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检测(解析版)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1、有学者撰写了一篇题为作用不算大,危害却不小的评论文章,以评价某一经济政策,该文的主要内容最可能涉及(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二月革命B、十月革命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1920年,一位老农向列宁诉苦说:“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
2、,反正都给拿走了。”为解决包括农村在内的诸多问题,苏俄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社会主义工业化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的“独特实验”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5、列宁评价某制度时说:“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
3、和分配。”该制度在当时( ) A、巩固了十月革命胜利成果B、立刻引发农民不满和暴动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D、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6、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列宁所述“失败”的根源在于( ) A、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B、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C、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的国情D、苏俄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7、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
4、角色。”他在此着重强调了赫鲁晓夫改革( ) A、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束缚B、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C、主张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D、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8、在苏联历史上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文中的“他”是( )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9、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
5、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A、罗斯福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10、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苏俄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实施“新政”,90年代邓小平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11、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制定C、斯大
6、林模式的形成D、赫鲁晓夫的改革12、如图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合的是( ) 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13、“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从而延长国内战争:”为了结束这种状况,苏维埃俄国( ) A、给农民提供补贴,调整调蔡农产品结构B、按国家规定价格收购农民的余粮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行固定粮食税,允许粮食自由贸易14
7、、俄罗斯历史中写道:“斯大林时代就类似太空中突然喷发出的一颗超新星,然后逐渐熄灭,但在它的光辉照耀下把我们向前推进了差不多40年。”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斯大林模式( ) A、给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只有灾难B、在俄国的历史上仅仅存在了40年C、对俄国的贡献只有发达的航天工业D、曾经对俄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15、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一体制( )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是苏联实现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A、B、C、D、16、斯大林巧妙地
8、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C、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17、下面是苏俄(联)19201924年农村平均税率变化示意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苏俄(联)( )A、农民耕作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经济政策出现调整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恢复D、农业生产迅速复苏发展18、19841986年苏联农产品年
9、均增产速度为26%,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年均进口粮食3430万吨;另外,肉、糖、黄油、土豆和水果等的进口量也日益增加。据此可推知,苏联( ) A、重工业的增长过快B、国产粮食用于工业C、经济结构持续恶化D、农民生产积极性低19、1933年7月,申报月刊出版“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特刊,征文探讨中国应当以何种方式重建经济。该刊共刊登了16篇论文和10篇随笔。( )从上表可以看出 A、国民政府的统治失去了民心支持B、实行社会主义成为民众普遍要求C、中共的革命宣传取得了显著成效D、知识分子认为苏联模式有合理性20、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
10、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30分)2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材料二:“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
11、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 (1)材料一中,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纠正“现实生活”的错误,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与“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相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本思想。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的主张有何类似之处?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注重实标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
12、的结束,而是暫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頋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教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
13、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199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
14、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A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对于另外三项政策,其实行时间短,主要是服务于军事的,因此经济上的作用不大,在后期危害较大,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故选A项。 2、【答案】D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攻办法指的是列宁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想
15、直接的、一步到位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实践证明这样做是错误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本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二月革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本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十月革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本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新经济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答案】B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据材料提到,“1920年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为解决包括农村在内的诸多问题,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故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
16、策,属于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故A排除。农业集体化,属于斯大林模式,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属于斯大林模式,故D排除。 4、【答案】C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据材料“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独特实验”是开创斯大林模式,故C正确。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年到1921年,故A排除。实施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故B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故D排除。 5、【答案】A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
17、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可以知道此制度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2高度集中起来,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障,巩固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在“立刻”;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是新经济政策。 6、【答案】B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和“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可以看出当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
18、度到社会主义与当时的生产力不适应,即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本题答案选B项;ABC不符合题意。 7、【答案】B 【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材料强调后半部分,而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只与材料前半部分相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表明赫鲁晓夫经济理论上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改革,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继承与发展,未涉及管理经济的方法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指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故D项错误。 8、【答案】C 【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19、】斯大林继列宁而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与材料“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赫鲁晓夫由于改革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给苏联带来极大的混乱,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与材料“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根据此材料“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根据材料“隐含了种种危
