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 :元代胡同遗存这一带是反映元大都建城规划的难得的历史遗存。同时,这一带也是北京四合院存在时间最长、质量最高、式样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至今保存较好的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四合院达40多处,这在北京其他街区是极少见的。因此,这一地区是第一批确立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被誉为旧城历史精华地段的核心保护区。700多年间,世事沧桑,这些变化也无不反映在这些胡同中,它们也是北京城演进的历史见证。 日前,西城区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的开墙打洞治理工作,取得极大进展,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平房文保区,这八条东西向胡同的肌理得以重新梳理,而其中蕴含的历史也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 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
2、这八条胡同,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平安里西大街,西起赵登禹路,东至西四北大街。这块不大的街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们是修建元大都时,按照严格规定修建而成的八条整齐排列的东西向胡同。原来这八条胡同是各有名称的,1965年整顿地名时,按自南至北的顺序改名为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 西四北头条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在此绝食而亡 西四牌楼周边在元、明时曾有多种牲畜市场,因而留下了羊市大街、马市大街、羊肉胡同等多处与家畜相关的地名。而当时羊市大街(今阜成门内大街东段)往北的第一条胡同,称为驴肉胡同,想必这条胡同里也有驴市场或是集中卖驴肉的地方。清代时,家畜市场逐渐消失,民国时被雅化改称为礼路胡同,这就是今日
3、的西四北头条。 西四北头条的南边主要是历代帝王庙、广济寺等的后墙,没有多少住户,北边却有不少大宅门,曾是达官显贵的宅邸。据说清代的大贪官和珅就在这条胡同里长大。和珅的家族隶属于正红旗,其父当过正二品福建副都统,家就安置在正红旗管界内的驴肉胡同。和珅在这里长大,步入仕途,并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宠,直至乾隆皇帝把女儿和孝公主赐婚给和珅之子,成为权倾一时的宠臣。和珅与皇帝联姻后旗籍由正红旗改为正黄旗,他在什刹海西岸建造了豪华的新府,即后来著名的恭王府,才搬离了驴肉胡同。和珅究竟住在这条胡同的几号?那个宅院?现在还没有更确切的考证。 在西四北头条中段路南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胡同姚家胡同,南口通阜成门内大街。这
4、条胡同3号,曾是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父子的家。 陈三立(1852年1937年)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光绪进士,官吏部主事,曾参加戊戌变法。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与谭嗣同、吴宝初、丁惠康并称维新四公子。其诗取境奇奥,造句瘦硬,练字精妙。著有散原精舍诗集及续集、别集、散原精舍文集等,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在西湖之畔的净慈寺特地拜晤了陈三立。两位不同国籍的老诗人互道仰慕之情。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份,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代表的身份回赠他一部诗集。陈三立接
5、受赠书后,表示谢意,并谦逊地说:你是闻名世界的大诗人,足以代表贵国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坛代表自居。后两人合影留念,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1933年,陈三立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痛斥他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在再版自己的诗集散原精舍诗时,愤然删去郑所作之序,以示断交。 1934年,年逾八旬的陈三立来到北京,与其三子陈寅恪同住。陈寅恪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他特意租赁了姚家胡同3号这座有大小三个院子及一个小菜园的住宅,为父亲养老居住。父亲住在正院堂屋东侧主卧室。当时陈寅恪的大哥、著名画家陈衡恪(陈师曾)已去世,居孀的大嫂住在西屋,照顾陈三立的起居。陈寅恪及家人
