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I卷(选择题共50 分)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春秋晚期,晋国铸邢鼎,孔子认为晋国“失其度矣” ;鲁国贵族季氏用了周天子的乐舞,孔子认为这是“僭越”;季氏推行“田赋”(征收土地税), 孔子认为这违反了“周公之典”。孔子一再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下与材料中孔子思想不符的是A反对违反周礼的行为 B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C怀旧的保守主义倾向 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评述中国古代历史说:“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又说:“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杜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看,这一评述可以确认的
2、是A专制制度毫无进步可言 B君主专制导致政治腐败C专制政治加速社会动荡 D专制政体缺失调节机制3 秦汉时期,官僚制度确立,监察、谏议制度也随之确立起来,以监督皇帝言行和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形成了足以制约行政体系的强大力量,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当时,监察御史经常出外巡查,监察范围广泛,甚至负责接受老百姓的诉状,平反冤狱。这说明监察、谏议制度能够A平衡王朝权力结构 B制约皇帝无上权力C杜绝官僚腐败现象 D控制地方司法诉讼4 两宋时期兼并盛行,贫富分化,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十分突出,有识之士把这种社会问题归结为“田制不立”。井田论、均田论和限田论几乎连绵不绝,但土地
3、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A封建地主阶级抵制作用 B宋朝国家始终没有统一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D政府禁止农民私自垦荒5. 有学者认为:“宋代科举官僚们希望自己的上司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临下界的君主,而是一个与自己具有相同的人间本性、服从相同的伦理规范、遵守相同的行为准则的君主”。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是A使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目的是维护儒学的统治地位C儒学在宋代有了新发展 D希望对君主有道德上的约束6元末明初时,徐一夔在织工对中记叙:元末至正年间,杭州“有饶于财者”, 家有杼机四五具,雇工十数人,织工劳动“每夜至二鼓” ,其中技艺较高的织工,且可获得“倍其值”的工资。由此可见A丝织业已出现雇佣
4、关系 B自然经济从元开始解体C私营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D.元代江南经济超过北方7. 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马尼拉大帆船(主要贩运中国货物)来往于菲律宾到墨西哥,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一银”对流的远程贸易,中国经济首次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以下与之有关的是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出于逆差地位 中国的丝、棉和瓷器等大量出口 大量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人中国 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A B C D8 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而内阁从此“名存而已”。又说,人直军机处者皆“重臣”, 遴选范围自侍郎、尚书、
5、大学士以至亲王。这说明A军机大臣品级在不断提高 B军机处成为中枢决策机构C内阁职权全面移交军机处 D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9. 1865年,总理衙门密函各地将军暨各省督抚,指出:“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且该线偶值损坏,必归咎于官民不为保产,又必丛生枝节。是以叠经本处力为拒绝。”材料表明当时清廷A对外国架设电线持犹豫态度 B认为电线应该由本国来架设C对一切西方的科技坚决抵制 D出于抵御和害怕的心理状态10清末民国时期是中国宪政发展的重要阶段,曾有人如此评点某部宪法:“吾国每以总统自然人之关系以为制定宪法之标准千百年国家之根本法而
6、竞以对人问题遂移易其内容,使长此以往,则祸国将无纪极矣。”这部宪法最有可能出现在A清末“新政”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11.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的这段论述应出自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C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2据统计,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22次大规模会战,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
7、贵,尤其是19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歼敌5万余人,为历次会战所罕见,而此时英美等西方国家在战场却接连失利。会战后不到20 天,美国宣布中国适用租借法案。这反映了A第三次长沙会战彻底改变了抗战局势 B国民党始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全面抗战后国民党坚持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扭转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局面13美国学者迈斯纳曾评价:“毛(泽东)时代是一个迅速工业化的时代 无论毛时代的经济发展还存在那些不足,它仍然是一个为现代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的时代”。以下不能证明作者观点的是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C论十大关系发表问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14徐中约说:“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
8、议使中国取得了亚非国家集团领袖的地位。”其依据不包括A. 中国崇尚民族主义 B重申和平共处原则C. 推行意识形态外交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5有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人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面平等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中国当前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理念。材料说明A中国民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 B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协商民主C协商民主理念适合中国国情 D协商民主理念独具中国特色16. 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凤阳考察小岗村,重温中国改革历程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
