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集训28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0199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集训28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集训28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集训28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集训28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集训28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集训28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八)“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1海安中学)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主张“名正言顺”的实质是()A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秩序B有利于奴隶制社会的稳定C反映了孔子的仁爱思想D维护奴隶制社会等级秩序D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他认为“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因此孔子主张“名正言顺”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社会的等级秩序,故选D项;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A项;孔

2、子不仅仅是要维护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要维护等级秩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思想,而非仁爱思想,排除C项。2(2021海门中学)孔子曾说:“舜其大孝也与。”战国时期的孟子言必称尧舜,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荀子也称善“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这些表明()A儒家学说源自远古的尧舜B儒家借助圣王宣扬伦理道德C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D儒家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B材料中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均提及舜,并赞扬其孝道,表明儒家借助圣王宣扬伦理道德,故选B项;儒家学说源自孔子,并非尧舜,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儒学与现实的关系,不能表明其不适应现实的需要,排除C项;材料中三人生活于春

3、秋战国时期,此时并未进入封建社会,无法体现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排除D项。3(2021盐城中学)墨子认为:君子明察左右人的善行以借鉴,看见品行较差的人即反省自己,因此自己的品行就可以得到修正。不听谗言,不说恶语,不存害人之心,虽有恶人影响,也不会起作用。这表明墨子()A主张以德治国B指出教育对人性的培养C重视尚贤使能D强调了人修身的必要性D根据材料“君子明察左右人的善行以借鉴,看见品行较差的人即反省自己,因此自己的品行就可以得到修正”可知,墨子认为君子应该通过借鉴他人的善行,反省自己的恶行来修身养性,这表明墨子强调人修身的必要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的修身问题,没有反映如何治理国家,排除

4、A项;材料表明的是学习借鉴、反省自身对培养人性的重要性,而不是教育,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墨子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排除C项。4孟子曾对“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于卫主痈疽(人名),于齐主侍人瘠环(人名)”等说法进行分析考证,认为这都是谣传而非真实的历史,并列举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些传言不可靠。这说明()A孟子注重对史料的考证B光鲜的事迹才是真历史C社会转型致使谣言盛行D礼乐制度已经走向崩溃A孟子的行为说明他治学严谨,研究历史时很注重对史料的考证以辨别真伪,故选A项;B项说法有悖于史实,排除;题干无法体现社会转型与谣言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孟子的考证行为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D项。5(2021泰州中学)

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宗法制度彻底破坏B社会动荡行为失范C百家争鸣局面结束D大一统时代的开创B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大变革,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传统社会秩序渐趋崩溃,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但不是彻底破坏,排除A项;百家争鸣局面结束是在汉朝,排除C项;大一统时代的开创是在秦汉时期,排除D项。6(2021海门中学)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打破了原来“形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提出了“法不阿贵”“刑

6、无等级”的执法原则,且要求吏民共同守法。由此可知,当时法家主张()A加强统治秩序B实现国家统一C追求自由平等D维护民众利益A法家打破传统,要求吏民共同守法,是为了巩固统治秩序,故选A项;当时法家的法治主张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不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排除B项;法家的政治主张是为了维护统治,不是追求自由平等,排除C项;法家的政治主张是为了维护统治,不是为了维护民众利益,排除D项。7(2020苏锡常镇二模)在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中,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很多。其中,楚庄王引用诗经数量之多,尤为引人注目。这主要反映了()A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B周制在楚国得到有效执行C楚国文化具有先进性D儒家思想在楚国受到重视A

7、楚地本为南方文化,楚人引用诗经说明中原文化得到楚人的认同,也说明文化的同一性增强,表明国家统一的趋势在发展,故选A项;材料表明的是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扩大,没有提及周制在楚国得到有效执行,排除B项;材料表明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扩大,说明中原文化具有先进性,排除C项;材料表明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儒家思想在楚国受到重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8(2021如东中学学情调研)先秦某学者认为,靠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该学派是()A道家B法家 C儒家D墨家B该学者反对以礼乐或者人性自觉来治理社会,认为治理国家的方法应当随着社

8、会变化而变化,这是法家思想,B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儒家主张恢复礼乐制度,与题干内容相反,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9“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项;诸子百家并非都致力于争霸战争,如墨家主

9、张“非攻”,排除A项;法家思想不是各家思想之长的集合,排除B项;韩非子的思想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C项。10(2020镇江一模)战国时期,墨子提出“一同天下”,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A说明墨家儒家法家思想趋于一致B意味着古代大一统思想雏形形成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D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B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墨子提出一同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可知当时三位思想家都主张统一,意味着古代大一统思想雏形形成,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儒家、法家思想并不相同,排除A项;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为统一全国奠定了思想理论

10、基础,与墨子、荀子的思想无关,排除C项;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与墨子、荀子的天下观无关,排除D项。11战国时期,墨家思想曾成为显赫一时的显学。荀子成相中记载:“礼乐息灭,圣人隐伏,墨术行”。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这主要是由于()A社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B法家学说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家取代了墨家的显学地位D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主要是由于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思想不能满足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需要,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社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12(2020苏中、苏北七市三模)“他们代表的是一种类似人文主

11、义的思潮,心里有一个终极的理想世界,寄希望于教育文化和思想,也依然相信仪式与象征可以规范和制约人类。”这一评论提及的学派是()A儒家B道家 C法家D墨家A材料“相信仪式与象征可以规范和制约人类”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与儒家思想相符,故选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材料的内容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是儒家学派,排除B项;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材料的内容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是儒家学派,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材料的内容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是儒家学派,排除D项。13(2020南京六校联合体联考)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

12、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此,他主张()A统治者要“为政以德”B以无为达到无不为C“非攻”可以民富国安D君主要以法来治国B材料中是说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反映了无为而治,故选B项;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与材料中道家观点不符,排除A项;C项是墨家观点,排除;D项是法家观点,与材料中“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不符,排除。14(2020常州一

13、模)晁福林认为:“在先秦时期,(他)对于宇宙本原及其运动规律的思考最为深刻,他对于以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纪元。”材料中的“他”赞同()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D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B材料“他对于以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纪元”表明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思想,故选B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儒家的主张,材料表明的是道家的主张,排除A项;“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是墨家“兼爱”主张,材料表明的是道家的主张,排除C项

14、;“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是法家的主张,材料表明的是道家的主张,排除D项。15(2021江阴开学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5分)16(2021扬州中学阶段检测) “礼”

15、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材料二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

16、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反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纲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谭嗣同仁学材料三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3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

17、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为政以德”“为国以礼”即可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即可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久而成劫运”概括总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分析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总结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影响分别从社会秩序和文化养成两方面分析。答案(1)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理由: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2)认识:“礼”有害平等,阻碍社会进步。关系:互相矛盾。(3)根据:“礼”使人们的生活自然有序。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专制统治(等级观念)。文化养成:讲德守礼;压抑个性(制约创新,导致中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