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81207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必修1第四单元训练卷语 文 (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2、-3题。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韩秉方儒家学说主阳刚,强调入世干政;道家学说主阴柔,强调出世无为,以柔克刚。这两者一阴一阳,一柔一刚,似乎是对立的,其实是互补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且,据记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西行入周向道家祖师老子请教问礼。两家还都共同尊奉众经之源易经为经典。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虽多尊奉儒家为“正统”,但在经过大动乱和改朝换代、新王朝奠立以后,其开国之君大都

3、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采纳道家“无为而治”的办法,遵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家治国理政之教导。如经过战争动乱后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在相长的一段时间里,就一直遵循“黄老之道”,行“南面之术”,与民休息,很快就达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的目的,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此后,在隋末战乱后建立起来的唐朝,又遵法李氏祖先老子之道,有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创了盛唐伟业。儒学、道学不仅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历代的士人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之源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轨迹大都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士子们若能“学而优则仕”谋得一官半职,则入仕干政,以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实现其“致君尧舜上”

4、的理想,为天下人谋福祉。一旦仕途失意,或进身无门,则往往到道家那里找安慰,回归自然,即走上所谓的“独善其身”之路。前者典型是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而后者当属“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而且,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以后,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佛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达到了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

5、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印度佛教,消化吸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所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节选自读书,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是(3分)( )A. 儒家鼻祖孔子曾

6、向道家祖师老子问礼,都举易经为经典,所以两家学说得以互补。B.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C. 我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轨迹多为杜甫般的“独善其身”和李白类的“兼济天下”两类。D.儒道互补是“国学”的根基,儒、道、佛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这台戏”站稳立牢。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B. 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C. 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恢宏独特性。D. 文章针对

7、儒道学说,先简介其异同,接着论述其互补与兼容性,最后得出结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仅遵奉儒家的治国之道,就可能没有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B.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 道家主阴柔,儒家主阳刚,两者一阴一阳,一柔一刚,看似对立,实则互为补充。D.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访蚁族作者廉思却咏梅“蚁族”群体多为“80后”,接受过高等教育,处境却如卑微的蚂蚁,群居在城

8、市的边缘。记者:“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廉思:研究发现,大城市均有大规模的“蚁族”存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2002年,有关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允许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这就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同时,随着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而成就业洪峰,使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这也必然要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但是很多大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市场需求

9、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记者:有读者反映,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艰苦奋斗出来的,“蚁族”并不值得同情或怜悯。你怎么看?廉思:“蚁族现象”也确实反映了我国社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穷二代”。他们勤奋苦读考上大学,背负着家庭很高的期望,但是目睹同学中“富二代”“权二代”毕业后轻易获得好职位、买房买车。自己却从村到村(从农村到聚居村)、求职艰难。他们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的感受跟其他群体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经济危机之下,

10、必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记者:通过你的研究,“蚁族”现在的思想状况是什么样子?廉思:中国社会存在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很多乡村出来的大学生自身还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也会有类似“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们选择留下来做“蚁族”。“蚁族”普遍认为,在大城市生活会更有利于自己的人生发展。他们急切盼望以积极的思路有序地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剩下的问题就是研究怎么解决、采取什么政策、条件和进程。记者:最后,请你对“蚁族”们说些心里话。廉思:我要为“蚁族”鼓掌,“蚁族”并不是失败者,只是尚未成功。放平心态,坚信自己的选

11、择,通过不懈的努力,“蚁族”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节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蚁族”现象在各大城市都存在,它反映出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认真谨慎地对待这一现象,将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B“蚁族”群体特点鲜明,他们年轻,坚忍,个人条件较欠缺,来自较落后地区,群居于城市边缘,但仍积极融入自己所处的城市。C大量民工涌入、大批工人下岗再就业增大了“蚁族”社会生存竞争压力,许多“蚁族”无法获得家庭帮助。D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将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使许多大学生不能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改变自我的定位。E.“蚁族”群体的存在必将对我国社会

12、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蚁族”并不值得同情或怜悯。5试归纳概括“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6结合全文,谈一谈蚁族作者廉思对“蚁族”持怎样的态度。(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王聪聪 曹原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

13、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

14、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

15、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5名能获此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质如何评判。中国青年报:

16、您从事招生工作20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平行”。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

17、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B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

18、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D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8. 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9. 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高考分数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

19、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

20、,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节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21、是(3分)( )A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B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C 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D 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即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表的重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及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B“麾下”,原意为

