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启继承禹的地位后,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世袭”的制度由此开始。2商朝(1)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2)行政管理: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一)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含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3概况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义务效忠周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受封土地、人民;拥有和世袭诸侯国内军政大权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1)积极影响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
2、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2)消极影响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是导致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二)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概念: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3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特点)。(2)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3)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4作用(1)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
3、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2)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三)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1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2内容: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3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重要观点】西周的“共同体意识”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这种“大一统”的“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链接统编】原始民主传统对商周政治的影响商周政体中,
4、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原始民主传统对春秋各国的政治仍然有一定影响。【重要结论】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井田制是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逐渐崩溃。【深层归纳】分封制 、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内涵(1)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2)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3)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重要概念】“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
5、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简而言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链接统编】神权政治中国古代统治者都以天命来诠释政权、君权获得的合理、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唯一标尺。殷商时期“率民而事神,先鬼而后礼”,神权政治兴盛。主题一维系统治的等级制度分封制分封制的实施及背景史料实证史料一 周公杀武庚,灭东方十七国,才行大封建。范文澜中国通史 史料二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
6、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解读主旨史料一:分封制实施的背景史料二: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和原因细读体现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体现西周统治疆域扩大,面临如何巩固统治的问题体现周初军事实力不足以有效维护统治反映分封的主要对象表明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统治运用据史料一、二中“才行大封建”“以为周室的藩屏”的叙述,你可以得出什么历史结论?提示:西周实行分封目的有三:一是建立藩屏,护卫王室;二是稳定政局,镇抚各族;三是抵御外族,巩固边防。历史认知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原因(1)周灭商后,其经济实力、人口和军事力
7、量无法控制广阔区域,因而需要建立诸侯国镇守。(2)当时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各地区差异较大,需要通过分封促进对周文化的认同。分封制的特点时空观念史料西周分封示意图解读(1)图片体现了血缘标准及分封主体,同姓王是分封主体。(2)图片反映出对异姓诸侯既拉拢又防范的态势,如对商后代封国宋国的“半包围”之势。运用阅读西周分封示意图,分析西周分封制在当时呈现的特点。提示:分封对象类型众多,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同姓为主,且分布在富庶和战略要地,形成对周天子的众星拱卫势态。历史认知历史解释多角度概括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8、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分封制对西周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影响史料实证史料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
9、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总体来看,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解读主旨分封制对西周社会统治的影响细读体现分封制下周王天下共主,显示出统一性“宏观政治决策”说明分封制有一定的集权性表明分封制有利于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表明分封制在民族交融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体现西周在国家结构上具有分散性,对后期政治统治产生消极影响运用据史料分析分封制的影响。提示:积极作用: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民族交融。消极作用: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西周后期诸侯割据。历史认知1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分封制对
10、西周政治统治的影响(1)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2)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出现。(3)推动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2家国情怀客观地认识分封制的历史遗存(1)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主题二以血缘为核心的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宗法制的内涵及特点史料实证史料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
11、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具体而言,就是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是一种等级隶属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每一等级的大小宗关系,都是政治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因此,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也成为政治上的共主。解读主旨宗法制的特点细读说明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表明大小宗关系是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具有等级隶属关系运用宗法制在政治和家庭方面体现了哪些特点?提示:宗法血缘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或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以父系血缘为纽带,普遍沿袭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同构。历史认知历史解释多角度认识宗法制的特点(1)宗法制是区分嫡庶、亲疏,在家族内
12、部确立地位、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宗法制是影响古代中国社会与家庭结构的重要因素。宗法制崩溃后,嫡长子继承制和王位世袭制长期延续,而其得以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延续。(2)宗法制度下,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政权的补充。宗法制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宗法制的影响史料实证史料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这是周人统治上的一大成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在政治制度上长足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此以后,周代的分封制
13、具备了推行的理论依据,世卿世禄选官任职制度也有了实施的组织条件,从而为周代社会政治新格局的出现提供了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宗法制度本身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当社会生产资料基本分割完毕后,它就无法应对不断滋生的新贵。同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解读主旨宗法制的影响细读体现宗法制有利于强化王权表明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也是世卿世禄制的条件体现宗法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中新兴阶层的要求体现宗法制不能适应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发展运用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宗法制的深远影响。提示:有利于巩固西周统治,是贵族政治形成的基础;导致中
14、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导致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的出现。历史认知1唯物史观全面分析宗法制的影响(1)对西周统治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2)对封建政治统治的影响:影响了封建社会政治统治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3)对思想观念及习俗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忠孝、尊老爱幼、家国观念等思想观念;修订家族家谱,建立宗祠家庙;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习俗的历史遗存。2家国情怀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宗法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很大,当今社会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15、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1)弘扬宗法文化中的亲亲友爱、团结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2)宗法文化强调爱国、忠孝,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4)修祠堂、宗谱有助于对家乡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自己对家乡的热情,对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主题三家国同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评价史料实证史料(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
