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18755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课后限时集训2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B材料体现苏俄在打退国内外武装干涉后,企图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排除A项;C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后,苏俄才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D

2、项。2(2020十堰调研)列宁在1922年一次党代表大会上谈道:“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共产主义者),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这说明当时苏俄有些人认为()A新经济政策不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B新经济政策是特殊时期做出的暂时性妥协C新经济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出路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完成经济恢复任务A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私营经济,“现在是买卖、投机”表明苏俄有些人不赞成新经济政策,认为新经济政策不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故选A项;当时苏俄有些人反对新经济政策,不会得出“特殊时期的暂时性妥协”的

3、结论,排除B项;材料语气表明苏俄有些人不赞成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中“从前是整洁、美丽”不是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完成经济恢复任务,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是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排除D项。3(2021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20世纪俄国的一段资料这样记载:“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这说明()A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处境有了较大改善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保国家税收为要C新经济政策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赫鲁晓

4、夫试图革除苏联模式的弊端C根据材料“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结合20世纪俄国的经济政策,可知材料应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选C项;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在1861年,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并且取消商品贸易,这和材料“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不符,排除B项;赫鲁晓夫时期在农业方面是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排除D项。4(2021衡水联考)1929年,苏联领导人发表大转变的一年,文

5、中强调:“过去的一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发生大转变的一年。这个转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的标志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主要表现在()A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B加快国家工业化的步伐C逐步推行农业集体化D强化国家对私营企业的控制C题干中“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的时间应该是1928年,指的是消除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实现城乡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苏联正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将个体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经济,这是在农业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步骤,故选C项;题干所述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私有制的改造,而不是政治上

6、的民主制,排除A项;“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指的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国家工业化属于生产力,不涉及“城乡资本主义分子”,排除B项;“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指的是消灭私有制,而不是保留私营企业,排除D项。5(2021黄冈六校联考) 如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年)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据此可知苏联()A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试图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D农业和轻工业呈现衰退趋势B 根据“二五”计划的目标增长可知,这个时期苏联有意发展消费品和农业生产,即试图改变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的状态,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故B项正确;苏联在工

7、业化建设时期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没有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故C项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此时苏联农业和轻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并没有衰退,故D项错误。6(2020荆州质检)据统计,19241928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B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A题干所涉及的时间段是“1924年到19

8、28年”,说明题干现象主要反映新经济政策,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私人企业在缝纫、制鞋、食品加工、皮革等诸多领域所占比重比较大,而这些企业主要与城乡居民生活有很大关系,说明苏俄私人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故选A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私人企业在大工业中所占比重非常低,仅占5%,影响不到社会的阶级构成,排除B项;苏俄所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其实质是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国家完全放弃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内战争结束之后不久才开始的,当时苏俄的经济发展非常不景气,其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非常低,排除D项。7(2020佛山质检)1938年,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

9、出10倍的人力劳动,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美国走出经济大危机的阴影B美国采用了生物转基因的技术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苏联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C虽然苏联耕地比美国多,投入的劳动力也多,但在苏联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对农业实行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资金,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项。8从19251940年的15年间苏联推行了三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超过英、法、德三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工业每年约增长10%,美国只增长2%。苏联用15年时间走完了美国用50年、英国用100年走过的路程。1932年苏联全部消灭了失业者。其成就

10、主要得益于()A新经济政策B农业对工业的巨大支持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19251940年苏联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得益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故选D项;新经济政策实行于19211927年,排除A项;苏联的成就不仅是农业对工业的支持,主要是政策,排除B项;19181920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91923年,列宁向党内强调,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带有两面性的文化:它既有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进步性;又有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相连的局限性。这一认识()A与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是相适应的B深刻揭露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本质C促成了苏联

11、与资本主义国家和解D表明俄共(布)放弃意识形态斗争A材料体现列宁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性,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选A项;列宁认为资本主义文化认识带有两面性,排除B项;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存在制度矛盾,排除C项;意识形态斗争一直存在,排除D项。10(2020韶关一模)联共(布)中央委员M.柳京在1930年发表告联共(布)全体党员书,揭发了“工业化的冒险主义速度”引起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实际工资降低等情况。一五计划期间,已投资开工建设的1 659个项目中,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仍有613个项目被迫中止了。这主要说明了()A农业集体化受到严重抵制B深受资本主义经济大危

12、机影响C工业化建设所需资金不足D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C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苏联受外部封锁,农业方面积累的资金有限,被迫中止部分工业项目,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关于工业项目的,与农业集体化无关,排除A项;“工业化的冒险主义速度”说明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国内,而非受外部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排除B项;通货膨胀、工业项目被迫中止并不等同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排除D项。11(2020景德镇二模)1935年9月,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部与美国无线电公司签订技术协议,规定美国无线电公司在研究、试验到制造的整个过程中给予苏联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包括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录音、测量仪器

