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三单元测评.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06895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三单元测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三单元测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三单元测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三单元测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三单元测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三单元测评.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三单元测评.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三单元测评.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三单元测评.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三单元测评.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三单元测评.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测评(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演练(21分)1下列对通假字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答案:A解析:“无”通“毋”,不要。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树之以桑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天下云集响应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答案:C解析:C项,名词用作状语;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3下列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闻道有先后答案:D解析:A项“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是两个词;今义是一个词,表示可能、能够、认可、同意之意。B项“寄托”,古义为安身;

2、今义为托付,或者指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C项“博学”,古义为广泛地学习;今义指学识渊博,学问丰富。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答案:C解析:A项“而”,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后者为连词,表递进。B项“于”,前者为介词,比;后者为介词,表示引进动作的对象。C项“之”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其”,前者为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后者为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5下列句式属定语后置的一项是(3分)()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A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介词结构

3、后置句。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6分)(1)不违农时,_;_,鱼鳖不可胜食也;_,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_,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2)故不积跬步,_;不积小流,_。_,不能十步,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贾谊过秦论)答案:(1)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驽马十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阅读鉴赏(3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19分)齐人伐燕,取之。诸侯

4、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下)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5、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安慰。B徯我后,后来其苏 徯:等待。C天下固畏齐之强也 固:通“故”,所以。D反其旄倪 倪:小孩。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齐人伐燕,取之A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B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D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9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3分)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是动天下之兵也ABCD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

6、一项是(3分)()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11翻译下列句子。(7分)(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4分)答案:7.C解析:“固”应为“本来”的意思。8B解析:例句与B项均指代燕国。A项代商汤;C项代诸

7、侯;D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9A解析: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10A解析: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人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桀,“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11(1)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参考译文

8、: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

9、。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216题。(18分)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

10、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

11、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

12、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游:游玩,交往。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C因怪时人之不道 怪:责怪,责备。D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14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15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

14、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1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2分)(1)因乞李氏以归。(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联系学过的课文,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回答。C项中的“怪”是意动用法,以为怪。若解释为“责怪、责备”则不符合语境。13D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

15、的作用,选项中只有D项的用法与之相同。A、B两项中的“之”都是代词;C项中的“之”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之徒”即“这一班人”,和师说中“郯子之徒”的“之”相同。14C解析:本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析。A项“斯文”,古义为“这文章”,今义为“文雅”;B项“上下”,古义为“左右、支配”,今义为“高低、好坏等”;D项“势利”,古义为“权势利益”,今义为“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15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只有看懂文意,并对文章的主旨有初步的把握,才能发现D项中的问题。选文说得很清楚,是因为“我不愿轻率地加以增补的缘故”,所以导致“书最后的卷数不足”;而“韩文之大行于世”,

16、应该承认一方面是欧阳修本人的倡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16参考答案:(1)于是向李氏求取这部书回家。(2)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种地步才罢休啊!(3)只因为它是旧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题较简单,学生应准确译出“因”是“于是”,“以”是连词,表顺承。(2)题得分关键在于“学者”意为“学习写作的人”,“至于”是“达到”,“是”指韩文言词内容深厚、气势雄伟阔大,“尔”通“耳”,表感叹。(3)题“特”应为“只”,“以”为介词,因为。参考译文: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只是)州郡南边有一大

17、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叫李尧辅。我长大成儿童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看见他家墙壁中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贮藏着一些旧书,我打开它来看,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已经乱七八糟没有次序。于是向李氏求取这部书回家,(认真仔细地)阅读它们。发现该书见解深刻而且雄奇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穷究它的意义,只是看见它浩然无边,很是可爱。 这个时候,天下求学的人,以杨忆、刘筠的作品为标准的“时文”,能作好这种文章的人就能科考高中,获得名声,并用来夸耀当时,未曾有说起韩愈的文章的。我也是刚刚才考中进士,在礼部以诗赋为职业。十七岁时,参加州试,被有司取消录取资格。我于是拿出所珍藏的韩愈的文章来重新阅读,就忍不

18、住喟然长叹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种地步才罢休啊!”就奇怪当时的人不说及韩愈之文,而自己也没有来得及学习它们,只是时常一个人在心中默念着,认为正好通过考取进士取得俸禄来赡养双亲,如果取得俸禄了,就要尽力于韩愈的这些文章,以便实现自己的夙愿。过了七年,我考中进士,在洛阳做官。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还在,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来修补连缀它。又向别人家索取所拥有的旧版本来校对审定它。那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地趋向于写作古文,韩愈的文章就流行于世,到今天大概有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非韩愈不学了,可以说是盛事了啊!啊!道,本来有流行很远却在眼前被限止,也有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看

19、重的现象。不仅仅是世俗的喜欢或厌恶它让它这样的,也有它理当如此的方面。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成为千世万代学习效法的师表。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不被人看重达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被普遍重视。这又不止是喜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也许是它时间久了意义更显明,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虽然暂时被埋没,但最终会永远光耀下去,那“道”也是这样。我开始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们被埋没被废弃的时候。我本来知道它们不能足够用来追逐时代所喜好的以求取权势和好处,在这时去学习它,我所做的哪里是因为急于追名逐利呢?也只是久已有志于此罢了!所以,我为官,升官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退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先

