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92781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22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7-中国:晚清时期(解析版) WORD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晚清(18401912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近代化社会转型【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近代化社会转型,旧因素与新因素并存,新旧冲突斗争激烈,“冲突反应”模式特色明显,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和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政治和文化近代化运动艰难开展。1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化、市场化以及与世界市场的联动。(1)农业:自然经济不断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2)工业:传统手工业不断凋敝,民族工业经历兴起、初步发展两阶段;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近代化。(3)商业: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政府被迫开放,接受并学习西方自由市场经济规则。(4)城市近代化。2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公民政治,

2、救亡图存是第一任务。(1)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变化,西方侵略三个阶段,维护主权斗争频发,救亡成为第一要务。(2)政治性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汉族地主集团崛起和江南经济破坏;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引发立宪运动(自治运动);辛亥革命催生共和国(共和国梦)。(3)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问题。(4)中国政治制度新探索(政体形式)。3文化:人文化、科学化。(1)儒学:经世致用思想成为师夷长技思想武器,中学自信与转型。(2)西学:经历器物、制度层次的近代化运动。(3)教育近代化与留学。(4)民族意识、近代国家观念形成。(5)边疆史地、世界史地研究兴盛。(6)近代科技确立。(7)观

3、念冲突与转型。4社会:平等化、宗法社会转型、市民社会活跃。社会生活变迁。5外交:融入国际舞台。(1)中国半殖民地化下主权不断丧失与维护主权斗争。(2)中国政府的外交近代化与顺应世界潮流。(3)近代海权意识与海军建设。(4)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主要表现】一、列强侵略的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近代列强侵华和民族屈辱(1)英国独霸(18401894年)鸦片战争(18401842年)a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b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c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a原因:英法为

4、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b结果: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趁机割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c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2)“群雄逐鹿”(1894191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a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b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c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a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镇压义和团运动。b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c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2救亡图存的抗争(

5、1)太平天国运动新旧交替时代的反封建反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2)义和团运动民族危机加深下抗击八国联军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斗争: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口号:“扶清灭洋”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与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二、列强冲击下的回应: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1晚清时期清政府的自救举措和各阶级的探索(1)近代前期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晚清政府:推行了三次“新政”,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都没有实现其自身的目的,尤其是清末新政,最终走向了其愿望的反面。(2)地主

6、阶级开明阶层地主阶级抵抗派:抵御外来侵略,“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3)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颁布了资政新篇,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发展资本主义的宣言。义和团运动:具有爱国与蒙昧的双重性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从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4)资产阶级各个派别:维新派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掀起的辛亥革命等,对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意义重大。2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的发展(1)鸦片战争前后,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这对于开阔中国人的视野,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

7、作用。(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以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公众选举官吏等。(3)19世纪60年代,王韬、冯桂芬等早期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4)戊戌变法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皇帝支持下,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运动开创了政治民主化的先河。(5)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建立民国”的主张,民主共和的思想成为潮流。引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三、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经济结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期特征原因影响19世纪中期自然经济解体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大批外

8、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担负

9、起救亡图存的重任,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重点关注】1全面认识近代列强侵华(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3)从目的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5)从影响看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

10、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主要原因。建设性:列强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晚清宗藩体系的瓦解与近代外交的建立(1)第一个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鸦片战争以前:当时清政府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

11、国为天朝上国。(2)第二个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缺乏主权观念,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至50年代: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以主权换定制,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产生了危机意识。在受到鸦片战争刺激后,一批爱国开明之士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3)第三个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自强制夷”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此时期清政府在西方武力威胁下先后实行

12、被动开放和主动引进。对外意识的主流也从华夷意识转变为以西方为学习与交涉对象的洋务意识。(4)第四个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放弃对抗”甲午中日战争后选择了改革,进行了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清廷彻底放弃了对抗列强的决心,只是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猜忌勉强维持。【真题再现】1.(2021广东卷6) 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 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B. 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 洋纱排挤土纱进