6、平日住清华园寓所,周末及假期乘车回城与父亲团聚,陈寅恪则住在东跨院内。 在北京居住期间,陈三立闲时曾游西山,看到被八国联军破坏的园林遗址,他义愤地连叹国耻!他对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形势深感忧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表示:我决不逃难!日军百般游说陈三立与他们合作,均遭到严词拒绝。一天又有一汉奸上门,陈三立呼喊佣人拿扫帚将其逐出。面对日寇的猖狂,他绝食五日,最终忧愤而亡,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办理完陈三立的丧事,陈寅恪离开了北京,随校南迁。 西四北二条 明代设有西帅府 明代驻守北京的军队称为京军,驻守北方边关的军队称为边军。明正德六年(1511年),农民起义军逼近京城,京军抵挡不力,朝廷遂调
7、边军增援。得胜返回途中,大同镇边将领江彬受到明武宗赏识,被留在京城。 明武宗酷爱军事,他自封镇国公,在今平安里太平仓胡同建造了镇国府。并在府西边,即现西四北二条胡同内建立西官厅,由江彬率领边军驻扎,又俗称西帅府。这条胡同被称为西帅府胡同。江彬投明武宗所好,怂恿他穷兵黩武,干了许多坏事。他自己也乘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明武宗死后,江彬被凌迟处死在西四牌楼刑场。从他家里抄出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据资料记载,雍正、乾隆初期的重臣鄂尔泰也曾在这条胡同居住过。清人载璐在藤阴杂记卷四称:西城帅府胡同,为西林鄂文端尔泰第,海内名士,多出其门。关于鄂尔泰,广为人们熟知的就是改土归流。 数百年来,中国西南部的云南
8、、贵州、广西等地,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直至清初,这些地方仍实行着土司的统治制度。各处的大小土司如同部落主,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土司的奴隶和部卒,而且土司与土民是世代不变的主仆关系。 雍正即位后,西南各省地方官纷纷上奏,要求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众臣认为,解决问题唯一办法是改土归流(即取消土司制度,改为一律由中央政府派官的流官制度)。谁都知道这是好办法,但实行起来极难,因为土司们不会拱手让权。此时,雍正任命鄂尔泰为云贵总督,让他解决土司之患。鄂尔泰对土司用兵,政策性极强,轻重缓急,把握得当。对敢于反抗的土司,剿抚并用,顽抗到底者坚决剿灭;只要改悔,对抗过官兵的土司也一律宽免。鄂尔泰的策略取得了效果,后来
9、雍正破格升任鄂尔泰为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经过多年的治理,改土归流取得了成功,实现了多民族国家政策的统一。 在西四北二条胡同路南58号,现在是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学校。民国初,在这里创立了教会所办的萃文、萃真学校。1921年,著名教育家陈垣先生创办的平民中学迁入萃文、萃真校址。这所中学招收平民子弟入学,学费低,教学质量高,受到贫苦市民的欢迎,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平民中学在这里办学30年,1952年改为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至今。 西四北三条 明代建有皇家印刷厂 西四北三条,明时称箔子胡同。箔子是用苇子秆或秫秸编成的帘子,又叫苇箔,是一种建筑材料,涂上金属粉末或裱上金属薄片的纸
10、也称为箔,用以作纸钱。当时,这条胡同里因有这类作坊和商铺而得名。清代时又按谐音改称雹子胡同、报子胡同。 胡同里路北3号曾是明代的外汉经厂。明代在皇城地安门内设有汉经厂,是专为皇家刻印佛经、儒家经典和皇家文件的机构。后来又在这条胡同里设有同样机构,相对于皇城内的汉经厂,这里叫外汉经厂。宫里负责书写抄录的太监年老后,往往被派来看守外汉经厂。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外汉经厂奉赦改建为皇家庙宇隆长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曾重修。寺内有一尊近5米高的铜佛,造型为毗卢佛身,下有千瓣莲座,每瓣上都刻有一小佛,称为千佛绕毗卢。此佛雕刻精湛,造型优美,是不可多得的佛像珍品,现移至法源寺内。 现隆长