22、将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C“省试”,即科举中的礼部试,在唐、宋、金、元时称省试,在明、清时称会试。一般安排在二三月进行,因此又称“春闱”。合格者称贡士,第一名称“解元”。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文长虽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知天下事,加上他写的贺表深得永陵帝王的喜爱,因此胡总督更加器重他。B文长才智过人,所谈用兵方略大多能切中要害。所以胡总督诱捕盗寇的计谋都和他缜密商议然后付诸行动。C文长之所以一生只是一个秀才,全是一知县因事耽搁到了考期才拜见胡总督,而胡总督又忘了嘱托,如果

23、知县提前得到胡总督的叮嘱,文长必定会高中。D文长诗歌的特点是多寄情于山水自然,想象绮丽,摹状抒情充满豪气,同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之叹。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5分)(2)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秋登越王台康有为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注】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

24、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十七史: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即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三千劫: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诗人将马带入越王台上,用“立马”而不用“独倚”,主要是为了突出一种英气。B. 颔联反思历史,睥睨古今,大气磅礴。“从何说起”寄托着诗人的无比愤懑与深切责问。C. 颈联中的“腐儒”“天问”,诗人自比杜甫、屈原,心事重重,体现了诗人的时代敏感性和忧患意识。D. 尾联“临睨”是

25、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荒之外。诗人慨然而立,一种激越的情怀喷涌而出。E. 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采用用典、反语、融情于景等多种手法表达感慨,基调悲壮昂扬。15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1)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中,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 , 。”表现了他对前途感到茫然的感情。(2)世间如无“伯乐”,那么“千里马”也很可能难以摆脱“ , 。”(韩愈杂说其一)的悲惨境遇。(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写出了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自己躬耕南阳时的心态的句子是:“ , 。”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

26、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一句用了夸张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带工老板们到乡下用花言巧语哄骗包身工及其家长们的卑劣行径,把他们披着羊皮的豺狼本质揭示得活灵活现。B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包身工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C文章通过鲜明的对比,凸显人物性格,增强讽刺效果,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沆瀣一气,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D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

27、殴打这办法。18下列各项句子,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B在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他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C“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地咳嗽。D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19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B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夏衍尽自己最大努力,搜

28、集素材,完成了包身工这部划时代作品。C近几年,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则,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D要讲话就要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中国茶叶,与中华符号“茶马古道”息息相关。随着文成公主和亲,唐蕃古道开通,茶文化传入了吐蕃,饮茶迅速在吐蕃地区传播开来。但是酷寒的高原气候,_,只能依赖于中原入藏。在以马匹作为主要动力的年代,中原地区主要为农区,不产马匹,_,这种出产的互补性使汉藏两个民族走到了一起。

29、于是,“茶马互市”产生了,_。这是一条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来的艰辛之路。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南方的受灾情况,并着眼将来提出相关建议(各不超过40个字)。(5分)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大幅度的降温和雨雪天气。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长达10余天的雨雪、低温天气,1359.5万人受灾,被大雪围困30.7万人;因灾倒塌房屋1.1万间,死亡大牲畜3.3万头。湖北先后发生2次大暴雪。持续雨雪低温天气使全省810万人受灾;转移群众7.64万人。蔬菜运不进来,武汉农产品市场“涨”声如潮,每斤小白菜的价格从1元多涨每斤3.5元。贵州省500千伏“日”字形环网被完全破坏,全省最多时有18个

30、县完全停电。贵州省24日宣布全省进入大面积二级停电事件应急状态。12日以来,贵州省滞留在各条公路上的司乘人员一度多达10余万人。安徽全省已有16个市发生雪灾,受灾人口340多万,倒塌房屋5144间。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和体验呢?在阅读上面材料基础上确定文章的立意,题目自拟,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得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或抄袭。2018-2019学年必修1第四单元训练卷语

31、文(一)答 案1. 【答案】D【解析】A项,混加因果,二者并没有因果关系。B项,“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C项,对象错误。应将杜甫与李白互换。2. 【答案】C【解析】“形象地论述了他们的恢宏独特性”错,是论述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能把域外文化消化吸收。3. 【答案】D【解析】“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原文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所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并未说一般习惯这样。4【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项,“个人条件较欠缺”不符合文意。E项,说法太绝对,只能说反映了我国社

