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1子贡问政,(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商鞅则强调“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据此可知当时( )A儒法两家相互借鉴融合B粮食安全得到一定重视C抑商思想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变迁强化重农意识2商鞅变法规定:“使民非农即战”“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这些规定( )A进一步打击了领主贵族势力B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C为秦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D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3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
2、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4汉武帝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检核问事之意,“史”为“御史”之意。这说明汉武帝时刺史( )A属于地方行政长官B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C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D威胁到君主专制的统治5孔子提出“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孟子从“得天下”的政治高度劝诫“为政者”接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据此可知,二者的主张( )A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B顺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C体
3、现了民众的现实要求D汇集了百家思想的精华6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所谓“高门华阅,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这一局面得到初步改变是由于( )A郡县制的实行B刺史制度的推行C科举制的创立D三省六部制的建立7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8唐代在科举考试中获得科名的考生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还要参加吏部的铨选
4、,具体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的考试,只有通过铨选的考生方可授官。据此可知,唐代铨选制( )A削弱了科举考试选官的公信度B有利于保证所选人才的真实性C旨在加强对应试者品行的考察D确保了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性9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察举制弊端暴露B地方宗族势力强大C王氏为上品家族D君权遭到剥削10有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与唐朝发生官方关系的海外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
5、明D唐朝经济文化繁荣11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据此,关于四大发明的影响理解正确的是( )A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B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到来C导致我国科技发展到达巅峰D引发了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12南宋初期的一首诗歌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A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B西湖景色秀丽迷人C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D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13辽史.百官志一中有“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
6、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据此可知,辽朝设置南北面官(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B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尖锐C加速辽朝的封建化进程D维护了本民族落后的社会制度14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坚持“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A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教训B契丹族对中原形成的严重威胁C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D财政状况日益恶化15两宋时期,山水画日益发展成熟,大批文士及山水画家对宇宙自然生命奥秘产生了兴趣,通过自然界的山川木石体现“心”“情”“诚”意”“顿悟”等时代精神和审美认识。这一现象( )
7、A反映了佛道思想的相互融合B受到心学的深刻影响C受到主流思想体系变化影响D表明山水画成为主流16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代后期,政府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允许部分工匠纳银代役,纳银之后由官府以银雇工。这一转变( )A官营手工业发展走向市场化B使白银成为法定货币C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7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明朝衰亡的教训出发,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务实学风,主张经世致用,由此形成了一股积极进步的新思潮。该新思潮( )A具有爱国与民主意识B摆脱了儒学束缚C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D受启蒙思想影响18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
8、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B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C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D倡导“自由”“民主”思想19“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适应西北用兵之需C巩固君主专制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20明末小说描写的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士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成为小说的主角。 明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B市民文学开始兴起C商品经济
9、的发展D理学的发展21清代密折约始于顺治、康熙时期,最初只有权臣有权使用,官员单独向皇帝呈送密封告,皇帝亲自启阅,不经中转,雍正时密折制度得以推行和完善。清朝密折制( )A强化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B反映了权臣实力增强C加强了对官员的监控力度D削弱了军机处的权力22辽史百官志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契丹采取“一国两制”主要是因为( )A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B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C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D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23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
10、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宋明理学C提倡公平法治D以天下为己任24有学者对明史“列传”记载的官僚群体进行统计,发现“得善终者”的比重不足15%,远超前代。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明代法律异常残酷B文字狱的波及面广C专制皇权高度强化D社会矛盾十分尖锐25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B专制体制不复存在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二、材料分析题(26题20分、27题14分、28题16
11、分)26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
12、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
13、,“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4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和作用。(8分)(3
1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租佃制生产关系、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唐代的户籍制度早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一种城乡分开、有产户无产户区分的新的户籍制度在北宋前期形成。宋代在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坊郭户”。 坊郭户和乡村户户籍以有无常产(房屋及财产)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以常产多少划分为等以承担赋税及科配(属临时性赋税)。但不少地方常将客户也划分在等户内。一等户中有些特别富有的,被称为“极户”“无比户”:高强户”;享有一定特权的官户”,也大都
15、在一等户内;而包括官户以及州县的公吏和乡村政权头目中的上户,称为”形势户”,都是租佃制生产关承中的大、中地主,坊郭客户为城镇介民,多为小商小贩,商业、手工业的雇工、邦工及富户的佣工;乡村客户则主要为佃户、主户的雇工、佣工等。摘偏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以客户为立体的流民(年饥或避兵他徒者),是社会治安的一大问题,更是户口统计、户籍管理的一大问题。宋朝规定:“居作一年,即听附籍。”即在一个地方居住一年,即被列入当地户籍,成为当地人口,并承担相应的赋税。对于房郭流民,宋政府采取对流民进行登记的办法。负责登记的官吏,“每见流民,逐家尽底唤出本家骨肉,亲自当面审问真实人口,填写姓名口数”。流民离开
16、之时,居停住人要主动报告官史,销毁其临时户口。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4分)(2)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户籍制度的影响及启示。(10分)28中国古代政治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鞅列传材料二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
17、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材料三 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宋史卷三百二十七请回答:(1) 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利于推进公平正义、社会进步?(4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的?(6分)(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影响的相同点
18、。(6分)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答案123456 78910BCCBCCCBCD11121314151617181920BCAACDAABC21222324252627282930CADCA26(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4分)(2)原因:地方出脱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2分)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2分)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
19、区划的基本模式。(回答出两点即可4分)(3)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但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2分)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三冗”“两积”局面。(2分)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分)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27(1)特点。城乡分开,根据财产区分主、客户和划分户等,具有等级性;百姓按照户等向国
20、家缴纳赋税;只有-定的开放性(百姓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迁徙自由)被赋予社会治安的职能。(4分)(2)影响:消解了宋代“不抑兼并”带来的冲击,适应了日益普遍化的租佃关系,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宋朝的封建统治:严格的户等划分,形成不平等的社会等级,激化了社会矛盾。启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适时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开的管理办法,增加户籍管理的开放性,实现迁徒自由和居住自由;户籍管理要以便民和利民为原则。(10分)28(1)实行法治;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4分)(2)实行免役法,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被、地主也不例外。(6分)(3)相似之处: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同点:改革都打击了旧势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都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