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0848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号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韩非子),这种强调法度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思想作为文化自新的一种体现,在汉代法律思

2、想嬗变及传统社会法律思想确立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汉初,统治者在法律思想上明确提出了“以道统法”之说,表明黄老学说也肯定法律在治国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强调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时,要遵循“道”的原则和精神。汉初黄老思想家对法家理论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既批判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的破坏作用,又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分别是非、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而道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所以汉初又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这也与法家“法与时转则治”的理论相契合。受黄老思想影响,汉初往往“木诎于文辞”者被重用,“吏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口辩”“文深”甚

3、至成为晋职的障碍。黄老政治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居功至伟,但无为而治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也造成社会矛盾的不断酝酿、积聚。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顺应时代的变革和创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黄老之学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进而渐兴。当然,儒家思想也需要有一个调整自身、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因此只能暂且权以“缘饰吏事”,新秩序暂告缺失使得法家思想所受束缚骤然减少,在由道法转为儒法的过渡期内重被释放。武帝开始“独任执法之吏以治民”,强调遵守法律,维护法制的权威。凭借制度化得以保留下来的文吏(秦汉时期深受法家理念影响的官吏)群体最先对“拯救时

4、弊”“顺应世变”作出回应。他们源自法家的底色重又显现出来,“重厚长者”不得不让位于能吏。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到宣帝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随着儒法思想由外在对立到内部融合,“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务在“轨德立化”的儒生和起于“刀笔筐箧”长于“优事理乱”的文法之吏自然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随着儒学的复兴,王朝政府向儒生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儒生充任各级政府官员,官员的技能和成分开始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儒学渐兴,政府中也存在文法之吏改学儒术的现象,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追

5、求。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经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公卿大夫们明显彬彬儒雅起来,社会风尚也悄然转向,文法之吏如果不甘愿被排斥于以儒学为主干的文化氛围之外,便必须选择认同儒术。以文法律令为文化背景的吏员,在他们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生活,有的甚至已居高位的时候,依然花费精力补充修习新贵之学,自然是因为儒学之风大盛,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其所开辟的仕进之途更为光明和诱人。总体来看,汉代法家政治的实施始终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汉初表现为黄老政治包裹着法家思想,而后则嬗变为“霸王道杂之”的儒法合流。法家思想虽为后世所沿用却再也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讲求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等的儒家思想与系统性

6、和实践性强的法家思想与制度的结合,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和价值诉求。(摘编自李巍涛“法与时转则治”: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法家的严刑苛法既对社会关系有破坏作用,但也具有消弭祸乱等积极意义。B. “法随时变”的观点与法家一些理论相契合,也遵循了“道”的原则和精神。C. 黄老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但后面不再适应社会变化,即很快被儒家思想替代。D. 文吏转学儒术,是因为儒学渐兴及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仕进之途光明诱人。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门见山,通过引用文句,指出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是顺应时代的变化。B. 文章辩证

7、分析了黄老政治在经济恢复时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C. 文章按时间顺序比较分析了黄老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D. 文章所论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对今天依法治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初,黄老“无为而治”学说之所以能发挥积极作用,是因为当时最需要休养生息。B. 汉初,文辞木诎的重厚长者往往被重用,“口辩”“文深”的法家文吏则晋职困难。C. 在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中法家思想曾一度被释放,但始终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D. 汉武帝促成了黄老道法向儒法的转变,自此儒法两家从彼此独立最终走向相互融合。【答案】1. B 2. C 3.

8、D【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选项要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需要逐一审查选项有无错误。A项偷换概念。从原文第二段可知,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有破坏作用,但是“具有消弭祸乱等积极意义”的是“立法制刑、悬赏设罚”,不是“严刑苛法”。B项说法正确,从第二段可知,汉初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本身是要遵循“道”的原则和精神,是与法家“法与时转则治”的理论相契合的

9、。C项主观臆断。从原文中间内容看,黄老之学不再适应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是“进而渐兴”,说“即很快被儒家思想替代”错误。D项因果不当。从原文第三段看,“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选项单纯说“因为儒学渐兴及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仕进之途光明诱人”,错误。故选B。【2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

10、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选项要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理解不当。全文是讲“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的情况,说明的是“法与时转则治”的道理,并没有侧重比较“黄老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信息区间,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然后仔细分析。题干要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看原文第三段结尾,“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此期”是汉武帝时期,后

