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年重庆中考语文A卷模拟卷(七)(全卷共四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成长,仿佛是漫长的蝉蜕(tu),又仿佛是瞬间的重生。 B.他对这次接力赛真是踌躇(ch)满志,只待发号施令后,便可以轻松地到达目的地。C.如果不会飞翔,理想的翅膀反倒成了生活的累赘(zhn)。 D.山涧里清泉石上潺潺,翠竹松柏,落叶满径,窠(k)巢里鸟宿兽居。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
2、的一项是( )(3分)A.旁骛 姿睢 马革裹尸 龙吟凤哕B.倦怠 钦佩 遮天蔽日 提纲挈领 C.静谧 花圃 引颈受戮 循规蹈距D.澎湃 修葺 蓦然回首 目不窥园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人要读经典,从古典诗词和名著中汲取养分,反复阅读,开卷有益。B.他悟性极高,无论多么深奥晦涩的文章,只要浮光掠影地看上眼,就能抓住其实质。C.对于全球气候剧变的问题,人类当然不会熟视无睹,而是会把目光投向越来越让人关注的自然环境。D.优秀的小说应该尽情地歌颂真、善、美,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假、恶、丑,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4.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
3、序合理的项是( )(3分)所以作家不只能写自己,也能写别人。我们闻过玫瑰花的香味,这是经验,凭我们闻过花香,可以描写一切闻见花香的人。这两者是分不开的,先经验后体会,有经验才能体会。文章题材的来源是体验:体会和经验。经验是亲自尝受,体会是因为自己尝受过,知道别人的心里是什么滋味。A. B. C. D.5.参照画线部分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要求:语意连贯,具体形象。(4分)一位诗人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个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 , ; , ;一块岩石里有群山的影子,一声细语里有关爱的影子。的确,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6
4、.名著阅读(6分)(1)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写作该书时,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B.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小说塑造了李逵、鲁智深、武松、吴用、魏延、林冲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C.童年是高尔基写的自传体小说,通过叙述“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都出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2)下面图画是西游记中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这个
5、故事。(4分)7.综合性学习(8分)姓名,不仅代表着我们的身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1)下面三组姓名取自不同年代,请概括这三组姓名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4分)第一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张富贵、冯有财、谢满金用意:对物质财富的向往。第二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马约翰、赵安娜、杜丽莎用意:对外来文化的仰慕。第三组(二十-世纪零零年代):孙多思、王笃志、刘致远用意:对求知修身的追求。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_。(2)请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之后步入社会时的称
6、呼。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有名与字意思相近的,如_;还有_,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4分)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一)古诗文积累8.默写填空(10分,毎空1分)(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 ,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3)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7)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7、: ? 。(8)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 ;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9-12题。(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曾益其所不能( )(
8、2)入则无法家拂士( )(3)征于色( )(4)空乏其身(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1.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结论是什么?用现在的话怎么说?(3分)12.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链接材料一】赵襄子攻瞿,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
9、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链接材料二】(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注: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翟(d)春秋时期的国家。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抟(tun)饭捏成团的饭。虞考虑,防范。从同“纵”。罄(qng)用尽,消耗殆尽。干戈不戢(j)战事终年不休。殒(yn)死亡。三、现代文阅读(40分)(
10、一)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成13-17题。(20分)拾馒头的父亲(1)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好大学。(2)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搬到省外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的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了,一来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可以顺便照顾一下我。(3)等我在高中读了一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仔。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里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推饲