13、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洋纱(英国纱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进口于印度、美国,经过长途贩运,原料成本较高,而江南地区就地取材,“土纱”虽然没有机器生产的优势,但得益于“地利”,对洋纱形成优势,C正确;材料显示,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在内地的某些地区并不输于沿海,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排除。2.(2021 湖南卷7) 据如表可知,当时中国(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1867年1894年数量货值(海关两)数量货值(海关两)铁113,441(担)264,5031,185

14、,411(担)2,467,590锡33,502(担)582,14697,008(担)2,046,897火柴79,263(箩)71,3846,615,327(箩)1,638,931煤113,430(吨)992,649486,295(吨)3,21,343糖186,176(担)754,6091,823,890(担)9,507,153A. 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B.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 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D. 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答案】D【解析】从1867到1894年,材料所列进口货物数量大幅度上升,说明这一时期,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海关并不能有效维护本国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

15、知,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中国海关也随之半殖民地化,这一时期列强逐渐把持中国海关,因此出现题干所列现象,说明海关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正确;题干只有进口数据,没有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入超结论,排除A;B是甲午战后的史实,排除;甲午战后尤其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排除C。3.(2021天津卷5)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答案】C【解析】据材料“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可危之甚”可知,李鸿章

16、主张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改革兵制,以强兵御外,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李鸿章主张强兵御外,未涉及朝廷腐败的信息,排除A项;李鸿章是洋务派,康有为等维新派力图维新救国,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林则徐就已经“开眼看世界”,排除D项。4.(2021北京卷6) 读如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东南地区通商口岸贸易网络最为密集“五口通商”中的香港成为贸易中心天津的口岸贸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最早开埠的汉口是南北口岸贸易枢纽A. B. C. D. 【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当时主要的通商口岸,尤其是东南地区,贸易往来频繁,说明当时东南地区通商口岸贸易网络最为密集;从地理范围看,天津的口岸贸易在北方居于核

17、心地位。C项正确;香港不属于通商口岸,而且汉口并不是最先开埠的地方,排除A、B、D项。故选C项。5. (2021 山东卷6) 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 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 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 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他认为如果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美无缺的。但实际上变法是

18、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故选D;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排除A;根据“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贪大求全,排除B;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指出缺乏思想动员的缺陷,排除C。6.(2021全国卷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清廷顽固派势力

19、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答案】A【解析】慈禧太后在1861年以“不能尽心和议”作为处置政敌的理由,说明慈禧太后主张与西方列强“合作”,而英国报刊的态度表明会支持清朝政府,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将会使得太平天国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故选A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涉及到慈禧太后和英国报刊两个角度的信息,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只能与慈禧太后的措施相关,所以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排除C项;题干信息使得我们可以推论出中外反动势力将会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并不能表明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排除D项。7.(202

20、1浙江卷9)右图为著名表演艺术家谭鑫培(18471917年)中年时代定军山剧照。下列项中,与此照及人物活动相吻合的是( )时值有声电影刚刚传入中国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已摄制的第一部影片艺术家所表演的剧种是京剧剧照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众服饰的变迁A B C D【答案】C【解析】1929年有声电影传入中国,此时是无声电影,故错误;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的京剧短片定军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故正确;据图结合所学可知,定军山为京剧短片,故正确;谭鑫培京剧服饰具有中国特色,无法体现近代中国民众服饰的变迁,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8. (2021浙江卷10)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

21、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汽车,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故选D项;汽车由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戴勒姆发明,排除A项;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广泛应用共同组成中国交通事业的现代化,材料只是一种交通工具,且没有广泛应用,排除C项。9. (2021 湖南卷8) 20

22、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A. 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B. 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 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武汉三镇尤其汉口凭借其优越地理位置工商业较发达,结合史实武汉工业基础较好,资本主义发展较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正确;根据材料“汉口其盛不亚于上海”只能看出汉口商业发达,并不能得出航运业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错误;材料不涉