32、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重点句是“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必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5【参考答案】(1)传统思想观念、家庭的期望迫使大学生选择留在大城市;(2)大城市的人生发展机会吸引大学生留下来;(3)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4)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5)大学生择业观的相对滞后,没能顺应社会现实的转变;(6)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解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目,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对答题区间,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要概括要点,尽量使用文中词语。题干要求“归纳概括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答题时先找答题区间,找出相关语

33、句:“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很多乡村出来的大学生自身还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也会有类似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们选择留下来做蚁族“蚁族普遍认为,在大城市生活会更有利于自己的人生发展”“有关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允许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这就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根据这些语句即可概括出答案。6 【参考答案】(1)对“蚁族”无法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表示同情;(2)对“蚁族”给社会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表示隐忧;(3)对“蚁族”不能正确定位自己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表示批评

34、;(4)对“蚁族”的选择与努力表示鼓励。【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解答该题先用筛选的方法,从提供的语言材料查找能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有关词句,然后用阐释的方法,把查找到的有关词句转变成自己的话。7.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李越用“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掐尖大战”,没有回避问题,列举家长的表现是为了说明“掐尖大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C项,“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文意不符,原文为“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D项,“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错,李越解释了这种方式还不能全面展

35、开的具体困难,并没有认为要尽快推行这种方法。8.【参考答案】助长了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高分考生的家长会跟高校讨价还价,要求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可能不惜砸巨额奖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因为已经与某些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取名额是一定的,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不能被录取。【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第二、四段的内容,第二段话是记者问高校是否存在“掐尖大战”时李教授的回答。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掐尖大战”确实存在,二是“掐尖大战”的表现和危害。第四段,是具体谈对其他考生的伤害。分析危害时,注意从考生、家长、高

36、校等方面思考,比如家长会投机取巧,学校会增加办学成本等。9.【参考答案】高考在当前社会中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高校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维持了社会公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高考分数的重要性可以从社会、学校、考生三个角度思考:从社会的角度看,目前我国还没有更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录取大学生,所以高考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按分数排序录取学生,维持了社会公平;从考生的角度看,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

37、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不肯留钱”的主语应该是“数健儿”,排除A项、C项。“麾下”是“至”的宾语,结合句意分析,排除D项。句意: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诉胡公,胡公立刻命令将闹事者绑到部下面前,一齐斩首,全军都极其震骇。11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第一名称“会元”。省(会)试合格称贡士,第一名称“会

38、元”。封建时代的学子通过省(会)试后方可进入殿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考状元”。1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分析,他未考取的原因是他豪荡不羁,写文章不合考试要求,二是当时考场“作弊”之风恶劣,即使知县得到了总督的叮嘱,文长不一定会高中。13 【参考答案】(1)那时胡公统率诸路军队,威振东南,披甲戴盔的兵士晋见都是跪着说话,像蛇一样匍匐进退,不敢抬头仰视。(2)文长都大声地斥责他们,把他们视为奴婢,感到可

39、耻而不同他们交往。所以他的名声不出于越地。【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督”译为统率,“蛇”译为像蛇一样,“举”译为举起、擎起。(2)“叱”译为呵斥,“耻”译为以为耻,“故”译为所以。【参考译文】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就不利,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梅林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僚。文长与胡梅林约定:“你想要我做幕客,必须用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让我自由出入。”胡梅林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

40、放言畅谈天下大事,旁若无人。胡公非常高兴。那时胡公统率诸路军队,威振东南,披甲戴盔的兵士晋见都是跪着说话,像蛇一样匍匐进退,不敢抬头仰视;而文长凭一个秀才的身份傲然自得,随心行事,任意谈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当时)正好胡公捕得一头白鹿,(准备作为祥瑞进献),胡公委托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永陵皇帝很高兴。胡公因此更重视他,一切疏奏计簿都出自他的手。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凡是胡公所用来诱捕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缜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诉胡公,胡公立刻命令将闹事者

41、绑到部下面前,一齐斩首,全军都极其震骇。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而行为不轨,文长在喝酒时偶尔对胡公提起,胡公后来借其它事把和尚用杖刑处死。文长受到胡公的信任之处,多和这相仿。胡公既怜爱文长的才华,又哀叹他屡次考试不中的困境。当时正好是会试,凡是当考官的,胡公都暗中嘱托说:“徐文长,天下第一流才士,如在你的考室(号房),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答应遵照他的话去办。有一个知县因有其它事耽搁,晚来了一些,到了考试才拜见胡公。胡公偶尔忘了嘱托他,试卷正好分发在他的房中,于是没有被取中。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权者重视,于是放浪形骸,纵情山水。他游历了齐、鲁、燕、赵这些地方,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