11、文“到宣帝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宣帝时也只是有“趋势”,选项“自此儒法两家从彼此独立最终走向相互融合”的分析错误。故选D。【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

12、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谈及古建资源保护的不足,当然可以找出太多的理由与现实原因,资金不足、产权纠纷等等。但一切事在人为,就古建保护而言,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当是摆正意识的问题。讽刺的是,与大量传统古建筑、古村落遭致冷落相比,当前不少地方在修建仿古建筑、挖掘地方历史资源上,似乎又并不缺乏热情与投入。这再次反映了古建筑的保护,可能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对于古建历史价值的认识不足,自然会影响到地方在投入上的偏好。事实上,从功利的角度而言,强化古建保护,也是为地方的未来进行投资。因为随着时间推移

13、,古建筑、古村落的稀缺性将愈发突显,无论是作为旅游资源,还是历史文物资源,其价值都将提升。梁思成有言:“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反之,无视古建筑价值,肆意毁坏它们的代价,越往后也将越发体现出来。(摘编朱昌俊莫让古建因缺乏保护意识而消亡,光明日报2016年8月18日)材料二:山西的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票号的发祥地,在中外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95年6月15日,国家文物局开会“审议推荐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其中包括苏州园林、辽宁牛河梁遗址、丽江古城等,平遥古城没有被列入书面推荐名单。郑孝燮拍案而起:“为什么平遥不能进入名单?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14、体系的汉族文化,贯穿着封建礼制的规范,形成了讲求方正、对称、中轴、主次及等级关系的城市布局形制,并特别突出了晋中地方民居的建筑特色。不是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么?我们中国这样有特色的古城已经不多了。”他还引用了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保持古城特色的平遥县城规划一文中的题言:“妥保斯城,务使旧城新貌,两不干扰。”郑孝燮的这些观点得到了赞同,平遥古城得以被申报,并最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摘编自百年风雨护古城追忆“古建卫士”郑孝燮,光明日报2017年1月26日)材料三:在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上,当前我们主要应该警惕认识上的大问题,认为保护世界遗产,经济效益就大大地有了,“摇钱树”的思想很明显。在这样的

15、认识下,势必就会出现开发利用过度,或者错位利用,忽视保护,不断出现建设性破坏的种种问题,甚至有的世界遗产竟然搞出股票上市,或者转包、出售经营权等等非常错误的做法。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问题,我们不仅需要有识之士,尤其需要“有识之官”。当然,这里面不仅要解决认识问题,也有个立法约束的问题,现在我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法律还不够完备,各地还需要出台一些具体的实施细则。(摘编自人民日报“议政与建言”周刊郑孝燮建言2017年7月1日)材料四:在新兴城镇化大迈进的当下,城市拆迁有指标,古建筑保护无指标是普遍现象。事实证明,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并不矛盾。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现存古老建筑的数量和漫长的历史惊人

16、地不成比例: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建于公元857年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著名的山西应氏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在中国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建筑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比例极低,今天依然能够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数。随着大量西方风格的摩天大楼、住宅社区日益遍地开花,如何保护古老建筑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葛剑雄近日撰文指出,保护古建筑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古建筑保护依然困难重重。相较国外,现在有许多国家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古建筑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生活,是文化灵魂的殿堂,是不同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古建筑给予我们现代人的不仅仅是

17、历史的记录、文化的传承,还有一个民族灵魂的寄托和自信心。古建筑保护于你,于我,于任何人都是一种历史责任。(摘编自如何处理好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建筑网”2016年5月19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现存古建筑的数量和我们的漫长历史及古老文明不匹配,中国古建筑保护是一个自古以来的难题,主要问题不是资金不足,而是保护意识不强。B. “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这句话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古建筑的稀缺性将愈发突显,其旅游资源及文物资源价值都将提升。C. 在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上,要纠正保护就是为了经济效益的“摇钱树”思想,对世界遗产不能过度开发利用

18、,更要反对转包、出售经营权等错误做法。D. 不同时代的古建筑会呈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样式;优秀的古建筑也是寄托、安放文化灵魂的殿堂,会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保护古建筑人人有责。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当前不少地方在修建仿古建筑等方面有着较高热情与投入,这反映出这些地方官员对于古建的价值认识不足,定程度上存在不当的政绩观。B. 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典型代表,在中外金融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没有郑孝燮的力争,它就会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失之交臂。C. 郑孝燮认为平遥古城的布局形制体现了儒家重礼尊礼的汉民族文化特点,并突出了晋中地方建筑特色;引用陈从周教授的题