23、及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故B错误;20世纪初,长江沿岸没有重新布局工业,故C错误。10.(2021广东卷7)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 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 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 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 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答案】D【解析】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

24、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11. (2021浙江卷11)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答案】B【解析】“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强调反封建求民主,“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强调反帝以自强,故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

25、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排除D项。【实战演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补偿了鸦片被销毁的英国商人,并开放五个中国港口以进行国际贸易。另外作为此协议的一部分,这些港口中的每一个,均由不从属于中国法律的英国顾问管理。这些规定,致使中国客观上()A.沦落为英国的殖民地B.司法主权由此丧失殆尽C.逐渐解决鸦片的纠纷D.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南京条约赋予外国人在中国的司法特权实质上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是走向半殖民地化的表现,D正确;中国并未沦为西方殖民地,排

26、除A;丧失殆尽过于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B;南京条约并未解决鸦片纠纷问题,排除C。2.下图为18641879年烟台进出口商品总额示意图。据此,可以判断烟台()A.对外贸易因开埠持续发展B.民族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C.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D.关税主权被西方列强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图表可知,18641879年烟台进口洋货总值总体高于出口土货总值,这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后,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故选C;根据图表趋势,进出口商品总额是曲折上升的,排除A;进口洋货总值越高,说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越重,越不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排除B;中国关税主权被列强控制的标志是1863年赫

27、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排除D。3.(2021武汉二模)19世纪60年代初,俄国人在汉口建起了一座加工厂,使用人力加工,把预定运往西伯利亚的茶叶压缩成砖块以便利于运输。1871年,俄国人把十年前在茶乡崇阳县建立的一座蒸汽动力的工厂搬迁到汉口的英租界,随后又陆续增建了几个蒸汽动力工厂。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茶在国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B.汉口成为中外经济联系的主要纽带C.近代的生产方式在中国缓慢发展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答案】C【解析】19世纪60年代初在汉口建立第一座加工厂到1871年又陆续建立几个蒸汽动力的工厂,十年来变化不大,表明机器生产在中国是缓慢发展的,故选C;把茶叶制成砖茶

28、是为了便于运输,材料无法体现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在汉口设立工厂表明汉口近代工业的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外经济联系的主要纽带是广州、上海,排除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但不显著,因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4.(2021十堰三模)下图所示为18641869年汉口茶出口统计情况(单位:担)对图中信息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茶叶转运上海是为争取利润最大化B.汉口与海外市场的直接联系不断加强C.汉口茶的出口日益被外国商人垄断D.沿海的通商口岸更具发展外贸的优势【答案】A【解析】汉口茶出口统计情况统计图中,经上海出口的商品明显呈现上升趋势,而直接出口的

29、商品总体呈下降趋势,可见经上海出口可能会有更低的成本,故选A;通过统计图可以看出,经汉口直接出口的商品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理论上说明汉口直接与海外市场的联系减弱,排除B;材料中的统计图只有汉口茶叶出口数量,而无法知道其由谁经手,无法体现外国商人的作用,排除C;统计图中只有上海作为出口茶叶的中转,没有其他沿海城市的信息,不能代表所有通商口岸都具有这种优势,排除D。5.如表是中国近代部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出口数据(公担)统计表,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中国 ()时间茶叶蚕丝大豆棉花1871-1873年1 022 15937 52957 5068 4861891-1893年1 055 064599 9407

30、60 522290 417A.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成效显著B.农业商品化瓦解着自然经济C.民族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D.贸易顺差增加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1871-1893年,我国的农业初级产品出口量迅速增加,说明中国产品大量进入世界市场,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B符合题干的要求;A、C、D内容都不符合材料的观点,排除。6.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刷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A.清政府实行文化专制B.近代中国印刷业严重滞后C.中国社会变革的意识淡薄D.魏源的思想脱离中国实

