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96205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江西南昌高三1月调研2)2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结合儒学主张,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从材料中“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取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国家统一的内容,故B

2、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是导致题干变化的原因,故C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2(2015江西上饶三模25)25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三公制、宗法制、中

3、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 【解析】“有权就有一切”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义”,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

4、3(2015江西上饶三模40)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北宋)王安石周公(1)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奉法者强则国

5、强”和“立善法”的背景,落实“立善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15分)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子思想主张;王安石变法【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大变革大分裂,战国七雄为争夺霸权成就统一大业,先后掀起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厉行法治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确立封建统治;韩非子希望通过自己的立法主张使韩国强大;北宋中期,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统治策略,造成社会积贫积弱的困境,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许多原有法令制度在内忧外患面前无能为力,迫切需要变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力图力挽狂澜改变社会积贫积弱的困境;第二小问方法,据材料二“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得出开办学校

6、,编订教材,改革科举考试科目,注重实用内容的传授,培养变法人才。【答案】(1)“奉法者强则国强”背景:战国七雄为争夺土地人口而先后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厉行法治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确立封建统治。韩非子希望自己的主张使韩国强大。(6分)“立善法”背景:北宋中期,积贫积弱,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许多原有法令制度在内忧外患面前无能为力。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6分)方法:办学校,编教材,培养变法人才。(3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5江西新余高三上学期期末26)26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修改了儒家学

7、说中的君臣关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主张【解析】材料中孟子强调对有过错的君主进谏,不听者就离开他,这是对君臣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原始民主主义的原素,他并非无原则地强调臣民对君王的服从,相反还认为,暴君非君,面对暴君,人民有反抗的权利,而董仲舒强调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故A项正确;对君主暴政的制约是董仲舒君权神授学说的另一部分,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先秦儒学的内容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的“”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

8、过分突出了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材料中的董仲舒并没有在这一块补充,故C项错误;董仲舒时期是汉朝大一统,不存在争霸战争,故D项错误。【答案】A2(2015江西赣州高三3月摸底25)25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由材料“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可知荀子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9、,故A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统治者一直都重视伦理道德,而不是从宋朝开始重视,故B项错误;宋朝时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由材料“宋神宗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可知孟子与孔子地位相当,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江西鹰潭二模26)26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由此可见()A董仲舒的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B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其“天人感应”说奠基C西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出现道德信仰的危机D这种人性论的新思想违背了正统儒家思想【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10、想 【解析】董仲舒的人性论非圣人之性,也非斗筲之性而是中民之性,董仲舒的人性论实质上是“中民之性”论,其人性的主体是“民”,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董仲舒认为“中民之性”包含情,甚或性即是情,具有贪仁两面,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皆不同,董仲舒提出民性有“善质”而“未善”,民之向善需要王者的教化,从而从人性之维为天子的“出场”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也其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故A项正确;此材料与天人感应无关,故B项错误;此题与道德信仰危机无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新思想不是违背了而是发展了正统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宋明理学1(2015江西赣州高三上学期期末3)3韩愈在原道

11、一文中指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胥:全,都)而为夷也?”这说明他()A主张将儒、释、道融合,三教合流 B在思想上带有极端狭隘的民族偏见C提倡儒学复兴运动,力图重建信仰 D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考点】三教合一潮流 【解析】“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说明韩愈并未主张三教合流,故A项错误;狭隘的民族偏见,题中不能反映,故B项错误;题中只是对“也举夷狄之法”进行了质疑,并未提倡儒学复兴运动,故C项错误;“今也举夷狄之法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白话文的意思为:现在,却尊崇夷礼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可以看出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

12、化之上,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江西南昌一模26)26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下诏:“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南宋理宗嘉奖朱熹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文化,繁荣学术 B统一思想,加强统治 C奖励学术,端正官风 D怀念先贤,光大懦学【考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解析】南宋理宗的做法有利于发展文化,繁荣学术,但不是他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朱熹思想主张统一思想,加强统治,故B项正确;虽然肯定朱熹思想“有补治道”,但不是他的主要目