19、言在于强化自己的观点。D. 在城镇化、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当下,中国古建筑保护困难重重,因此,在修建西方风格摩天大楼的同时,在古建保护上也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6. 当前,怎样才能有效保护中国古建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A 5. C 6. 强化公众古建筑保护意识,提高对古建历史价值的认识;端正官员政绩观,正确处理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问题,在进行城市规则时优先制定古建筑文物保护规则;完善法律,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文物保护法律实施细则;避免对古建筑的过度开发利用,错位利用,杜绝出现建设性破坏;加大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厘清产权归属,避免产权纠纷,明确古建筑保护主体。【解析】【

20、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首先看清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的每一个重点,与原文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曲解文意、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题干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主观臆断,说法绝对。材料一,谈及古建资源保护的不足时,说原因太多,不止一种。“保护意识不强”是当下古建筑损毁的主要原因,但未必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数量少的主要原因,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

21、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题干要求选“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需要对选项逐一审读。A项,强加因果。从材料一可知,修建仿古建筑上有着较高热情与投入,作者认为是源于对于古建历史价值的认识不足,认识不足会影响到地方在投入上的偏好,但并没有说有关官员“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当的政绩观”,选项说法无据。B项,说法绝对。从材料二可知,平遥古城“最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源于“郑孝燮的这些观点得到了赞同”,如果没有郑孝燮的力争

22、,当年它会和“名录”失之交臂,但未必永远进不了“名录”。选项假设不成立,表述错误。C项,讲说的是郑孝燮的认识和引用陈从周教授题言的目的,从材料二写的郑孝燮的发言情况上可以看出表述正确。D 项,范围不当。材料四讲“现在有许多国家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学习借鉴的是许多国家的做法,未必都是“西方国家”,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题干要求回答“当前,怎样才

23、能有效保护中国古建筑”的问题,应先从各材料中找出在“保护中国古建筑”上的现状、作者的建议和提到的措施等信息。材料一,朱昌俊的莫让古建因缺乏保护意识而消亡,开头提出存在“资金不足、产权纠纷等等”问题,之后提示要提高对古建历史价值的认识;材料二,百年风雨护古城追忆“古建卫士”郑孝燮,展现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典型;材料三,强调我们不仅需要有识之士,尤其需要“有识之官”,“现在我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法律还不够完备,各地还需要出台一些具体的实施细则”;材料四,表明在古建筑保护方面要学习借鉴。选用原材料的关键语句,加入自己的理解分析,整理概括出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分点作答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

24、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吴召儿孙犁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

25、。大家注意!”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十一月 “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看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

26、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

27、!”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

28、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我喊:“红棉袄不行啊!”“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

29、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1949年11月(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了我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对群众的文化教育,更表现出和群众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B

30、. 写吴召儿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掩藏东西,也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伏笔:而认真动听、紧张激动的念书声也给我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C. 对“村长”和“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其外形、行为、语言也富有个性,其行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D. 小说结尾给“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无尽牵挂;最后则坚信革命志土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8. 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红棉袄”?请简要分析。9. 孙犁的“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此篇也不例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 B 8. 烘托吴召儿

31、美丽、热情、活泼、率真、乐观、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给色调单一的景致增添耀眼、靓丽的色彩;助推故事情节的开展。 9. 乐观主义精神方面:从衣(衣着单薄、单一)、食(挨饿、吃倭瓜)、住(住牛棚马圈)、行(爬神仙山)等,可见虽然当时物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大家却“上山唱歌”,快乐地生活战斗,由此,可观照出他们坚定的信仰、丰富的内心、乐观的精神。浪漫主义气息方面:选材上,写战争,却选取一位美丽、活泼的年轻女性为主人公,给血与火的战争增添浪漫气息;写景上,逼真、明丽,情景相生,极富画面感;语言上,清新、质朴、优美、生动,抒情味浓。【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32、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题干要求选“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比对选项和原文理解。B项,“认真动听、紧张激动的念书声”有误,“紧张激动”是在写我听读后的心理感受,不是吴召儿念书声的特征。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情节结构及其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读懂题干,把握情节发展的基本过程,再从中找出与“物线”相关的描写内容,体会其作用,内容一般涉及人物、环境、主旨几个方面;再联系几次描写,看其在情节上的前后关联,就是多次描写的原因。从小说里看,“红棉

