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评(B)巩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79889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评(B)巩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评(B)巩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评(B)巩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评(B)巩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评(B)巩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九单元测评(B)(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宣告:“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这说明中国人民()A.已经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B.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C.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D.已经消灭了封建剥削阶级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并不意味着三座大山被彻底推翻,当时,解放战争仍在进行中。故选B项。答案:B2.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

2、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这次会议()A.制订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B.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C.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次会议召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而且代表性非常广泛,该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故A项正确。答案:A3.“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段话中的“敌人”是指()A.美军B.日军C.八国联军D.英法联军答案:A4.1950年,中国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

3、麦、缅甸、瑞士、芬兰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A.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的影响B.“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实践C.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解析: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是正常的外交活动,不能体现出中国欲摆脱两极格局的影响,故A项错误;“求同存异”思想提出于1955年,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反映出外交活动没有受到“一边倒”政策的束缚,具有灵活性,故C项正确;当时中国并未放弃“一边倒”的方针,故D项错误。答案:C5.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A.提出“求

4、同存异”的方针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答案:C6.邓小平在1988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指出,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它”是指()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政策C.“一国两制”的方针D.“一边倒”的方针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得到了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的共同倡导,是“亚洲的产物”,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故A项正确。答案:A7.有“农民诗人”之称的王老九受到国家领导人

5、的接见,回乡后,他走街串巷用自己的诗歌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他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人民解放战争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解析:根据题干中“过渡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这些情景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答案:B8.陈云指出:“城市工矿区和农村经济作物区的粮食需要量增加得很快,但是农民不急于出卖他们的余粮,这是1953年发生粮食供不应求的根本原因。”这表明当时()A.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B.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C.农业合作化要求过急,工作过粗

6、D.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析:根据材料中“1953年”“粮食供不应求”,可知陈云认为1953年城市缺少粮食的主要原因是农民不愿意出卖余粮,根本原因是土地归农民所有,因此国家为了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必须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答案:B9.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出了明确而坚定的方向性。这里的“方向性”是指()A.封建主义B.民族主义C.社会主义D.资本主义解析:1954年宪法的两大原则是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C项正确。答案:C10.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

7、法。由此可知,这个报告()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B.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市场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D.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解析: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早于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A、C两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出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D项正确。答案:D11.1961年3月以后,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的集市贸易,停办了食堂,实行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B.努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C.为实现包干到户做准备D.恢复适应农村的合作社解析:实行题干中这些措施的出发点是

8、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努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故选B项。答案:B12.据统计,1963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中的高频词汇有“调整”“企业”“国民经济”“困难”“农业生产”等。对高频词汇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调整”的重点是国民经济比例关系B.“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公私合营C.“困难”的根源是“一边倒”方针D.“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遭到否定答案:A13.1966年夏,中共中央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其中的“当权派”是指()A.以林彪、江青为首的野心家B.各级坚持正确路线的领导干部C.文艺界的领导D.犯过“左”倾错误的党的领导

9、人答案:B14.小说平凡的世界描述20世纪70年代初,主人翁孙少平“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这一小说情境的背景是()A.“文化大革命”时期B.人民解放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改革开放以后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可知为“文化大革命”时期,A项正确。答案:A15.1964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将国民经济三五计划的主要目标由解决“吃穿用”问题扭转为以战备为中心,确定搞三线建设的方针。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指导思想B.国家外部安全环境急剧恶化C

10、.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形势紧张D.工业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解析: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实现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的战略大调整。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6题22分,第17题18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中国永远

11、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6分)(2)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8分)(3)材料二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8分)参考答案:(1)维护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2)站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反对任何霸权。(3)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

12、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展开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建成投产,不但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使中国原有的工业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摘编自陈争平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的积极意义。(12分)参考答案:(1)表现: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出现“黄金时期”、快速发展)。(2)特点: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改变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