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14367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题(一)(含解析)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共32题,48分)1. 史记记载,秦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咸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当代考古学者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围墙,却根本找不到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这反映出A. 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B. 历史现象必须经过考古印证C. 历史现象的判断必须谨慎D. 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中史记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但考古学者根本找不到大火焚烧的痕

2、迹,这说明了对历史现象的判断必须谨慎,故C选项正确;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项史料相互印证以判断历史现象的真伪,并不是无法判断的。题中考古学者没有发现阿房宫的火烧痕迹只能说明历史现象的判断需要谨慎,不能说明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故A选项错误;历史现象的印证方式除了可以通过考古印证外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印证,故B选项错误;历史记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也可以客观再现事实。不能因为史记记载的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历史现象找不到事实痕迹而全盘否定历史记载的意义,故D选项错误。2. 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法.少府,掌山海

3、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 “国”与“家”同治C.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干中九卿的职责分工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皇帝的“家”事与国家的“政”事不分,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题干强调九卿职责分工明确,但不能体现彼此牵制,排除;C项,垂直管理是郡县制的特点,排除;D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

4、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3. 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属于广东)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秦王朝这一做法A. 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B. 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C. 促进古代经济中心南移D. 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这样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A错误;C项不符题意

5、;D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B。4. 秦朝郡县制度之所以能够适应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A.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C.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不能世袭D.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推行郡县制度,郡县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不能世袭,这一制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正确;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说法正确,但没有交代郡县制适应中央集权需要的原因,错误;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错误;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也不是郡县制度之所以能够适应集权政治的需要主要原因,错误。5. 贞观初年,太宗诏令:“自是宰相

6、人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这说明唐初A. 通过制度形式约束皇权B. 宰相与谏官可相互监督C. 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D. 谏官负责监察朝廷百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下令在宰相处理国事之时,负责审议、监督的谏官有权参与,同时宰相应虚心接受谏官的建议,可见唐初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故C项正确;此举措的目的在于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D项所述不符合谏官的职权,故排除。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6.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在最初的那些朝

7、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下列最符合“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的史实是A.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 明朝废丞相制度C. 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D. 清朝设立军机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度的实施,皇帝的专制权力受到门下省的封驳审议等,专制没有那么强,故A项正确;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一省,是权力集中强化的标志,故C项错误;明朝废除丞相是为了强化皇权,故B项错误;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7.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

8、,唐代( )A.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 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C. 君主权力空前强化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三省六部制8. “或许因为他(唐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他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

9、定性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A. 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B. “选其(突厥)酋长,使人宿卫”C.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 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唐太宗推行的“无论胡汉”“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一致的是“选其(突厥)酋长,使人宿卫”,B项正确;“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与开明的民族政策不符,A项错误;“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不是唐太宗的处理民族问题的举措,C项错误;对宗教一体扶植与唐太宗“无论胡汉”、“一视同仁”的作风不符,D项错误。9. 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

10、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图 步辇图A.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也展现了唐代美术发展水平,承载着史学研究和艺术审美双重价值,C项正确;西域指新疆以及更西的地方,步辇图的画面上没有反映西域风情,A项错误;步辇图中没有体现市民生活和市井风情,B项错误;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重视想象、突出情感等特点,D项错误。10. 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

11、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A. 分化了内阁的权力B. 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C. 大臣须由专人担任D. 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答案】A【解析】【详解】军机处的设立,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由材料中“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可知,军机处的设立,分化了内阁的权力,故A正确。军机大臣只是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故B项错误。 由材料中“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人”可知,军机

12、处无固定官员,具有临时性和较大的随意性,故C错误。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将皇帝的意旨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为皇帝提供建议”并非其主要职能,故D项错误。11. 阅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1674年应靖南王耿精忠之约,台湾郑氏集团进犯大陆,占闽、粤七府之地1678年康熙下旨:“郑逆仍踞厦门,宜申海禁,以绝乱萌”1683年郑氏“欲削发称臣,仍居台湾”,施琅表示:“今门户(澎湖)已破,果有真心,(应)将台湾人民、土地悉入版图,候旨定夺。”康熙谕旨:“下诏招降”,清军“至台湾”,郑克塽等“望阙叩头谢恩”1684年康熙谕旨“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