31、际【答案】C【解析】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发起了洋务运动,不再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A;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海国图志反映了社会变革思想,而这一时期中国却没人重视,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缺乏社会变革的意识,C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符合中国实际,排除D。7.19世纪70年代出使欧洲的刘锡鸿认为,英国确实没有残暴不仁之政,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曾来过中国“得闻圣教所致”,大清要富强,完全不必向他们学习。这表明刘锡鸿 ()A.固守“中体西用”思想B.更加关注政治制度改革C.坚持传统的“夷夏”观D.否认英国政体的进步性【答案】C【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

32、,刘锡鸿认为自己所见到的英国政治风俗有值得称道之处,但他只用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儒家的价值观来看待西方文明的成就,故C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西用”的思想,故排除A;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英国政治制度,故排除D。8.鸦片战争后上海滩的时髦派,女子所不可少的东西,尖头高底上等皮鞋一双,紫貂手筒一个,金刚钻或宝石金扣针二三只等;再说男子不可少的东西,西装、大衣、西帽、革履、手杖等。这一现象表明 ()A.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B.上海传统生活方式被抛弃C.西式生活深刻影响上海D.拜金风气弥漫整个上海【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上海人追求西方服饰的现象,这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对

33、上海生活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上海人追求西方服饰的现象,不能就此得出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故A错误;鸦片战争后上海人追求西方服饰并不能说明上海传统生活方式被抛弃,故B错误;材料中的现象不能说明拜金风气弥漫整个上海,故D错误。9(2021张家界二模)下图源自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第二章”内容的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章内容的主题应是()第二章 第一节中外关系的表面和缓与列强加紧在华掠夺利权第二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第三节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第四节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动向A洋务运动和中国早期的近代化B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和传播C新政形势下社会政治的变动D民国初年社会形势的发展

34、状况【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加紧在华掠夺利权”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中外关系的表面和缓”是在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署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以综合考虑题干所述可知这应该是20世纪初新政形势下社会政治的变动,故选C项。10(2021佛山二模)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改革选官制度的重要性。百日维新时期颁行的法令规定,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这一法令的颁行()A废止了传统的科举制度B揭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C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声浪D开启了民族资本的“黄金时代”【答案】C【解析】据材料“废

35、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可知百日维新阻断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晋升通道,直接触及顽固派的利益,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声浪,故选C项;废除科举是在1905年,排除A项;揭开中国教育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维新变法由于阶级局限性等原因最终失败,排除D项。11(2021湛江二模)1900年7月,美国总统麦金莱在写给光绪帝的信中表示:“我们派部队到中国的目的,是从严重危险中营救美国公使馆。同时,本政府在取得其他国家的同意后,将乐于以此目的为陛下进行友好的斡旋。”美国总统此举旨在()A保障美国公民在华利益 B维持与清廷的良好关系C获取对华侵略优势地位 D美化其侵略扩张的行径【答案】C【解析】据材料“190

36、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试图通过插手中国事务,攫取利益,故选C项;保障美国公民在华利益不需要“为陛下进行友好的斡旋”,可见这只是美国插手中国事务的托词,排除A项;“为陛下进行友好的斡旋”并不代表美国总统是为了与清朝维持良好关系,而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取得其他国家的同意后,将乐于以此目的为陛下进行友好的斡旋”是为获取对华侵略优势地位,而非美化其侵略扩张的行径,排除D项。12在清代一总督署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洲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下列能够印证该对联说法的是

37、()A直隶地区军事地位重要 B东南沿海民族工业发达C江南地区成为鱼米之乡 D湖广地区成为革命中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北吞大漠”可知该地北方有沙漠,“南亘黄河”可知黄河在其南面,“西岳东瀛”可知西岳华山在其西边,结合地理知识,可知此地为现河北,即清直隶,又结合“曾(曾国藩)前李(李鸿章)后”可判断此处为直隶总督署,结合所学可知直隶地区军事地位重要,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12分)关于洋务运动的目的,“镇压革命说”在学术界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洋务运动的目的出现许多新的说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主客