33、袄”和女孩吴召儿有关:在这乱石山中,她笑着,像突然开出一朵红花,表现了她的美丽乐观;她的红棉袄“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体现了她的勤劳率真;“我要伪装起来!”表现了她的机智;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她活像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红棉袄与乱石山特定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代表生活的亮色。红棉袄在不同地方出现,又起到了串联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根据以上分析,从人物形象、环境和情节三个方面分点作答即可。【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和艺术风格的理解探究能力。答此类题目,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在中国文学史上,某个

34、时期的某个地域往往形成一种文学流派,产生一批重要的作家、作品,平时要注意采取分地域、按流派、从特征入手识记的方法。认真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荷花淀派”作品语言清新、朴素,心理描写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在内容和感情上,如物质条件艰苦,人们却都是在快乐地生活战斗;“浪漫主义气息”,体现在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上,写战争,选取的主人公是穿“红棉袄”的美丽活泼的女孩,故事很有画面感,而且语言生动形象,有人情味儿和美感。围绕流派风格,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做到分析有理有据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3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樊莹,字廷璧,常山人。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之。成化八年,擢御史。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出知松江府。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忧归,起知平阳。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黄河为患,民多流移。莹巡振,全活甚众。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阅,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守备中

36、官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后奏其伤孝陵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还进本部尚书。武宗践祚,致仕归。刘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莹素贫,至是益窘。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瑾败

37、,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其后人率教,多愿朴力学者。(节选自明史樊莹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B.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C.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D. 锦田贼结

38、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方面官,原指执掌一方军政职权的官员,明代时指地方政府的长官,如巡抚、都御史等。B. 应天府,是南京在明朝时明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迁都顺天府后,应天府作为留都。C. 净军,是由宦官太监组成的军队;当势太监被贬斥,但罪不至死,就充军到净军。D. 削籍,即取消官员籍贯,赋闲在家,是古代官员因为犯事而被较轻处理的一种处罚方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樊莹体恤百姓,为民兴利除弊。他出任松

39、江府知府时,令粮长专门运粮,解放了民夫,也给粮长以优惠;他对周忱赋役旧法稍作变通,百姓困境大为缓解。B. 樊莹做事果决,能够力排众议。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调查河南田赋积弊本末,但众人为难他;樊莹则建议复杂问题简单处理,徐恪通过樊莹部吏很快查清积弊。C. 樊莹查办弊案,能够严明纲纪。景东卫、宜良、曲靖等多有异常灾象,樊莹受命巡察;他弹劾镇巡官员,罢免文武官员,对“景东之乱”祸首吴勇弹劾并定罪。D. 樊莹曾遭诬陷,最终平反昭雪。因隆平侯争袭和松江官布之事,他遭到刘瑾多方陷害,其生活更加困窘;刘瑾失败后,樊莹复名原官,追赠官职,谥号清简。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改按云南,交阯诱边

40、氓为寇,驰檄寝其谋。(2)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樊莹改任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境百姓做贼寇,他快速传送檄文制止他们的阴谋。(2)樊莹为人真诚,农忙时坐着篮舆,戴着斗笠,让子孙抬着在田间行走,他说:“不只是看庄稼,是想让子孙习惯于劳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

41、(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可用排除法。比对选项,差别主要看“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和“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两处如何断。从易处入手,“乞休”是固定词语,意为“自请辞去官职”,“家居七年”,在家居住七年,语意完整,排除AD项。承接上文“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看,“莹”“余党”是名词,若“余党”属下,“戮首恶十八人”的主语是余党,于理不通,“莹谕之散余党”后面停顿正确,排除B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

42、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D项,削籍之“籍”,非“籍贯”,而是指官名册;削籍,即革去官职,永不录用,这是一种对犯事官员较重的处理方式。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即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项,“众人为难他”分析不当。原文的“众难之”,意为“众人觉得这有困难”

43、,这从后面樊莹的“何难”(有什么困难?)亦可得到推测、印证。故选B。【13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注意关键词。“按”,动词,担任巡按。“驰檄”,快速传送檄文,“檄”为动词,传送檄文。“寝”,平息,制止。(2)注意关键词。“诚悫”,真诚。“舁行田间”,舁,抬,抬着;行田间,省略句,行(于)田间。“徒”,只是。句意要前后疏通,正确表达。参考译文樊莹,字廷璧,是常山人