20、机,积累了无数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停滞,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出任苏共总书记并改革,但始终未实现好转,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C 【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由题干中的“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可首先排除A、B两项;C、D项中的两个人物都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改革,戈尔巴乔夫从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模式,而赫鲁晓夫则没有,所以C项正确。 10、【答案】D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事求
21、是”的本质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列举的事实均是从国情出发的产物,均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实事求是”而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借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1、【答案】C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故选C。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还是苏维埃政权时期,以农业经济为主,故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时期没有达到这样的地位,故排除。D项赫鲁晓夫
22、时期也是建立在斯大林模式基础之上的,故排除。 12、【答案】A 【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漫画套用了俄国画家列宾的著名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原本体现了俄国下层劳动者谋生之艰难。新漫画把俄国纤夫换成了苏联和俄国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项最符合题意。 13、【答案】D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重在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俄国十月革命后对农业的调整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收集制到实行固定粮食税再到农业集体化,题干阐述应是新经济政策,所以
23、选C,A、B军不符合题意;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苏维埃没有实行。【点评】新经济政策可归纳为“一、二、三”一个创新:在小农经济占优势情况下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两个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个背景: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直接过渡失败。 14、【答案】B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斯大林模式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
24、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结合题干信息“在它的光辉照耀下把我们向前推进了差不多40年。”因此选B。A、D和C军事片面的说法。【点评】材料型选择题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15、【答案】D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察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实行初期起到了加强国防实力的作用,因此说法正确。但是长期发展重工业带来的是人民群众生活
25、长期得不到改善又造成了人们的不满,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点评】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16、【答案】D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苏联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不是在193
26、2年,所以排除A项。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排斥市场调节的,所以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合,并且与材料内容无关。【点评】17、【答案】B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据材料提到苏俄(联)19201924年农村平均税率变化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经济政策实行,农村平均税率逐渐降低,这反映了农业经济政策出现调整,故B正确。新经济政策没有使农民耕作自主权的扩大,故A排除。新经济政策不等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恢复,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生产迅速复苏发展,故D错误。【点评】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
27、,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18、【答案】C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据材料提到,19841986年苏联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2.6%,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年均进口粮食3430万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农业破坏严重,故农产品减少,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工业的增长过快,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国产粮食用于工业,故B错误
28、。农民生产积极性低,属于经济结构持续恶化的后果之一,故D错误。 19、【答案】D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的统治失去了民心支持,故A错误;材料只是统计发表的论文,看不出社会主义成为民众普遍要求,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共的革命宣传,故C错误;从表中统计的论文来看,只有一篇支持走资本主义道路,其他均支持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而此时的苏联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即斯大林模式,知识分子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认可,故D正确。【点评】“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作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29、;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20、【答案】A 【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依据题干“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 B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CD两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内容,应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需要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以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内容。解题时
30、注意抓住关键信息“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21、【答案】(1)措施:实施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意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2)“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3)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适时调整政策,发展生产力。 【考点】战
31、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邓小平理论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可见列宁是指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已经失败,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苏俄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根据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回答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满足广大农民、工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稳定社会秩序,消除了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创新。(2)第一小
32、问根据材料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可以得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第二小问从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角度分析相似点。(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都是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从经济政策的制定或者调整要适应适时生产力水平等角度分析回答。 22、【答案】(1)新: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2)特点: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原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
33、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不符合西方的价值观。(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赞同此观点。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都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同时都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示例二:不同意此观点。列宁认为市场经济、货币、商品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即使采用也是形势所迫的暂时性退却。邓小平则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把改革开放作为长期国策。示例三:认为此观点是片面的。理由综合示例一、二。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解析
34、】(1)根据材料一“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农业方面,新经济政策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可知,苏联的工业化由政府来主导实施;根据材料二“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的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根据材料二“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
35、计划”可知,斯大林工业化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可知,苏联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硬的指令性计划,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3)该提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态度。赞同或不赞同题干中的观点,如:赞同此观点。其次,根据自己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理由。如:(赞同)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都是在不改变社会性质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都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都实行按劳分配。【点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