11、寺山门和其后的几重殿堂仍在,石门额上书赦建护国圣祚隆长寺,字迹仍依稀可辨。 北三条39号是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1904年1958年)故居。程砚秋先生是四大名旦之一。他根据自身的条件,创造了唱腔低迴委婉、如泣如诉,表演细腻真切,深受欢迎的程派艺术,至今仍在舞台上广受好评,传承不息。 程先生1937年买下此宅,直至逝世前一直在此居住。故居是一座不大的规整的四合院,坐北朝南。进大门迎面是照壁,倒座房四间,经垂花门入正院,北房三间两明一暗,东边为卧室,西边是书房,名御霜书斋,东西厢房各三间,东小院中为厨房,故居现保持原建筑格局。程先生用过的剧本、戏装、生活用品等均保存完好。现故居为程先生后人居住。 北
12、三条11号是一座带花园的中型四合院。西边是住宅,院落共四进;东边是花园,建有花厅、游廊、假山。院内建筑皆有彩绘,室内以落地罩作为间隔。大门、影壁上有精致的砖雕图案。此院原为国民政府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1876年1932年)的住宅。现在除花园中假山被拆除建房外,整座院落格局未变,保存较完好,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西四北幼儿园所用。 西四北四条 纵跨三条胡同的学校 西四北四条,明朝时这条胡同里曾有熟制皮革的作坊,因而称熟皮胡同。又因在加工皮革时散发臭气,清代又称为臭皮胡同。民国初,按谐音雅化为受璧胡同。 跨西四北三条、四条、五条,有一所历史长达120余年的著名学校西四北四条小学。光
13、绪九年(1883年)正红旗官学由阜成门内巡捕厅迁到报子胡同14号,是当时的八旗学校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八旗高等小学堂。1905年在受璧胡同25号建分校,改名为京师公立第四小学堂。民国建立之后改称北京市立第四小学堂。以后又数度改名,但一直坚持办学,成绩卓著。 在受璧胡同内,有一座供奉吴禄祯、蔡锷的祠堂。画家齐白石和纪晓岚的四世孙纪堪颐曾在祠堂内创办私立石年小学。1950年两校合并,命名为北京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十年动乱中一度改名为起宏图小学。1972年按校址改名为西四北四条小学至今。现在这所小学纵跨西四北三、四、五三条胡同,使用的仍是四合院的院落。青砖灰瓦的校舍与古槐浓荫的校园
14、中时时传来孩子们的读书与欢笑声。胡同里的一所小学,竟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曲折的变迁,这也反映了北京历史的漫长与文化的厚重。 西四北五条 张宗昌的外宅变成电影学校 西四北五条,明代称石老娘胡同。旧时称接生婆为老娘,这条胡同因居住过石姓接生婆而得名。 胡同内4号是一座大宅院,大汉奸王克敏、大军阀张宗昌先后在此居住。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即兵不知有多少,钱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张宗昌在石老娘胡同居住时,仍生活放荡,常在宅里招妓女,养姨太太。居民们讽刺说:老娘胡同变成小娘胡同了。 1950年6月,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在4号院创办表演艺术研究所,设有编剧班、表演班等。1951年5月,改称中央文化部
15、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3月,改名北京电影学校,校址又扩大到石老娘胡同9号院及受璧胡同、大乘巷内的几处院落。当时严恭、谢铁骊、陈怀恺等任主任教员,周扬、夏衍、冯雪峰、艾青、丁玲等文化界领导和文学艺术家都曾在此授课和开专题讲座,培养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导演、演员、剧作家。大家现在仍很熟悉的著名演员印质明、赵联、庞学勤、于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学员。 1956年,在北京电影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迁往新街口外新校址。胡同内的14号院曾是电影洗印厂,现在仍住着电影界的职工。世事多变,谁曾想到张宗昌的外宅竟成为新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摇篮。 胡同7号为藏书家傅增湘(1872年1949年)旧居。傅增湘
16、清末曾中举人和进士,任直隶提学使。后热心教育,创办天津女子师范学堂、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17年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1919年后专心从事古籍收藏、校勘和目录研究。他于1918年构筑了这处住宅,二进院落,住宅不大,但很典雅。他因仰慕苏东坡,特取苏东坡诗句万人如海一身藏之意,命宅院为藏园,藏书室命名双鉴楼,收藏善本书达6.6万余卷,著有双鉴楼善本书目。1927年,傅增湘出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在清末的北京地图上,在石老娘胡同东口,现西四北大街路中央有一庙宇。这庙宇有两怪:一是建在路中央,因而俗称当街庙。二是此庙坐南朝北,门向北开。这在北京的庙宇中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原来此庙是明英宗重新登上皇位