13、下船只,往来行走”A. 康熙时期台湾开始归属中央政权B. 收复台湾推动了“三藩之乱”的解决C. 清廷“战抚并用”完成了海峡两岸统一大业D. 收复台湾后清廷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下旨“海禁”,派施琅带兵大败郑氏,施琅要求(郑克塽等人)“将台湾人民、土地悉入版图,候旨定夺”和 康熙谕旨“下诏招降”等,体现了清廷“战抚并用”,完成了海峡两岸统一大业,C项正确;台湾开始归属中央政权是在元代,不是康熙时期,A项错误;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发生在平定“三藩之乱”(1681年)之后,B项错误;收复台湾后清廷并未取消闭关锁国的政策,D项错误。12. 史

14、学家戴逸论述:“汉唐宋明均以关内富庶之区为立足点,北筑长城,抵拒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而康熙不同不以长城为内外之界,而是平定青海,安抚西域,驻兵于乌里雅苏台和巴里坤、哈密一带。”对康熙皇帝上述作为的评价,正确的是A. 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B. 为清兵南下统一中原扫清道路C. 放弃长城使北方地区战事频繁D. 大规模用兵导致清朝财力衰竭【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康熙帝“平定青海,安抚西域,驻兵于乌里雅苏台和巴里坤、哈密一带”,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故选A;康熙帝之前清王朝就已经完成了中原统一,排除B;康熙帝平定北方,没有使北方战事频繁,排除C;“导致清朝财力衰竭”的说法有误,

15、排除D。故选A。13.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 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 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 反对百姓追求富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君子懂得并能做到坚持道义,而小人恰恰相反,他们总是不择手段地捞取好处,将其作为从道德方面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标准。同时孔子反对追求不义之财和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这表明孔子重视社会道德重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孔子对社会等级的观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孔子对社会贫富分化的态度;D选项错误,孔子只是反对追求不

16、义之财,并不反对百姓追求富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4. 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孔子对此评论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对此认识错误的是A. 反映孔子“正名”主张B. 卫国专制君权面临冲击C. 诸侯可在本国再分封D. 礼乐制度已趋于崩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反映孔子“正名”主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说明卫国国君可以在卫国再分封,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专制”制度是秦始皇时期建立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17、;春秋末期的卫国,仲叔拒绝了国君的分封而要求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说明礼乐制度趋于崩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15. 论语先进

18、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术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A. 以民为本B. 关注民生C. 人性向善D. 关注现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言论说明孔子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关注社会现实人事,所以本题答案选D,“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人性向善”与材料无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的思想。16. 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思想,柏拉图写理想国宣

19、扬其理念。由此可知二者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 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B. 维护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C. 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D. 力图构建和谐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仁”、“礼”、“中庸”思想与柏拉图理想国中宣扬的理念,在政治上的共同之处是不满现实,力图构建和谐社会,D项正确;面对社会转型不是两人“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A项错误;维护“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孔子思想的特点,B项错误;宣扬哲学思想、教育子弟与“政治主张”不符,C项错误。17. 亚里士多德认为,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

20、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这种观点( )A. 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B. 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C. 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D.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知历史事物,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准确,符合题干材料核心意思。BCD三项的表述,均具有片面性,没有依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亚里士多德及其思想18. 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政

21、治上的法制化,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下列关于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共同纲领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B. 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C. 美国1787年宪法破除封建法规,确立资产阶级立法规范D. 拿破仑法典践行了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基础,故答案为B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排除A项;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排除C项;践行孟德斯鸠德论法的精神的思想是美国1787年宪法,排除D项。【点睛】1689年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和军权。后来,议会的权力

