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28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民族国家、国际法及法律教化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以托斯卡方言进行写作。很多作家在作品中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写作语言也从拉丁文转向本民族语言。由此可以看出()A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B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正在形成C其目标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D这些作品属于浪漫主义风格22022沈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1539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这一规定()A强化了法兰西民族认同 B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C有利于国王权力的加强 D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32022济南市高
2、三模拟考试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分庭抗礼是政治权力广泛介入的结果,主权意识正在萌生的国王和诸侯们站到了新教一边。这反映出当时()A王权摆脱了教权控制B民族意识日益增强C政治权力主导宗教信仰D资产阶级与封建君主利益一致419世纪50年代屈维廉、诺斯科二人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该报告为以后的英国文官制度奠定了基础。这一做法()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52022青岛市黄岛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宗教改革之前,人们普遍认为
3、依靠祈祷可以战胜疾病。1532年,马丁路德提出“所有严重的疾病都是魔鬼带来的医生是我们的主上帝派来的身体修理工,就像神学家是灵魂的治疗师”。该观点()A背离了因信称义的主张B维护了封建神学的权威C有助于医学观念的进步D迟滞了近代科技的发展62022南通市通州区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欧洲中世纪,世俗工作被视作人类为救赎原罪而进行的一种惩罚,有失绅士身份。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则支持商人和工匠的努力工作,倡导理性与勤俭,认为工作是为上帝服务,是一种基督教的天职,同神父和其他神职人员一样。上述转变反映出新教()A全面影响欧洲民众观念习惯B鼓励世人对资本的追求和积累C肯定了中世纪神学职业独尊D强调世俗社会的
4、权力高于教会72022徐州市高三考前模拟1524年,马丁路德在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中提出如下建议,该表说明()1学校应该建立在每一个地区,为了基督教教义,男孩和女孩必须接受教育,以便成为尽责的市民2男教师和女教师必须选择尊敬上帝和国家,以便自己完全合格3课程设置应该多种多样,如语言、历史、音乐、数学,再加上诗歌而非经院哲学A.宣传因信称义提升市民素养B鼓吹理性主义打击封建教会C倡导教育改革助推思想解放D丰富教育内容提倡男女平等8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
5、保护。”关于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资产阶级提出自己的法律原则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和原则C体现了“无罪推定”的原则D资产阶级注重维护私有财产9彭德尔顿法亦称文官制度法,1883年由时任美国参议员的彭德尔顿提出。该法案确立了美国文官录用和组织的三项原则,即竞争考试原则、文官地位相对稳定原则、文官政治中立不为党派利益服务原则,并规定设立一个文官事务委员会,作为全面执行文官制度法的中央机构。这一法案()A.标志着美国现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B表明美国两党制已不再适用于美国政治C标志着美国权力分立和制衡的局面被打破D表明美国的民主制度已经发展到非常完善的阶段101870年6月,英国首相格拉斯顿颁布了文官体
6、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明确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原则,规定在任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这一举措()A保证了英国文官群体的素质B体现政府对政党的监督制衡C表明英国政党之间斗争激烈D有利于维护政局的稳定有序11美国打破了英国文官制度中品位分类的等级观念,重视职位分类,标准客观,管理科学,体现责任与职位的统一。与品位分类相比,职位分类()A否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理念B适应了行政工作专业化的趋势C杜绝了行政工作的懈怠和懒散D极大地提高行政部门的效率12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西方两大法律体系。从其形成过程来看,两者()A没有共性 B趋于一统C源于国情 D相互对抗132022
7、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国际法之父荷兰人胡果格劳秀斯(15831645年)指出: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即使神也不能更改。根据自然法,整个海洋和海洋的分支都不应被任何人占为财产。在辽阔的海域上,各国都可共同使用。据此判断他强调自然法的主要目的是()A反对对上帝的信仰B适应荷兰资本主义发展C维护民族国家主权D构建资本主义国家蓝图14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后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最终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欧洲混战局面。这场战争被称作最后一场宗教战争,也被称为第一场国家间战争,这是因为()A.建立以大国协调和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8、B此后欧洲国家间的重要战争以捍卫国家利益的名义发起C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并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D建立起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151864年红十字公约规定,野战医院和军医院被承认为是中立的。只要这类医院内有任何病员或伤员,它们就应受到交战各方的保护和尊重。这主要反映出()A近代外交制度形成B战争得到有效遏制C消除了战争的伤害D运用法律维护和平16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解决
9、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二、非选择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172022天津市七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
10、,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历史意义。(4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国家观念在
