加C农民获得人身自由D政府财政缺口巨大12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苏州,后走向全国。在其鼎盛时期,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而到了乾隆时期,北京百姓则“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制度渐趋衰落B京剧艺术走向成熟C文人品味发生变化D平民阶层不断发展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选官制度是保证

7、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唐朝武则天7311举荐、行伍、门荫唐玄宗347唐肃宗164五代4624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宋朝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南宋6348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材料二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

8、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誉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誉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选拔官员的特点。(4分)(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唐宋选官制度体现的原则,并分析其作用。(11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名称主要范围汉唐时期的“西域”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宋

9、明时期的“西洋”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明末清初的“西方”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摘编自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上表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1解析:由材料可知,周天子以百姓父母的身份统治,王权与父权重合,这表明周朝奉行的是家国一体的执政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仅提到父母、天子、君父等,这些与代天牧民和民本无关,故A、C两项排除;材料主旨

10、与以德治国无关,故D项排除。答案:B2解析:根据“鲁昭公三十二年的狄泉之盟,任务是城成周,即屏卫周王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会盟的主要任务是屏卫周王室,这有利于延缓周王室的衰微,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这时期诸侯并没有维护分封制,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主要是争霸为主,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激烈,排除D项。答案:A3解析:由材料“人人都能在内心抑制私欲的膨胀”可知墨子强调个人的精神道德,提倡加强个人修养,故选A项;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排除B项;

11、儒家代表孔子认同并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文化,排除C项;“重塑”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答案:A4解析:据材料“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可知秦代对公文使用及安全明文规定,说明秦朝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故选C项;材料是公文管理规定,而严刑峻法管理官员强调对官吏的管理,排除A项;公文的准时送达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公文,并不是中央对各级官员的管辖,排除D项。答案:C5解析:根据材料“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可知汉武帝设置刺史和任用酷吏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同

12、时打击地方的豪强势力,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答案:C6解析:由材料可知唐朝时期西域康居国的女性来到唐朝天子面前,为天子跳舞,成就了白居易的诗作胡旋女,说明当时唐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较为便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原地区和西域之间经贸往来的重要渠道,唐朝时期商路的便利促进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答案:C7解析:据材料“对国家编户从轻征税,写成定簿,使地方官不致任意收税,而所定税额低于豪强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可知,这一举措可以促使百姓成为编户,而不是依附地主成为佃客,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D项。答案:D8解析:“搏击申所能”“宁为百夫长,胜作一

13、书生”“入朝明光宫”都表明了士人斗志昂扬的进取心态,故选B项;材料只能反映士人进入仕途的心情很强烈,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形成了重武轻文的风气,排除A项;边塞文学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文化类型,和材料中诗词表达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重大”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且材料并没有体现诗歌题材的变化,排除D项。答案:B9解析:根据材料“洪武五年,朱元璋又诏令工部铸铁榜申诫公侯,以特殊的法律对铁券的特权进行制约,甚至对恃功不法的功臣加以惩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朱元璋逐渐加强对功臣的控制,加大对恃功不法功臣的惩处,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项。答案:C10解析:“官置炉冶”“尽数解官

14、”意即政府掌握矿业的控制权,将相关的官员都解散,使得矿业几乎成为官营和政府垄断,但是到了明朝中期,设置矿业税,允许民间售卖,则有利于刺激民营矿冶生产,故选B项;材料主要指的是矿业,不能代表整个官营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只是表明政府由控制矿业到逐渐放松,没有反映对矿户的管理,排除C项;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手工行业内,排除D项。答案:B11解析:据材料“凡有可垦之处,自垦自报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可知,清朝初年鼓励民众开垦土地,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时期人口增长较快,因此鼓励开垦土地,故选B项。答案:B12解析:据材料“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

15、”可知,昆曲在其鼎盛时期受到上层社会的追捧;材料“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说明乾隆时期,以市民为主的平民阶层不断发展,受上层人士追捧的昆曲在平民阶层面前失去了市场,故选D项;封建制度的衰落与昆曲的衰落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京剧艺术的兴起是昆曲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且京剧艺术走向成熟是在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在北京百姓当中,体现不出当时文人品味发生了变化,排除C项。答案:D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列“进士出身人数”和列“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可得出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入仕途径更

16、多样化。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唐宋政治的发展可得出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第(2)问,“特点”,通过材料二中对科考程序的把控可得出严格控制考试过程;严密考试操作程序。第(3)问第一小问“原则”,通过选官向科举的倾斜和对科举程序的把控可得出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科举考试的意义回答即可。答案:(1)趋势: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入仕途径更多样化。原因: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10分)(2)特点:严格控制考试过程;严密考试操作程序。(4分)(3)原则: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作用:

17、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选拔人才。(11分)14解析:从“西域”到“西洋”再到“西方”的变迁,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方”空间认识的扩大和变化,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围和途径的变化。可从材料中的整体变迁进行宏观解读,如:据材料“汉唐时期的西域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西洋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可提炼观点:关于“西方”的名称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结合张骞通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等历史史实论述;也可

18、就其中的具体变迁进行局部论述。如:据材料“汉唐时期的西域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宋明时期的西洋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可提炼观点:从“西域”到“西洋”,反映了对外交流路线的变迁,结合古代中国朝代的更替、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对外交流的主要路线由陆上丝绸之路变迁为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论述。答案:示例一观点:关于“西方”的名称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3分)阐述:自张骞通西域后,“西域”成为汉唐王朝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而用“西天”指称印度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外交流范围的扩大。(3分

19、)“西洋”这一称呼的出现,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西亚、东非及印度洋周围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3分)明末,“西洋”范围的变化和“西方”“泰西”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欧洲的联系加强,(3分)示例二观点:从“西域”到“西洋”,反映了对外交流路线的变迁。(3分)阐述:汉唐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期作为政治中心,沟通“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主要路线。(4分)唐宋以后,由于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长安、洛阳失去政治中心地位,以及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崛起,沟通与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等“西洋”区域联系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路线,“西洋”的称呼日渐流行。(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