22、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19. 有人认为克伦威尔为英国夺取世界贸易霸权开辟了道路。下列史实能够作为其依据的是A. 组建“新模范军”B. 处死查理一世C. 颁布航海条例D. 武力解散议会【答案】C【解析】【详解】航海条例为英国对外殖民扩张,争夺海上霸权提供了便利,使其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故C正确;ABD项没有涉及对外殖民扩张,排除。20. 有一位领袖在谈到对外政策时说:“一个自由民族应当经常警觉,提防外国势力的阴谋诡计。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的同盟。一国向它国所求无私的恩惠是愚蠢的;要记住,为了得到这种性质的恩惠,它必须

23、付出它的一部分独立为代价。”其所阐述的是不感情用事地同别国结合或冲突 “十四点原则”对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重商主义”的基本纲领 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的同盟”信息可知,它阐述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反对感情用事地同外国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因此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十四点原则”是美国企图冲出拉美走向世界的扩张主义纲领,与材料信息不符,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奖出限入的“重商主义”政策,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21. 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在欧美历史上爆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

24、革命。它们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B.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C. 拿破仑建立帝国,对外发动战争,将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D.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英国出于社会制度因素考虑而支持革命的一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专制势力的胜利,是议会对国王的胜利;议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君主立宪制,这是英国革命对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政治影响,A项正确;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

25、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故B项不正确;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故C项不正确;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英国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故D项不正确。考点:本题考查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点评: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是教材中的隐性知识点。16世纪前后,人类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三次重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以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为目的。它通常是以资

26、产阶级夺取政权而告结束,其结果是以资产阶级专政代替地主阶级专政,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22. 历史学家评论某一政权,指出:“他的帝国实为新、旧秩序的混合。一方面,他改变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结构,保留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是新秩序的保卫者;另一方面,他虽号称革命之子,实为开明专制的精神后裔,忽略主权在民而行绝对君权,强调平等而不重视自由,注重秩序与阶级。”评论中的“他”是指A. 建立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B. 成立清教政权的克伦威尔C. 背叛民国而称帝的袁世凯D. 妄想征服全世界的希特勒【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文字“他的帝国实为新、旧秩

27、序的混合。一方面,他改变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结构,保留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可知,这符合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所以A项符合题意,克伦威尔没有建立帝国,所以“他”一定不是克伦威尔,因此B错误,C D两项也与资产阶级革命无关,因此答案选A项。考点:法国大革命点评: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是影响世界最为深远的三次大革命,尽管三次革命的形式有重大差别,但就去性质而言则是资产阶级革命,他们对推动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考对其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其革命进程中的复杂性和曲折性。23. 1814年,一位意大利的爱国者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

28、意识到我们应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产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这段话肯定拿破仑的角度是A.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 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C. 爱国情结,民族情愫D. 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产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肯定可以看出其强调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进步性和积极意义,客观上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正确;BCD与材料的主旨“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产”无关,排除BCD。24. 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主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

29、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A. 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B. 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C. 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D. 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已学史实可知,材料中英国的克伦威尔建立护国主政体,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体现了重视制度的建设,而法兰西帝国则突出中央集权制国家稳定统治秩序,因此D符合题意;AC在题干中未有反映,排除;B的表述不符合美国,排除。故选D.25. 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

30、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 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 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 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 临时大总统的人选【答案】B【解析】【详解】袁世凯希望临时共和政府由清帝指派自己组建,孙中山认为临时共和政府应由人民选举产生,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因此二人意见相左的本质是政府组建的主导权,B正确;材料中的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主张实行共和体制,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临时共和政府的组建问题,是在革命胜利之后,C排除;临时大总统的人选不存在争议,因为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D排除。故

31、选B。26. 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左图和右图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宣传工具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错误,因为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11月起义已经结束,排除A项和D项;项不选,通过图片中的广告只能看出时局变动,但不能说明商人投入政治变革中,排除A项和B项;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趋势,商人抓住这个变局将广告由“本世

32、纪的贫血症之良药”改为了“专制与共和之过渡”,所以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名师点睛】本题是图片类历史选择题,解读此类题目目时要最大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如本题要将广告中的广告词和辛亥革命等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大胆地排除掉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27. 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

33、这场革命A.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 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 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 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28.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

34、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答案】C【解析】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

35、争目标,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29.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这样说是因为A. 资本论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成为他两个伟大发现之一B. 资本论阐述了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资本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科学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D.