38、矛盾说。此说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和时代潮流相违背的,洋务派妄图在死保封建体制的前提下移植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客观上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输入是有助于加速封建制度崩溃的,但这是和洋务派的主观动机相矛盾的。反抗侵略说。此说认为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农民运动事实上已不足以威胁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当时真正能威胁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所以,洋务运动不是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勾结的产物,而是它们之间矛盾的产物。双重目的说。此说认为,洋务派有“剿贼”和“御侮”的双重目的。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是针对国内农民战争。到7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农民起义的逐渐平息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日益加

39、深,洋务运动的重心已明显转移到抵御外侮、防止中国殖民地化的这方面来。实践检验说。此说认为目的或动机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失败中却包含着成功的因素。在当时来说,洋务运动毕竟是一件新鲜的事物,它是在守旧的顽固派的反对喧嚣声中诞生的,而实践证明它是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据戚其章中国近代史新讲(1)根据材料,指出“主客矛盾说”与“双重目的说”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2)说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洋务运动目的出现多种不同历史解释的原因。(6分)【答案】(1)前者主要关注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反动的;(2分)后者关注了洋

40、务运动不同发展阶段的目的,(2分)认为其前期虽是反动的,但后期则有抵御外侮的目的。(2分)(2)可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拨乱反正促进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革开放后学习西方技术促进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史料的进一步丰富及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等角度作答。(每点2分,总分不超过6分)【解析】(1)据“但这是和洋务派的主观动机相矛盾的”得出“主客矛盾说”主要关注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反动的;据“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是针对国内农民战争。到7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农民起义的逐渐平息和外国资本主义侵

41、略的日益加深转移到抵御外侮”得出“双重目的说”关注了洋务运动不同发展阶段的目的,认为其前期虽是反动的,但后期则有抵御外侮的目的。(2)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史学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得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拨乱反正促进了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革开放后学习西方技术促进了社会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史料并促进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黄绣球是汤颐琐于1905年发表的一篇白话小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主人公黄绣球,居住在一处叫自由村的地方,当地物产丰盈

42、,田地广阔,一向与外村人不通往来。外村人羡慕她村上富饶,就渐渐拿起手段来欺侮,弄得自由村全无一点自由乐趣。她原是个不识字、贤妻良母式的旧时代妇女,受到丈夫黄通理维新思想的影响,放了足,又在梦中得到法国罗兰夫人的点拨,知识大进。她感化了两个女尼,通过她们四处讲唱,团结了一批人,与丈夫分头开办了男女学堂。在新任官员的支持下,又添设新学堂,官民合作,大见成效,使所居自由村面貌焕然一新。继而又到邻村开辟事业,也取得成功。但本村因昏官继任,摧残教育,倒行逆施。最后黄氏夫妇领导自由村成立武装,实行了地方独立。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

43、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答案】情节:黄绣球从一个贤妻良母式的旧时代妇女变为参与领导武装,实行地方独立的新时代妇女。(1分)历史现象:晚清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民众的自发反抗斗争。(1分)阐述:19世纪中期的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不甘屈服的中国民众,不但在反对列强侵略斗争中自发进行反抗,而且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斗争,反抗清朝的封建统治。在一系列反抗斗争中,受经济发展和西方观念影响下的广大妇女也积极参与到群众斗争中来。近代中国民众的自发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列强的殖民侵略。(10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小说黄绣球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如根据“她原是个不识字、贤妻良母式的旧时代妇女”“与丈夫分头开办了男女学堂”“最后黄氏夫妇领导自由村成立武装,实行了地方独立”可知反映在晚清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民众的自发反抗斗争。结合列强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行为,如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等内容展开论述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