9、命干的事”指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土地改革运动17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由此可知,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是A直接民主 B范围狭隘 C人民独裁 D权力滥用18. 十二铜表法规定,物品之转让,必须有五个证人和一个司秤人在场才能缔结契约,并通过在出庭辩论时于最高审判官前对该物品所有权之否定的方式。这说明罗马法A保留习惯旧俗 B重视司法程序 C. 强调法官至上 D保护贵族利益19费城制宪会议上存在着尖锐分歧,各州权利斗争频繁,但代表们相互妥协最终促使美国1787宪法的出台,
10、而宪法所设计的制度也体现了对抗利益间的妥协精神。这主要体现在 国会实现两院制 独立宣言精神遭否定 奴隶以五分之三计入总人口 实行两党制A B C. D20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主要表达了作者A歌颂人性的高尚和尊严 B倡导宗教面前人神平等C呼唤个人和社会的解放 D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开始和最终形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不断紧密,下面选项中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 B第
11、一次世界大战C垄断组织出现 D瓦特改良蒸汽机22右图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远处的孩子们在玩耍意味着苏联基本消除了贫困B图片中的女工愉快地工作不需要照顾自己的孩子C宣传海报准确地反映出苏联劳动人民幸福的生活D将女性全职工作和抚养家庭结合起来加以理想化23二战即将结束之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这次战争(指二战)和过去不同了:无论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二战确立了美苏对峙的国际格局 B意识形态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C苏联企图建立帝国维护国家安全 D苏联应为冷战的出现负主要责任24安格斯麦迪森
12、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指出:“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其原因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下面属于“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内容的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A B C D25下面5副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5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 分)二、非选择题(共3题,26题26分,27题12分,28题12分,共50分)26.(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
13、料一 唐初的统治者在法制方面,处处以过去的亡朝为鉴,形成了自己的法制指导思想。唐太宗认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是因为“恣其奢淫,好行刑罚”。魏征说过这样一句话,集中体现了店代的法制思想,他说:“设礼以待之,执法以御之,为善者蒙赏,为恶者受罚,安敢不企即乎?”这一思想触入了唐律,唐律疏议首篇便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对唐以后封建王朝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被东亚其他国家所接受。摘编自王立民中国法制史材料二 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立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书名取自罗马帝国派盛时期盖尤斯(Gaius)等法学家的同名
14、著作。书中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 “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但法学阶梯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其命运又发生了变化。摘编自徐国栋译法学阶梯(1)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西方在法制思想上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1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前两部法律的命运为何不同?(10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1899年l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
15、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 早事档 上谕档 电报档 洋务档 收电
16、 交发档 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街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街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
17、史事考二集(1)材料一、二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4分)(2)从史料类型角度评析材料一、二论点依据的价值。(8分)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经济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产生之后,又时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若运用不恰当,反而起会阻碍作用。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一、单项选择题:1-5:DBACA 6-10:ACBDB 11-15:CCDCC 16-20:BDBAA 21-25:BDCAD二、非选择题:26(1)思想:唐律:礼法并
18、用(或者:德主刑辅)罗马法:自然法思想(回答自然法思想的精髓,如理性、正义、自由、平等可酌情给分)(4分)时代背景:唐律: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统治者的重视,“仁政”观念浓厚;农耕经济发达。(6分)罗马法:受古希腊人文精神影响;众多法学家的贡献,他们对法律思想深有研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6分)(2)原因:唐律疏议:中国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中国与东亚各国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东亚各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6分)法学阶梯:罗马帝因分裂,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4分)27(1)材料一康有为自述联名上书遭到清廷拒收。(2分)材料二根据宫廷档案记载判断清廷没有收到康有为组织
19、的联名上书(2分)(2)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4分)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最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规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其有较高的史料价植。(4分)28.(l2分)能结合材料和史实,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观点:经济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对经济实践有指导意义,或违背经济学常识的经济实践,必然会遭到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论述:从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经济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实施情况以及对经济实践的影响加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