13、及遥控仪器等设备的生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苏联顺应了国际形势变化调整经济政策B美国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向苏联学习经验C国家利益一致导致美苏的意识形态趋同D战时同盟关系使美苏经贸合作日益紧密A根据所学1935年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为了尽快销售剩余产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供技术帮助,而苏联发展工业化也需要先进的技术,因此苏联顺应形势,调整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故选A项;美国给予苏联技术帮助,是为了开拓市场,排除B项;美苏意识形态是不同的,排除C项;二战时期美苏是同盟关系,1935年是二战全面爆发前,排除D项。1219281929年,苏联连续发生两次粮食危机,不但城市工人缺粮,而且由于没有

14、粮食出口换取必要的工业设备而拖延了工业化进程。这两次粮食危机都不是由于粮食减产造成的,而是由于农民不愿低价售粮造成的。材料主要表明苏联()A农业集体化受到严重抵制B深受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影响C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受阻D迈出了超越新经济政策的步伐D根据时间可知当时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对农产品的低价购买、换取外汇的形式引起了农民的抵抗,体现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衡,突破了新经济政策逐步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构想,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农民对粮食价格的不满,未体现抵制农业集体化政策,排除A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于1929年,并未对苏联产生太大影响,排除B项;粮食价格抬高会影响重工业的发展,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

15、针未受影响,排除C项。13(2020茂名一模)1953年9月,苏共中央决定,将义务交售的畜禽产品的采购价提高6.4倍,奶类产品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这些措施旨在()A加强对重工业的投资B废除计划经济体制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实行新经济政策C根据材料“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可知,苏共中央减轻人民的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而非加强重工业投资,排除A项;苏联始终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为1921年,排除D项。14下表是苏联在两个时期的农业生产的年平均产量情况统计(单位:万吨)

16、,表格数据说明()粮食肉类奶类19511955年3 8505703 79019611965年13 0309306 470年平均增长率(%)506070A.克服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B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C重视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D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B1951年至1965年,正是战后经济恢复和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他进行了农业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仍未突破传统的苏联模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增产,而非强调农业的地位,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使农民生活水平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并非普遍提高,排除D项。15(2020黄山检测)下表

17、为苏联1965年与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年份灌溉土地面积(万公顷)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民月工资(卢布)19659808835319751 6601 228120苏联这一阶段农业的发展得益于()A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积极性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C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据了优势地位D农业集体化进一步发展A据“苏联1965年与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可知,灌溉土地面积、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月工资大幅增长,其原因在于农业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故选A项;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是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

18、技术革命,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苏联1965年与1975年农业发展的原因,不涉及美苏争霸苏联占据优势地位问题,排除C项;苏联农业集体化(19301934)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并引导农民走向集体经济的过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经过半年时间的实践,列宁由否定商业到承认商业,最后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做生意。然而,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1923年10月,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批评政治局

19、的政策时指出:“我们没有一个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原则性决议。”党的领导也不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策略路线,而只是同反对派斗争中的一张牌。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象,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以“左”为荣。摘编自沈志华等苏联历史专题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根据“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确立论题,根据材料“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推行面临着

20、阻力;根据材料“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象,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可知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存在激进。其次,根据论题,在材料中提取相应信息,如“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可知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根据材料“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可知在经济建设中存在急于求成的现象。最后根据提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论题: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论述:20世纪20年代初,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联)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基本上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久,

21、苏联领导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倒退,苏联应该向资本主义发动进攻。这种固守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忽视了苏联的国情。1925年,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强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提出了较高的经济建设指标。为了解决工业资金建设问题,提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业健康发展。此后,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把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这也忽视了苏联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总之,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取消新经济政策,强调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大规模发展集体农庄等,都鲜明地说明了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示例二:论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重

22、重阻力。论述: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共(布)十大决定推行新经济政策,准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利用市场和货币等策略不为部分俄共(布)领导人接受。在实施过程中,列宁没有对新经济政策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种阻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列宁逝世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后退和妥协的声音进一步增强。加之,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了一定的贫富分化问题,以致部分农民也反对这一政策。苏维埃党内的政治斗争也增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阻力,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苏联迫切希望改变落后农业国家的现状,以求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这要求苏联加快经济建设的

23、步伐,尽早结束新经济政策,开展国家工业化。总之,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新经济政策面临理论上、政治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阻力,使得苏联较早地结束了新经济政策。17(2021常熟阶段抽测)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列宁开始认识到,“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和道路。摘编自田恬秀社会主义

