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2016学年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一、单选题:共35题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对于周王室来说处于附属地位,对于天子来说为小宗,在自己的封地内则为大宗,其在封地内也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诸侯的其余诸子被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来说为小宗,B项说法正确。 2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
2、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A.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C.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D.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同姓不婚制度。材料没有反映权力的分配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既没有体现神权,也没有体现王权,故B项错误;大宗小宗是同一宗族内部的等级关系,而材料反映的是和外姓结婚,故C项错误;从材料“和外姓结婚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可得出周朝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故D项正确。 3春秋时的“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郡县制B.宗法制C.礼乐制
3、D.分封制【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人们逐渐“以行政区划为籍贯”。故本题选A项。 4“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中外朝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A.B.C.D.【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外朝制度是汉朝实行的中央政治制度,所有含的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即A、C、D三项均排除。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创立皇帝制度,符合题意;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代替了
4、贵族政治,符合题意;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实行的中央政治制度,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5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一制度是A.监察制度B.科举制度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故B项正确。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为监督政府官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务,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监督制度,与“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无关,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选官主要依据的是门第,故C项错误;察举
5、制是官僚政治体制下的选官制度,其选官标准强调“品德”“学问”,德才兼备,故D项错误。 6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下列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的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的内阁制。A项的表述与明代仍实施科举取士制度的史实不符,故排除;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
6、统率六部百司,故排除B、C两项。由题目中的信息“明成祖时阁臣之预务自此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可知明代的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其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故选D。 7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宋朝的中书门下B.元朝的中书省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军机处。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元朝的中书省都是最高行政机构,大权在握,排除A、B两项。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虽无实权,但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C项不符合题意。清朝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
7、官员,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D项正确。 8关于圆明园遭劫焚事件,时人李慈铭在其越缦堂日记中记载:“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该日记片段揭示了圆明园毁于内外勾结的事实谴责了中国人对圆明园的趁火打劫来自听闻的内容真实性尚需考证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圆明园劫难A.B.C.D.【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第项中“内外勾结”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可知两项的表述与此相符;该日记片段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圆明园劫难,故第项的表述正确。故选D。 9下列
8、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是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C.“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D.“国家以法制为先有法制而后有国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此时世界潮流在政治上应为民主化,在经济上应为工业化,在思想上应为科学化。故排除与此不符的A、B、C三项,故选D。 10有一学者指出,“乙未以后,北洋新军肇建,维新运动大起,革命运动亦萌芽于海外,而戊戌、庚子之变继起于中枢”,中国政局这一系列巨变都与某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这一历史事件应是A.鸦片
9、战争B.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甲午中日战争【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信息“乙未以后海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出现了变法、革命的趋势,清政府也开始编练新军,所以这一历史事件应是甲午中日战争,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11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材料“在20世纪的大幕拉
10、开的时候”“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等信息可知,该亮相是指1900年西方国家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该战争的后果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项。 12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他不承认共和则已,既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B.革命派在政治上还不成熟C.革命派缺乏足够的实力D.幻想帝国主义制衡袁世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从题干材料看,孙中山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其直接原因在于革命派缺乏足够的实力,而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
11、分,因此答案为A。B、D两项的根源就在于A,排除B、D两项。 13历史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既正确又全面的同学是甲同学:辛亥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乙同学: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丙同学: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丁同学:辛亥革命推进了中国民主进程和社会近代化A.甲同学B.乙同学C.丙同学D.丁同学【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述。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故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
12、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进了中国民主化进程和社会近代化。乙同学和丙同学的观点均为丁同学的观点的具体表现,与设问要求“看法既正确又全面”不符,故排除B、C两项,故选D。 14“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此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认识不正确的是A.这一现象出现在商周时期B.这一现象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而消失C.这一现象的消失是历史的进步D.这一现象的出现给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破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题干反映了井田制下私田出现的历史现象。依据教材知识
13、可知,这种历史现象应出现在商周时期,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各国承认土地私有,这一现象逐渐消失,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这种现象反映了井田制逐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兴起,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历史的进步,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这一现象给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进步,D项不正确,故选D。 15下图反映的是起源于四川威远县的“牛儿灯”表演,其用舞蹈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该传统民俗表明我国古代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B.刀耕火种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C.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D.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故