44、。天顺末年,他考中进士,托病回家调养。过了很久,樊莹被授行人之职,出使蜀地不接受馈赠,当地土司修建“却金亭”纪念他。成化八年,他被提拔为御史。山东盗贼起事,樊莹奉命捕获他们的首领。整顿江北的军队,他上奏的条文大多被定为例规。樊莹改任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境百姓做贼寇,他快速传送檄文制止他们的阴谋。出任松江府知府。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损耗,樊莹取消民夫,令粮长专门运输,并放宽运输的要求,费用上优惠他们。赋役按照周忱的旧办法,稍作变通,百姓的困境大为缓解。服丧回家,后起用为平阳知州。弘治初年,(朝廷)诏令大臣推荐地方官员。侍郎黄孔昭拿樊莹应荐,尚书王恕也器重他,他被提拔为河南按察使。黄河泛滥成灾,

45、百姓大多流离失所。樊莹巡察赈救,保全存活的人很多。河南田赋多有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调查积弊产生的原因,众人觉得这有困难。樊莹说:“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罢了,有什么困难?”徐恪把这事委托给樊莹的部吏调查,十天之内,积弊全部查清。弘治四年,樊莹升迁为应天府尹。守备宦官蒋琮与谏官互相上奏攻击,所牵连的人大多被判罪罢免。樊莹奉命彻查此事,开初好像没查出异样的情况,蒋琮非常高兴。后来樊莹上奏他破坏孝陵山龙脉的事,蒋琮就被关进监狱,并发配到净军中。弘治七年,他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贼寇勾结两广瑶人、僮人作乱,樊莹劝告他们遣散余党,杀了首恶十八人。过了一年多

46、,因病请求退休。(樊莹)在家闲居七年,朝廷内外一同推荐,被起用担任原官巡抚治理郧阳,不久改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弘治十六年,云南景东卫白天昏暗了七天,宜良地震如雷鸣,曲靖多次发生大火,贵州也多有灾害异常,朝廷命令樊莹巡行视察。他到达后就弹劾镇巡官员的罪行,罢免不称职的文武官员一千七百人。查访得知景东的变乱,是指挥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模糊虚张其事,樊莹弹劾吴勇并定罪。返回后升任南京刑部尚书。武宗即位,樊莹退休回家。刘瑾因联合核查隆平侯争袭爵位之事,牵连到樊莹,削除他的名籍(官名)。第二年,又因减少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送到边疆。樊莹向来贫穷,到这时更加困窘。樊莹三年十一月去世,时年

47、七十五岁。刘瑾失败后,樊莹恢复原官名,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号清简。樊莹为人真诚,农忙时坐着篮舆,戴着斗笠,让子孙抬着在田间行走,他说:“不只是看庄稼,是想让子孙习惯于劳动。”他的后人遵循教诲,大多敦厚朴实勤奋学习。【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

48、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清平乐周晋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作起句便写书斋环堵皆书;“垂帘”密意为垂帘密闭,暗示时值隆冬。B. 诗人一枕高卧直至满窗晴日,是因为昨夜下棋太晚;今朝起来,一仍其残。C. 诗人生上香炉,坐下勘读唐碑;着一“细”字,

49、足见兴致盎然,全神贯注。D. 词作写了一种清雅书斋生活:夜则弈棋,昼则读碑,饮酒作诗,踏雪赏梅。15. 上阕里“香暖垂帘密”和“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是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互为因果关系;“花满翠壶”“满窗晴日”为“香暖”之因,即翠瓷壶中插满鲜花,花气飘逸研席之间,所以香;冬日阳光洒满窗户,只觉满室生春,所以暖;“香暖”又为词人“睡觉”(睡醒)之因,即花香室暖使词人从高卧中醒来。【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做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再结合题目含

50、义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进而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辨析,最终得出答案。D项,表述是总分式,要特别注意一一对应考虑。“饮酒作诗”词中未有,“踏雪赏梅”是一种想象,且不是“书斋生活”了,已从书斋走向了大自然。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结构和构思立意的鉴赏能力。做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再通读全诗,初步了解诗中的感情,然后认真研读所给诗句,找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作答。浏览全词看,此词以图书一室之境,抒发淡雅情趣,具有艺术化的生活之美。“图书一室”点明是环堵皆书的书斋。“香暖垂帘密”,垂帘密,暗示时

