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四讲考前回扣大猜想圈定十五大高频考点高考是国家权威性的选拔考试,既有明确的考试大纲,又有潜在的命题规律和习惯。随着高考临近,认真研究高考,把脉高考命题趋向,大猜想圈定十五大必考热点,回扣教材,预测押题,以不变应万变,使应考更有针对性。考试是一门科学,增分就是硬道理。考场如赛场,越接近成功,就越要保持冲刺的状态。无论你基础是好还是差,实力是强还是弱,你都必须坚持不懈,全力跑到终点,去获得成功!必考热点一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以“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演变为主线,纵横古今中外重要政治制度是本必考热点的主体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这充分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相互包容性;而实现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高考命题多是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角度,综合考查中外政治文明的演变、权力的制衡及差异比较,反映高考命题中蕴含的公平、公正的主流价值观思想。其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高频考点1 古代中国“家国一体”权力政治的完善与强化1.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西周宗法制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
3、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所有人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下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权力的继承问题,排除C项;D项是宗法制的影响,但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B2以家国情怀灵活考查先秦时期的祖先崇拜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
4、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宗族观念的强化解析: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干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宗的崇拜”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答案:D3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秦朝新型国家管理体制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
5、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这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解析: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出秦朝在地方设置郡县,初步建立起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有很强的流动性,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秦朝能够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故A项错误;秦朝是以法家思想治国的,故B项错误;官僚阶层在此时仍处于形成阶段,故谈不上强化特权,D项错误。答案:C4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汉代皇权对相权的防范刘邦率兵在外,屡屡遣使慰问留守后方的丞相萧何。
6、萧何不解其意,部属回答说:“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这反映了当时()A丞相职权范围宽 B皇权对相权实行监督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皇权对相权严加防范解析:材料未体现丞相职权范围宽,故A项错误;对相权的监督并不是皇帝来行使的,由御史大夫来监督丞相,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权受到制约,故C项错误;根据“屡屡遣使”“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可知刘邦对后方的丞相不放心,可以通过将萧何的亲属送到军营刘邦身边才可使刘邦放心,这反映了皇权对相权严加防范,故D项正确。答案:D5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新比较规范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自唐玄宗时起,一种
7、名为“使职差遣”的制度被推广开来,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等。这一做法()A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B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成熟C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D推动了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宰相与皇权的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所描述的是具体部门直接处理相关的事物,与官僚体制成熟无关,故B项错误;由材料“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可知,这种明确分工做法可以提高行政的效率,故C项正确;材料所描述的这些部门不是由地方行政权力掌管,故D项错误。答案:C6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明朝六科制度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
8、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这就是六科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可参与“廷议”“廷推”,可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可反对皇帝的意旨。由此可见,六科制度()A削弱了皇帝的实权 B有利于权力的制衡C有助于朝政的改善 D奠定内阁制的基础解析:材料“可反对皇帝的意旨”只是会影响皇帝的决策,但并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材料“可参与廷议廷推,可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可反对皇帝的意旨”与平衡权力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反对皇帝的意旨”可知,六科可以反对皇帝的意旨,有助于朝政的改善,故C项正确;六科即六部,属于中央行政部门,与内阁制无关,内阁属于皇帝内侍机构,故D项错误。答案:C
9、高频考点2 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政治的曙光与滥觞7.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克利斯提尼改革恩格斯曾直截了当地称克利斯提尼改革后的雅典为“民主共和国”。恩格斯的观点主要源于克利斯提尼推行的()A以财产为依据的等级制B以地域为基础的选举制C为公民提供参政观剧津贴D用陶片放逐危害民主者解析:以财产为依据的等级制(财产等级制)属于梭伦改革措施,故A项错误;克利斯提尼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代替之前的四个血缘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以地域为基础的选举制),其积极作用在于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所以恩格斯称克利斯提尼改革后的雅典为“民主共和国”,故B项正确;为公民提供参
10、政观剧津贴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措施,故C项错误;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实行“陶片放逐法”(用陶片放逐危害民主者),是以法律形式维护民主政治,不是恩格斯观点的主要依据,故D项错误。答案:B8以史料实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监察制雅典城邦的每个官员在一年的任期内,需要接受十次任职审查;期满卸任之时,同样也要接受审查:一方面是账目审查,另一方面是职司审查。官员若顺利完成自己分内事务,便可顺利离职;若未能完成,将受到渎职处罚。这一做法()A督促了公职人员廉洁履职B限制了城邦公民的自由权利C调动了公民参政的极大热情D杜绝了国家权力的滥用误用解析:对官员任期内及期满卸任之时均进行审查,有效监督公职人员,可以督促公
11、职人员廉洁履职,故A项正确;对官员进行审查,与限制公民的自由权利无关,故B项错误;对官员进行审查并不能直接调动公民参政的热情,故C项错误;国家权力的滥用误用是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对官员进行审查与直接民主制的弊端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9以家国情怀隐性考查罗马法的原则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这反映了()A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B使用中的罗马法丧失了自然法的精神C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为一部自然法D天赋人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罗马法解析:题干材料中“而奴役是违背一
12、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可知自然法的理念是追求公平正义,而罗马法学家推崇自然法,故A项正确,排除B项;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排除C项;天赋人权是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主张,D项错误。答案:A高频考点3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下的权力分配10.以时空观念考查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的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这是因为1832年改革()A防止了英国走向垄断帝国B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C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D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解析:垄断帝国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
13、832年议会改革时还未出现垄断帝国,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1832年议会改革并没有改变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故B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席位,这符合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的实际,故C项正确;1689年之后,议会已经是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故D项错误。答案:C1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美国共和制“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A实行联邦制政体 B实行两党制原则C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D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解析:联邦制呈现中央集