11、料。(4)猪渐渐长大了,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个精光。亲戚送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5)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很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很好吗?(6)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地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7)我为自己解决了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即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到父亲头上。(8)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
12、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9)但是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大家知道了,会嘲笑我。”(10)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说:“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11)我的泪就落了下来。对不起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啊!(12)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
13、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13)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试成绩排在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很多文章,一下子声名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14)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病了”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究竟没说什么。(15)第二天,我冒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进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冷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16)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户。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
14、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17)我的眼泪就哗哗的落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的父亲。”一下子掌声雷动。(18)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19)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20)1997年金秋九月,父亲送我到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
15、自己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自己也会有。”13.文章第(7)段,写道“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我”的烦恼是什么?(4分)14.填写“我”在开家长会时的心理变化。(4分)_眼泪落下15.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具体含义。(4分)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16.下面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17.标题拾馒头的父亲,拾起的不
16、仅仅是馒头,你认为还拾起了什么?(4分)(二)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8-22题。(20分)中国姓氏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姓和氏仍
17、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秦王朝统一六国,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到了汉代,中国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此后各个时代,中国姓氏在数量上增减损益,在称谓上承变相交。如今,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中华姓氏文化的时候,有几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第一所有的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二汉族主要是靠文化来认同,这一点无比重
18、要,汉族的血缘实在复杂,我们大概找不到,任何一个比较常见的汉姓,姓它的都是汉族。每一个姓里边都有兄弟民族的血缘,有些血缘非常遥远,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同时在我们姓氏文化的认识里边,还存在一个误区,人们会认为姓是不会改变的,其实不然。而姓之所以会改变,其原因也各异。第一,因避祸或避仇改姓。如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嘛。一个改成了冯,马字加两点就变成冯了。还有一个改姓同了,司加一竖就是同了,现在姓同的很少,基本可以判断是司马迁的后代。第二,因帝王赐姓而改姓。比如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了国姓,在刘邦造反的时候有一个功臣叫项伯,刘邦就赐项伯姓刘。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