51、值隆冬天寒。那“香”“暖”从何而来?“花满翠壶熏研席”翠瓷壶中插满鲜花,花气飘逸在研席之间。“睡觉满窗晴日”,一枕高卧醒来,冬日阳光洒满窗户,一时满室生春。从前后语句联系看“花满翠壶熏研席”说香,“睡觉满窗晴日”有暖。这两句点明了“香暖垂帘密”的原因。另外,“睡觉”,是“睡醒”,醒来的原因又是因为花香室暖。所以可推知它们互为因果关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学而中说,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到来相互学习“_?”表现了学习的乐趣;而“_”,写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怨恨,则表现了君子的修养和风范。(2)李白的蜀道难善用神话传说,如诗中说蜀地开

52、国以来四万八千年“_”,以显其闭塞;后来“五丁开山”,才有了“_”这样的秦蜀相通。(3)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中,作者感叹收复中原、徒成虚愿,于是有了不堪回首之感。这一感慨,因不堪回首的“_,_”而愈加强烈。【答案】 (1). 不亦乐乎 (2). 人不知而不愠 (3). 不与秦塞通人烟 (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答好此类题,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理解语境和表意侧重点,且注意字形,不丢字加字。注意“愠”“塞”“栈”“钩”“祠”等字的写法。【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53、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根据所给语境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华汉字源远流长,承载着灿烂的华夏文明,横竖撇捺的间架结构和_的音调中,不仅包含丰富的语言含义,也别具东方的美感和韵律。而书写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衍生出的书法艺术,更是

54、中华文明的独特瑰宝。“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汉字不仅仅是沟通符号,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我们民族大树汲取养分的根须。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学习外语、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交流当然必要,但也应该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园,把根留住。()?在新的时代,汉字书写并非无谓之技,其背后,恰恰是民族血脉的传续,是文化自信的重塑,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强调汉字书写,并非是_,况且每个人兴趣禀赋不一,也未必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无论国家、社会、学校还是个人,都应当有这样一种文化自觉。规范汉字使用,支持书写教育,弘扬书法文化,吸引对此感兴趣的孩子和_,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自身做起,促成一个写好

55、汉字、用好汉字的氛围,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可以_的。在笔尖上重新发现汉字之美,在黑白间架上传承中华文化,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小学生的功课。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抑扬顿挫 逆流而上 一介之士 有所作为B. 抑扬顿挫 逆潮而动 有志之士 有所作为C. 掷地有声 逆潮而动 一介之士 大有作为D. 掷地有声 逆流而上 有志之士 大有作为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A. 回望各国文字的兴衰起落,不也正体现着文化软实力吗B. 回望各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不也正是文字的兴衰起落吗C. 回望各国文字的兴衰起落,不也正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吗D. 回望

56、各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不也正是兴衰起落的文字吗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在笔尖上重新发现汉字之美,在黑白间架中传承中华文化,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小学生的功课。B. 在笔尖上重新发现汉字之美,在黑白间架上传承中华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小学生的功课。C. 在笔尖上重新发现汉字之美,在黑白间架上传承中华文化传统,这是中小学生的功课,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D. 在笔尖上重新发现汉字之美,在黑白间架中传承中华文化,这是中小学生的功课,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答案】17. B 18. C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

57、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掷地有声,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也指说话豪迈有力。修饰音调,用“抑扬顿挫”更合适。逆潮而动,迎着潮流行动;逆流而上,即逆水前进,比喻迎着困难而上。第二处横线讲“强调汉字书写”的行为特征,用“逆潮而动”更合适。有志之士,是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一介之士,一个微末的士人,指忠心正直的人。原文语境可表“志向”,和“忠直”无关,应用“有志之士”。有所作为,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较大的成绩;大有作为,意思是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做出很大

58、成绩。说汉字书写,“大有作为”语意过重,当选“有所作为”。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侧重于语意简明、连贯、得体。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认真对比所给选项的特征,根据前后语境的需要综合分析作答。本题从上文语境看,文章已由文字论及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问题,所以补写句子的落点应在文化上,故排除BD两项。CD两项都是否定式的反问句,表肯定的意思,其中C项又是判断句,肯定语气更重,表意更合适。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然后联系上下文,审读原文语句,确定语意关联,再

59、次对比选项,找出差别,认真推敲之后确定答案。本题选“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可以看原文的错误处,从选项入手对比差别做排除。从前文语境看,书法是一种文化,写传承“中华文化”比传承“中华文化传统”更合适,排除BC。“在黑白间架中”比“在黑白间架上”更贴切,排除BC。关于后半部分的分句顺序,“也是中小学生的功课”在前,“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在后,更合乎轻重逻辑,排除AB。故选D。20.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家风故事题目自拟,题材不限,主要书写明白做人、勤劳做事、正直无私等方面的家庭故