16、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选自张荫麟中国史纲解读主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细读体现宗法制与分封制度结合表明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运用根据史料,分析说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提示:史料体现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形成的“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的特点。历史认知1历史解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者以天子自居,通过垄断神权来加强王权;国事以占卜方式决定浓厚的部族色彩由于是从父系氏族演变而来,三代的政治、法律及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最高执政集
17、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封国自主权较大,天子对诸侯领地并无实际统治权;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周的文化及习俗在不断传播和影响着诸侯国贵族政治特征明显世卿世禄制下,官僚都是贵族,贵族有封地但无薪俸。诸侯国内的劳动者不对国家承担赋税等义务,只对诸侯履行义务2.家国情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等级秩序,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宗法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礼乐制度是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安定,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准则,对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
18、的交流和文化认同起促进作用。高考题组1(2020高考全国卷T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命题点:春秋时期政治发展趋势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兼并周边地区,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级被拒,随后自封为武王,这说明分封制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礼乐制度走向瓦解,但当时这一制度仍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宗法制遭到破坏,但“开始解
19、体”的说法不当,故C项错误。2(2017高考全国卷T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命题点:分封制的影响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选A。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3
20、(2020海南等级考T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命题点:西周巩固统治的举措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解析:选A。西周通过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来实现对各地的监察,这有助于巩固对新拓版图的控制,故选A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西周并不是皇权政治,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对地方的监察控制,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排除D项。4(2019高考全国卷T24)
2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命题点:宗法制的特点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选A。“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规范社会行为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5(20184月浙江选考T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
22、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命题点:宗法制的影响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解析:选D。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6(2019高考全国卷T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
23、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命题点:商周的王位继承制度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选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父子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发生变化,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7(2018高考全国卷T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
24、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命题点:商王朝的建立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选A。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夏商更替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8(2020北京等级考T1)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
25、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命题点:西周、战国礼器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冰鉴缶是贵族的礼器,且周礼中记载了其使用规范,故冰鉴缶的使用展示了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被誉为“青铜时代”,青铜铸造工艺已经成熟,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兴地主阶级是在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
26、冰鉴缶的使用无关,排除D项。9(2017高考海南卷T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命题点:春秋时期的制度发展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解析:选D。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礼器的使用,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而材料只是涉及礼器的使用,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故B项错误;自商周以来,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诸侯使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诸侯的僭越破坏了礼乐制度对贵族日
27、常行为礼仪的规范,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模拟题组1(命题角度:西周的国家治理)商代方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方国首领只需臣服于商王,仍是其部落首领。而西周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这种变化说明西周()A确立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B国家结构相对紧密C王室始终确定诸侯王人选D中央垂直管理地方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商代方国到西周分封制的变化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呈现加强的趋势,国家结构日益紧密,B项正确。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在夏商时期就存在,排除A项;西周实行宗法制,诸侯王人选不完全由王室确定,排除C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开始于秦朝,排除D项。2(命题角度:春
28、秋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周初同姓不婚被定为宗法伦理。春秋时期,晋国想利用吴国牵制楚人北上,吴国也想借助晋国分散楚国的力量,于是,同为姬姓封国的晋吴两国联姻。这反映出()A宗法伦理瓦解引发诸侯争霸局面B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C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血缘联系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解析:选B。根据材料“晋国想利用吴国牵制楚人北上,吴国也想借助晋国分散楚国的力量,于是,同为姬姓封国的晋吴两国联姻”可知,晋吴两国联姻是出于牵制楚国的需要,这说明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故选B项。 A项因果关系颠倒,排除;材料中晋吴两国同姓联姻,并没有体现淡化血缘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排除D项。3(命题
29、角度:西周分封制的影响)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民”制度()A标志西周大一统政权的建立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解析:选D。由材料“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可知,周天子“授民”后,各诸侯所有的臣民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文化心理,故选D项。4(命题角度:宗法制的影响)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
30、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梁启超认为()A宗法制度最早起源于周代B宗法制度影响至今C家族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D家族比国家更重要解析:选B。材料信息“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说明梁启超认为宗法制度影响至今,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度在周代以前就已起源,排除A项;家族不是政权组织,排除C项;“家齐而后国治”说明治家的最后目的是治国,国比家重要,排除D项。5(命题角度:春秋时期的政治发展)春秋中后期效力于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家臣“从一而终”“不事贰君”的观念被打破,“臣一主二”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说明了()A百家争鸣局面形成B儒学主流地位确立C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31、D宗法分封制的瓦解解析:选D。材料提及在春秋中后期,“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他们不再“从一而终”“不事贰君”,甚至出现了“臣一主二”的现象,说明随着西周后期分封制的瓦解和宗法制的崩溃,人们不再受到固有观念的束缚,故选D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春秋中后期的社会政治现象,而不是文化现象,排除A项;在西汉时期,儒学的主流地位才被确立,排除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建立之后,排除C项。6(命题角度:春秋战国官僚政治出现)春秋时期,齐之管仲、鲍叔牙,晋之狐偃、先轸,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孙叔敖等,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战国时期,魏、楚、秦、韩等国变法更是以选贤任能作为任官标准。这些做法()A维护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B巩固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D导致了周天子权威的衰落解析:选C。据材料“春秋时期孙叔敖等,出身低下的人却可以位居高位。而战国时期采取了选贤任能的选官方式”并结合所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可知,这些做法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故选C项。材料“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不利于宗法等级的保持,排除A项;材料“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说明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衰落,不是材料现象导致的,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