14、A项错误;材料信息表现的是与牛有关的表演,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无关,也不能说明我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故B、C两项错误;“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体现了牛耕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 16英国学者简迪维斯在其所著欧洲瓷器史中写道:“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有时欧洲主顾订购的器皿带有盾形纹徽。”这说明中国瓷器A.吸收了欧洲瓷器的风格B.生产和经营方式非常灵活C.在欧洲市场上非常畅销D.影响了欧洲的政治和文化【答案】B【解析】根据“欧洲主顾订购的器皿带有盾形纹徽”等信息可以看出,
15、当时的中国生产适合欧洲客户需要的瓷器,这表明生产和经营方式非常灵活。故选B。 17“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杜甫春水)诗中提到的唐代经济情况包括A.农民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他们使用的耕牛、种子等,都是由地主提供的B.小河边有水车在旋转,上面吊的许多竹筒正在灌溉“小园”C.小农经济的基本经营结构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D.自然条件的完备带动了家庭手工业的繁荣【答案】B【解析】由“连筒灌小园”可知农民用的灌溉工具是筒车,故选B。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农民使用耕牛的情况,也没有体现出家庭手工业这方面的信息,因此排除A、C、D
16、三项。 18明时,“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宣德十年(1435年)命全面停罢金、银、铜、铁官矿,令民自采炼。原因在于A.民营采矿业技术水平高超B.家庭手工业后来居上C.官营手工业产品面向市场D.官营手工业管理落后【答案】D【解析】“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即开采矿产,官办总是亏损,民营却可获利。究其原因在于官营手工业管理方式落后,因此明朝政府通过招商引入民间资本,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民营手工业技艺高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家庭手工业,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并不面向市场,C项错误。 19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
17、的某些地区,农民种植粮食的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的农民见种植棉花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好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A.有利于巩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有所松弛C.有利于平抑粮食生产的相对过剩D.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表明,一些地区的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在加强。因此答案为D。 20唐朝后期,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摆脱中央政令的束缚,向自由化发展。特别是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
18、更又复开张C.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D.纵居鼙角喧阗处,亦共云溪邃僻同【答案】B【解析】宋代城市发展的突出特征是打破了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商业活动遍布全城,出现了夜市。从给定的四个选项来看,只有B项符合题意。 21明清时期,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东进苏杭无锡,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甚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使“无徽不成镇”叫遍天下。这说明这一时期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私营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A.B.C.D.【答案】D【解析】叙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19、含有的选项;所给材料并没有涉及私营手工业,排除含有的选项。故答案为D。 22“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上述材料描述的现象是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政府重农抑商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人民生活贫困【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等可推断当时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故选A。 23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在土地上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地区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
20、少了对犁耕的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此时期农村家庭在土地上的投资多元化,注重对生产工具、灌溉、肥料等方面的投资,这反映出农业精耕细作的特征。故选D项。 24曾有大臣上奏雍正帝说:“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于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这表明当时A.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答案】A【解析】材料认为对外贸易不会造成“盗米出洋”“漏消息”“私贩船料”等问题,因此请弛海禁,这体现出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质
21、疑。A项正确。 25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怀特教授评论说:“中世纪后期最可夸耀的不是那时的大教堂、史诗或经院哲学,而是有史以来首次建立的一种复杂文明。这种文明并非建立在挥汗苦干的奴隶或苦力的背脊上,而主要以非人力的动力为基础。”他指出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先决条件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商业危机的爆发C.基督教的传播D.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答案】D【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主要以非人力的动力为基础”,即以技术的改进为前提。对当时的欧洲来说,最重大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造船、航海技术等方面,因此答案为D。 26在16到17世纪,西欧出现“封建地主和雇佣工人的财富在缩水,而资产阶级实力在上升”的现象
22、。对这一现象出现的最合理的解释是A.新航路开辟促使封建制度彻底解体B.殖民扩张中掠夺大量金银,冲击了欧洲社会C.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D.封建地主阶级没有参与殖民掠夺活动【答案】B【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随之而来,殖民国家在海外掠夺大量财富,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实力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所以出现“封建地主和雇佣工人的财富在缩水,而资产阶级实力在上升”的现象。故B项正确。 27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
23、因素”是指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D.无产阶级的壮大【答案】B【解析】新航路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冲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同时金银大量流入欧洲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所必需的资金,符合“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 28“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论题的论据A.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
24、形成B.论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C.论英国何以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D.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题干信息“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可知,工业革命后一些身份低微的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跻身于上流社会,参与到国家政治中来,即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社会结构变化。故本题选D。 29有人估计海上贸易每年能给英国带来200万英镑的财富,其中75%是从美洲或印度来的。所有这些都有助于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从材料中不可以得出A.英国已经建成“日不落帝国”B.殖民扩张为英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C.广阔的海外市场是英国工
25、业革命发生的重要条件D.美洲和印度是英国的主要殖民地【答案】A【解析】由“200万英镑的财富”“有助于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可以得出B项和C项的结论;由“其中75%是从美洲或印度来的”可以得出D项的结论;英国已经建成“日不落帝国”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无法判断。本题答案为A项。 30下面是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的15001800年英国、法国、葡萄牙、荷兰四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表中的“乙”是指A.英国B.法国C.荷兰D.葡萄牙【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葡、西最早进行殖民扩张,16世纪葡萄牙垄断了从欧洲经非洲沿海到亚洲的海上贸易路线,“15001599年”甲抵达亚洲的船
26、只数量最多,故甲为葡萄牙;17 世纪荷兰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与表格中“16001700年”乙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最多信息一致,故乙为荷兰;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荷兰在第二个阶段发展迅速,但第三阶段增速放缓,而丙、丁起步较晚,增速迅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7011800年”迅速崛起的应该是英国和法国,故丙、丁分别是英国和法国。综上所述,C项符合题意。 311823年英政府通过了哈斯基森林法,放宽了对其他国家航运的抑制和对粮食进口的限制;1841年至1846年,英国又取消了605 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 035种商品的进口税。材料表明A.英国对他国采取宽容政策B.