60、事家风故事要靠近生活,内容积极、健康、向上。故事一定要是个人原创,杜绝抄袭,篇幅控制在2000字以内。欢迎广大读者不吝投稿。【答案】“题材”改为“体裁”;“明白”改为“清白”;“靠近”改为“贴近”;“一定要是”改为“须为”;“投稿”改为“赐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做本题时首先要审明要求,确定分析方向。其次,通读材料,大致了解文段的意思,对语句的语体风格进行明辨和认识,这是修改的基础。再次,对应要求,先找后改,对应作答。启事初稿,是应用文体,要用书面语;找出五处不合语体风格的地方并作修改,就是看语句是否符合特殊文体的格式和语言要求,是否

61、符合用词的褒贬和谦敬特征等。从材料中看,“题材”,指为表现作品主题所用的材料,也指作为写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题干已经明确了内容要求,说“题材不限”前后矛盾,应该改成“体裁”,“体裁”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是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要求。“明白”用词不当,修饰“做人”,应该用“清白”。“一定要是”是口语,不合文体要求,可用“须是”。“靠近生活”用词不当,改为“贴近生活”。“投稿”,不合谦敬特征,该用表敬的词“赐稿”。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心底无私、勇于牺牲,夸父逐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些词语、文章、诗句正是

62、崇高的一些体现。材料:优美 壮美 典雅富丽堂皇 山花馨香 草原广阔 宝石晶莹 温柔敦厚 大海无限维纳斯 思想者 掷铁饼者“塔势如涌出” “泉声咽危石” “庄生晓梦迷蝴蝶”【答案】答案示例:山花馨香、宝石晶莹,维纳斯,“泉声咽危石”,这些词语、雕塑、诗句正是优美的一些体现。草原广阔、大海无垠,掷铁饼者,“塔势如涌出”,这些词语、雕塑、诗句正是壮美的一些体现。富丽堂皇、温柔敦厚,思想者,“庄生晓梦迷蝴蝶”,这些词语、雕塑、诗句正是典雅的一些体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仿用句式的语言表达能力。做此类题目,第一步要审清题干要求,包括显性和隐性要求,比如句式特点、修辞手法、情感等。第二步要分析示例

63、特点,理清语句间的关系。第三步,利用所给材料,仿照示例,选择组合对象,整合答案。综合看,内容要分别反映出“优美”“壮美”、和“典雅”的特征。先围绕这三个特征,确定作品以及对应的词语,按例句形式先行组合,然后根据维纳斯思想者掷铁饼者是雕塑作品的特征,仿写后半部分。例如关于“优美”:“山花馨香、宝石晶莹”是优美的,作品“维纳斯”是优美的,“泉声咽危石”也体现的优美。按示例结构组合起来就是:山花馨香、宝石晶莹,维纳斯,“泉声咽危石”,这些词语、雕塑、诗句正是优美的一些体现。依此再完成和“壮美”“典雅”相关的表述,一共写出内容贴切的三句话即可。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嫦娥

64、,传说为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女儿,美貌非凡;民间故事嫦娥奔月,言其居住在月亮上面。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月球车命名为“玉兔号”。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人类首次月背登陆;“玉兔二号”踏上月球表面,在月背留下第一道印迹。2019年春节期间,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反映中国人拯救地球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并获得成功,有人称其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起航中国科幻片元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要永

65、远相信幻想的力量人自始至终都面临着和这个世界的关系问题,现实世界有很多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事物。面对更多的未知,人们充满了种种幻想,并且由幻想激发了实现的渴望。正如中国家喻户晓的美丽神话嫦娥奔月,作为人类最早的登月幻想,而今“嫦娥工程”已实现人类首次月背登陆使当初的幻想变成现实一样,让我们收获了成功、进步、喜悦和自豪,也让我们更加相信幻想的力量。曾经,人类在艰难的生活和生产中,目睹翱翔的鹰、扑翼飞行的鸟和昆虫,甚至天空飘浮的云,产生飞行的渴望中国春秋时代萧史弄玉乘龙跨凤双双成仙飞去,中国古籍山海经中的飞车、古希腊神话中墨丘利的带翅凉鞋、古条顿传说中魏兰的飞行马甲以及阿拉伯神话中的波斯飞毯,是古代