19、一定祖先都姓刘。第三,兄弟民族改汉姓。大家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拓跋鲜卑族很多人改了姓,比如拓跋氏改成元氏等。第四,汉族人改兄弟民族姓。特别像元朝的时候,因为地位太低,汉人、南人就改了兄弟民族姓,主要是蒙古族和色目人的姓。第五,还有部分兄弟民族的姓氏,不像我们汉族那么严格,它有时候会变化。第六,因避讳而改姓。在清朝雍正皇帝以前,中国姓邱的都没有耳朵旁,就是丘陵的丘,因为要避讳孔丘,就下令不能用丘,所以今天中国都是姓邱。第七,因入赘、过继、收养改姓。 总之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也都包含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链接材料 1】片段一:秦汉时的籍姓,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而改姓席。片段二:
20、七下西洋的郑和原来是姓马的,本名叫马三宝,还是回族,后来才被赐姓为郑。这个当然很荣耀,一般的子孙也不会改回去的。也就是说,同为郑姓的人,很可能有不同的血缘关系。片段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田完本名陈完,陈国王子,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其八世孙田和夺取齐国政权,史称田氏代齐。【材料链接 2】在班会课上,满族的金姓同学说:“我祖上本是清朝皇室爱新觉罗家族,因为辛亥革命,当时爱新觉罗家族为了自身的安全,纷纷改姓,其中很多就改姓为金了。”此时,李同学很轻视不屑地小声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应该是准则,姓是不能变。我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呢,比他高贵多了。”18.下列表述与
21、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4分)A.华夏先民使用姓氏的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姓氏文化在中国历史十分悠久。B.夏商周三代姓和氏的功能是有区别的,但此时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C.同姓的人,他们也并不一定有相同的血缘关系。D.中国姓氏制度在汉代才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19.下面原文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改为括号内的词语,哪一句改变了原意?( )(4分)A.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多数)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B.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渐次)消失,合而为一。C.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一定(不见得)祖先都姓刘。D.如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
22、起码(估计)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嘛。20.阅读【链接材料1】,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列图表中的信息。( )(3分)21.依据选文内容,请说说我们现在重视和发扬姓氏文化有哪些益处。(4分)22.阅读【链接材料2】,你认为李同学的观点正确吗?请你运用选文知识,对小李同学的观点加以分析。(5分)四、写作(55分)23.以下两题,选做一题。(1)题目:总会想起 要求:先将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作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释义:雕刻一下便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
23、折断;雕刻并且持之以恒,就是金石也能被雕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释义: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强,永远不放弃心中的理想。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020年重庆中考语文A卷模拟卷(七)答案及解析一、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常用汉字的字音。C项中“累赘”的“赘”应读“zhu”。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常用汉字的字形。A项中的“姿睢”应为“恣睢”,B项中的“遮天敝日”应为“遮天蔽日”,C项中的“循规蹈距”应为“循规蹈矩”。3.【答
24、案】B【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B项的成语使用有误,“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也比喻景物景象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与语境不符,使用有误。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与连贯。解答此题,可运用排除法。从选项可以看出,首句应在第句和第句中选择,第句是举例详谈经验,而第句则点出体会和经验,因此第句应放首句,排除A项和B项;C项第句后无法直接得出第句的结论,排除;D项第句紧承第句对体会和经验二者的关系进行阐述,第句进一步指出体会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第句接第句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第句的结论。5.【答案】示例:一片绿叶里有春
25、天的影子 一个微笑里有鼓励的影子 一朵白云里有天空的影子 一次抚摸里有信任的影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的能力。注意两个例句中的句式,总体为“里有的影子”,根据已给出的示例可知,要写出两个结构相同的语句,第一个省略号内写一个数量词修饰的名词短语,第二个省略号内写一个名词,整个句子反映出“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的道理。更通俗一点,前句体现“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后句体现“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6.(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知识积累。B项中,魏延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选B。(2)【答案】唐僧师徒取经行至白虎岭前,白骨精先后变幻为村姑、老妇、老翁来
26、吃唐僧肉,但每次都被悟空识破,最后被悟空打死。唐僧不辨人妖,盛怒之下,将悟空赶回花果山。【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名著的知识积累。此片段出自西游记第27回,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宛子山前。在宛子山波月洞内,住着一个凶残、狡猾,善于伪装的千年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上山送斋的村姑和朝山进香的老妪,全被孙悟空识破。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白骨精心有不甘,又第三次变成成老丈又被孙悟空识破。唐僧盛怒之下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据此作答。7.(1)【答案】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我们可以从这一代代名