27、世界市场基本形成C.英国采取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D.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答案】C【解析】从“放宽了对其他国家航运的抑制和对粮食进口的限制”“取消了605 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 035种商品的进口税”可知,英国放弃了贸易保护主义,转而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两项不符合题意。 32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开幕,前来剪彩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在当时能让英国女王感到“荣光”的参展产品是A.蒸汽机车、水力纺纱机B.电灯泡、电动机C.汽车、飞机D.电话机、内燃机【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
28、1851年”可知此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成就有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的水力纺纱机、1785年应用于生产的瓦特改良的蒸汽机、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等。内燃机和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可排除B、C、D三项。答案为A项。 33一位经济学家曾说:“今天的伦敦在芝加哥有它的粮仓,在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有它的森林,它的养羊场在澳大利亚,它的金矿和银矿在加利福尼亚和秘鲁,它喝从中国运来的茶,从东印度种植场弄来的咖啡。”这段对20世纪初世界形势的描述反映了A.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B.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区域分工明显C.欧美工业国是主要的工业
29、品生产地D.亚非拉农业国成为欧美经济的附庸【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世界联系的加强和区域分工的发展,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20世纪初的史实;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品生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地位,所以C、D两项可以排除。 34李鸿章在奏请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的折子中建议“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在其他如轮船招商局等行业,也是“不准另树一帜”。这种做法的影响不包括A.有利于保障和维护官办民用企业的利益B.直接促使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C.限制和制约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30、不准另树一帜”可知,这种做法利用封建势力维护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利益,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C两项说法正确;由“只准华商附股搭办”可知,D项说法正确;题干材料显然是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限制,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35袁世凯任大总统后,大力推行其重工思想,如提倡和保护民间兴办企业,推行奖励制度,对新办企业予以保息,对工业产品及原料调整或减免捐税,设立示范场所以劝导人们兴办实业,开办国货展览会和参加外国博览会等。这些措施A.促进了近代重工业的快速发展B.合理调整了经济结构C.有助于洋务企业的恢复与发展D.激发兴办实业的热潮【答案】D【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重工思想”是重视工业发展,
31、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由“保护民间兴办企业”可知C项错误;由“提倡和保护民间兴办企业”“对新办企业予以保息,对工业产品及原料调整或减免捐税”“劝导人们兴办实业”等可知D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2题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是“关市讥而不征”,即只稽查是否有违法行为,而并不收税。汉代说是对商人要“重租税以困辱之”,其实主要是实行国营工商业以取利。(唐朝)杨炎行两税法,才正式收取商业税,对坐商按户征收资产税,对无居处而行商者,向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并且说要“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这就是说要使行商与农民、坐商、手工业者一样向国家纳税,不允许他们有侥利,即有多余的利润。到了宋代,
32、由于工商业的繁荣,国家的商业税收越来越重要,有时它的数量超过了田赋收入。材料二中国从战国时代起,逐渐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因为商鞅变法成功,秦因此富强,汉代遂也继承这一思想,并逐渐发展为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加以推行。与此同时(宋代),社会上对商人的看法也有了变化,认为工商皆是本业,不应歧视他们。而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商人的地位已经得到提高。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国家与私人工商业之间的主要关系。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简述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含义。根据材料二归纳重农
33、抑商政策的演变过程。【答案】(1)主要关系:开始是稽查是否有违法行为,但并不收税;汉代国营工商业取代私人工商业;唐朝正式收取商业税;宋代商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增大。结论:私人工商业逐渐繁荣,水平日益提高;国家对私人工商业的控制有限。(2)含义:重视和鼓励农业发展,限制工商业发展。过程:战国时期由思想转变为实践;汉代逐渐发展为国家政策;宋代以后出现工商皆本的思想,国家立法保护商人利益,提高商人地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各朝代的商业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发展历程、影响,题目难度不大。第(1)问,第一小问较简单,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有一定难度,需要根据材料中的信息
34、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7世界近代史上,以中英为代表的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成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互关联、渗透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他所需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对外贸易状况。材料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
35、岸,遭到拒绝并带来了大批科学仪器作为礼物,希望以此引起清朝的重视。但清政府却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一概视为“奇巧淫技”,并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摘编自(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2)结合英国的国情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背景。马嘎尔尼的遭遇映射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材料三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
36、济史(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答案】(1)状况:欧洲与非洲、美洲之间的三角贸易比较繁荣,欧洲居于主导地位;欧洲在与亚洲的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欧洲大量白银流入亚洲。(2)背景: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工业革命兴起,英国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现状: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夜郎自大,对世界发展趋势所知甚少,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抵制外来贸易。(3)变化:西方国家以武力打开中国门户,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本质问题:工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问,根据材料“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分析可知,三角贸易繁荣,欧洲居主导地位;根据材料“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他所需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分析可知,欧洲在与亚洲的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欧洲大量白银流入亚洲。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可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社会现状”可根据材料中清政府态度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和时间“1885年”分析可知,中国门户被打开,列强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第二小问注意问题要求“文明史观的角度”和“本质问题”,结合近代鸦片战争后的史实即可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