17、后,感谢瓦剌部首领不杀之恩,特修此面向北方的庙宇,向瓦剌部朝拜、感恩。这小庙恰恰成为明英宗屈辱投敌的见证。民国初年,修马路时将此庙拆除。 西四北六条 明代设有燕山前卫衙署 西四北六条,因明代胡同内设有燕山前卫衙署,因而得名燕山卫胡同。清代时简称卫儿或魏儿胡同。因有好几条称魏儿的胡同,因而又称南魏胡同以示区别。 明代的军事组织分为都督府、都指挥使司、卫、所四级。明初,在北京驻有12个由皇帝直辖的亲军卫。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增强京城的防卫,又将周边的10个卫调入京城,提升为亲军卫,这其中就有燕山前卫。燕山前卫负责防守皇城西部,因而其衙署设在西四北的一条胡同里,这条胡同也被称为燕山卫胡同。 在北六条里
18、,和其他几条一样有多座至今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可以作为北京四合院的典型代表。以北六条23号为例,这是一处典型的中型四合院,共四进院落。大门外有照壁,门前台阶两侧有一对上马石。进门为影壁,倒座房八间,垂花门两侧是抄手游廊,墙上有什锦灯窗。北房五间,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院格局与二进院相同,最后一进有后罩房九间,整座院落占地2500平方米,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建筑专家王世仁说:胡同和四合院是构成北京旧城风貌的基本元素,也是老北京的魂。四合院不仅是北京的建筑文化精髓,更透着这个城市独特的精气神儿。 西四北七条 明代营建北京总指挥住于此 西四北七条,明代称泰宁侯胡同,因泰宁侯陈珪的府
19、邸在此而得名。 陈珪原籍泰州,1386年跟随大将军徐达北伐,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燕王朱棣赏识。朱棣称帝后,封其为泰宁侯,府邸就在现在的北七条内。朱棣在改建北京,营建皇宫时又看中了能干的陈珪,任他为营建北京的总指挥。陈珪不负众望,周密计划,精心施工,指挥有方,工程进展顺利,深得皇帝信任和器重。遗憾的是陈珪并没有看到迁都后的北京。由于日夜操劳,积劳成疾,他于1419年病逝于泰宁侯府中。而两年后,朱棣颁布北京宫殿告成诏书,宣布正式迁都。他的后代共有13人承袭爵位,直至明亡。 清朝定都北京后,将北京内城划为八旗官兵驻防营地。汉民不论官兵一律驱至外城。陈珪留下的泰宁侯府也被八旗新贵抢占,仅存泰宁侯胡同
20、的名称。到了道光年间,因皇帝名叫旻宁,宁字须避讳,胡同被改为泰安侯胡同。陈珪更是被人们遗忘了。 西四北八条 胡同里的造纸厂 西四北八条,明时称武安侯胡同,因明代武安侯郑亨的府邸建在这里而得名。清代后被讹传为武王侯胡同、五王侯胡同。 郑亨原籍合肥,明初将领。在燕王朱棣起兵后率部归顺了朱棣,并在攻占南京等多次战役中立有战功。朱棣登上皇位后论功行赏,封郑亨为武安侯,并派他镇守北京。他便在现在的北八条建造了侯府。朱棣迁都北京后,又派他在大同、宣化等镇守边关多年,后病逝于大同任上。朱棣对他信任有加,他逝世后,子孙连续八代承袭爵位,世代居住在武安侯府,直至明亡。 清代谦郡王府在胡同中段路北11号。谦郡王始
21、王瓦克达为礼亲王代善第四子,勇猛善战,但命运多舛。早年因参与拥戴多尔衮为帝被揭发,黜出宗室。后因在清军入关中立战功,被封为镇国公、谦郡王。 1933年北京燕京造纸厂在王府遗址上创建。这个造纸厂的投资人是张学良。1931年春,他要在东北办一大型造纸厂,并在沈阳大北门外设立了东北造纸厂筹建处。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他这一计划。入关后,张学良于1933年出资并委托其亲信汪博夫、杜荣时出面筹建了燕京造纸厂。这是当时北平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造纸企业,最初的产量即达日产1.5吨,以后又屡有扩建。 胡同内的37号为长寿庵。它始建年代不详,但肯定在明代以前,因明弘治年间曾对其进行重修。1907年,在其北面的宝禅寺(今宝产胡同15号)庙产被卖掉,宝禅寺迁至长寿庵。寺(庵)坐北朝南,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现为民居,但其原建格局仍基本保持。 北八条53号院是一个普通院落。著名歌星蔡国庆就在这里长大。他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小名叫大庆。小时就喜欢唱歌,并有一副好嗓子。他不像其他男孩子那样调皮捣蛋。邻居们夸他从小就是一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