27、字中看出时代的变迁:二三十年代时,社会极端贫穷,大多数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很多人都充满了对财富的向往和追求;而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外来的文化走入中国,为中国的人民大众所接受,这时候的命名就体现了对外来文化的仰慕和偏爱;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对孩子美好未来的祝福。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2)岳飞,字鹏举(诸葛亮,字孔明;辛弃疾,字幼安) 名与字意思相反(相对)【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
28、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第一空,根据横线前的“有名与字意思相近的”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这句话是对前述句子举例说明。第二空,根据横线前“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的”和横线后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可知前后构成转折关系,填:以反义相对取字的。二、(一)8.【答案】(1)长烟落日孤城闭 (2)闲来垂钓碧溪上 (3)会挽雕弓如满月 (4)五十弦翻塞外声 (5)千树万树梨花开 (6)蜡炬成灰泪始干(7)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
29、心照汗青(8)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此题要注意“雕”“梨”“蜡炬”等字的书写。(二)9.【答案】(1)“曾”同“增”,增加 (2)“拂”同“弼”,辅佐 (3)征验、表现 (4)使受到贫困之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含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10.【答案】(1)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们的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2)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30、,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还要注意下列重点字词的翻译。11.【答案】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梳理文章内容。通过分析得出,文章主要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事。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再用自己的
31、话进行组织即可。12.【答案】(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是生于忧患的体现。(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的能力,难度适中。结合题干,找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的体现,大致理解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抓住材料一中的“忧”“亡”,料二中的“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陨”即可。三、(一)13.【答案】父亲的形象成为同学们取笑的对象,甚至给父亲取了侮辱性的绰号,我担心同学们知道是“我”的父亲而歧视“我”。 【解析】本题考查的
32、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通过文章第七段“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乎乎的衣服,粗糙的手立时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父亲头上”可以看出怕人识破那位同学们称“丐帮帮主”“黑橡胶”的拾馒头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14.【答案】心里冰冷 无心听讲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此题也可提取关键语句分
33、析,如可提取第15段的“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冷得厉害”,第16段的“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等句分析,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15.【答案】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这两个词连续运用强调要是父亲不是农民就好了,即使是农民,不在学校拣馒头就好了,体现了极度的自卑感。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结合语境说出其含义,最后要看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此题要分析反复修辞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偏偏”本义: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的发生,跟愿望、预料或常理相反,含有凑巧、恰恰的意思。语境义:强调要是父亲不是农民就好了。兼有不满的口气。此句是“我”极度的自卑感
34、的体现。两个“偏偏”又属于词语上的反复修辞,强调父亲不应在学校拣馒头这个观点,表达强烈的不满情绪。16.【答案】外貌描写。暗示父亲站在窗外已经很久了,突出父亲是多么关心与爱自己的孩子。同时为后文我不再自卑介绍父亲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属于典型的外貌描写。从内容上讲:这是对父亲的细致观察,暗示父亲站在窗外已经很久了,突出了父爱。从结构上说:为后文我不再自卑介绍父亲做铺垫。注意这句话处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此时“我”已经有所觉悟。17.【答案】拾起自尊。付出努力赢回尊严。“我”的父亲虽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却用自身的人格给了自卑的
35、孩子一个再好不过的教育,从而让自己的孩子捡回人应有的自尊。拾回自信。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自己也会有。【解析】本题考查标题隐含的深刻意蕴。本文通过记叙我上中学时父亲在我们学校捡馒头,因为自卑我不让父亲去参加家长会,可是父亲却在教室外面冒雪倾听;我把父亲叫进来,父亲教我不再自卑,从此我变得自信。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尊敬之情。标题“拾馒头的父亲”从表面上看是说父亲捡拾馒头,但是从文章的内容来分析,捡拾起来的就不仅仅是馒头了,这里有更深层的含义。所以解答此题时要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可围绕着“自尊”“自信”等角度来回答。(二)18.【答案】B【解析】B错误,秦王朝统一六