11、当今的时代价值。(4分)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世纪初期,掌握欧洲政治中枢的基督教势力彻底瓦解,从而破坏了中世纪欧洲统一的根基。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又日益频繁和复杂,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使欧洲陷入可怕的厮杀而被撕裂,国际格局孕育着变化。正是在这样新旧交替的激荡时代,格劳秀斯撰写了“法学三步曲”:论捕获法、海洋自由论和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三卷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与会各国,不论宗教信仰、政体、国家大小都一律视为具有独立、平等的主权地位等,都体现了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摘编自战争与和平法:从战争中寻找通向和平之路材料二自1840年鸦片
12、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在此背景下,以西方国际法原理著作为蓝本翻译而成的中国首部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应运而生,在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等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影响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知名外文翻译著作之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格劳秀斯撰写战争与和平法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万国公法应运而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课时作业28近代西
13、方的文官制度、民族国家、国际法及法律教化1解析:据材料“很多作家在作品中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写作语言也从拉丁文转向本民族语言”可知,为了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统一的市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割据,渴望民族统一,这使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正在形成,故选B项;人文主义强调的是对人性的肯定和人的价值重视,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启蒙运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排除C项;浪漫主义注重对人的主观感情的抒发,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答案:B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这一规定提升了法语的地位,民族语言的地位提高,其影响力扩大,有利于强化法兰西的民族认同,故选A项;民族语言的地位提升,但并不一定传
14、播自由平等思想,两者没有因果联系,排除B项;民族语言地位提升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萌发,与国王权力大小无关,排除C项;民族语言的强化是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法国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宗教组织与宗教权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答案:A3解析:材料“主权意识正在萌生的国王和诸侯们站到了新教一边”体现的是当时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推动宗教改革的重要因素,B项正确;当时王权并未摆脱教会的控制,A项排除;政治权力并不能主导宗教信仰,且新教与天主教都属于基督教,C项排除;资产阶级同封建君主的利益并不一致,D项排除。答案:B4解析:垄断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对文职官员的
15、选拔和考核,体现不出稳定了英国的政治、经济秩序,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有了发展,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故D项正确。答案:D5解析:据材料马丁路德宣扬医生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民众对于医学的认知,推动医疗观念革新,故选C项;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信仰理念和行为指导,排除A项;医学属于自然科学,提倡医学有利于打破封建神学迷信,促进近代科技发展,排除B、D两项。答案:C6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胜过关心虚幻的神学说教,鼓励世人对资本的追求与材料
16、“支持商人和工匠的努力工作,倡导理性与勤俭”相符,故选B项;除了新教,还有罗马天主教会,全面影响欧洲民众与材料“新教”不符,排除A项;“欧洲中世纪,世俗工作被视作人类为救赎原罪而进行的一种惩罚,有失绅士身份”,所以,“支持商人和工匠的努力工作”是否定而非肯定了中世纪神学,排除C项;材料中主旨是“支持商人和工匠的努力工作”,并未涉及世俗社会的权力高于教会,排除D项。答案:B7解析:马丁路德的建议是关于教育改革,其中提到了要丰富教育的内容和主张男女平等,而这些内容对于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意义,故选C项;马丁路德主张教育改革来提升市民素养,但在建议中并没有提到因信称义,排除A项;理性主义是启蒙
17、运动时期的主要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是关于马丁路德建议中的内容之一,并非全部内容,排除。答案:C8解析:据材料“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可知,资产阶级强调公共保护,而不是维护私有财产,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贝卡里亚的观点在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强调法治,反对专制的原则,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要求法律保护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契约思想和原则的体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体现了“无罪推定”的原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D9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文官制度。材料显示彭德尔顿法明确规定了文官制度的相关原则和组织机构,标志着美国现代文官制度的
18、基本建立,故A项正确;文官制度是在完善两党制的弊端,不是取代,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答案:A10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制度规定的目的是使政府工作摆脱党派利益之争,从而有利于维护政局的稳定有序,故选D项;奉行“政治中立”原则与保证文官群体素质无关,排除A项;政府不能起到对政党的监督制衡作用,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英国政党之间的斗争状况,排除C项。答案:D11解析:据材料“重视职位分类,标准客观,管理科学,体现责任与职位的统一”可知,便于因事择人,量才使用,适应了行政工作专业化的趋势,故选B项;“否定”一词表述错误,排除A项;“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
19、料只提到其特点,并没有提到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排除D项。答案:B12解析:由材料“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西方两大法律体系”可知,英美法系是随着英国传统和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而形成,而大陆法系是由于法国王权的强大逐渐形成,两者都是源于国情,故选C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都源自于罗马法,排除A项;两大法系并未趋向统一,排除B项;两大法系之间具有共性,不存在对抗,排除D项。答案:C13解析:“根据自然法,整个海洋和海洋的分支都不应被任何人占为财产。在辽阔的海域上,各国都可共同使用”,说明当时(15831645年)荷兰凭借庞大的商船队,成为“海上马车夫”,胡果格劳秀斯当时强调自然法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荷兰的海上贸