20、已定下了,而所学习的应该这样啊。 文集的版本出于蜀地,刻画的文字和现在世俗的版本比起来相当精良,但是脱漏错误特别多。前后共三十多年时间,一听到有善本的人,就一定要求取来改正我收藏的文集,文集最后册数不够,现在不再补充,是因为应该慎重地对待增添文集内容这事。我家里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唉,韩氏的文章,韩氏的学说,万世所共同尊敬,天下所共同传承并享有啊!我对于这套文集,只因为它是旧的东西而特别爱惜。三、语言表达(12分,每小题4分)17孟子中的言论往往话里有话,我们称之为有言外之意。所谓“言外之意”就是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往往非常耐人寻味。请学习这种写法,阅读完下列语段

21、后,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1)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向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说:“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要一天工夫,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门采尔很严肃地说:“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门采尔的言外之意是:_(2)“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宫去演奏。演奏开始了,沙皇还在和别人说话。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沙皇问他为什么不演奏了,李斯特欠了欠身子说:“陛下说话,我理应恭听。”李斯特的言外之意是:_答案示例:(1)你在创作上花的工夫太少。/时间应放在创作上,而不应放在卖画上。(2)您不注意听我演奏,这是对我的不尊重。/我为您演奏,您应该倾听。解析:理解这样的“言外之意”要在读懂文段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上

22、下文,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从正面直接表达出来。18请从“知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句子之间在语意上形成对比。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获;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会全都漏光。参考答案:知识是河沙里的金,只要你勤奋地淘漉,总会有收获;知识是沙漏中的沙,只要你不予以补充,就会全漏光。解析:解答此题应注意内容要贴切,比喻要恰当,两句之间要形成对比。19(2009全国高考,19)下面是“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的标识,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5个字。示例:该标识,以“

23、书”和“沈阳”的首写拼音字母为设计元素,体现活动的主题与地域;翻开的书和两书交汇处的眼睛,对“开卷有益”作出微妙表达。四、写作训练(5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一位同学读书时偶尔发现了前人这样一句名言:“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他很欣赏这句话,便把它讲给他的好朋友。而他的朋友却不以为然,随口说道:“涉浅水者尚有鱼虾可食,涉深水者喂蛟龙也。”两个人于是争论起来。请你根据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先审材料,“深水”可用来比喻更深、更高的领域,“浅水”则相反,两者形成对比;“

24、蛟龙”与“鱼虾”也形成对比;冒着喂蛟龙的危险也要涉深水与有鱼虾可食即安于浅水更是形成对比。这样不难发现,这个同学看到的是涉水者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他朋友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要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务必以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思考的出发点。由“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我们可以联想到探索、追求、目标与收获、警惕眼前小利的诱惑等。这样,可有如下立意:勤奋刻苦与最终获得的成果成正比,行动目标决定收获,探索生命的必需,莫让小利遮望眼等。参考例文:说“探索”有这样一句话:“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意思是说,越深入探索的人所得越多。因此我们需要倡导探索精神

25、。是的,只有敢于攀登高峰的人才能看到壮美的景致,只有善于钻研的人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陈景润几十年如一日,向神秘的数学问题挑战,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水稻学家袁隆平,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寻找野生水稻,深入研究优良水稻品种,成为中国的“水稻之父”还有无数的学者、勇士,他们无畏于“涉深水”,在更高、更深的领域开拓,进取。反之,如果对任何事物只是浅尝辄止,稍有些“小鱼小虾”的收获就洋洋得意,那么自古至今,人们就不会取得生产、科技上的进步,也不会创造现代的文明了。也许有人会说:“涉浅水者尚有鱼虾可食,涉深水者喂蛟龙也。”不错,“涉深水”是不如“涉浅水”来得安逸、舒服,有时还有一定的危险,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26、。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跋山涉水,研究各种草药的性味、功用,为了得到准确的资料,他还亲口尝试草药,有几次中毒昏迷,性命垂危,但他没有退缩,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试想,如果他知难而退,不思进取,我们现在对医药的了解将会多么贫乏、可怜?“喂蛟龙”固然可怕,但故步自封,乃至坐吃山空更加可怕。作为新一代中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我们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为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我们更要去探索,去钻研,去开创新天地,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总之,人们应发扬探索精神,知难而上,不保守,不停滞,勇于进取,不断获得新成果,开拓新领域,使国家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严谨有致的结构安排。文章在对材料稍加引述后即利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倡导探索精神。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全篇详略有致。第四段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辩”,这是议论文中很妙的一笔,它可引导文章内容向纵深发展,巧妙地说明了“涉浅水”的社会危害,并辅之以李时珍尝百草的例子。最后文章结合现实,从责任和义务的角度提出对新一代中学生的要求。整篇文章层次井然,结构完整,锋芒尽显,是一篇可学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