13、的,故C项错误;虽然倡导“缅怀典型,深用叹慕”,但不是他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江西鹰潭一模26)26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考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朱熹思想主张) 【解析】依据材料“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可知做学问要穷天理,明人伦,故A项错误

14、;依据材料“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可知为学必须穷天理,明人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明人伦,穷天理,不是研究自然规律,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做学问要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而不是研究社会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4(2015江西赣州高三3月摸底26)26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 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考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解

15、析】佛教思想源自于印度,材料反映了宋明理学家的思想都含有佛教的思想主张,并没有抵制外来文化,故A项错误;王夫之不是理学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明清之际儒学的具体内容,未能体现出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故C项错误;张载和朱熹的思想都吸收了佛教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5(2015江西赣州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26)26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A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B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解析】根据题

16、干中“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可知其思想为陆王心学,“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不能体现心学思想,故A项错误;“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是致良知的思想观点,符合陆王心学,故B项正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能体现心学观点,故C项错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能体现心学观点,故D项错误。【答案】B6(2015江西景德镇三模41)41(12分)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

17、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请通过对上述材

18、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解析】从政治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所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从经济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所体现出的小农经济特色,将其作为史

19、料即可;从思想文化角度结合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答案】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能利用材料,明确史料与史论的关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指出史料价值得3分)答案举例1: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经济史研究资料。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颜氏家训规定:“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从中可以透析当时的家庭收入来源和当时的

20、生产组织形式,进而透视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幅典型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式风光。答案举例2: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的研究资料。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极力倡导,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将夫妇、父子、兄弟三亲当作人伦之重,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作为治家的基本法则,体现了儒家伦理纲常在家族中的实施。颜氏家训以礼、论语等儒家经典作为家庭教育的教材,这是儒家文化不断向下层社会普及与渗透的结果。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2015江西上饶二模25)25萧公权在中国政治

21、思想史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A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 B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C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思想主张 【解析】依据材料“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可知没有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故

22、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可知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可知黄宗羲并没有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可知黄宗羲并不能代表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江西新余二模26)26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C明清之际的批判

23、思想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百家争鸣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但不是“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故A项错误;洋务派强调“中体”,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因此不会“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故B项错误;“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符合明亡清兴时代特点,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符合“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故C项正确;“托古改制”则不会有“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维新变法时期也没有“故国哀思”,故D项错误。【答案】C3(20

24、15江西赣州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27)27明夷待访录之原法篇是黄宗羲法律思想的结晶。他认为:“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A这里的“法”是指具有现代意义和具体的法律条文B该观点颠覆了传统社会中君主和民众的地位和关系C集中体现了作者国法家法同构实现治世的大胆设想D在他看来天下共治和理想的君主原型只存在于三代【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思想主张 【解析】材料中法并不是现代意义和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限制君权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君主和民众的关系,故B项错误;国法家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由“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可以看出其认为天下共治和理想的君主原型只存

25、在于三代,故D项正确。【答案】D4(2015江西上饶三模28)28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中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文中的意思是()A四书、五经是儒学的根本 B孔孟经典是儒学的根本C论语是儒学的根本 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解析】材料以四书、五经为例,论证当下儒学舍本求末的怪现象,故A项错误;“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顾炎武批判今之所谓理学以宋明理学语录为本,舍弃孔孟儒家经典,故B项正确;“论语,圣

26、人之语录也。”以论语为例论证自己所述观点,不代表论语是儒学的根本,故C项错误;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1(2015江西南昌高三1月调研5)5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A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观念影响很大【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解析】从材料中“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

27、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可知体现的是佛教因果报应思想,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2(2015江西景德镇三模40)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诗经是先秦诗歌的代表。它反映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者,表现了反抗的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七月等诗反映了初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和谐的意识。 摘自梁珂论文化的时代性(1)结合材料一概括诗经的特点。(4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诗经【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诗经反映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讽刺了腐败的者,表现了反抗的心声,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反映了初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等信息可分析其特点为关注社会现实和关心百姓生活。【答案】(1)特点:具有时代感和人民性(具有现实主义和关注百姓生活的特点)。(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