36、资本论中阐述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关于资本论的评价,可知资本论从经济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而科学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是共产党宣言,故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30.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使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得到崭新的武器,而且还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位他们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 )A. 资产阶级统治具有其合法性B. 无产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C. 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取得胜利D. 建立无产阶

37、级专政的条件已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从马克思的言论中可以看出,无产阶级获得了“崭新的武器”即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且“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由此可得出马克思坚信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必然会取得胜利,C正确,排除B项;马克思强调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不是突出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排除A项;马克思强调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无产阶级最终将取得胜利,并没有说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经成熟,排除D项。31. 1889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

38、获得解放。”这反映出A. 法国大革命精神是大会指导思想B.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C. 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D. 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会议上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得到了22个国家代表的通过,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影响不断扩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法国大革命传播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与材料中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不符;C选项错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不是在此时期才确立的;D选项错误,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主要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2. 184

39、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

40、权。“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D项错误。二材料阅读题(共三大题52分。其中33题17分,34题19分,35题16分。)3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

41、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据周书(1)

42、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历史意义。【答案】(1)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2)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解析】【详解】(1)根据“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可知苏绰才能超群,尤擅理财;根据“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知他政绩卓著;根据“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可知他克己奉公,推荐人才。(2)根据“包括先治

43、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知苏绰的“六条诏书”规范了官员行为,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西魏统一;凝聚了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等。34. 康熙帝一生,投入颇多的精力整饬吏治、研究吏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康熙帝毕生亲理朝政,在处理政务中直接了解官员。总督、巡抚等地方重要文武官员离京赴任前陛辞,康熙都留心考察官吏,有针对性地与他们研讨问题,并及时予以指示和纠正。除地方大员外,他还严格考察和整饬在京部院官员。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谕诸臣“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

44、严防官场不良风气上行下效。他认为“吏尤以廉为贵也”,一向注意发现并培养清正廉洁的典型。他发现和表彰的清官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后,训属吏,剔积弊,“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在廉静论中指出:“民安而吏称其职矣,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由于长期不懈地整饬吏治,政治局势得以稳定,康熙也就有力量实现他的抱负,建设强盛的大清帝国。摘编自孟昭信康熙评传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归纳康熙帝考察官吏的举措,概括他的吏治思想。(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整饬吏治所取得的实效。【答案】(1)举措:直接考察高级官员;重点考察官员的德才;表彰(奖励)廉吏。吏治思想:强调官员表率作用;清廉为重;察吏为安民(治天下)。

45、(2)实效:官吏治理能力提升;官场作风改进;社会局面安定;开创康乾盛世(国力强盛)。【解析】【详解】(1)举措:根据“在处理政务中直接了解官员”得出直接考察高级官员;根据“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严防官场不良风气上行下效”得出重点考察官员的德才;根据“他发现和表彰的清官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后,训属吏,剔积弊”得出表彰廉吏。吏治思想:根据“一向注意发现并培养清正廉洁的典型”得出强调官员表率作用;根据“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得出清廉为重;根据“民安而吏称其职矣,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得出察吏为安民(治天下)。(2)实效: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提升官吏治理能力、改进官场作风、安定

46、社会局面、开创康乾盛世等角度概括。3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民族主义 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材料二 民权主义 余游欧美,深究其

47、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请回答:(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因袭规抚(汲取)创获民族主义民权主义(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答案】(1)主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

48、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考试、监察(纠察)二权。三权分立原则。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填表格,民族主义从材料一中“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的信息来填写;民权主义从材料二中“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采直接民权之制”并结合所学进行填写。第(2)文中从材料二中“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并结合所学从从接受传统教育的途径以及后来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