36、国,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19.【答案】D【解析】D项,起码:最低限度的;至少。估计:表示推测,不确定。意思不同。20.【答案】A姓是会改变的 B因避讳而改姓 C因避祸或避仇改姓【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 片段一“秦汉时的籍姓,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而改姓席”可知因避讳而改姓。片段三直接提取“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总结出“姓是会改变的”的结论。21.【答案】姓氏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 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内容,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段落或句子。
37、如,“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22.【答案】李同学的观点不正确。第一,姓是可以改变的,金同学改姓是因为先辈为了避祸。第二,自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姓氏就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解析】考查依据文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李同学很认为姓是不能变。依据片段一“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而改姓席”,片段二:七下西洋的郑和原来是姓马的,本名叫马三宝,还是回族,后来才被赐姓为郑。 片段三“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可以确定小李说的话是错误的。四、23.【答案】参考例文一: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一只
38、青色的树蛙张开红色的脚蹼,静静地趴在宽大的热带雨林中植物的叶子上,旁边还有几滴晶莹的水滴。每个看到这张照片的人都赞叹这照片构图的精巧和大自然的神奇。我也曾这样,直到我看到那篇文章。那文章写到,这照片其实是摆拍的。因为树蛙对外界的刺激十分敏感,不易拍摄,所以拍照的人为了艺术效果,残忍地弄断它的脊椎,让它无法跳开。我被深深震惊了,一个人竟敢做出这种事情。我不敢相信,但当我仔细看那照片时,我分明看见了树蛙红红的眼睛中深深的忧郁。同样的事还有很多:我们常感叹傍晚时大片鸟群被夕阳镀上金边的壮观景象,却不知道一些摄影者为了拍出这样的镜头不择手段,用噪音惊吓鸟群,让它们四散而逃,妻离子散。一些业余爱好者为了
39、吸引鸟儿,竟用大头针穿上虫饵来引诱鸟儿,我可以想象鸟儿那凄厉的叫声这些照片有的还被用来宣传保护动物,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啊!人们总妄图世间万物听其差遣,于是开始驯化稻谷、狼、野马等为其所用,使它们变为狗、良种马等。在自然的帮助下,人类成功了。但人类仍不满足,甚至不把自然放在眼里,口口声声“人定胜天”,大张旗鼓地改造自然,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马路上到处是涌动的车流。看见了都市表面的繁华,人类自以为躺入了现代文明的温床,以为自己支配了万物,却不知繁华的背后,暗流涌动。殊不知“人算不如天算”。过度开发资源结下的苦果还得自己来吃。随着化石燃料的过量使用,全球变暖导致南北两极冰架破裂、融化,海平面上升;
40、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导致海水酸化;大气污染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直线上升这一切都导致生物大量灭绝,有研究甚至称生物灭绝的速率大大高于过去。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人类。但在这时,却仍然有人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动物的“爱”,不免让人心寒。我难以忘记那张照片,难以忘记那只树蛙。它忧郁的眼神一直在审视着我们,拷打着我们的内心。参考例文二:坚持成功的前提坚持是时间的源源不断,坚持是行为的持续不止,坚持是精神的永不放弃。一颗小草因为坚持,才会收获破土而出的喜悦,一支蚕因为坚持,才会得到破茧化蝶的惊喜,一颗胡杨因为坚持,才会获得坚韧持久的生命。坚持与放弃常伴随我们左右,
41、面对选择时,你是坚持还是放弃。在你作出选择的那一刻,也就决定了你的成功与失败。也许你坚持了最终是失败,但是你放弃了就不可能成功。60年的坚持歌德成就了浮士德,37年的坚持托尔斯泰打造出战争与和平,15年的坚持司马迁留下了千古绝唱的史记,10年的坚持曹雪芹的红楼梦到达了中国小说的高峰他们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坚持的基础上的。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是坚持的结果。贝多芬曾说过:“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得滴坠。”勤劳是齐白石一辈子艺术生活的特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不断刻苦努力,至死不衰。在70余年的作画生涯中,他差不多天天都要作画。27岁以后,只有两次害病,一次遭父母
42、之丧才搁过笔。他的勤奋是持之以恒的,即使到了晚年,也没睡过早觉,每天照例黎明即起,吃过早饭,便要画上几幅,对艺术真是孜孜不倦。1957年他逝世这一年的春夏之际,他的精神有些不济了,健康的状况已大不如前,还丝毫不服老,顽强地和衰老作斗争。花了一幅花中之王牡丹,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幅画。齐白石画画生命不息笔不辍。成功在于坚持。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幼年家贫。他8岁上小学,12岁就当印刷所的小学徒。但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堵塞他寻求知识的途径。他发奋自学,从而正确地揭示了电的性质电荷守恒定律,成功地解开了雷电的秘密。坚持是成功的前提,没有坚持就断然不会有成功。坚持是攀登珠峰顽强向上的足迹,坚持是万里长征不停的脚步。坚持成就了个人的辉煌,坚持是成功的前提。【解析】本次作文为“二选一”。题一:“总会想起 ”,文题的关键词是“总会”,反复想起。所补内容,应该是一个场景,一个故事。一些人等。场景,故事,人是过去发生的或见到的,但给自己的印象很深,令自己经常想起。通过如此审题,我们便不难发现,对于这个文题,我们要写的重点便是:描绘故事情节,写出对自己的影响,进而突出自己总会想起的原因。题二:结合材料的意思分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告诉人们,做事情要坚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告诉人们,要有远大的志向。综合两则材料分析。做事情,既要坚持又要有远大的志向。从而得出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