66、人民对宇宙的生动想象和艺术加工,成为后辈人努力的方向。1783年法国J.F.P.罗齐埃和M.达尔朗德乘气球升空,是人类征服天空的开始;1903年莱特兄弟飞机试飞成功,开辟了航空的新纪元;196年的“阿波罗”工程使人类登月的幻想最终成为现实。现在航空航天技术飞速发展,便是不断地努力探索把种种不可能转化为可能,再由可能到变成现实的例证,印证了由幻想生发的伟大力量。我国第一台微型气相色谱仪的诞生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将科学梦想转变为现实的例子。气相色谱仪微型化,可以成数量级地缩小仪器的体积、降低仪器的重量、能耗和物耗,拓宽仪器的应用领域。1991年初,当关亚风提出研究微型气相色谱仪的设想时,有些人士认为

67、是白日做梦。经过10年的持久战,幻想终于变成现实。不可能与可能、可能与现实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幻是人类进步最伟大的道路。幻想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只要你“沉醉”于幻境中,就会把幻想变为现实。未来世界要如何发展,人类文明究竟要去向何方,摆在脚下的道路千千万万,是踏向星际,还是化作尘埃,是偏居一隅,还是超脱进化,科幻小说无不在告诉你人类将要去向何方,愿你用无边无际的想象,化为未来世界的支撑。总有一天,人类会走出这一方小小的星球,翱翔在璀璨奇丽的浩瀚星河中。只要你敢于幻想,敢于挑战,奇迹可以发生,始终永远相信幻想的力量,不可能也能成为可能启发了人类的思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

68、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的是三则材料。做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再对三则材料从内容和寓意上逐一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求同法”“求异法”或“互补法”选取有话可说的角度,确定立意,写作合乎某一文体特征,不少于800字即可。材料一,写的嫦娥的传说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中国家喻户晓的美丽神话嫦娥奔月,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幻想。材料二,写的是“嫦娥工程”,说明人类实现了奔月的愿望,将幻想变成了现实。材料三,写的是流浪地球上映并获得成功,被称为“起航中国科幻片元年”,代表着中国电影创作的进步,也说明科学幻想只要不停步,发展的道路就会不断延伸。据此,可看出这三个材料存在一定联系:语

69、意都与“幻想”有关,它们由谈幻想,到曾作为传说故事里的幻想得以实现的实例,再到新的幻想的萌发,内容前后承继,其中蕴含的启示和道理很值得思考。参考立意:1、谈幻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2、要敢于幻想 3、幻想是进步的不竭动力4、要永远相信幻想的力量5、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实现幻想6、科学幻想不停步,发展的道路就会不断延伸7、幻想也能成真可用素材:1、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历史前进。弗里奇2、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莎士比亚3、中国古籍山海经中的飞车、古希腊神话中墨丘利的带翅凉鞋、古条顿传说中魏兰的飞行马甲以及阿拉伯神话中的波斯飞毯等等,进一步表达了人类对利用器械飞行的向往,古代人类对于升空飞行的方

70、法和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和探索。而今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努力,终于使幻想成为现实,1783年法国J.F.P.罗齐埃和M.达尔朗德乘气球升空,是人类征服天空的开始;1903年莱特兄弟飞机试飞成功,开辟了航空的新纪元;1969年的“阿波罗”工程使人类登月的幻想最终成为现实。4、太阳,地球赖以生存的光热能量之源;人造太阳,则是当代科技追逐梦想的真切旅程!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旨在通过建造反应堆级核聚变装置,把“人造太阳”从梦想变为现实。5、1863年,凡尔纳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地球上的五星期,反响极好。在此激励下,凡尔纳一发不可收拾,又发表了总标题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的科学幻想小说

71、,包括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等。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没有去过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无论是天上、地心还是海底,只是坐在自己的家中,日复一日地不停挥舞着手中的笔杆,用无边的想象尽情地创作。更值得一提的是,凡尔纳可谓是一位天才的预言家。他发挥想象设计出来的东西,后人都将它们变成了现实,比如电视、直升飞机、潜水艇正如他所说的但凡人能想象到的事物,必定有人能将它实现。行文层次:开篇结合材料的理解提出中心“相信幻想的力量”;后面举例分析,肯定由幻想生发的伟大力量,点明相信幻想力量,鼓励人们敢于幻想;最后从“未来世界要如何发展,人类文明究竟要去向何方”的思考,强调敢于幻想、

72、始终永远相信幻想的力量的必要性,强化观点。结构完整,层层入理,内容有一定说服力。【点睛】材料作文,材料是命题者提供的,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