24、500年材料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不是轻而易举地进行的。这种政策的转变在农民、工人中间乃至党内都遇到明显的抵制。1927年在国际上掀起了反苏、反共浪潮,斯大林明白,没有重型机械制造业是不能打赢战争的。而苏联实现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国内寻找,从外国获取资金是不可能的。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一。仅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苏联当局就把人民从半野蛮状态拖入现代文明:穿雪白的衬衫、知书达理、有热水、有电灯、有飞机、有电影娱乐,出现了“苏联人”的概念。摘编自陈爱茹争论与选择:列宁、斯大林与党内反对派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25、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经济政策最终被终结的原因。(5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经济政策调整及其效果的基本因素。(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得出苏俄经济落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第(2)问,根据材料二“这种政策的转变在农民、工人中间乃至党内都遇到明显的抵制”得出新经济政策未能获得共识;根据材料二“1927年在国际上掀起了反苏、反共浪潮,斯大林明白,没有重型机械制造业是不能打赢战争的”得出国际

26、环境迫使苏联必须加速工业化;根据材料二“而苏联实现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国内寻找,从外国获取资金是不可能的”得出新经济政策与快速工业化有一定矛盾;根据材料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一”得出苏联模式在快速工业化方面有巨大优势和成效显著。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影响经济政策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据材料中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和废除受到国际环境、群众基础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理论支持,因此理论创新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答案(1)必要性:苏俄经济落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2)原因:新经

27、济政策未能获得共识;国际环境迫使苏联必须加速工业化;新经济政策与快速工业化有一定矛盾(新经济政策不利于解决实现工业化的资金问题);苏联模式在快速工业化方面有巨大优势和成效显著。(3)基本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国际环境;群众基础;理论创新。18(2020扬州高三期末)苏联工业化建设,需要解决巨额资金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建设是由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与资本主义国家分散地、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完全不同,建设资金要由国家统一筹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所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

28、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材料二布哈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需要小生产者提供积累,但不能对小生产者实行剥夺,不能通过使农民经济破产的办法来排挤农民经济,如果听任原始积累的骑士去同小生产打交道,就会损害工农联盟。如果对农民实行剥夺和“吞没”的方针,就会使农业衰败,使农民收入降低,而农民的市场容量,是直接决定轻工业、部分地是决定其他工业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工业中的积累必须同农民经济中的积累问题相联系。如果农民需求缩减,就会出现销售危机,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减慢,而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社会主

29、义工业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经济的“函数”,而采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主张,无异于“杀掉会生金蛋的母鸡”。以上材料摘编自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主编苏联兴亡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主张与西方的不同,并分析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布哈林反对采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主张的理由。(6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苏联采取了谁的主张,并阐述其影响。(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国家统一筹集。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分散地、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依靠掠夺殖民地”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资本主义国家分

30、散地、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及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就会损害工农联盟。就会使农业衰败,使农民收入降低,而农民的市场容量,是直接决定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工业中的积累必须同农民经济中的积累问题相联系。社会主义工业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经济的函数”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苏联模式的知识可知是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第二小问,结合对苏联模式的评价回答。答案(1)不同:资金筹集手段不同,苏联采取行政手段和掠夺小生产者,西方依靠私人积累和掠夺殖民地。原因:苏联工业建设由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理论的不成熟性。西方国家分散地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资本

31、主义掠夺的本性。(2)理由:损害工农联盟;造成农业衰败,工业品市场狭窄;工业的积累与农民经济的积累相辅相成;小农占优势的国情,工业资金积累依靠农民经济的发展。(3)人物: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影响: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苏联工业化;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农业发展。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关于俄罗斯的工业化,有观点认为“自上而下”是其实现农业大国向工业国转型的重要手段。在19世纪的俄罗斯工业化与西欧有很明显的不同,其发展的动机是政治和军事,驱动力的来源不是源于企业而是政府。进入20世纪,列宁和他的支持者,不得不为保卫政权抵御敌人进行了快速的国有化进程。1921年,列宁表明了他的实用主义的倾向,他决定实

32、行与激进的经济手段相反的政策。随后,斯大林及联共(布)实现了史无前例的苏联资源与劳动力的最大限度的集中。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边缘蹒跚行进的时候,外部世界的人们怀着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的变化。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以“国家与工业化”为主题解读上述材料。(12分)解析依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及事件信息,分别对农奴制改革、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对俄罗斯工业化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评述,最后对俄罗斯的工业化进行总评。阐述时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解读: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农奴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资金和市场的支持;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激进手段实行工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规定大企业国有,其他企业多种方式经营,工业生产好转;斯大林时期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国防力量和经济实力。俄罗斯的工业化起步较晚,政府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短期成效显著,也存在着国民经济比例不平衡的问题。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