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 寻求社会的真谛 教案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79239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 寻求社会的真谛 教案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 寻求社会的真谛 教案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 寻求社会的真谛 教案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 寻求社会的真谛 教案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 寻求社会的真谛 教案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 寻求社会的真谛 教案 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 寻求社会的真谛 教案 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 寻求社会的真谛 教案 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 寻求社会的真谛 教案 WORD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 寻求社会的真谛 教案 WORD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 寻求社会的真谛 教案 WORD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求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86-95页)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86-88页)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88页相关链接)(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87-88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

2、的社会意识(从性质上看)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 变化发展。(从过程看)(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88页)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3社会生活的本质(88页):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知识理解】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辩证的唯物论)区别地位

3、二者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二者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作用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划分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B历史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或少数英雄豪杰的意志)决定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如上帝)力量决定的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对二者何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4、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2.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有A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它有时先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发作用(这是社会意识性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C社会意识本身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等。【判断】1社会存在的变化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提示】错误。1)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

5、展。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或迟或早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可见二者的变化发展不是同步的。2歪曲、虚假的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提示】错误。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3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提示】错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上进心阻碍作用。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就是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 )【提示】错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还包括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构建知识体系】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89-90页)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

6、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2)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含义: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

7、: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3)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知识理解】1.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区别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着社会的本质,支配着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应该首先或着重加以解决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社会这个有机整体,反映社会的全貌,但这两对矛盾中最重要的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

9、矛盾联系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2.正确区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般来说,如果材料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如果材料涉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就是上层建筑一定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判断】1社会基本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提示】错误。看上题疑难突破32上层建筑的变革必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10、提示】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他就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所以生产关系一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构建知识体系】三、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91-92页)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阶级社会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

11、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1)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特点:非对抗性矛盾(3)实现方式: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4)改革的性质、根本目的和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知识理解】1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实现方式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

1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内容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2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改革区别社会条件在阶级社会中进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进行内容与目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联系1都是为了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2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都是社会发展的直

13、接动力4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判断】1任何社会的矛盾斗争都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斗争实现的( )【提示】错误。只有阶级社会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斗争。而社会主义社会是自我完善和发展,即通过改革实现的。2一切阶级斗争都能推动阶级社会的发展( )【提示】错误。只有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阶级斗争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3社会主义的改革是根本制度的改变。【提示】错误。社会主义改革是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关系,而是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4.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提示】错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4、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构建知识体系】二、社会历史的主体(92-95页)(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

15、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知识理解】1正确理解人民群众的含义(1)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2)主体: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

16、、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关系(1)区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2)联系: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

17、用为基础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人民群众,才能有所作为。3社会发展动力问题(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 。【判断】1.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提示】错误。劳动群众

18、只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此观点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2.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提示】错误。人民群众是个历史的范畴,人民群众的构成成分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的。3劳动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知识分子创造精神财富( )【提示】错误。人民群众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构建知识体系】(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2、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3、党的群众路线:(1)

19、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知识理解】1多角度把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哲学依据(1)唯物史观角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辩证法角度: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3)认识论角度: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派别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为社会本源的问题(根本观点)有关人民群众的观点有关英雄人物的观点有关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客观规律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承认英雄人物在历

20、史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人类社会是有其自身规律的,那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规律。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民群众不过是“忙民”“陋民”,只能听任“英雄人物的摆布认为个别人物可以指挥历史“前进“,决定人类命运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规律可循【判断】群众观点就是群众路线( )【提示】错误。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构建知识体系】

21、总结疑难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哲理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2)重视先进的社会意识的推动作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哲理(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2、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

23、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方法论: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4.社会改革哲理原理 :(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3)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方法论:要坚持和完善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5.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哲理原理: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A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B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C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方法论: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3)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