14、权与地方分权的特征,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A项错误;两党制是美国的政党政治与材料中强调的政府的问题无关,故B项错误;政府的问题“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为了解决政府的问题,要进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政府权力的行使,而不是人民主权,故D项错误。答案:C12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由于拿破仑三世的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缴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大批农民开始抛弃对自己小块土地和波拿巴主义的迷恋,走上了反对拿破仑三世的道路。这反映出()A巴黎公社起义及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B拿破仑战争
15、摧毁了法国的小农经济C小农经济导致法国社会经济长期落后D共和制在法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历史必然性是资本主义尚处于上升时期,故A项错误;拿破仑三世是第二帝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抛弃对自己小块土地的迷恋”,不能得出经济长期落后的结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走上了反对拿破仑三世的道路”表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答案:D13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讨论制定宪法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曾希望自己能称为“德国皇帝”,但却遭到以巴伐利亚国王为首的很多国王的反对,因为它意味着正式承认普鲁士国王居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
16、上,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这说明德意志帝国()A实行联邦制原则 B国家统一尚未完成C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D皇帝权力受到限制解析:从材料中“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表明普鲁士国王并未取得凌驾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的至高地位,各邦国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很明显是一种联邦制而非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通过在1870年与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德意志已经完成了实质上的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德意志皇帝”较“德国皇帝”,民主色彩显然是提升了许多,故C项错误;有关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材料中并没有相关的提及,而且“皇帝权力受到限制”的表述与史实也不相符,故D项错误。答案:
17、A高频考点4 近代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与救亡图存14.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列强侵华(英)约翰汤姆逊曾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该“敌对”行为发生在()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C甲午中日战争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解析:在鸦片战争中,镇江的失守使南京成为无险可守的孤城,而这两个地方被西方列强占领则直接断绝了清政府的漕运要道,极大地加速了清王朝屈膝投降的步伐,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并没有入侵镇江,故B项错误;同样,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侵略
18、者也没有入侵镇江,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战场都是在北方,处于“东南互保”协约之下的镇江并没有遭受战争的侵袭,故D项错误。答案:A15以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解析:如果晚清政府继续顽固地坚持“天朝上国”思想,就没有理由造成“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故A项错误;清王朝在
19、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致使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广大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爱国救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B项正确;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是中英鸦片战争而非中日甲午战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很容易推断,“主权”早在材料中的第一阶段(1875年至1894年)就已被引入中国,而且这也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故D项错误。答案:B16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
20、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C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D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解析:民主共和观念应该强调反帝制的内容,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宣传民主思想的新报刊数量及发行量增多,普通百姓也接受报刊内容的宣传,说明社会思想环境自由,联系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公众接受报刊内容的宣传,未体现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高涨,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近代报刊业发展状况的比较,因而无法得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的结论,故D项错误。答案:B17以历史解释考查国民大革命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
21、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这一做法有利于()A改组中国国民党 B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C壮大中国共产党 D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解析:从材料“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可知该措施是在改组国民党之后实行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重视工人、农民,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唤起工人和农民参与革命,故B项正确;孙中山是国民党领导人,其做法不是为壮大共产党,故C项错误;从“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不是为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经济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B18以
22、唯物史观引领考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10万人18711911年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105次19121919年罢工斗争达130多次至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约200万人中国还有1000万左右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1915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A.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程度有所提高B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C阶级矛盾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初步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的提及,故A项错误;从1894年至1920年,中国的工人阶级数量激增了100多倍,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23、奠定了阶级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涉及,故C项错误;工人阶级的数量剧增并不等于新型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故D项错误。答案:B19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工农武装割据”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分构成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湖南农民运动高涨C新的革命道路开辟 D工人运动转入低潮解析:分析材料可知,1927年中共党员以工人阶级为主,而1928年中共党员以农民阶级为主。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量屠杀中共党员与革命人士,使革命运动进入低潮,因而不会出现1928年农民大量增加的情况,故A项错误;经历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湖南农民
24、运动也进入低潮,B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转战井冈山,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的革命道路,因而大量吸引农民加入革命队伍,故C项正确;1927年中共开展武装斗争,同时发动工人运动,D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0以家国情怀隐性考查工农红军长征下面是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些遗存图片。当时有歌谣唱到:“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标语指方向。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话儿暖心肠!”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这类刻画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A介绍了当时的革命形势B播撒了持续革命的火种C彻底摆脱“左”倾思想影响D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解析:图片只是宣传标语,没有介绍当时的革命形势,故A项