20、易利益,适应荷兰资本主义发展,故选B项;西方从来没有反对对上帝的信仰,排除A项;强调自然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荷兰的海上贸易利益,维护民族国家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构建资本主义国家蓝图的是启蒙运动,材料反映的是维护荷兰海上贸易利益,排除D项。答案:B14解析:据材料“这场战争被称作最后一场宗教战争,也被称为第一场国家间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这场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B项;维也纳体系建立以大国协调和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排除A项;一战使国际法遭到破坏,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并宣布
21、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排除C项;国联建立起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排除D项。答案:B15解析:由材料“只要这类医院内有任何病员或伤员,它们就应受到交战各方的保护和尊重”可知医院是中立的,其病员和伤员都应受到保护和尊重,体现了法律对维护和平的重要性,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外交制度,排除A项;“有效遏制”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消除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答案:D16解析:据材料“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可知,该规定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故选A项;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是为了削弱法国及其盟国的势
22、力,排除B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万国公法是1836年颁布的,排除D项。答案:A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可知,世俗王权强化;由材料一“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可知,民族语言普及;从材料一“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推出民族认同观念兴起。第二小问时代背景,据所学时代背景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据材料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可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据所学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可知,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
23、的壮大。第(2)问第一小问设想,据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可知,梁启超设想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由材料二“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可知,孙中山设想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第二小问历史意义,从材料二“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可知,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结合所学民主革命可知,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第(3)问,时代价值就是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可以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作答,如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捍卫国家利益;
24、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答案:(1)表现:世俗王权强化;民族语言普及;民族认同观念兴起。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4分)(2)设想:梁启超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历史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4分)(3)时代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捍卫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4分)18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17世纪初期,掌握欧洲政治中枢的基督教势力彻底瓦解,从而破坏了中世纪欧洲统一的根基”得出宗教改革瓦解了基督教势力,欧洲分裂;据
25、材料一“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又日益频繁和复杂”“三十年战争使欧洲陷入可怕的厮杀而被撕裂”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7世纪的欧洲国家主权意识加强,国家间的利益纷争加剧。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与会各国,不论宗教信仰、政体、国家大小都一律视为具有独立、平等的主权地位等,都体现了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出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据材料二
26、“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得出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希望融入国际社会。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万国公法)在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等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影响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知名外文翻译著作之一”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外交流等方面分析可知,万国公法的发行有利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答案:(1)背景:宗教改革瓦解了基督教势力,欧洲分裂;国家主权意识加强;国家间的利益纷争加剧。影响: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8分)(2)原因: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希望融入国际社会。作用:有利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