42、浪壁立、胡沙满天白云飘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忿忿不平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写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生机),有时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冒寒启程那般无奈。当他放纵心意,犹如平坦的田野,一望千里;偶尔幽深峭拔,好像秋天坟地里的鬼魂,啾啾私语。文长眼界奇高,特立独行一时。当时的那些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都大声地斥责他们,把他们视为奴婢,感到可耻而不同他们

43、交往。所以他的名声不出于越地。唉,令人悲哀啊!14 【答案】AE【解析】A项,“诗人将马带入越王台上”错误,从诗中来看,“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立马”,骑在站立不动的马上,此处是以马来写人,突出人物的英气,而非真将马带入越王台上。诗歌标题是“秋登越王台”,骑马登上越王台不合常理。E项,“反语”错误,诗歌中并无反语。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15 【参考答案】诗歌刻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

44、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他登高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胸襟和抱负。【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诗歌的内容确定人物的身份,关于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可以先从整体上把握,诗人在萧瑟的秋风中,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忧时伤世之人。他不禁向天呼喊,展现出他力挽狂澜的抱负,由此可知,他也是一个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然后根据诗歌中所写人物的行为、所写的景物等来分析人物的特点。如首联以“秋风”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以“大地山河跨海来”来体现人物的阔大胸襟和抱负;以“立马越王台”“腐儒心事呼天问”“临睨飞云横八表”等人物活动来展示人物慷

45、慨激昂、睥睨天下、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精神风貌;以“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体现对国家多灾多难历史的忧心,体现出忧时伤世的特点。16.【答案】(1)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3)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箸”“祇”“骈”,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同学们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要养成检查的习惯,避免笔误。17 【答案

46、】A【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A项,“活灵活现”是形容描绘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此处是形容揭露带工老板们对包身工的欺骗与压榨的卑劣行径,应用“入木三分”;B项,“油然而生”是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C项,“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D项,“不假思索”指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18【答案】C【解析】A项把“包身工”比作“罐装了的劳动力”;B项把“他们”比作“蜂窝”、D项把包身工手脚比喻成芦柴棒;C项用“芦柴棒”是借代包身工。19【答案】C【解析】C项,“加大质量”搭配不当,可改为“加大密度”。20. 【参考答案】

47、茶叶在西藏无法种植 西藏却盛产良马 茶马古道也因此产生【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处与“但是”前面内容应构成转折关系,根据后面“只能依赖于中原入藏”,内容应填“茶叶在西藏无法种植”的相关内容。另外,根据前面“中原地区主要为农区,不产马匹”,及后面“这种出产的互补性使汉藏两个民族走到了一起”判定,处内容应为“西藏盛产良马”。处内容可以直接根据前后语境进行判定。21 【参考答案】概括:时间长,范围广,人数多,程度重,损失大。建议:构建完善的特大灾害预警体系,提高承载能力,以便及时有效地应对特大自然灾

48、害。【解析】本题题干是“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南方的受灾情况,并着眼将来提出相关建议(各不超过40个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南方的受灾情况,是考查学生信息概括能力。可以从每一节开头的省市介绍,知道受灾范围;整体看,大约4000万人受灾,人数多;从倒塌的民房和死亡的动物看,损失大;从“入冬以来”“持续”看,时间长;建议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应急机制;二是保障措施;三是硬件系统。答题时,还要注意字数限制。22.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的、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本道作文题有两则名言,在名言之后,

49、命题者用“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这一关键性问句,提示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不仅在半高处,也可在山的不同角度去感受。所以,我们可以循着命题者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抓住第一句名言中的“绝顶”可立意为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依据诗句可以思考某些深层内涵:从山顶看,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就会感受世界的美好;从山顶看,可“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认识到自己的美好,增强自信心;从山顶看,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才会感受生活真实的美。也可以抓住第二句名言中的“半高处”立意:从半高

50、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半高处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览无余。在文学、艺术上,半高处则表现为含蓄。文学艺术留白,可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如果把“半高处”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我们会明白“美在途中”。因为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其实,从山脚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观察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则目中无人,有了有色眼镜,何谈世界的美好?那么,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才能从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好。还可综合两则名言立意为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世界更美好。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