25、错误;“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标语指方向。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话儿暖心肠!”可得出红军的宣传拉近了与百姓的关系,传播了革命的火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左”倾、右倾的思想,故C项错误;长征是战略转移,不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答案:B21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战略战术有学者指出,抗战时期华北日军发动进攻除根据其战略方针外,一般在春冬两季和夏初秋尾的时候,此时的华北河水消落,干涸结冰,植物未长茂。与此相反,夏秋两季是八路军作战的活跃期。材料反映出()A八路军没有与日军正面作战的能力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C日军的时机选择便于发挥武器优势D实力悬殊决定双方战术选择解析:战
26、术选择的原则是扬长避短,而不同的战术选择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双方的实力,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C两项分别从中共、日军各自的角度加以分析,不能全面说明问题,故都应排除。答案:D高频考点5 近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崭新探索22.以唯物史观考查科学社会主义“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C大抗议书 D人权宣言解析:四月提纲中列宁为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故A项错误;本题的题眼是“相当准确
27、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据此可知此文件是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文献,故B项正确;大抗议书是英国国会与专制主义斗争的最重要的文件,不涉及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不能“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故D项错误。答案:B23以史料实证考查巴黎公社的措施马克思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下列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B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建立了自己的司法机构C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28、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D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解析:材料强调“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属于经济领域的措施。答案:D24以历史解释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A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B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C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D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解析:材料“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体现的是十月革命的影响,与其性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与十月革命的目标无关
29、,故B项错误;据材料“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可知,十月革命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故C项正确;“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体现了十月革命对东方反殖民斗争产生了影响,树立了榜样,但不是使东方实现了非殖民化,故D项错误。答案:C25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人民政协右图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漫画中的“人民政协”()A具有人民民主性质B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C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D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解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
30、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与材料中“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相符,故A项正确;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而材料中“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是表明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错误;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与材料中“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49年不符,故C项错误;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才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故D项错误。答案:A26以历史解释考查“一国两
31、制”邓小平曾说:“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该言论主要强调()A香港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B“一国两制”理论遭到了质疑C“一国”是“两制”的前提D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大陆解析:由“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可知,邓小平强调香港地区虽享有高度自治权,但必须服从中央统一管理,即强调“一个中国”是实行两种社会制度的前提,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其他人的态度,故也谈不上“一国两制”理论遭到质疑,B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C高频考点6 现代国际格局的分化组合与新中国外交27.以史料实证
32、灵活考查两极格局对峙的原因美国学者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材料旨在强调()A权力、财富分配不公现象较普遍B世界冲突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利益C宗教冲突在当今世界已基本消除D文化的冲突只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解析:权力、财富分配不公现象是引起世界性冲突的原因,材料强调的是原因,故A项错误;“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表明世界性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而不是文明的冲突,故B项正确;“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
33、教之间的文明冲突”表明宗教冲突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而材料强调的是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B28以历史唯物主义引领考查世界格局多极化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正自信地重新排队。该学者意在说明()A美国已经丧失了世界霸权的地位B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的方向发展C争夺世界控制权的斗争日趋激烈D新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作用日益重要解析:材料中没有关于美国世界霸权的任何信息,故A项错误;据材料“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
34、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正自信地重新排队”,该学者意在说明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的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些国家在争夺世界控制权,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新经济体和世界经济,故D项错误。答案:B29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就时间轴而言,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45年);二、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三、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注重了()A大国对历史的影响 B时间的不断更替C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D国际关系的变革解析: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后的时代并未强调
35、大国对政治的影响,故A项错误;时间的更替是历史的线索,并非划分依据,故B项错误;第三个时期并未提及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国际格局的变革,故D项正确。答案:D30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日内瓦会议开始时,周恩来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说:“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段话表明中国政府()A开始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公认准则C推动了印度支那局势走向缓和D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议取得成功解析:19
36、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开始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准则,故B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是用来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中国的外交立场有利于推动印度支那局势走向缓和,故C项正确;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是在万隆会议上,故D项错误。答案:C31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 B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C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D国际格局的重大改变解析:该项与“中法英文对照”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后,中苏关系恶化,1972年前后,中法、中美以及与西方的关系持续改善,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故B项正确;与国际地位提升有关,但无必然的、直接的关联,故C项错误;国际格局依旧是美苏两极对峙,故D项错误。答案:B- 1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